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二章 教育测验的编制.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网络课堂答案

自学考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网络课堂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一、教育测量的含义(33分)本节测验题:智力测量属于A. 物理测量B. 心理测量C. 生理测量D. 社会测量二、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评价的含义(35分)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命题的是谁?A. 麦柯尔B. 孟子C. 桑戴克D. 孔子三、教育评价的特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35分)现代教育评价产生的标志是A. 《比纳.西蒙量表》B. 科举考试C. T.B.C.F制D. “八年研究”四、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30分)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创立者是A. 枯巴和林肯B. 比纳和西蒙C. 桑代克和麦柯尔D. 泰勒与布鲁姆五、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30分)我国教育法规定的两项基本教育制度:一是教育督导制度,二是A. 教育评价制度B. 教育考试制度C. 教育测量制度D. 教育评估制度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一、信度概述(31分)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越接近,说明测验的信度A. 越低B. 无法判断C. 越高D. 需要验证二、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一)(35分)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先后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A. 等值性信度B. 等值稳定性信度C. 分半信度D. 重测信度三、同质性信度(二)、评分者的信度(一)(31分)若2个评分者评阅N份试卷,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可用A.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公式B. 斯皮尔曼-布朗公式C. 积差相关系数公式D. 肯德尔和谐系数公式四、评分者的信度(二)、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33分)估计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需要预先确定A. 淘汰的人数B. 达标的比例C. 通过的人数D. 决断的分数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一、效度概述、内容效度的含义(30分)下列适合于内容效度的测验是A. 能力倾向测验B. 成就测验C. 人格测验D. 性格测验二、内容效度的估计方法、结构效度(38分)下面哪种测验的效度不属于结构效度?A. 智力测验B. 焦虑测验C. 动机测验D. 学科测验三、效标关联效度(44分)效标关联效度也称为A. 实证效度B. 预测效度C. 同时效度D. 逻辑效度第四章教育测量与评价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一、难度及其计算、区分度及其计算(一)(40分)最适宜的难度系数是A. 0.50B. 0.00C. 1.00D. -1.00二、区分度的计算(二)、区分度与信度和难度的关系(31分)难度系数越接近何值,题目的区分度越大?A. 0.50B. 1.00C. 0.00D. -1.00第五章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的整理和转换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的整理(32分)被试者只有连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不同测验取舍分数线,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06231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点整理+历年考点

06231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点整理+历年考点

06231《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考点汇总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P1-321. 测量: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P2 2013年4月2.无论是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要实现这些测量必须具备测量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测量的量具,二是要有意义相对明确的测量单位,三是需要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

P23. 就广义的测量来讲,参照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零点,另一种是相对的零点。

4.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可信,依赖于科学规范的测量程序、有效的测量工具、意义明确的测量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

P35.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6.简述教育测量的特点。

P3 (2015年4月简答、2008年4月简答)①间接性和推断性。

②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③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7.如何理解教育测量的间接性和推断性? P3 (2011年4月简答)物理测量大多是直接性的。

虽然教育测量无一例外地关注到人类自身,但测量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种种非物质属性。

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外显的行为或通过人对外界的一些刺激作出的反应,对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品质、创造能力、心理素质、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作出间接性的、推断性的测量。

8.因为教育测量具有间接性和推断性,是通过对外显行为反应的取样分析加以推断的,所以教育测量的对象具有模糊性,测量误差具有不可避免性。

(教育测量的特点)P3-49.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是直接性的,教育测量大多是间接性的。

10.教育测量一般是间接性的测量,所以存在着误差。

教育测量的误差一般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1.教育测量只能是对外显行为与反应的取样分析加以推断,这就使得教育测量的对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2. 量表(量尺):是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 (1)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 (1)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1. 测量的三要素:量具、测量的单位、测量的参照点。

2. 教育测量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为评价学习成绩而进行的测量活动。

这是教育测量活动最原始的动机,也是教育测量学科发展最早的立足点。

3. 教育测量的特点:间接性和推断性、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量表具有多样性以及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4. 史蒂文斯根据测量的精确度将量表分为: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四种水平。

称名量表是用来对事物活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分类,指派的数值没有数量意义,只是表明事物的类别和性质不同;顺序量表也用于对事物活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基于所测属性在数量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有序得分类,四等级评分法和五分法都是顺序量表;等距量表不但能在一个连续体上表示事物量的大小,而且具有形同的测量单位,但她的零点是相对的,是人为规定的;比率量表是最高水平的量表,除了具有量的大小和相同的单位,还具有绝对的零点。

5.教育评价的概念:格兰朗德:评价是为了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系统过程,评价=测量(定量描述)+非测量(定性描述)+价值判断斯塔费尔比姆: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评价最重要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泰勒:评价过程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日本桥本重治:评价师与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有明确关系的概念,是按照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对学生学习成果及教育计划的效果等进行测量的过程。

因此,评价的概念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

布鲁姆:评价是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对各种想法、作品、解答、方法、资料等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各种方法系统的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未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教育测量与评价一.教育测量1、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

(史蒂文斯)测量:客观事物及其属性;所依据的规则或方法;数量化的结果。

2、教育测量:广义:对于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作缜密地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的描述。

狭义:是指对学生某些学科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又称成就测量、学业成绩测量或学科测量。

3、教育测量的特点:1.间接性和推断性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4.测量目的的针对性二.教育评价评价:评:评定;价:价值——教育价值教育评价:注重效果:美国的泰勒;注重资料的获得:美国的克龙巴赫、斯塔弗尔比姆;注重评价方法、手段:中国的张秀理、日本的长谷川容1、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

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联系: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

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

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第三,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教育测量的产生1904年以前(教育测量的萌芽期)中国的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科举制的特征:逐级考核、制度完备、考场严格、命题规范科举制的考核方法:口试、贴经、墨义、策间、诗赋产生在中国、发展在西方美国贺拉斯曼1845年将“笔试”引入美国英国费舍在1864年《作业量表集》美国赖斯在1897年的《拼字实验》1904—1915年教育测量的开拓期:美国桑代克的巨着《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问世。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教育测量与评价第⼀章教育测评概述第⼀节教育测量概述⼀、什么是测量(⼀)测量的定义⼀般认为,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

具体来说,是指根据⼀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的规定性加以描述和确定的过程。

这⾥包含了测量应有的三个特性:1、法则。

2、事物。

3、数字。

(⼆)测量的三要素1、单位。

2、参照点。

3、量表。

⼆、什么是教育测量(⼀)教育测量的定义教育测量是根据测量学的原理和⽅法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的特点1、测量结果的间接性。

2、度量单位的相对性。

3、测量对象的复杂性。

4、测量⽬的的针对性。

第⼆节教育评价概述⼀、什么是评价评价就是根据某种价值观对事物及其属性进⾏判断、衡量,或者说是衡量、判断⼈或事物的价值。

⼆、什么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根据⼀定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运⽤可⾏的科学⼿段(包括测量或⾮测量),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价值判断,从⽽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三、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测量是依据⼀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的规定性加以描述和确定的过程;评价是泛指根据⼀定的观念和标准衡量、判断⼈物或事物的价值。

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评价的解释才能揭⽰其实际意义。

测量是依据,评价是测量的具体体现。

测量关⼼的是数量的多少,评价关⼼的是价值的⾼低;测量是纯客观的,评价带有主观性;测量是⼀种单⼀的活动,评价则是⼀种综合的活动。

教育测量就是借助⼀定的⼯具,给教育现象赋值,来获取评价对象数量的⽅法。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获得数据资料的重要⼿段。

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教育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评价并⾮⼀定以教育测量为基础,有时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是同义词。

⽐如,当教师对学⽣的成绩进⾏测验时,可以说是测量学⽣的成绩或评价学⽣的成绩。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1.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的定义与分类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3 教学过程引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讲解教育测量的分类和特点介绍教育评价的分类和特点探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的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案例1.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2.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测量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学会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2.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的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实验法等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2.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的方法及其特点介绍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演示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2.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工具设计案例教育测量结果分析软件2.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3.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实施学会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3.2 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方法: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等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3.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评价的方法及其特点介绍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演示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3.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评价工具设计案例教育评价结果分析软件3.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4.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际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特点与方法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实践4.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特点与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实践的注意事项4.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案例及其特点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方法与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分享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实践的经验与教训4.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分享4.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5.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学会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5.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隐私保护、公正性、标准化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诚信、尊重、公平、透明等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方法与技巧5.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及其重要性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讨论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5.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第六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分析6.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学会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6.2 教学内容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推断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相关与回归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等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可视化:图表制作与解读6.3 教学过程讲解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作用介绍推断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演示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操作与结果解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实践6.4 教学资源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教程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集统计学教材与参考书籍6.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七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反馈与改进7.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重要性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7.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个体反馈、集体反馈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技巧:有效沟通、积极倾听等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的步骤与策略7.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定义与目的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与技巧讨论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的步骤与策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7.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案例教育改进的策略与方法资料7.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学会利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参与政策制定8.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案例分析学生参与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实践8.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案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8.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政策制定相关的软件与工具8.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九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视角9.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分析方法学会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9.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特点与方法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注意事项9.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案例及其特点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方法与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分享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经验与教训9.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分享9.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创新方法学会适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10.2 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关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教育测量与评价[精选多篇]

教育测量与评价[精选多篇]

教育测量与评价[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1.什么是评价?什么是教育评价?答:评价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标准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对客体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是判断客体的属性及发展变化达到主体期望的尺度,是主体对客体价值判断的依据。

陈玉琨:教育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借助各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沈玉顺: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2.什么是发展性教育评价?答: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种以促进教育活动价值增值为目的,着重于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条件、进程以及策略方法的建设性评价。

3.简述发展性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答:㈠准备阶段⒈明确需要评价的问题⒉确定评价的目的⒊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⒋确定信息的搜集范围与分析的方法㈡搜集、分析信息阶段;㈢帮助评价对象制定改进方案;㈣再评价阶段4.比较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教育督导的联系与区别?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关系: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区别:(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

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

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1.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类型1.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2.1 教育测量理论2.2 教育评价理论2.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论2.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原则3.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流程3.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3.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第四章:学生评价4.1 学生评价的定义和意义4.2 学生评价的类型和方法4.3 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4.4 学生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5.1 课程评价的定义和意义5.2 课程评价的类型和方法5.3 教学评价的定义和意义5.4 教学评价的类型和方法第六章:教师评价6.1 教师评价的定义和意义6.2 教师评价的类型和方法6.3 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6.4 教师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第七章:教育政策与法规7.1 教育政策的定义和意义7.2 教育政策的基本类型和制定过程7.3 教育法规的定义和意义7.4 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8.1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决策中的应用8.2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应用8.3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8.4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的应用第九章: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9.1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的概述9.2 计算机化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9.3 网络化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9.4 大数据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10.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10.2 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现状与挑战10.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策略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及目的意义:重点关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区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确定测验的目的
• 1、确定测量对象
• 2、确定测量目标(一般要将目标转 化成可操作的术语)
• 3、确定测量的功用(常与评价目标 结合在一起)

如是诊断性测验还是选拔性测验。

• 二、分析测量目标并制定编题计划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 最早 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问题。他把学习的 心理活动过程分成认知、情感二个领域。 又把认知领域具体分为知识(记忆事实、 条件、方法、原理等的能力)、理解、 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 1.2 愿意承受特定刺激的行为 • 1.3 控制或选择的注意,是指有意识或
半意识的从内容或情境中辩别某种特定 的刺激.
2 反应所关心的是学生受到动机的充分驱 动,积极地注意学习内容
• 2.1 默认的反应,这种反应强调行为的 被动性,一般产生遵从或顺从.
• 2.2 愿意的反应,学生完全致力于表现 自己的行为,是自己想做或自愿去做.
• 9、所提问题应避免涉及社会禁忌与隐私。
• 10、施测与评分省时。
• 二、测题的种类及编制要领
• 根据应答方式,测题的种类分为两大类, 即自由应答型和固定应答型。自由应答 型题目是让受测者用自己的语言或行动 来对某一问题做出回答,包括填充题、 简答题、应用题、论文题、联想题、操 作题等。固定应答型题目又称客观性题 目,是让受测者从测验编制者事先定好 的答案中辩认出一个正确答案,包括了 多选题、是非题、匹配题等。
气象 宇宙 地球 合计
识记
3 2 2 5 2 2 2 18
理解
5 3 3 6 4 5 2 28
应用 分析 综合
632 311 420 832 322 410 211 30 13 8
评价
1 0 1 1 0 0 0 3
合计
20 10 12 25 13 12
8 100
• 三、编辑题目(类型、数量、记分方法)
• 四、题目的试用、分析、筛选
• 1、预测

(1)预测对象要取自将来正式测验准备
应用的群体。

(2)预试的实施过程与情境应与正试测
验相近似。

(3)预试的时限可稍宽,尽量使每个被
试答完。

(4)预试过程中被试的反应应随时记录。
• 2、项目分析

主要包括:确定题目的难度、区分度、
被选答案的合适度。
• 五、集合成测验(拼题) • (一)试题的选择
• 2、题量大,并要为每个题目考虑几个似 是而非的答案,因而编写困难费时,需 要一定技巧。
• 编拟多选题的要领及原则如下:
• 1、根据测验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最适当 的题型。
• 2、备选答案要简略,必要的叙述或相当 的修饰语应全部置于题干中。
• 3、每题只能环绕一个中心,并只有一个 正确答案,该答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可 特别突出,但其正确性必须确凿无疑。
• (A)4 (B)6 (C)8 (D)10
• 2、类比:已知甲和乙的关系,推出丙和 丁的关系。
• 例:船------水,飞机------? • (A)大地 (B)白云 (C)天空 • (D)海洋 • 3、找不同类:每一题内有几项属于同一
类事物,只有一项不属于这一类,要划 去。
• 例:(A)狗(B)鸟(C)树(D)鱼

4.3 组织原理分析
• 5. 综合

5.1 进行独特的交流

5.1 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

5.3 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
• 6. 评价

6.1 依据内在的证据来判断

6.2 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 1. 接受(注意):探讨学习者是否愿意接受 或注意学习内容
• 1.1 觉察是指在提供适当机会时学生 对某些客观刺激的意识.
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 建立常模的方法是:它将来要使用测验 的全体对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人(称标准化样本),对此样本施测并 将所得的分数加以统计整理,得出一个 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分配,标准化样本的 平均数,即为该测验的常模。常见的常 模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地域常模、 民族常模、职业常模等。
相同的难度和区分度。
• 5、各份测验的分数分布(平均数和差 异度)大致相等。

六 将测验标准化
• 测验标准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内容的标准化,即对所有受测者 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
• (二)施测的标准化,即测验实施过程 要有相同的指导语、时限和客观的物理
情境。
• (三)评分的标准化
• (四)常模,是测验使用者解释测验分 数的依据。测验分数必须与常模比较才
第二章 教育测验的编制
• 本章内容提要:
• 本章主要讲述教育测验的编制步骤、 测题的编写、测题的组合及标准化、测 验的评价标准、测验量表的编制、测验 说明书的编写。

测验项目的编写技术。
第一节 教育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 教育测验的编制一般包括:确定测验的 目的,分析测量目标,制定编题蓝图或 计划,编辑题目,决定测验时间和测题 数量,确定计分方法,实施试测,题目 分析,鉴定测验测量标准,编制测验量 表及说明书,拼题并建立题库。
• (四)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
• (五)常模资料,包括常模表、常模适 用的团体及对分数如何做解释。
• (六)测验的信度、效度资料,包括信 度系数、效度系数以及这些数据是什么 情境下得到的。
第二节 测题的编制技术
• 一、命题的一般原则 • 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 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 2、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 • 3、题目格式不要使被试发生误解。 • 4、文字要简明扼要,即排除与解题无关的因
• 10、题干要尽量创新的情境,文字要自 己拟定,避免重复书本上的现成实例或 措词。
• (二)是非题
• 是非题是指出一个论点要被试判断是否正确, 或从是非两个答案中做出选择。是非题回答方 便,适于考查学生对简单观念或知识的了解, 其缺点是易受猜测因素的影响,重要的材料有 时不能用对和错简单回答,缺乏教育诊断作用, 故在能力测验中应用不如多选题广泛。
• 编拟是非题应注意下面几点:
• 1、内容应以有意义的事实、概念或原理为基 础,避免无关重要的问题或琐碎的细节。
• 2、每题应只包含一个观念,避免两个以上的 观念在同一题中出现,而造成题目“似是而非” 或“半对半错”。
• 七 测验的信、效度分析 • (一)信度指的是测验的可靠性或一致性。
• (二)效度就是测验的有效程度。衡量测验的 有效程度是看测验所测量的是不是它所要测的 东西。
• 八 编写测验说明书 • 一份说明书主要包括: • (一)本测验的目的和功用
• (二)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以及选择题目的根 据。
• (三)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
•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详细结构 如下:
• 1、知识 • 1.1 具体知识 • 1.2 处理具体事物方式方法的知识 • 1.3 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
知识 • 2、理解 • 2.1 转化 • 2.2 解释 • 2.3 推断 • 3、应用

• 4. 分析
• 4.1 要素分析

4.2 关系分析
素,又不可遗漏解题所依据的必要条件,要避 免使用艰深的字词。
• 5、应有不致引起争论的确定答案(创造力测 验、人格测验除外。
• 6、各个试题必须彼此独立,不可互相牵 连,不要使一个题目的回答影响另一个 题目的回答。
• 7、题目中不可含有暗示题或其它题正确 答案之线索。
• 8、题目内容不要超出受测题体的知识和 能力。
•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 该目标分类是Simpson提出的试验方 案,它是通过身体的活动来掌握教育目 标。
• 1 知觉: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味 觉、嗅觉的作用,寻求实现教育目标的 有效手段。
• 2 精神准备:是指做好完成目标的准备 状态或进行调整的能力。
• 3 接受指导的反应:是指学生在接受教 师指导时能模仿典型动作的行为,并具 有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 4、最好理由:几个备选答案都是对的,但其 中一个最好,要把它找出来。
• 例:偷东西的人应该受惩罚,因为:
• (A)罚款可使他不敢再犯。
• (B)偷窃为法律所不容。
• (C)偷东西的人不是好人。
• (D)偷窃扰乱社会治安。
• 多选题的优点是:
• 1、单位时间内可以施测很多项目,从而有保 证取样的广泛性,使测验更有效。
• 3.2 价值的偏爱,是指对某价值的单纯 接受和参与某一领域的倾向.
• 3.3 价值的信奉,是指毫不怀疑的确信.
• 4 组织化:反映相关的价值状态的价值体 系,它是价值内化的结果.
• 4.1 价值的概念化,是指价值的一贯的 稳定的价值倾向.
• 4.2 价值体系的组织化,是指把各种价 值组成一个复合体,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内 在的统一.
• 4、题干应当包括解题所必须的共同要素, 并尽可能做到精炼、准确、清楚,不要 把选项夹在题干中间。
• 5、错误答案对被试具有迷惑性,不要错得太 明显。这种答案可以是人们经常出现的错误, 也可以是一般性的误解和似是而非的内容。
• 6、各个选项在形式上应该协调一致,或为数 字,或为图形,或为人名,应该一律,文字长 短也应大体相当,以免对正确回答提供线索。
• 7、选项之间不应相互重迭,相互包括,相互 依赖。
• 8、几个选项最好按逻辑顺列或随机排列。正 确答案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要大致相等, 且不要形成固定的格式。
• 9、所有选项在逻辑上和语法上都能与题 干相接,否则本来正确的答案,会因为 逻辑上或语法上与题干不一致而放弃。 反之,如果干扰答案在逻辑上或语法上 与题干不吻合,被试就会根据常识,发 觉它们之间的矛盾而加以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