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3留学师资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是谁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是谁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是指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具有博士学位并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的教授。
他们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并能够指导研究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
1. 陈宝琛(Chen Baochen)陈宝琛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在外语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包括教育语言学、教育评估和教师发展等。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张国良(Zhang Guoliang)张国良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等。
他在语言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许多论文。
3. 张宇燕(Zhang Yuyan)张宇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际等。
她在语言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育实践,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
4. Michael HallidayMichael Halliday是一位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被誉为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等领域。
5. Noam ChomskyNoam Chomsky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生成语法理论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涉及语言结构、语言习得和语言认知等方面。
以上只是一些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博导的例子。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博导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博导们通过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并推动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的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导师介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导师介绍(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沈四宝(一)教育背景:—沈四宝教授于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得学士学位,于1982年在该校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于1981年—1982年、1999年—2000年两次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深造。
兼备深厚的中西方法学理论基础,尤其在国际商法领域有着较高造诣。
—沈四宝教授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法律的真谛是实践”理念数十年。
(二)学术头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08年起);—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2004年起);—最高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2003年9月起);—中国仲裁法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起);—中央高级干部讲师团成员和中央法制讲座主讲人(2002年起);—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6年);—北京华贸硅谷律师事务所创办人(1994年);—曾担任第四、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1996-2006),并享受国务院津贴;—曾担任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1994-2009);—现担任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2008年起)。
(三)立法活动:—作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法律专家,沈四宝教授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经济贸易争议解决、房地产业务等法律问题均有深入的研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四)学术研究成果—自1981年以来,沈四宝教授在境内外发表近百篇论文并出版较有影响的数部著作,如《法律的真谛是实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法》、《国际商法》、《西方国家公司法原理》等。
(五)国际商事仲裁:—沈四宝教授曾以仲裁员、代理人或法律专家的身份,参与过以下境内外仲裁机构的仲裁业务活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巴黎国际商会仲裁院(ICC);—日本商事仲裁协会(JCAA);—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院(stockholm);—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南京仲裁委员会;—深圳仲裁委员会;—英国伦敦谷物及饲料贸易协会; —ICC Asia Office in HK;—英国国际仲裁院;—瑞士洛桑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并担任联合国解决国际投资争端中心(ICSID)调解员—1996至2004年间,沈四宝教授曾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席,现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专家委员会成员。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在职研究生优势分析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在职研究生优势分析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在职研究生优势分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第一-国际贸易领域最强师资阵容-课程设置前沿实用特色一:全国首批211重点高校对外经贸大学1951年建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1960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当时仅有的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
199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被列为国际教育部首批211重点建设高校。
特色二:国际贸易专业全国排名第一198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国际贸易专业博士授予权,是我国第一个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点。
在2001年,对外经贸大学成为入选国际贸易学重点学科的唯一院校,并且在应用经济学全部27个二级重点学科中名列第一。
特色三:发展方向科学前沿、课程设置细节实操经过长期教学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因材施教,以科研和就业为向导,根据其占据优势地位的研究方向对在职硕士研究生人员进行分轨培养。
如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方向课程班是我校最早开设的在职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经典、系统、全面,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进出口管理与战略方向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方方面面的内容:法则法规、运输、保险、如何创建进出口贸易公司、贸易融资等等,教师运用大量案例教学,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应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
本专业的课程是最细节、最前沿、实操性最强的在职研究生课程班。
现代物流管理与实务方向课程班不仅包括传统的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了物流系统的设计开发、战略成本控制、国际营销等最前沿的相关知识。
特色四:最强师资队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拥有国际贸易专业最雄厚的师资力量,海外留学归国比例全国第一,并且同时担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顾问、指导等职位。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在职研究生的师资与统招硕士研究生是一模一样的师资。
不仅拥有薛荣久(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王家骁(国际贸易、商业政策专家)等老一辈的教授,还拥有像赵忠秀(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领域专家)、冷柏军(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国际贸易实务领域专家)等多位中青年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导师简介及作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导师简介及作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致力于培养国际经济、贸易、法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自创校以来,对外经贸大学一直奉行“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较高声誉和突出成就。
在这样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对外经贸大学的师资力量也充实且高质,有着卓越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导师们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导师群体以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希望能更好地展示其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上的贡献和成就,也帮助那些对此感兴趣的人更好地了解对外经济贸大的学术实力和发展成果。
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导师简介1. 张锦涛:副校长、博导。
主要研究领域为投资学、资产评估等。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果,被誉为“资产评估第一人”。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2. 张剑庚:校长、教授、博导。
是一位在学术界和政界都颇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
主要从事竞争政策与反垄断、公司治理等领域的研究。
2016年当选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3. 陈竺:原国务委员、教授、博导。
是我国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农村经济研究、农民问题研究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学术界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4. 徐宏: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主要以国际贸易、贸易政策、中国经济分析等为主。
其代表性著作包括《赤字经济学—全球化下的中国变局》等,曾多次担任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顾问和专家。
5. 杨振宁:教授、博导,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拥有多项国际和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杨教授在对外经贸大学担任理论物理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导师代表作品1. 《资产评估准则与方法》:由张锦涛主编,旨在为资产评估这一重要领域提供更为详尽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和调整教师课时津贴标准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关于我校设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和调整教师课时津贴标准的工作纲要一、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994年以来,我校通过贯彻“面向市场、校企结合、内引外联、以学养学”的办学思想,实施两级财务两级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采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招生规模、减人增效、增收节支等措施,使学校的财力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基本做到了每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在以往的5年中,学校的节余财力主要用于改善办学的基础设施条件。
经过5 年的努力,使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今后5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的财力将进一步增强,因此,学校有可能拿出一部分节余财力投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和调整教师课时津贴。
在两级财务两级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下,学校的创收收入主要归各教学部门使用,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学部门承担部分教师课时津贴、干部岗位津贴、教学管理费用和教学设备投资的责任。
实行这一办法的好处是调动了教学部门创收的积极性,使各教学部门的可支配财力大大增加,并且各教学部门结合本部门的特点,依靠自身财力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一办法也有明显的弊病,主要表现为:各教学部门创收压力过大,冲击了计划内的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部门间争夺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成本,影响了教育秩序的稳定;部门各自为战,重复布点、重复投资,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大对各教学部门经费的投入力度,逐步减轻各办学部门的创收压力,为把我校的工作重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转移创造条件。
二、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根据把我校办成一所科研强项突出、本科教学基础扎实、以培养涉外经贸人才为主、以硕士研究生为最高学历层次的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定位,我校设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和调整教师课时津贴标准的基本思路为:1.按“奖励成果,不奖励动机”的原则,通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引导教师从事各类能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学术研究、教学科研、课程建设活动,鼓励有学术和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以达到突出我校科研强项的目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doc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规范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国务院令第3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令第20号)、《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外综[2007]1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教外办学〔2013〕9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7]1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管理办法中所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批通过的我校与国(境)外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根据《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7]13号)要求,全面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
第三条根据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要求,鼓励在国家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与外国教育机构确具优势的学科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国家严控已有相当规模的商科、管理学科、国家控制布点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
第四条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涵盖的学科和领域应避免重复现象,并符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规定。
英文导师简介

Jun Ni: Ph. 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Scholar of Chinese Government’s 1000 People Program. Chair Professor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enured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ofessor and the founding Dean of the JI.Research interes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modeli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etrology, cutting tool development,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ystems,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Shensheng Zhang: Ph.D.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first group of Golden Professor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Expert Committee Member and Expert Leader for the National High-tech R&D Program on CIMS between 1991 and 2000.Research interests: 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 pervasive computing, multi-media enabled collaboration technology.Peisen Huang:Ph.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Tohoku University of Japan; Scholar of Chinese Government’s 1000 People Program; Chair Professor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enured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Anorad/Rockwell Mechatronics Laboratory and Optical Metrology Laboratory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the JI.Research interests: Optical measurement, computer and machine vision, precision engineering.Robert G. Parker: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cholar of Chinese Government’s 1000 People Program; Chair Professor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enured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Dynamics & Vibration Laboratory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the JI.Research interests: Dynamics, vibration and noise of high-speed mechanical systems, auto motive and helicopter applications.Xudong Wang:Ph.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UMJI Joint Institute; Affiliate facul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Research interest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Software radios and cognitive radios, Smart Grid, the Internet of ThingsChengbin Ma: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Postdoc of the IMS-Mechatronics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Research interests:1. Motion control and it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2. System level optimization of electric motor driving system3. High performance control of electric vehicleTian Yang: Ph.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Research Associate of Harvard University.Research interests: Photonics, nano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energy, information and biology.Lipo Wang: Ph.D. and Postdoc at RWTH-Aachen, Germany.Research interests: 1. Turbulence, scalar mixing, multi-scale phenomena2. Combustion, fluid dynamics3. CFD and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with MPI ParallelizationMian Li: Ph.D. and Postdoc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Research interests: 1.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complex engineering systems2.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robust/reliability) optimization3. Sensitivity analysis, uncertainty analysis4. Evolutionary/classical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5. Reduced order modeling, approximation (Design of Experiments, metamodeling). Xin’en Zhu: Ph.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Research interests: Radio frequency and microwave circuits, ferroelectric thin films for microwave applications, RFIC, MMIC, MEMS, and 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ies.Kai Xu: Ph.D. Columbia UniversityResearch interests: Robotic applications in healthcare practices, humanoid robots, production automation.Qiang Zhang: Ph.D. 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Associate of the Osney Laboratory at the Oxford University.Research interests: Gas turbine heat transfer and cooling, aerodynamics, compressible flow, surface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CFD simulation.。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导师介绍之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导师介绍之二(整理转载)王永德男,1963年生,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1987年毕业于宿州学院中文专业。
之后,分别于1992、2001年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专业语法修辞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心理语言学方向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
2004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站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曾在安徽大学教务处和中文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任副教授、教授,2012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工作。
主要讲授课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外语教育心理学、中高级商务汉语阅读,商务汉语写作,中高级汉语阅读,中级经贸汉语口语等。
研究领域与兴趣: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侧重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汉字的认知,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当代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现代外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语言习得和认知论文或研究报告三十多篇,出版了《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发展研究》等学术专著2部。
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度项目“留学生认知实验中的汉字教学法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项目“杨金华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教研部主任。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1972年至1976年在原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习;1976年转入原上海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教研室攻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87年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工作简历:1977—1984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教研室助教1986—1990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1991—2001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2002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1994年作为专家由国家教委派往法国巴黎三大任教两年;2000年作为交流师资赴韩国釜山外大任教一年;2006年应邀前往日本京都外大任教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3直通车
老师师资
1、黄源深
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专家,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拉特罗布大学和美国宾州大学任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②曾担任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等。
③2002年11月中澳建交三十周年,他与其间中国驻澳大利亚的七位大使一起,分别获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授予的澳大利亚政府勋章。
2、吴金龙
教授,硕士生导师。
①安徽大学外语专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②先后在安徽广德中学、浙江财经学院、上海大学工作,曾任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
1999 年起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任教。
兼任浙江省会计学教育辅导部委员。
③1983 年3 月美国Ernst & Whinney 公司进修,1991 -1993 和1997 -1998 两次到日本一桥大学作访问学者。
④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和国际会计的教学和研究。
主讲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决策及会计专业英语等课程。
近年来在《外国经济与管理》、《国际市场》以及《国际商务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美、德、英三国审计差异研究》等六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财务一点同》、《香港执业会计师手册》、《财务会计英语教程》三本教材,并主编《现代管理会计学》一书。
3、姚鹏飞
博士,课程负责人
①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硕士研究生学位及公共关系管理第二专业证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②就职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目前担任学校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计划全英语实验班课程负责人及大学英语改革学术英语课程负责人。
曾担任学校大学英语国家创新实验课程负责人、学院科研助理等职。
③曾获得首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比赛上海赛区三等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奖”、“记功”奖励及“校园新星”提供奖。
④以第一或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五篇,其中双核心一篇;参与编写教材、教辅材料及工具书八本(套),其中主编两本;独立承担并完成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并以骨干成员身份参与个级别大学英语课程教改及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近十项,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主要教授课程包括:综合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写作、综合英语读写、综合英语视听说、雅思写作等。
4、凌学岭
专业讲师
①讲授“营销调研”、“运筹学”、“商务统计”、“计算机的商业应用”等课程。
②曾先后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营销调研与电子商务》、《Internet在营销调研实务中的应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电子商务手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变革中上海外贸企业生存空间的战略思考》等论文。
5、戴家琪
英语语言博士,英语教学部讲师
①2011年参加第二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综合组)获上海赛区冠军及特别奖,后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013年参加第四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听说组)获上海赛区冠军及特别奖,后获全国总决赛冠军。
②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比赛并多次获得上海市一等奖。
③著名英语学习网站“沪江英语”的迈克老师,著有《读名著记单词——迈克英语之词汇力系列丛书:绿野仙踪》。
主讲中级口译、口语突破、大学四级、高考写作、寒暑假集训营等课程及其项目。
④本科期间获“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并与次年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访学,代表中国参加“乐在马来西亚和孟加拉”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
6、李莅
经济学博士
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副教授。
②“市场营销学课程全英语教学”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讲课程“市场营销学”被评为2008年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7、ADAM BUCKY(资料过少)
美国人
①雪城大学和纽约大学获得社会学传媒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对母语非英语人群的英语教学工作。
8、Anselm Vermeulen (资料不全)
荷兰鹿特丹商学院高级讲师、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