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
朱玉贤《分子生物学》课件Part 1 Replication 复制

DNA 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课后作业: 请阅读教材P39~40和补充资料的 有关内容,然后以图解说明的方式解释DNA的 半保留复制机理。
(注:半保留复制机理的证实实验被誉为最美丽的实验之一。本 作业目的是促进同学们自主阅读、学习回忆和进一步深入掌握复 制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思维习惯。该作业占最 后评分的5%。 )
复制起点(Origin) :复制起始的固定位点。一般具
有特定的序列,并可以通过之与相关的调控因子结合而 形成复制引发体。
13 bp repeats
GATCTNTTNTTTT
9 bp reverse repeats
TTATCCACA
Distribution of repeats in oriC of E.coli DNA
引物前体转录起点
RNaseH: 降解RNA使之3’-OH暴露。
RNA引物前体500nt
反义RNA
复制起点 反义RNA转录起点
反义RNA的合成以及它与引物前体的结合阻止了RNaseH 的作用;
反义RNA的浓度决定了胞内有效引物的浓度,从而影响复 制的起始。
正调控: 由G1期积累的执照因子参与
复制的终止和子代分子的分离
终止:Tus蛋白+终 止陷阱
子代分离:拓扑异 构酶IV;XerCD蛋 白(位点特异的重 组酶)
1-3、复制的模型
Replication Models
θ复制 ( θ model) 滚环复制(Rolling-circle replication) D-环复制(Displacement-loop model)
150
2200
复制的过程
起始:引发体的形成 延伸:复制体形成以及单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添
yes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

代谢上的稳定性,保证亲代的遗传信息稳定地传递给后代。
(二)与 DNA 复制有关的物质
1、原料: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 dATP、 dGTP、dCTP 、dTTP)
2、模板: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链,合成子代 DNA
3、引物: DNA 的合成需要一段 RNA 链作为引物
4、引物合成酶(引发酶) :此酶以 DNA 为模板合成一段 RNA, 这段
4、真核生物有多种 DNA 聚合酶。
5、真核生物 DNA 复制过程中的引物及冈崎片段的长度均小于原核
生 物 。( 真 核 冈 崎 片 段 长 约 100-200bp , 原 核 冈 崎 片 段 长 约
1000-2000bp。)
(六)原核和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比较
① 复制起点( ori):原核一个,真核多个;
双链的解开 RNA 引物的合成 DNA 链的延伸 切除 RNA 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 DNA 片段
1、双链的解开 ------ ftju 制有特定的起始位点, 叫做复制原点。 ori(或 o)、富含 A、 T 的区段。 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 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 DNA 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 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 双链解开、复制起始 P44 大约 20 个 DnaA 蛋白在 ATP 的作用下与 oriC 处的 4 个 9bp 保守序 列相结合 在 HU 蛋白和 ATP 的共同作用下 ,Dna 复制起始复合物使 3 个 13bp 直接重复序列变性 ,形成开链 解链酶六体分别与单链 DNA 相结合 (需 DnaC 帮助 ),进一步解开 DNA 双链 2、RNA 引物的合成 DnaB 蛋白活化引物合成酶,引发 RNA 引物的合成。 引物长度约为几个至 10 个核苷酸, 3、DNA 链的延伸 DNA 的半不连续复制( semi-discontinuousreplication):DNA 复制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朱玉贤

• 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 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 达。
完整版课件ppt
26
• 1972-1973 H.Boyer,P.Berg等人发展了DNA重组技术, 于1972年获得第一个重组DNA分子,1973年Cohen第一例成 功的克隆实验:完成第一例细菌基因克隆。
常用的滤膜有尼龙滤膜、硝酸纤维素滤 膜,叠氮苯氧甲基纤维素滤纸(DBM)和 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滤膜(DEAE)
完整版课件ppt
5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包括如下两个步骤: 1.将核酸样品转移到固体支持物滤膜上,
这个过程特称为核酸印迹(nucleic acid blotting)转移,主要有电泳凝胶核酸印迹法、 斑点和狭线印迹法(dot and slot blotting)、 菌落和噬菌斑印迹法(colony and plaque blotting);
完整版课件ppt
9
4. DNA序列分析 a. Sanger的双脱氧链终止法
Cambridge的F. Sanger在1977年发明用双脱氧 链终止法测定单链DNA的序列,其基本原理如下: ①DNA聚合酶能够用单链DNA作为模板,合成准确 的DNA互补链; DNA聚合酶常用Klenow大片段, 无5'→3'外切酶活性。
2.将具有核酸印迹的滤膜同带有放射性标 记或其它标记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 所以有时也称这类核酸杂交为印迹杂交。
完整版课件ppt
6
完整版课件ppt
7
完整版课件ppt
朱玉贤分子生物学重点

朱玉贤分子生物学重点等位基因:同一座位存在的两个以上不同状态的基因。
变性:双链DNA因加温, 极端pH, 尿素, 酰胺等变成单链DNA的过程。
复性:变性DNA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天然DNA的结构的过程。
熔点:OD增加值的中点温度。
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而引起的光吸收的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1.DNA与RNA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核糖2)碱基3)单链/双链4)稳定性5)数量和长度2.Watson & Crick DNA 双螺旋模型的要点?1)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成为螺旋链的骨架。
螺旋的直径20Å。
主链处于螺旋的外侧,核糖平面与螺旋轴平行,碱基处于螺旋的内侧。
2)嘌呤和嘧啶相配,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基本垂直。
3)螺距为34 Å,包含10个核苷酸。
4)双螺旋中存在大沟和小沟。
5)蛋白质因子与DNA 的特异结合依赖于氨基酸与DNA 间的氢键的形成。
6)蛋白质因子沿大沟与DNA形成专一性结合的机率与多样性高于沿小沟的结合。
3.影响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那些?1)氢键,碱基堆积力(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磷酸酯键,核苷酸序列(从嘌呤到嘧啶的方向的碱基堆集作用显著大于同样组成的嘧啶到嘌呤方向的碱基堆集作用)2)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4.了解超螺旋的概念(83), 区分DNA拓扑异构酶I 和 II的不同作用机理。
(91)双螺旋线状分子再度螺旋化成为超螺旋结构。
Top I催化DNA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每次只作用于一条链,消除负超螺旋。
Top II同时断裂并连接双股DNA链,通常需要能量辅因子ATP。
分二类,DNA 旋转酶引入负超螺旋,另一类转变超螺旋DNA成为没有超螺旋的松弛形式。
Top I ~ Top II 含量的平衡严格控制体内负超螺旋维持在5%水平,保证DNA 的各种遗传活动。
2基因组:C值:单倍体基因组总DNA 的含量。
C值矛盾:1)生物体进化程度高低与大C值不成明显相关(非线性)2)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大C值相差较大3)一种生物内大C值与小c值相差极大。
2024版《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五版北大课件

新生肽链经过加工修饰,如剪切、 折叠、修饰等,成为具有生物活性 的蛋白质。
20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类型举例
2024/1/28
N-端fMet或Met的切除
新生肽链N-端的甲硫氨酸或甲酰甲硫氨酸通常被切 除。
二硫键的形成
半胱氨酸残基之间可以形成二硫键,对蛋白质的稳 定性和活性有重要作用。
化学修饰
生物工程
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影响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因此通过表观遗传学手段来改造细胞或生物体可能成为一种新 的生物工程技术。例如,利用表观遗传学手段来实现细胞重编程和再生医学应用。
26
06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 发展趋势
2024/1/28
27
DNA测序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拓展
DNA测序技术原理
通过特定的生物化学方法,将 DNA片段化并逐一测定其碱基序 列,从而获得完整的基因序列信
组修复等。
DNA损伤修复对于维持细胞基 因组稳定性和防止突变具有重要
意义。
2024/1/28
11
基因突变与遗传多样性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碱基的替换、 插入或缺失。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对于 生物适应环境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1/28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增 加遗传多样性。
序列比对与注释
01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注释,揭示基因功
能和进化关系。
基因表达谱分析
02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谱变化,
解析基因调控网络。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03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功能,为药物设
计和蛋白质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北大分子生物学课件朱玉贤优秀ppt文档-2024鲜版

分子生物学与其他生物学科的交叉融合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生物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共同推动 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2024/3/27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医学、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农作物的 改良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3/27
20
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直接修复
针对某些简单的DNA损伤,如碱 基错配或脱落,可通过特定的酶
直接进行修复。
2024/3/27
切除修复
对于较复杂的DNA损伤,如嘧啶 二聚体等,需要先将损伤部位切除, 然后通过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的 作用进行修复。
重组修复
在某些情况下,DNA损伤过于严重, 无法直接修复,此时可通过DNA重 组的方式,利用未损伤的同源序列 进行修复。
基因克隆技术应用
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基因治疗等。
2024/3/27
25
DNA测序技术及应用
DNA测序技术
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对DNA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DNA测序技术应用
用于基因组学研究、疾病相关基因鉴定、个性化医疗等。
2024/3/27
26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医学领域应用
2024/3/27
12
RNA的二级结构
01 02
A型RNA双螺旋
RNA的二级结构大多数都是单链,但是可以形成局部双链结构,这些双 链结构是由于碱基配对形成的,常见的A型RNA双螺旋结构中的碱基对 是A-U和G-C。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朱玉贤课件 PPT 第1章 绪论

主要教材与参考书
1.《现代分子生物学》 第3版(2007)朱玉贤、李毅、郑晓峰
2. 现代生物学精要(Instant Notes)系列 《分子生物学》第二版(2002)刘进元 《Molecular Biology》2e P.C.turner,et al 3.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1994 Gilman Rodbell 美国
1995
Lewis Nusslein-Volhard Wieschaus
美国 德国 美国
建立DNA测序方法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建立和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发现可移动癌基因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G蛋白在细胞内信息传导中的作用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发现了控制果蝇体节发育的基因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年份
科学家
Doherty 1996 Zinkernagel
国籍
澳 瑞士
1997 Prusiner
美
Furchgott
美
1998
Ignarro Murad
1999 Blobel
美
Carlsson
德
2000 Greengard
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 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 重将达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 化学材料。
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 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据Ernst&Young研究报告,2010年生 物环境、生物工业处理、生物海洋技术世界市 场规模将达到 134亿美元、327亿美元、288 亿美元。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一, 名词解释冈崎片段:在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能连续合成,而滞后链只能是断续的合成5→'3 '的多个短片段,这些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复制子: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复制叉: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前导链: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为前导链;滞后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滞后链。
编码链:与mRNA 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模板链:将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合成的DNA链称为模板链。
结构基因: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转录单元: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TATA区:酶的紧密结合位点(富含AT碱基,利于双链打开)TTGACA区:提供了RNA聚合酶全酶识别的信号终止子:位于基因的末端,在转录终止点之前有一段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约6-20bp。
顺式作用元件: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
例:启动子、增强子、弱化子增强子:在启动区存在的能增强或促进转录的起始的DNA序列。
转录因子: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翻译:指将mRNA链上的核甘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甘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
沉默子Silencer:某些基因含有负性调节元件——沉默子,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 绝缘子insulator:通常位于启动子与正调控元件(增强子)或负调控因子(为异染色质)之间的一种调控序列。
其明显特征是能够绝缘或保护启动子免受上游增强子的影响。
负调控:在没有调节蛋白质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某种调节蛋白质后基因活性就被关闭,这样的控制系统就叫做负控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Dam甲基化酶使母链位于5’GATC序列中腺甘酸甲基化●甲基化紧随在DNA复制之后进行(几秒种后至几分钟内)●根据复制叉上DNA甲基化程度,切除尚未甲基化的子链上的错配碱基2、碱基切除修复 excision repair所有细胞中都带有不同类型、能识别受损核苷酸位点的糖苷水解酶,它能特意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N-β-糖苷键,在DNA链上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位点,统称为AP位点。
一些碱基在自发或诱变下会发生脱酰胺,然后改变配对性质,造成氨基转换突变*腺嘌呤变为次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鸟嘌呤变为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胞嘧啶变为尿嘧啶与腺嘌呤配对3、核苷酸切除修复1)通过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识别损伤部位2)由酶的复合物在损伤的两边切除几个核苷酸3) DNA 聚合酶以母链为模板复制合成新子链4)DNA连接酶将切口补平4 、DNA的直接修复在DNA光解酶的作用下将环丁烷胸腺嘧啶二体和6-4光化物还原成为单体甲基转移酶使O6-甲基鸟嘌呤脱甲基生成鸟嘌呤,防止G-T配对SOS反应 (SOS response):是细胞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应急措施。
*包括诱导DNA损伤修复、诱变效应、细胞分裂的抑制以及溶原性细菌释放噬菌体等。
细胞癌变也与SOS反应有关。
两个作用(1)DNA的修复;(2)产生变异五、 DNA的转座DNA的转座或叫移位(transposition):由可移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转座子(transposon Tn):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已经发现“转座”这一命名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转座过程中,可移位因子的一个拷贝常常留在原来位置上,在新位点上出现的仅仅是它的拷贝。
因此,转座有别于同源重组,它依赖于DNA复制。
原核生物转座子的类型:1、插入序列(IS)IS是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2、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复合转座子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3、TnA家族⏹TnA家族没有IS序列、体积庞大 (5000bp以上)、带有3个基因,其中一个编码β-内酰胺酶(AmpR),另两个则是转座作用所必须的。
(三)转座作用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的普遍特征,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3~l2bp)、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对于一个特定的转座子来说,它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是一样的,如IS1两翼总有9个碱基对的靶序列,而Tn3两端总有5bp的靶序列。
⏹靶序列的复制可能起源于特定内切酶所造成的黏性DNA末端。
(三)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p63(1)转座引起插入突变(2)转座产生新的基因(3)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4)转座引起的生物进化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指通过RNA为中介,反转录成DNA后进行转座的可动元件。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转录(transcription) :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参与转录的物质原料: NTP (ATP, UTP, GTP, CTP)模板:DNA酶: RNA聚合酶其他蛋白质因子RNA合成方向:5' 到 3'转录的不对称性:在RNA的合成中,DNA的二条链中仅有一条链可作为转录的模板,称为转录的不对称性。
与mRNA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将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合成的DNA链称为模板链。
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
转录单元(transcription unit)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二、参与转录起始的关键酶与元件(一) RNA聚合酶●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大肠杆菌为例)---全酶=核心酶+ σ因子启动子定义: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TATA区:酶的紧密结合位点(富含AT碱基,利于双链打开)TTGACA区:提供了RNA聚合酶全酶识别的信号转录起点---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甘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
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定义: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作用:选择正确的转录起始位点,保证精确起始2、上游启动子元件●包括CAAT盒(CCAAT)和GC盒(GGGCGG)等●作用:控制转录起始频率。
(三)转录起始复合物---二元闭合复合物、二元开链复合物、三元复合物。
(原核)三、转录的基本过程1、起始位点的识别: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
RNA聚合酶全酶(2)与模板结合2、转录起始①RNA聚合酶全酶(a2s¢bb)与模板结合•DNA双链解开•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发生第一次聚合反应,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5¢-pppG -OH + NTP ® 5¢-pppGpN - OH 3¢ + ppi转录起始复合物:RNApol (a2s¢bb) - DNA - pppGpN- OH 3¢3、RNA链的延伸●亚基脱落,RNA–pol聚合酶核心酶变构,与模板结合松弛,沿着DNA模板前移;●在核心酶作用下,NTP不断聚合,RNA链不断延长。
注意:9个核苷酸以前还在启动子区,容易脱落,一旦形成9个以上的核苷酸并离开启动子区,转录正式进入眼神阶段。
4、转录终止终止子(terminator):位于基因的末端,在转录终止点之前有一段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约6-20bp。
真核生物终止: 由一段特定序列5′-AATAAA-3′和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组成。
分为两类:●强终止子-内部终止子:不依赖Rho (ρ)因子的终止。
●弱终止子-需要ρ因子(rho factor),又称为ρ依赖性终止子( Rho-dependent terminator)不依赖r因子的终止当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杂合物分离,转录泡瓦解,DNA恢复成双链状态,而RNA聚合酶和RNA链都被从模板上释放出来,这就是转录的终止。
终止位点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RNA形成发夹结构;在终止位点前面有一段由4-8个A组成的序列,RNA的3’端为寡聚U发夹式结构和寡聚U的共同作用使RNA从三元复合物中解离出来。
依赖r因子的终止r因子:六聚体蛋白、水解各种核甘三磷酸促使新生RNA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1. 转录起始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上游区段比原核生物多样化,转录起始时,RNA-pol不直接结合模板,其起始过程比原核生物复杂。
(1). 转录起始前的上游区段•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
例:启动子、增强子、弱化子等•增强子:在启动区存在的能增强或促进转录的起始的DNA序列。
但不是启动子的一部分。
特点:1.远距离效应;2.无方向性;3.顺式调节;4.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5.具有组织特异性;6.有相位性;7.有的增强子可以对外部信号产生反应。
(2). 转录因子: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现已发现数百种,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
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s, TF)。
参与RNA-polⅡ转录的TFⅡ --TFⅡD、 TFⅡA、TFⅡB、TFⅡF、TFⅡE、TFⅡH(3)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真核生物RNA-pol不与DNA分子直接结合,而需依靠众多的转录因子。
(4)模板理论(piecing theory)一个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需要3至5个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之间互相结合,生成有活性、有专一性的复合物,再与RNA聚合酶搭配而有针对性地结合、转录相应的基因。
2. 转录延伸真核生物转录延长过程与原核生物大致相似,但因有核膜相隔,没有转录与翻译同步的现象。
RNA-pol前移处处都遇上核小体。
转录延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核小体移位和解聚现象。
3. 转录终止——和转录后修饰密切相关。
四、转录后加工5’端加帽、3’端加尾、RNA的剪接、RNA的编辑1、在5’端加帽5’端的一个核苷酸总是7-甲基鸟核苷三磷酸(m7Gppp)。
mRNA5’端的这种结构称为帽子(cap)。
帽子结构功能:①能被核糖体小亚基识别,促使mRNA和核糖体的结合;②m7Gppp结构能有效地封闭mRNA 5’末端,以保护mRNA免受5’核酸外切酶的降解,增强mRNA的稳定。
2、3’端加尾--多聚腺苷酸尾巴---AAUAAA:★准确切割。
★加poly(A)多聚腺苷酸尾巴功能:提高了mRNA在细胞质中的稳定性。
3、RNA的剪接生物体内内含子的主要类型:U-AG、AU-AC、Ⅰ类内含子、Ⅱ类内含子Ⅲ类内含子参与RNA剪接的物质: snRNA(核内小分子RNA)、snRNP(与snRNA结合的核蛋白)、核内RNA(U1、U2、 U4、U5、U6)4、RNA的编辑*编辑(editing)是指转录后的RNA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突变、加入或丢失等现象。
五、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1、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半衰期短●多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单顺反子mRNA:只编码一个蛋白质的mRNA。
多顺反子mRNA:编码多个蛋白质的mRNA。
Z:β-半乳糖苷酶Y:透过酶A:乙酰基转移酶ZYA为结构基因● 5’端无“帽子”结构, 3’端没有或只有较短的poly(A )结构。
● SD序列: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有一被称为SD序列的保守区。
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
P852、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甘酸序列。
● 5’端存在“帽子”结构●多数mRNA 3’端具有poly(A )尾巴(组蛋白除外)●以单顺反子的形式存在六、RNA合成与DNA合成异同点相同点:1、都以DNA链作为模板2、合成的方向均为5’→3’3、聚合反应均是通过核苷酸之间形成的3’,5’-磷酸二酯键,使核苷酸链延长。
第四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翻译:指将mRNA链上的核甘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甘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