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柴油深度脱硫方法及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汽柴油脱硫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汽柴油脱硫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度及 1 . 0 1 ×1 0 7 p a 压 力条 件下 , 将通人的 H 与 汽油 、
进展及发展 趋势
雷 珂, 周 魁, 史李 刚
( 陕 西省 石 油 化 工 研 究 设 计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要: 介绍 了国内外现有汽柴油脱硫技术 的研究进展 , 并结合其研究或应用 的实际特点及 目前脱硫技
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讨 论 了今 后 国 内外 脱 硫 工 艺 的发 展 方 向 。提 出 的液 相 氧 化 脱 硫工 艺 的 脱 硫 率 高 , 适 用 于
Ke y wo r d s : g a s o l i n e a n d d i e s e l ; d e s u l f i d a t i o n; p r o g r e s s ; t r e n d o f d e v e l o p me n t

世 界 工业 的 发展 、 汽 车 的普 及 导致 汽 柴 油 的消 费 量迅 猛增 长 。而汽 柴油 中存 在 的含硫化 合 物对环 境 有极 大 的危 害 , 同 时硫 含量 较 高 的汽 柴油 在 发 动 机 汽 缸 内燃 烧 时 对 发 动 机 内壁及 相 关零 部 件 会 造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s t a t u s q u o o f t h e e x i s t i n g g a s o l i n e a n d d i e s e l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i t ' s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d i r e c t i o n w a s d i s s c u s s e d , i n t h e b a s i s o f c o mb i n a t i o n wi t h t h e a c t u a l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t h e p r o b l e ms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 . Th i s p a p e r a l s o ma k e s a p o i n t t h a t t h e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r a t e o f l i q u i d p h a s e o x i d a t i o n i s h i g h a n d s u i t a b l e f o r h e a v y o i l wi t h h i g h b o i l i n g p o i n t . Wi t h o u t n e g a t i v e i mp a c t , t h i s me t h o d c o u l d g e t o i l a n d s u l i f d e wi t h h i g h a d d e d v a l u e . I t i s f o r e s e e n t h a t l i q -

柴油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柴油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柴油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陈未来;崔洁;熊浪;程慕鑫;李召召;营莹【摘要】Residual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 hydrogenated diesel are mainly dibenzothiophene and its derivatives (DBTs). Therefore, removing DBTs from diesel fuels is the key to ultra-deep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for diesel fuels. The hydrodesulfurization,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and absorptive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a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in which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reactive adsorption desulfurizat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加氢柴油中残留的硫化物主要为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因此,脱除柴油中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是实现柴油深度脱硫的关键技术。

系统地介绍了加氢脱硫、生物脱硫、氧化脱硫和吸附脱硫等技术及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反应吸附脱硫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安徽化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柴油;二苯并噻吩;脱硫【作者】陈未来;崔洁;熊浪;程慕鑫;李召召;营莹【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能装部,上海20110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能装部,上海20110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能装部,上海20110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能装部,上海20110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能装部,上海20110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能装部,上海201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6.24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燃烧后形成的SOx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污染大气环境,SOx还会腐蚀和损坏各种露天设备,并使处理汽车尾气的催化剂失活,从而增加了N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1],这是造成空气中PM2.5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汽柴油深度脱硫的技术研究进展

汽柴油深度脱硫的技术研究进展
苯并 噻吩 等 。 对 于硫醇 、 硫醚 、 二硫 化 物 和 四氢 噻 吩等脂 肪
族物 质 , 硫原 子上 的孤 对 电子 密度 很 高 , C— 其 且
S键较 弱 , 因此 , 易进 行 加 氢 脱 硫反 应 。而对 于 容 具有 芳香性 的有 机硫 如 噻吩 和苯 并 噻 吩类 物 质 ,
工 作 。 电 话 -1 00一倒 u, E—ma : y 8 yucm i n i @ ̄o .o 。 l 6
维普资讯
4O l




第 3 第 6期 5卷
( ,一D T >B 25 M ) T>烷 基苯 并 噻吩 >D T>4一甲 B 基二 苯并 噻吩 ( 4一M B ) , D T >46一二 甲基 苯 并 噻 吩(, 46一D D T [ v 可 见 , 于 噻 吩 类 物 质 , M B ) -] s 。 对
汽油 中的有 机 硫 主 要 源 于裂 解 汽油 ( C F C馏 分 )而 直馏 汽油 中 的硫 含 量 很 低 , , 可直 接 用 于 配
国规 定 的燃 油 硫含 量 标 准 也 在 迅速 提 高 。例 如 ,
根据 美 国环 保 署 的 要 求 , 2 0 从 06年 6月 起 , 油 炼 厂 需 要 将 汽 油 中 硫 的 质 量 分 数 从 目前 的 4 0x 0
间形 成 了稳 定 的共 轭 结 构 , 氢 活性 很 低 。这 些 加
有机 硫发 生催 化 加氢 脱硫 反 应 的活 性 顺 序 如 下 :
噻 吩 >2 一甲基 噻吩 ( 2一M ) , T >2 5一二 甲基 噻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氢脱 硫法 ( D ) H S 以及 深度脱 硫 的方法 和进 展 。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1、研究背景柴油燃料中的硫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害,排放后会形成酸雨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和生态平衡都造成很大危害。

因此,对柴油燃料中硫化物的去除是环保和能源领域研究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是将含硫化合物在高温高压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易挥发的硫化氢,从而减少苯、酚等污染物的由护板反并附着的部分,以及SO2等氧化产品的排放。

(1)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去除硫化物的方法,通常采用活性炭或分子筛作为吸附剂。

物理吸附具有处理后物质无二次污染、加工所需设备较少、没有硫化氢生成的优点。

但是,吸附剂的寿命受到吸附介质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吸附后的硫化物难以被脱除,最终必须进行处理和处置。

(2)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采用特定化学试剂将硫化物与试剂形成化学键,并吸附在固体表面。

该方法适合于处理高浓度低体积的含硫废液,具有吸附剂的寿命长、发生化学反应后可再生的优点。

但是,加工前需要对硫化物含量进行检测,并不能处理硫化物的分散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吸附剂的寿命会受到化学衰减的影响。

(3)加氢脱硫加氢脱硫是当前最常用、最成熟的一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将柴油中的硫化氢和氢气反应,形成H2S或易挥发的硫化物。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去除一些其他有害物质,如苯、酚等挥发性有机物,适用于各种不同浓度的硫化物废水或气体处理。

加氢脱硫可以借助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还可以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处理。

例如,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催化剂可以制造更多的硫酸铵;同时,温度和压力的增加会加快反应速度,但会增加产生SO2和SO3的可能性。

3、总结与展望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有的三种方法各有优劣。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常用于处理高浓度低体积的废液,是快速和廉价的硫化物去除方法;加氢脱硫是常用的去硫方法,可以同时去除部分其他有害物质。

但是,由于柴油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硫化物的去除需要靠加氢脱硫方法突破瓶颈。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汽油和柴油加工技术,用于降低车用燃料中硫含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柴油加氢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催化加氢脱硫和吸收脱硫两种主要方法。

催化加氢脱硫是通过将含硫的柴油与氢气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将硫化物转化为无害的硫化氢。

常用的催化剂有氧化铝、铜、镍等。

该方法具有脱硫效果好、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但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也容易产生一定量的硫化氢。

吸收脱硫是通过将含硫柴油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经过一系列吸收和回收步骤,将硫化物吸附在溶剂中,从而实现脱硫的目的。

常用的溶剂有有机化合物如
N-methylpyrrolidone、Dimethylformamide等。

该方法操作简单,脱硫效果好,且对硫化氢的产生较少,但需要回收和再生溶剂,增加了设备和能量消耗。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提高脱硫效果。

可以将加氢脱硫与催化裂化技术结合,将含硫的柴油分子经过加氢处理后,再经过催化裂化,便可获得无硫的高级燃料。

这种方法不仅达到了脱硫效果,还提高了燃料质量。

在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的研究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和溶剂,以提高脱硫效果和降低硫化氢的生成。

其次是优化反应条件,以提高脱硫效率和降低能量消耗。

还有就是对副产物的处理和再利用,以减少环境污染。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汽油和柴油加工技术,对于降低车用燃料中硫含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成为未来柴油加工领域的重要技术。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是一种利用催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柴油中的硫化物与氢气发
生反应生成硫化氢,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
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催化剂。

目前,主要应用的催化剂有氧化钼镍、氧化氮硫铝等。

这些催化剂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寿命长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柴油
中的硫含量。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的操作条件也对脱硫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温度、压力、氢气流量等
参数都会影响脱硫效果。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
度和压力则会导致催化剂失活。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需要进一步
加强研究。

虽然已有多种催化剂可供选择,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优化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以提高脱硫效果。

柴油中的杂质和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因此
需要进一步研究杂质对催化反应的影响,并探索降低杂质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的经济性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加氢脱硫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氢气和
催化剂,成本较高。

需要进一步降低加氢脱硫工艺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性。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是一种有效降低柴油中硫含量的方法。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工业生
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研究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是利用加氢反应将硫化物转化为硫化氢,从而实现柴油中硫化物的脱除。

本文将对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技术原理、发展趋势以及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原理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是利用氢气和催化剂对含硫化物的柴油进行加氢反应,其中硫化物被转化为硫化氢,从而实现脱除。

其主要反应方程式如下:R-S-R' + 2H2 → 2RH + H2SR表示烷基或芳香基,R'表示氢原子或烷基。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硫化物和氢气经过加热和压力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硫化氢和硫化烃。

硫化氢从柴油中脱除后,可通过后续的工艺过程进一步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和燃料行业。

在炼油工业中,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已被应用于重油加氢脱硫、柴油加氢脱硫和船用燃料加氢脱硫等工艺。

在化工行业中,柴油加氢脱硫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有机硫化物的加氢脱硫。

而在燃料行业中,柴油加氢脱硫技术也被应用于燃料油的加氢脱硫,以满足环保对于燃料标准的要求。

在技术方面,目前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包括加氢反应器、催化剂、脱硫剂、氢气制备系统、变压变温控制系统等。

尤其是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高效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使得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在反应速率、选择性、稳定性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应用方面,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在油田、能源等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别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在燃料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通过柴油加氢脱硫技术进行燃料脱硫处理,不仅可以改善燃料的环保性能,还可以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对于减少大气污染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高效催化剂的研发应用:高效催化剂能够提高加氢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降低加氢反应的温度和压力,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 6, 8 ] [ 13]
, 而且芳烃在催化剂上的
平面吸附状态还很稳定, 也会对有机硫化物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加氢脱硫反应形成障碍。 : 2- 甲基噻吩 ( 2- MT ) > 苯并噻吩 ( BT ) , 2- 甲基苯并噻吩 ( 2- MBT ) > 二苯并噻吩 ( DBT ) > 4- 甲基
# 660 #
[ 14- 15 ]
等以介孔氧化铝材料为
载体制备了 M o 、 NM i o /A l2 O3 催化剂, 对催化柴油进行了加氢脱硫评价, 发现介孔氧化铝对催化剂的脱硫活 性有明显的作用。 改性可以提高催化剂中等强度酸中心数目 , 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活性 性明显高于加氢脱硫产物
[ 16 ] [ 13]
DMDBT 为反应物 进行 了脱 硫 实验。他们 发现 硫化 后 的 M o ( 81 3w % t ) /HY 和 Co M o ( 21 2w % t 的 Co 和 81 5w % t 的 M o) /HY 对 DBT 和 4 , 6- DMDBT 的脱硫活性都高于以氧化铝为载体的对应催化剂。他们认为这 是由于活性组分在分子筛表面上的高分散和可能存在的电子效应增强了硫化后的催化剂的加氢活性。 SBA - 15 分子筛孔壁较厚, 稳定性相对较好, 且孔道均匀 , 但在加入 A l调变酸性酸分布时有一定的难度。 SBA - 15 分子筛孔道内可以引入过渡金属离子, 形成具有介观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V radm an 等











第 23卷
( 如反应物料中的氮化物和反应时产生的 H 2 S) 脱除。 制备 HDS 催化剂经常使用不同的载体 ( 如 MCM - 41 、 活性炭、 HY、 Ti O2、T iO2 - A l2 O3 等 ), 一般载体上 担载的活性金属组分为 CoM o 、 NM i o 、 NW i 等, 通过改变这些活性组分的担载量可以改善和提高催化剂的活 性及选择性。通过改变制备程序 (使用不同的前驱物、 添加剂 , 改变各活性组分的担载顺序 ) 或添加 P、 B、 F 等组分也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另外 , 还可向双金属组分当中添加一种或几种碱金属 ( 例如 N iCo M o 和 Co- N M i o) 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从近来关于 HDS 催化剂的研究来看 , 重点集中在活性组元、 载体及助剂等方面的改进提高。传统的 HDS 催化剂多属于 Co M o、 NM i o和 N W i 等体系, 载体多选用 A l2 O3 或 A l2 O3 - S i O2。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 相一般是金属硫化物 , 其中 M o 、 W 为负载活性组分 , N 、 i Co 为减小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相互作用的助剂。临氢 状态下活性相上产生活性氢物种 ( H )和巯基 ( S H ) , H 直接与硫化物作用生成部分加氢饱和产物, SH 则促进 硫化物碳硫键裂解脱硫反应过程, 从而获得加氢脱硫活性。随着材料学的快速发展, 人们也尝试着把一些新 材料应用到加氢催化剂上, 并且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例如用中孔分子筛、 活性炭和双氧化物 ( T i O2 A l2O 3 )做载体通过活性金属改性来制备高活性 HDS催化剂。万国赋和段爱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与环保收稿日期:2008-11-05;修回日期:2008-12-08汽柴油深度脱硫方法及发展现状程晓明1王治红1诸林1申乃速2王小红2(1.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都610500;2.中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吐鲁番839009)摘要介绍了目前对汽柴油中硫含量的要求以及汽柴油中的硫化物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叙述了吸附脱硫、萃取脱硫、膜分离、生物技术脱硫、络合沉淀法和催化氧化法等几种深度脱硫方法,并且提出了对未来在汽柴油深度脱硫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汽油;柴油;深度脱硫中图分类号TE6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829(2009)01-0044-04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世界各国规定的燃油硫含量标准也在迅速提高。

例如,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要求,从2006年6月起,炼油厂需要将汽油中硫的质量分数从目前的400×10-6降到30×10-6,高速公路柴油的硫的质量分数从500×10-6降到15×10-6;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和韩国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含硫标准。

目前我国的汽油标准要求的硫的质量分数为800×10-6,远低于欧美,但从2010年起将与国际接轨。

因此,国内炼油业对油品高效脱硫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对柴油的硫含量,2005年欧美限制在50×10-6以下,进一步还要降低至15×10-6以下,柴油生产正朝着“零硫”(硫的质量分数小于10-6)方向发展。

在我国,2005年起北京执行欧Ⅱ标准柴油规范,要求其硫含量小于30×10-6,而2008年执行更为严格的欧Ⅲ标准柴油规范。

油品脱硫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其中含硫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在脱硫方法的研究中要充分利用含硫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对于汽柴油的硫化物,采取合适的深度脱硫技术。

1汽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汽油中的有机硫主要源于裂解汽油(FCC 馏分),而直馏汽油中的硫含量很低,可直接用于配制汽油。

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四氢噻吩、噻吩、苯并噻吩(BT )、二苯并噻吩(DBT )、甲基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苯并噻吩等。

柴油一般由中间馏分、催化裂化直馏瓦斯油(FCCLGO )和焦化瓦斯油(Coker Gas Oil )调和而得。

其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脂肪族硫化物、硫醚、DBT 、烷基苯并噻吩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等。

2加氢深度脱硫加氢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催化裂化进料加氢预处理技术、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非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和催化蒸馏加氢脱硫技术。

相对于其他技术,加氢脱硫是较成熟的技术,国内外对此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催化加氢脱硫(HDS )技术是炼油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脱硫方法,在催化剂Co-Mo/Al 2O 3或Ni-Mo/Al 2O 3作用下,通过高温(300~350℃)、高压(5~10MPa )催化加氢可以将油品中的有机硫转化成H 2S脱除。

但该方法很难将BT 尤其是DBT 和多取代的苯并噻吩脱除。

如果采用现有的HDS 技术继续深度加氢,会降低燃油中烯烃和芳香烃的含量,从而引起燃油辛烷值的降低,氢耗增加,反应器体积增大,设备投资及操作费用急剧增加。

因此,目前的HDS 技术很难将汽柴油的硫质量分数降低到10×10-6以下。

因此需要开发更为有效的汽柴油深度脱硫技术[1]。

加氢脱硫技术是一种很成熟的工艺,对于高含硫油品,该技术可大幅度降低硫含量,同时,加氢脱硫技术操作灵活,精制油收率高,颜色好,能有效地脱除如噻吩类等难以脱除的硫化物。

此外,加氢脱硫技术操作费用高,工艺条件苛刻,需高温、高压和高活性催化剂,并需要消耗大量高纯度氢气,故很难被程晓明等汽柴油深度脱硫方法及发展现状安全与环保·44·2009年第16卷第1期化工生产与技术Chemical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普遍采用。

因此,国内外的石油公司及相关研究机构正在大力开发油品的非加氢脱硫技术。

3非加氢深度脱硫非加氢脱硫技术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等优点。

目前非加氢脱硫技术主要有氧化脱硫技术、萃取脱硫技术、吸附脱硫技术、络合脱硫技术、膜分离脱硫技术、生物脱硫技术、烷基化脱硫技术等。

为了能生产出超低硫的清洁的汽柴油,也可以将几种脱硫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1吸附脱硫吸附脱硫是指利用分子筛等多孔物质或负载在无机载体上的金属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去除硫化合物的工艺过程。

吸附法深度脱硫具有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脱硫效果好、不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和辛烷值等优点,且可选吸附剂的种类多、吸附剂可再生、环境污染少,在缓和条件下可以生产硫的质量分数50×10-6以下的低硫汽柴油。

3.1.1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具有大的表面积、良好的孔结构、丰富的表面基团、高效的脱硫能力,同时有负载其他活性成分的性能。

关于活性炭的深度脱硫机理主要有分子尺寸选择机理、酸性位吸附机理、络合吸附机理和催化氧化机理。

由于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所以可直接应用活性炭对硫化物进行吸附脱除。

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将柴油中的硫的质量分数降低到50×10-6以下,达到较好的脱硫效果[2]。

在对活性炭进行研究时发现,活性炭表面有丰富的表面基团和各类活性位值得注意。

故对活性炭表面进行化学改性将可提高活性炭表面对噻吩类硫化物吸附选择性,其用于吸附脱硫也将有广阔应用前景。

3.1.2沸石-分子筛吸附分子筛是研究较早的吸附剂之一,使用分子筛选择性吸附含硫化合物主要原因是:1)分子筛可以根据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的不同选择吸附;2)根据分子极性、不饱和度和极化率选择吸附,分子筛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硅铝骨架决定了其本身就是一种极性物质,且分子筛具有高度局部集中的极点荷,这些局部集中的极点荷能强烈吸附可极化的硫化物;3)分子筛的表面积大,导致它的吸附容量较大;4)吸附后较容易再生。

如KX和KY对芳香性的杂环硫化合物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经吸附后FCC汽油中硫的质量浓度可降至50μg/L以下[3]。

3.1.3金属氧化物吸附较早用于研究脱除硫化物的金属氧化物是活性三氧化二铝、氧化铜和氧化锌等。

近些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改性后的金属氧化物和复合金属氧化物,以及改进制备方法后制得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

利用金属氧化物进行吸附脱硫,其原理是根据汽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大多是Lewis碱,易于在Lewis酸中心上吸附的特点,选择能形成Lewis酸中心的亲硫材料制备成吸附剂,对汽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吸附脱除。

采用该技术可以将汽油中的硫的质量分数从800×10-6降至25×10-6以下[4]。

3.1.4其他吸附剂另外还有黏土、活性半焦等吸附剂。

黏土是天然的具有多层的孔状结构,所以其表面积大,吸附量大。

但是此类吸附剂的脱硫选择性差,但其比表面积大,来源广泛,若能通过现代化学技术对其制备条件进行改善,再对它进行合理改性,有望得到吸附效果优良的吸附剂,因此它是一类很有开发前景的吸附剂。

活性半焦价格低廉且活性与活性炭相当。

应用活性半焦吸附脱除燃油中的硫化物的研究不多,且其对燃油的脱硫深度不够,但可以对半焦改性,以达到合适的孔径和比表面积,更利于脱去硫化物。

近年出现了多种材料复合使用的吸附剂,此类吸附剂可根据吸附剂自身的特点,将它们用各种手段复合,使各种材料“扬长避短”,达到比较理想的吸附脱硫效果。

3.2萃取脱硫萃取脱硫是根据在溶剂中有机硫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具有不同溶解度的原理进行脱硫的一种技术。

在混合器中,含硫化合物在溶剂中的高溶解度能够从油品中转移到溶剂中。

然后溶剂和油的混合液,被送到一个分离器中进行分离,最后溶剂中的有机硫化物通过蒸馏分离出来,溶剂被回收。

溶剂萃取脱硫的优势在于常温常压操作、能耗低、工艺简单,不改变油品的化学成分,溶剂可循环使用,但关键在于高效萃取剂尤其是与有机硫之间具有弱化学作用的萃取剂的筛选。

因为一般物理萃取的效率都比较低,难以达到深度脱硫的目的。

萃取脱硫的主要特点是操作在低温、低压条件下进行,甚至混合器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操作,因此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操作和控制容易。

这个过程没有改变燃料油的化学组分的化学结构,与其他工艺相比,·45·在经济上具有极大的优势。

3.3膜分离方法膜分离脱硫技术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薄膜,它可以选择性地透过含硫组分。

美国Exxon公司采用膜技术分离轻汽油中的硫化物,这种技术可以将硫的质量分数降低到30×10-6以下[5]。

膜分离脱硫工艺优点为:1)对汽油的辛烷值无影响;2)操作灵活、弹性大,可以和现有的HDS工艺联合使用;3)投资小、操作费用低、经济性好。

3.4生物法脱硫生物脱硫又称生物催化脱硫(BDS),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需氧、厌氧菌去除在石油含硫杂环化合物中结合硫的一种技术。

细菌中的酶可以有选择性地氧化硫原子进而分开C—S键,经过需氧、厌氧菌分离含硫化合物,其烃类母体的燃烧性能并不受到影响。

BDS通常采用氧化脱硫路线。

最新分离出的能直接用于生物脱硫的菌种,在静态细胞反应条件下,该菌种可将柴油中硫的质量分数由10-3降至23.7×10-6。

生物脱硫技术具有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耗小、低温低压操作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环保脱硫技术。

也是传统加氢脱硫后深度脱硫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脱硫技术。

3.5氧化脱硫日本能源中心最近研究出氧化脱硫工艺,采用一种氧化剂,可在普通温度和压力缓和条件下使轻质油中的残余硫的质量分数脱至10-6以下,同时可适当脱去多环芳烃和氮[6]。

3.5.1化学氧化脱硫汽柴油中含大量的噻吩,噻吩环上的S原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可以被氧化剂如氧化氮、硝酸、过氧化氢、臭氧、过氧乙酸、1-丁基过氧化氢等氧化为亚砜或砜。

氧化产物偶极矩的增加使得其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加,因此可通过极性溶剂萃取分离,脱硫率可达到98.43%。

将离子液体萃取和H2O2氧化相结合,氧化处理6h即可将硫的质量分数从758×10-6降至7.8×10-6[7]。

3.5.2超声波氧化法超声波借助于超声空化作用可以在液体内部形成局部的高温高压微环境,而且可以将水分解为具有强氧化作用的OH·自由基;同时,超声波的振动搅拌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非均相化学反应的速度。

Sulphco公司与Sinclair石油公司已将该工艺过程放大,可生产硫的质量分数10×10-6~15×10-6的汽油和柴油[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