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三顾茅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三顾茅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三顾茅庐的故事【一、三顾茅庐的背景介绍】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讲述了刘备为请教智者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故事。
当时,刘备为实现民生安定、国家繁荣的目标,正苦寻一位得力的谋士。
得知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的才华后,刘备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请教治国安邦之策。
【二、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一次上山,刘备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妻子黄承儿和弟弟诸葛均在。
诸葛亮恰好外出,未能谋面。
尽管如此,刘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第二次上山,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这次仍旧未能见到本人,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意和诚心。
第三次上山时,诸葛亮终于在家。
刘备见缝插针,趁诸葛亮休息时再次拜访,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接见。
【三、诸葛亮出山后的贡献与影响】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
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刘备出谋划策,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在他的辅佐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
诸葛亮一生忠诚勤勉,为民造福,倡导农业、发展经济,使蜀汉国力逐渐强盛。
他还在军事上推行多次北伐,虽然未能最终统一三国,但为蜀汉的稳固和民族大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故事背后的启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传达了忠诚、谦虚、坚持的品质。
刘备为请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坚持。
诸葛亮在刘备的真诚感动下,出山相助,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诚待人、谦虚好学、坚持不懈,才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同时,故事也强调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得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使自己的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三顾茅庐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发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他们之间的情谊和智慧成为了这个故事的核心。
在三国时期,天下分裂,群雄并起。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则是他的重要谋士。
故事中,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这便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第一次拜访时,刘备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但并没有见到他。
诸葛亮在屋子里读书,听到有人来了,却没有理会。
第二次拜访时,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但依然没有见到他。
第三次拜访时,刘备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这一次,他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邀请他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是,真诚的诚意和坚定的信念能够打动人心,也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
刘备对诸葛亮的三次拜访,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真诚信任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而诸葛亮则因此而决定出山相助,最终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的深沉和高尚的品德。
他在茅庐隐居,专心研究治国之道,不为名利所动,不轻易接受刘备的拜访。
直到刘备三次前来,诸葛亮才决定出山相助,这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三顾茅庐的故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刘备一样,坚定信念,不断努力,用真诚和诚意打动他人;同时也需要像诸葛亮一样,保持深沉的品德,不为外在因素所动摇,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是一则充满教育意义和启示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真诚和信念是打动人心的力量,高尚的品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
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在今天仍然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诸葛亮三顾茅庐

诸葛亮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典故,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君臣佳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自述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小学课文中有这样的故事。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成语典故简短

三顾茅庐成语典故简短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中国处于三国时期,曹操是当时的权臣,刘备是一个有野心的领袖,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重要谋士。
故事的背景是刘备想要请诸葛亮出山,成为他的谋士。
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才智过人的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于是,刘备派出使者去找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三次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第一次,使者找到诸葛亮的家,但是诸葛亮却说自己正在茅庐之中修炼道术,不愿离开。
使者只好返回向刘备报告。
第二次,使者再次前往诸葛亮的家,但是诸葛亮还是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他说自己正在茅庐之中研究兵法,不能离开。
使者只好再次返回向刘备报告。
第三次,使者再次前往诸葛亮的家,这一次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他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愿意为刘备效力。
于是,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三次拒绝刘备的请求,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帮助刘备,而是因为他想要确保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足够,才愿意出山为刘备效力。
他在茅庐之中修炼道术和研究兵法,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刘备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一个人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才能够为他人做出真正的贡献。
诸葛亮三次拒绝刘备的请求,是因为他想要确保自己能够胜任这个重要的角色。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保自己能够胜任所承担的责任。
除了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
例如,我们可以将刘备比喻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有能力和智慧的人。
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佩和需要。
而诸葛亮三次拒绝,体现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对刘备的要求的严格。
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种态度。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选择和机会,但是我们并不急于做出决定,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的典故三顾茅庐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大家知道三顾茅庐的典故吗?三顾茅庐的来源是什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的典故,供大家阅读!三顾茅庐的典故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郡邓县,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史书上是有不同记载的,《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蜀汉的创始人。
他在建安年间,曾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便是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
第一次拜访,曹操如约前往诸葛亮的住处,可惜诸葛亮并不在家。
曹操只好留
下书信,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答复。
第二次拜访,曹操再次来到诸葛亮的住处,但依旧没有见到诸葛亮本人。
曹操
只好再次留下书信,表达自己的诚意和诉求。
然而,诸葛亮依然没有回应。
第三次拜访,曹操再次前往诸葛亮的住处,这一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曹操再
次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
诸葛亮最终答应了曹操的请求,成为了曹操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并不是轻易出山的,他需要对方的诚意和诉求。
曹
操三次拜访,表现出了自己的诚意和决心,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真诚和坚持,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他并不喜欢张扬和炫耀。
他在茅庐隐居,不为外界所知,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不要以貌取人,内在的实力和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内在的实力
和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深藏不露的个性,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

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他在三国时期为刘备担任军师,并为他提供智慧和建议。
公元208年,刘备率领军队攻打东吴,但遭受连续失败,陷入困境。
刘备急需获得诸葛亮的帮助,于是派亲信前去请他出山。
这位亲信找到了诸葛亮住在茅庐的家,但诸葛亮却三次拒绝了刘备的请求,这就是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第一次,亲信向诸葛亮表达刘备的请求。
但诸葛亮却告诉他自己才疏学浅,不敢负担重任,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第二次,亲信再次前来请求,但诸葛亮还是回绝了,表示自己不愿离开茅庐的平静生活。
第三次,亲信坚持请求,并用自己的头发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为诸葛亮牺牲。
诸葛亮被他的坚持打动,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诸葛亮之所以三次拒绝是因为他想确保刘备对他的请求是认真的,并不是一时冲动。
他希望刘备能够理解他的决定,并意识到他的才华和价值。
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的谦逊和坚持不懈的品质,也表达了他对于守正出奇的智慧。
他一直被后世称为“卧龙”,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人才和智慧是珍贵的,有时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保持虚心谦逊的态度。
诸葛亮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他的坚持和智慧中获得灵感和勇气。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介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介引言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请孔明出山的传奇经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追寻真才实学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孔明无私为国家着想的崇高品质。
第一次请孔明刘备初到荆州时,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他听说南阳有一个隐居的智者叫诸葛亮,被人称为孔明先生。
于是,刘备决定三顾茅庐,亲自拜访孔明。
刘备心急如焚地等待着孔明的答复。
经过多次推辞后,孔明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这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的真诚和对国家的忠诚。
孔明写了一篇《出使西川表》,表示了他的条件和愿望。
第二次请孔明刘备得到孔明的书信后,立即返回荆州,开始筹备西川之行。
然而,在前往西川的途中,刘备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河水泛滥、山路崎岖等。
尽管如此,刘备仍然不放弃,坚持前行。
最终,刘备成功到达了西川,并再次亲自去请孔明。
孔明看到刘备的坚定和执着,他决定洗心革面,为刘备效命。
第三次请孔明刘备得到孔明的相助后,开始了他的征战。
然而,正当刘备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威名远播之时,孔明的妻子病重,孔明急需回家探望。
于是,孔明向刘备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刘备实在舍不得孔明离开,于是三次上茅庐亲自请求孔明留任。
最终,孔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结语三顾茅庐的故事展现了刘备对真才实学的追求和不放弃的精神,也展示了孔明为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并成为激励后代人不断努力的范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令人感动,因为它告诉我们坚持和追求总会有回报,只要我们怀揣信念,努力不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中原各地都在打仗。
每股势力都想壮大自己,成为国
家的统治者。
其中有位叫刘备的英雄,他看到国家四分五裂,百姓被
战争折磨,很想建立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国家。
但是,刘备的势力很薄弱,他身边只有两个能征善战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而缺少有智谋的人关心他。
后来,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才华过人、智谋长远,假如
谁能得到他的关心,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听了很快乐,于是派人
打听诸葛亮的消息。
那时,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悠
闲的隐居生活。
为了能得到诸葛亮的关心,刘备带着丰厚的礼物,在
关羽和张飞的陪同下,一起去请诸葛亮。
他们到了诸葛亮的家门口,刘备亲自去敲门。
不巧,诸葛亮不在
家!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但他仍不放弃请诸葛亮的念头。
有一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家了,就急忙带着关羽和张飞再一次
去访问。
那时正是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还下着大雪。
刘备冒
着雪,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用自己的诚意打动诸葛亮。
可是,这一
次诸葛亮又没在家。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离开了诸葛亮的茅草屋。
过了些日子,刘备预备再次去请诸葛亮。
这时,关羽和张飞都劝
他不要去了,他们都觉得刘备没必要对诸葛亮这么恭敬。
刘备却说:“对于有才能的人,就要用尊敬的态度。
”然后,又和关羽、张飞第
三次去请诸葛亮。
这一次,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时已经是中午了,书童说,诸葛亮正
在午睡。
刘备没有打搅他,而是恭敬地站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
刘备
在门外等了很久,太阳晒得他满头大汗。
关羽和张飞都心疼地劝刘备
到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可刘备觉得,那样不足以表示他对诸葛亮的
敬意,于是他坚持守在门口。
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为了不影响他休息,已经在门口站了几
个小时,心里非常感动,赶快出门去迎接刘备。
诸葛亮邀请刘备到自
己的书房讨论国家大事,他们发觉俩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让
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国家。
于是,诸葛亮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关心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三次拜见诸葛亮,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他,才得到了诸葛亮
的辅佐。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关心刘备使蜀汉政
权成为当时大的势力之一。
【三顾茅庐主人公刘备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
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
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与
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
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
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陈寿
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
成帝业。
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
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
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
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
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
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三顾茅庐主人公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
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卧龙岗躬耕(躬耕于南阳),故有“南阳卧龙”之称号。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
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
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
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右侧开始-->
<!--右侧中部广告-->
<!--右侧模块2-->
<!--右侧底部广告--> <!--右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