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摘抄

合集下载

静悄悄的革命 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 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
目录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二、产生虚假主体性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三、以“对应”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四、“对应”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流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
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3-设计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
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十六、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
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
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
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
五、学校共同体的实验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精华摘要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如果感到教学空洞虚假的话就不行……”小林老师用谨滇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教学的挑战。

他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作为一年来进步的成果,那就是,小林老师“看自己以前的教学录像时,感到痛苦!要不喝酒的话都看不下去了”。

他还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就不再觉得痛苦了。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然而在完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室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趋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摘编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摘编

静悄悄的革命前言 (12)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12)Ⅰ教室里的风景 (17)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7)1教室 (17)2“主体性”神话 (18)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19)4应当讨论的问题 (20)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21)1、手势 (21)2束缚思考的东西 (22)3主体性的假象 (23)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25)1润泽的教室 (25)2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25)3“应对”的活动 (26)4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27)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29)1在某次研究会上 (29)2应对的身体 (30)3“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31)五、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33)1教学观的混乱 (33)2在交往中学习 (34)3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35)六、每上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37)1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 (37)2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38)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41)1学生气息 (41)2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 (42)改变教学 (44)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44)1回顾过去的二十年 (44)2改革的方略 (45)3打开教室的大门 (46)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48)1第一年的课题 (48)2为了打开教室的门 (49)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51)1应对学生的教学 (51)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 (53)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55)1一次尝试 (55)2更大的挑战 (57)3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 (58)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59)1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制度的功过 (59)2公开日常授课 (60)3与参观者的应对 (61)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63)1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63)2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 (63)3为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65)Ⅲ设计课程 (67)一、什么是课程 (67)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68)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69)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70)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71)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73)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74)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 (75)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76)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78)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79)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80)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81)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82)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83)十六、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 (84)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85)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87)Ⅳ学校改革的挑战 (89)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89)1.郡山市金透小学 (89)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 (92)开放式教室 (92)向“校外人士参与学习”挑战 (93)向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推进 (94)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福井大学附中 (96)“学年方案”的制订、组织 (97)学科学习的改革 (98)教师集体的合作研究 (99)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长冈市南中学 (100)从沉默到对话 (100)从倾听出发 (101)表现的追求 (102)和地区一起共创学校 (103)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茅崎市滨之乡小学 (104)第一步 (104)相互呼应的公共圈 (105)相互学习的教师们 (105)学校组织的改革.........................................107新佐藤学1951年出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革命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动乱,它往往伴随着炮火和血腥的斗争。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存在着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这种革命,不以暴力和战争为手段,而是通过思想的传播和觉醒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它没有热血激昂的口号和英雄般的领袖,但却能默默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引发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内心的转变和觉醒。

它源于个体的思考和认知,通过个体的改变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

静悄悄的革命,与暴力革命相比,更加安静和平和,但却不容忽视其威力和价值。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类的思想和精神,打破旧有的束缚和禁锢。

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拒绝被教条和传统束缚,不能轻易接受所谓的权威和规则。

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现实进行思考和剖析。

只有抛开人为的限制,才能找到真理和发现自己的真正需求。

革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时间和个人的努力。

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变革,并主动投身其中。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学习和求知的热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向他人传递和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意识觉醒。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影响他人,静悄悄的革命才能悄悄地蔓延开来。

静悄悄的革命并不追求短暂的胜利和权力,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尊重和机会。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深感思考和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社会和世界。

它呼唤着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主动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视野。

同时,我们还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摘要:
1.静悄悄的革命概述
2.原文摘抄
3.感悟分析
4.总结
正文:
【1.静悄悄的革命概述】
静悄悄的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变化,逐渐积累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革命往往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明显的标志,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2.原文摘抄】
原文摘抄如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

它悄然发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过程,渐进而深刻,如同历史的长河,积跬步以至千里。


【3.感悟分析】
静悄悄的革命,往往是由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开始,逐渐积累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可能是科技的进步,也可能是观念的转变,亦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它们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购物、学习,到社交、娱乐,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
更加便捷,也让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容易。

这就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再如,环保观念的普及,让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

从垃圾分类,到低碳出行,我们都在用实际行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这个世界。

这也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4.总结】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渐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可能源于科技的进步,也可能源于观念的转变,亦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无论何种形式,它们都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摘要:
一、静悄悄的革命背景
二、静悄悄的革命主要内容
三、对静悄悄的革命的感悟
正文:
【静悄悄的革命背景】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这场革命并非如以往的暴力革命那样波澜壮阔,而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通过体制内外的积极改革,逐步推进的。

这场革命源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借鉴和吸收。

【静悄悄的革命主要内容】
1.政治体制改革: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

2.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经济特区,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等。

3.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教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

4.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等。

【对静悄悄的革命的感悟】
1.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勇于担当,锐意进取。

3.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静悄悄的革命,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革,它不依赖于暴力和煽动,而是通过平凡人的日常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种革命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实例,如农村改革、教育改革等。

本文将通过一段原文摘抄及感悟,来探讨静悄悄革命的力量。

【文本摘抄】
原文中描述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主角是一群普通的农民,他们通过辛勤劳作,改变了土地的面貌,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这场革命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激情澎湃的口号,只是平凡人默默付出的结果。

【个人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让我认识到,改变世界的力量并不总是体现在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件上,更多的是在于每一个平凡人的努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革命的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和这个世界。

这场革命不仅仅是改变自己,更是为了造福后代,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总结】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持久的力量,它深入人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这种革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能收获希望。

在这场革命中,我们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在教学实践中,当我在营造合作学习的环节时候,总是不尽人意,因为学生总是在课堂上东拉西扯,叽里呱啦地不知道说什么,就是不愿意动脑筋思考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样的讨论没有效果不说,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有时候讨论倒是讨论了,但是由于学生视野狭窄,合作了半天也没有结出什么果子。

所以,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大家都需要帮助的气氛,投入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我想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反复而热情地慢慢探索,让合作学习真正地的获得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出现的结晶。

佐藤学教授特别强调创造以学中心的课程,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都是创造课程。

书中用广见小学以“水”为主题的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为例,说明了“课程”不是事先做好“计划”的而是作为学习经验的积累时候确定的,这一点我认为很了不起。

大淀小学的教师大西先生实施的综合学习活动也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他以“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在社区边走边观察,然后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积极地投入到“羊栖菜”的学习中去,整个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愉快,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而这样的综合课程的学习,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

学生从现实主义出发进行学习,真正的进行的自主、主体性地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兴趣的指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悄悄的革命摘抄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由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

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从上周到这周我观察的10个教学活动中,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即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比如: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而对“学习的预期”展开讨论的小学二年级乘法教学;以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课题为目标,让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的小学六年级“合作”教学;创作自己的音乐进行表现的小学四年级的“大鼓”教学;交流调查图书馆服务方法的小学三年级教学;阅读文学教材,制作着眼自己个人的计划表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等等。

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

每次观察这些教学,我都陷入沉思,思考这一支配着我国教师的“主
体性”神话。

这实在是一个极为麻烦棘手的问题。

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战后的学生并不是在国家、教师、家长的重压下痛苦地生活,而是在国家、教师、家长提出的“主体性生活”的强制下不堪重负。

其实,强制给学生的东西在战前战后都没有什么改变。

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正因为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

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

因工作关系,我常常陪伴欧美各国的来访者到学校去参观,问及客人的第一印象,都谈到这两个特征。

每年我去访问海外的
学校,观摩了很多的教学,比较之下也认同他们对日本教室的印象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看来是因为在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走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

与此相对,为什么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这一问题也许是重新审视我国的教学时最大的问题之一吧。

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
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
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