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作品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1太尉执事2:辙生3好为文,思之至深4。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5,然文不可以学而能6,气可以养而致7。
孟子曰:“我善养8吾浩然之气9。
”今观其10文章,宽厚宏博11,充12乎天地之间,称13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14行天下,周览15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16间17豪俊交游18,故其文疏荡19,颇20有奇气21。
此二子者22,岂尝23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24而溢乎其貌25,动乎其言26而见乎其文27,而不自知也28。
辙生十有九年矣29。
其居家所与游30者,不过其邻里乡党31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3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33,百氏34之书,虽35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36,不足以37激发其38志39气。
恐遂汩没40,故决然舍去41,求42天下奇闻壮观43,以知天地之广大44。
过秦、汉之故都45,恣观46终南、嵩、华之高47,北顾48黄河之奔流49,慨然想见50古之豪杰。
至京师51,仰观52天子宫阙之壮53,与仓廪54、府库55、城池56、苑囿57之富58且大59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60。
见翰林61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62,观其容貌之秀伟63,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64,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65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66,天下之所恃以67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68,入则周公69、召公70,出则方叔71、召虎72。
而73辙也未之见焉74。
且75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76,虽77多而何为?辙之来也78,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79,于水见黄河之大80且深81,于人见欧阳公82,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83。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成语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成语【原创实用版】目录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2.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故事背景3.成语在故事中的运用和体现4.成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正文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上枢密韩太尉书”是一个源于古代的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该成语中的“上枢密”指的是向上级机关汇报,而“韩太尉”则是指汉朝时期的一位名叫韩信的大将。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将事情向上级汇报,等候处理。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运用,代表着一种请示和汇报的态度。
2.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故事背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故事。
在汉朝时期,韩信为了向刘邦请战北伐,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和请求。
韩信在信中表示,自己愿意担任前锋,率领部队北伐,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这封信便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3.成语在故事中的运用和体现在这个故事中,“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的运用和体现非常明显。
韩信通过写信给刘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忠诚。
他在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和请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这个成语正是通过这个故事,传递了一种忠诚、担当和敬业的品质。
4.成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向上级汇报和请示,以确保事情的顺利进行。
这个成语正是提醒我们要有一种敬业、忠诚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gǔ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释】执事:侍从。
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
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
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作品赏析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
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
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正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
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
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
“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
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
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
二是司马迁。
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
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
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这段论述很周严。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
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
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
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
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
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如第二节中“故决然舍去”的“决然”二字,
似乎可以使人看到作者去国远游的那种果决 开朗、意气风发的神情;再如“恣观终南、 嵩、华之高”一句,著一“恣”字,而作者 对于雄浑壮丽的自然景物的陶醉之情,便不 难想见了。还有许多词语、连词,也都运用 得恰倒好处,前者使文章情韵丰富,后者使 文意转接无痕。本文的语言简练而不凝滞, 畅达而不浮泛,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令人神往。
二、结构内容分析
可分为四节分析。
第一、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第二、主要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
第三、进一步申述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第四、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第二、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第三、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2、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此文本
意是为了求见太尉,希望博得赏誉和受到提拔,这就是所谓 “注意在此”;然通观全篇,却又全以如何养气益文为中心 展开议论,把干谒的旨趣深深地起来,这即所谓“立意在 彼”。既然谈文是虚,求谒是实,但作者喧宾夺主,落笔大 谈其文,不但把文与气的关系以及如何养气的问题阐发得淋 漓尽致,而且还历述自己养气益文的的经过,直到将及收笔, 方才把自己要求谒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可以说, 作者将文、气关系阐发得越透彻,把自己养气以益文的愿望 述说得越强烈,求谒的理由就越充分,文章词气也就越壮直。 因此,吴楚材等人称此文为“绝妙奇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教学目的:古代干谒文和现代求职信、自
荐书的区别联系。 2、要求:读懂苏辙论文述志的方式方法,尤 其是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一、作者及文章背景简介
1、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北宋 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比较渐进的改革。仁宗嘉祐二 年(1057)与兄苏轼同中进士,授商州军师推官。 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僚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罢为河南推官,又受兄“乌台诗案”牵连,谪监筠 州盐酒税。哲宗时为右司谏,官至尚书丞、门下侍 郎,又累遭贬谪,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散文 以策论见长,冲和淡泊,有《栾城集》。 2、苏辙干谒的目的:论文述志的方式阐明求见之由 是为了养气以益文,而非干禄求仕。文章的意义大 大超越了他原来干谒的目的,可视为一篇很有深度 的文学论文。
的角度、方法、思想性及文意表达上提供借 鉴帮助。
五、辑评
1、上书大人先生,更不作喁喁细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落笔便纯
是一片奇气。此一片奇气最难得,若落笔时写不得 着,即此文通篇都无有。(清· 金圣叹《天下才子 必读书》卷八) 2、养气说发于孟子,昌黎、柳州论文亦以气为主, 眉山父子得力尤深,其文遂雄视百代。此书自道所 见,固大而非夸也。(清·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 卷九) 3、意见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 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 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 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 言在彼,绝妙奇文。(清·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卷十一)
4、由虚而实、层层推进的写法
文章以谈作文体会为突破口,从作文谈到养
气,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 向前辈学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见太尉,不 从实处落笔,而从虚处发端,最终推进到求 见对方的诚意,笃实恳切,写来徐俆委屈, 立言得体。
四、内容引申
本文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写好求职信、自荐书从目的、立意
第四、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层
层推进的写法。
1、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疏”字有两解,一是与“密”相对而言,二
是指信笔挥洒,逞才使气。“荡”字在本文 中也有两解,一是指文思浩荡,二是指行文 跌宕。而“奇气”就蕴涵在“疏”、“荡” 中了。清人沈德潜说,此文“虽以孟子、司 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 下数语生出。一往疏荡之气,亦如公之评太 史公文。”(《唐宋八家文读本》)这个评 价是十分精当的。
五、辑评
4、通体绝无一干谒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
中,盛气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 本传称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 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斑云。 (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5、读书人未识宇宙形势,古今人物,不能 作好文字。子由至此,可谓尽形势、人物大 观矣,故其为文洋洋洒洒,三折九曲,独具 大海回风之象。(清·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