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建设规划原则技术措施论文
基于生态防护林生态防护林营林工程技术对策探究

基于生态防护林生态防护林营林工程技术对策探究生态防护林是指在自然森林或人工林中,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建立有效的生态屏障,调节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功能,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生态防护林不仅是我国林业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生态防护林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态防护林营林工程技术对策探究,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防护林面临的问题1. 土地荒漠化加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荒漠化呈现出加重的趋势,给我国的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森林病虫害频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各种森林病虫害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病虫害不仅危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3. 水土流失严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地肥力流失,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这给我国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生态防护林营林工程技术对策2. 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各种森林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通过科学、合理的预警和防治措施,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3. 实施水土保护措施:通过实施水土保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肥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护工程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土地肥力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生态防护林营林工程技术对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生态防护林营林工程技术对策。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效地解决生态防护林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防护林建设方案(四)

防护林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强防护林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二、工作原理防护林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起到防风、防沙、防水、防火、防噪音等作用。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防风:防护林能够有效减缓风速,降低风力对农田和建筑物的破坏。
2. 防沙:防护林能够截留沙尘,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保护农田和城市的安全。
3. 防水:防护林能够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4. 防火:防护林能够有效减缓火势蔓延速度,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
5. 防噪音:防护林能够吸收和隔离噪音,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实施计划步骤1. 确定防护林建设的具体区域和规模,根据地形、气候和植被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
2.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根据地区的特点选择抗风、抗沙、抗旱、抗寒的树种。
3. 进行土壤改良和水源保护工作,提高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4. 进行植树造林工作,根据规划确定的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进行植树。
5. 定期进行护林管理工作,包括修剪、病虫害防治、灌溉等工作,保证防护林的健康生长。
四、适用范围防护林建设适用于各类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包括沙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高风险地区等。
五、创新要点1. 利用生态学原理,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提高防护林的抗风、抗沙、抗旱能力。
2. 结合土壤改良和水源保护工作,提高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防护林建设的规划和监测。
六、预期效果1. 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2. 减缓风速,降低风力对农田和建筑物的破坏。
3. 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保护农田和城市的安全。
4. 减缓火势蔓延速度,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
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现状、规划及实施有效措施

最新【精选】范文参照文件专业论文农田林网防备林建设现状、规划及实行举措农田林网防备林建设现状、规划及实行举措纲要:林网防备林建设是我镇林业生产的主体之一。
全镇农田林网建设是以大中沟道路绿化构成骨架,小片林果、乡村绿化有机结合,以点、以面、网格相联合构成。
本文从林业生产的角度,详尽分析了我镇农田林网防备林系统建设的现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设林网系统的必需性,同时提出了规划原则和实行举措,全面实行林网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雄伟目标。
重点词:农田林网防备林建设、规划;实行举措。
一、农田林网建设现状全镇农田面积73766亩,林业用地面积6000亩,积蓄量30000立方米,覆盖率27%,大中型河堤70公里,道路绿化40公里,小沟绿化300公里。
整个林网防备系统所有配置在圩、路、沟。
主要树种存心杨、水杉、银杏、柿子等。
二、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农田林网防备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不论从树种选择、林种搭配,仍是从林带构造及配置,防备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林带构造、配置、网格等级需要调整,因为林种树种单调,林带构成简单,加之凑近承包田,造林密度偏疏,网格偏大,超出其有效防备范围,防备功能衰败。
2、管理保养及病虫防治难度较大全镇大中小型河堤、道路创建的林带、主林带、富林带多数落实了管理保养责任制,签署了各种各种的承包合同,因为林木生长周期长,合同签署疏于形式,看管经常不到位,副林带随承包田到户而经常受到损坏,林种树种单调,树木高大,病虫防治难度较大。
3、成活率差、保留率低因为副林带随承包田到户,栽种时没有组织专业队栽种,而由承包田户自己栽种,因此产生植树质量不高,树塘过浅,踩实不严,加上栽后管理不平跟不上,造成成活率差。
靠林带的农田因为受树木根系吸肥吸水,树冠遮荫等影响而减产,无证经营的树贩趁机而入,收买了靠农田的部分树木,甚至收买了还没有成熟的幼小树木,造成保留率低。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措施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措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也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作为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确定建设范围和目标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第一步是确定建设范围和目标。
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建设范围。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建设目标,明确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选择适宜树种和种植方式在进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种植方式至关重要。
树种的选择应考虑到土地的类型、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这样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在种植方式上,要选用适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比如人工播种、人工培育和人工定植等方式,确保树木的生长质量和成活率。
三、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以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引导和多种融资方式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管理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管理和维护,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和规范,确保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要健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防护林的管理水平,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五、推动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措施

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措施农田防护林营造是在农田周围种植乔、灌、草、花木等各种树种,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达到维持水土、防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下面是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选好树种和造林模式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长快、树冠密、根系深的树种建立农田防
护林,如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针叶树和草本兼用、木本灌丛交
替等造林模式。
二、合理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应根据农田地势、地貌、土壤、气候和当地农业生产等
情况,采取适当的尺度和形式布置农田防护林,确保应有的保护效果。
三、合理搭配植被
在农田防护林中适当搭配草本植物、灌木、花卉等植被,有利于
提高生态型农田的结构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保护效益。
四、选好地点和种植密度
种植农田防护林的地点应当是在容易产生风沙、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集中的农田周围,同时应合理选择苗木大小和种植密度,确保林木长势稳定。
五、合理管理养护
做好管理养护是农田防护林健康成长的基础。
要定期进行修剪疏枝、施肥浇水、松土除草等工作,及时防治病虫害和野火等危害,保证农田防护林的正常和稳健生长。
六、科学评估效益
作为一种生态型防护措施,农田防护林的效益评估比较专业,通常需要借助相关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计量和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农田防护林的布局和管理方式。
总之,农田防护林营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只有在合理选址、正确选用树种、科学管理和充分评估效益的基础上,农田防护林才能够真正发挥保护农业生产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论文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论文•相关推荐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论文1影响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功率的原因分析1.1农田林网建设效率较低存在滞后现象,且控制率较低近些年来,农田林网通常都定位在新垦区,由于该片区经过统一合理的规划,在用地方面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考量,相对来说建设难度较低。
在莆田市部分农村地区实行责任制农业生产之后,土地的经营管理被划分给个体农户,即使有关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的优惠政策已经广泛普及,但由于农民尚未形成系统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通常不会选择经济价值较低的木麻黄为主要种植植物。
另一方面,要征用农民的耕地建林或者收回被农民私自占用为耕地的农田防护林,难度性较大。
换个角度分析,假若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收回私自占用的耕地,由于无法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林地在长期受到当地民众破坏的情况下,建设成效较差,不能够达成建设防护林的实质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农田林网的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对于整体防护林网络建设工作造成了漏洞,因而在林网控制方面效率低下,不能够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价值。
就针对莆田市秀屿区而言,该地区内的东埔镇西埔围垦面积只有1200hm2,农田林网面积仅达到6hm2,林网的控制率只有25%,该情况反应了农田林网发展的滞后性,并且直接造成农田荒废情况严重,资源浪费尤为突出。
1.2岩岸山体祼露多海岸沿线山头众多,且植被较为稀疏,山体遭到群众私自挖土、私自采石的破坏较大。
再加之沿海区域长期受到海浪与台风侵蚀,泥沙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大量岩石与山体暴露在外,种植环境恶劣,林木存活率较低且生长缓慢。
另外,在群众滥砍滥伐的破坏下,土壤的平衡性失调进而贫瘠,大量土地难以再形成植物生长条件。
最后,大部分群众依靠开采矿石为主要经济来源,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私自开采矿石,造成了山体形态以及内部土壤结构的破坏,要恢复林木种植难度性较大。
譬如,莆田市双亭乡紫宵洞以及埭头镇大蚶山等,都在不同程度遭到了上述破坏。
1.3老林带更新难莆田市沿海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多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其生长量及防护功能均下降,需要通过更新来保证防护林效益的持续发挥。
防护林建设方案

防护林建设方案一、建设防护林的原因。
你想啊,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家园,但是这个家园有时候也会受到各种“坏蛋”的袭击呢!比如说狂风啦,沙尘暴啦,这些家伙一出现,就会把我们的土地吹得乱七八糟,空气质量也变得特别差。
这时候,防护林就像一群超级英雄站出来了。
它们可以挡住狂风的脚步,把沙尘暴那些小颗粒统统拦住,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护盾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让我们的土地不会被轻易吹走。
而且啊,防护林还能给好多小动物提供住所,让它们也有个安稳的家。
二、选址。
1. 靠近风沙源地。
咱们先得找那些风沙特别容易来捣乱的地方。
比如说那些离大沙漠或者大沙地比较近的区域,这就像是在敌人的家门口设置防线一样。
在这些地方种上防护林,风沙一冒头,就会被防护林给拦住,根本没机会跑到我们居住的地方来撒野。
2. 河边和山坡。
河边和山坡也是很重要的地方哦。
河边的土地有时候比较松软,如果没有东西保护,河水一泛滥或者下大雨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冲走了。
在河边种上防护林,就像给河岸穿上了一层铠甲,让它变得坚固无比。
山坡也是一样,要是没有树啊草啊的,一下雨就容易发生山体滑坡,那可危险了。
防护林在山坡上扎根,紧紧抓住土壤,就能防止这样的危险发生啦。
三、树种选择。
1. 杨树。
杨树可是我们防护林里的“大力士”呢!它长得又高又快,就像一个急性子的巨人。
杨树的树干很粗壮,枝叶也很茂密,能够有效地阻挡风沙。
而且啊,杨树比较容易成活,就像一个不挑剔的好孩子,给点阳光和水,就能茁壮成长。
2. 柳树。
柳树就像一个温柔的姑娘。
它的枝条长长的,垂下来特别好看。
柳树的根系很发达,能够紧紧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啊,柳树在河边生长得特别好,就像是专门为河边的防护而生的呢。
它的存在就像给河岸编织了一个绿色的帘子,既好看又实用。
3. 沙棘。
沙棘这个小家伙可不得了!它虽然长得不怎么高大,但是生命力超级顽强。
就像一个小小的勇士,在那些条件艰苦的沙地和干旱地区也能活得很好。
防护林建设方案(二)

防护林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土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其中,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防护林建设被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工作中。
防护林是指通过植被的种植来保护土壤和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个防护林建设方案。
二、工作原理防护林建设通过植被的种植来保护土壤和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土壤被水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同时,植被的叶片能够拦截雨水,减缓雨水的冲击力,降低水土流失的速度。
此外,植被还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选址: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种植防护林的地点。
2. 种植植物: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行种植,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3. 建设管理:进行植物的定植、养护和管理工作,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等。
4. 监测评估:定期对防护林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5. 宣传教育:加强对防护林建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防护林的认识和意识。
四、适用范围防护林建设适用于各类山区、丘陵地带和河岸地区,尤其是那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
此外,防护林建设还可以应用于农田、园林和城市绿化等领域。
五、创新要点1. 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和无人机等,对防护林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 产业结构调整:将防护林建设与农业、林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3. 多元化经营:在防护林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相关的产业,如林下养殖、果树种植等,实现多元化经营。
六、预期效果1. 减少水土流失:防护林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保护土壤和水源。
2. 改善生态环境:防护林的种植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增加经济收益:通过与相关产业的结合,防护林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护林建设规划原则及技术措施研究【摘要】营造“三北”防护林,是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多年来,黑龙江省围绕“创建生态型大省”总体目标,积极强化防护林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省在防护林建设中,重点强化农田防护林建设。
农田防护林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
阐述了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防护林建设规划原则;技术保障措施
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林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创建生态型大省”总体目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
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
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
第三,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到林带少占耕地。
第四,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形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
1.防护林建设的规划设计原则
1.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
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
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2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1.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
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主林带,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
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
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
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来确定。
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1.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
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1.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 的林缘宽度。
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
2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
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
“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1.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环村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
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
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
河流两岸。
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
2.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2.1整地挖穴
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
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节后造林,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
松嫩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等。
2.3树种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4m以上,胸径杨树的2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
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2.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
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
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3m,要求三角形配置。
2.5 栽植技术
杨树栽植方法简单,关键要细致,提倡大穴、大苗,随起随栽,并要扶正深栽,杨树的栽植深度为60~80cm左右。
都要按“根舒、
栽直、压实和深浅适度”技术要求栽植,穴的大小以苗木根系在穴内舒展为宜,做到不窝根、不上翘、不外露、苗茎起立,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
当填土2/3左右时,将苗木轻轻略向上提,并踏实,灌透水,最后将穴填满修成小丘或盘状,以利于蓄水保墒。
此外,在同一林带上,应尽量做到“四个一样”,即树种一样、规格一样、高矮一样、粗细一样。
这样不仅使带相整齐美观,而且有利于林木的均衡生长发育,有利于林带防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2.6幼林抚育
对新造幼林要及时检查和补植,凡是成活率低于90%的缺苗断条的,均应于造林后的1~2a内用大苗补齐。
幼林郁闭前要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和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还应灌水和追肥。
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保证迅速成林,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
3.杨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3.1食叶类害虫
防治方法: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虫虫苞,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捕诱杀成虫;利用白僵菌或苏云杆菌防治,或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
其他食叶类害虫如杨小舟蛾、刺蛾等可参照杨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3.2蛀干类害虫
防治方法:幼林注意抚育除杂,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在幼虫期用
毒签或用注射器将有机磷农药500倍液注入蛀孔再用湿泥封住;在成虫羽化期(7~8月)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施树干杀灭成虫;
花绒坚甲和啄木鸟对天牛有抑制作用,应加以保护利用。
3.3刺吸类和螨类
防治方法:防治草履蚧可选择氧化乐果等农药,红蜘蛛可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叶蝉可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
3.4杨灰斑病
危害多种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都能发病。
以苗期和幼树受害最重,病叶早落嫩梢枯顶。
病害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在叶片上先生出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上发生深绿色突起的毛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幼苗顶梢和幼嫩树梢病后死亡变黑,失去支撑力下垂。
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密切,6~7月高温多雨易引发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树。
防治方法:注意扦插苗不宜过密,实行轮作,不重复使用同一地块作苗圃,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喷雾杀菌,15d进行1次,坚持3~4次,消除病株病枝。
【参考文献】
[1]金炳昶.营造防护林技术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
技,2009(13):208.
[2]邵利刚.杨树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9):16.
[3]王守贵.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
技,2009(17):161-162.
[4]刘文华.浅谈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09(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