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 全 附答案

合集下载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04—05_试题B卷及答案

《森林培育学》04—05_试题B卷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10分,每题2分)1 森林培育学2 种子休眠3 母树林4 森林更新5 森林立地二、多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1 按林种划分,防护林包括()等A 水源涵养林B 风景游憩林C 水土保持林D 固沙林2 按树配置方式划分,人工混交林类型主要包括()等A 行状混交B 针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交C块状混交 D 阔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3 适地适树的途径主要包括()等A 改树适地B 立地的选择和调控C 合理的抚育经营D选树适地4 种子催芽方法包括()等A层积催芽 B 浸水催芽C 化学催芽D打破休眠5 影响种子生理休眠的主要因素包括()等A 种皮机械障碍B 生理后熟C 抑制物质D 损失水分6 山地带状整地方法包括()等A 反坡梯田整地B 鱼鳞坑整地C 水平沟整地D高垄整地7 农林复合系统的垂直空间结构包括()等A 水陆交互结构B 平原多层结构C 丘陵和山地多层次结构D镶嵌斑块混交结构8 混交林中树种种间相互作用方式包括()等A 机械作用B 生物化学作用C 促进生长方式D 相互伴生方式9 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主要途径包括()等A 林农间作B遗传改良C 立地的选择与调控D 调整林分结构10 按立地条件分类,我国次生林主要类型包括()等A 硬阔叶混交林B 灌木林C 干燥马尾松林D 潮湿肥沃的山杨林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1 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各有哪些主要环节?2 检验种子生活力的主要方法有哪些?3 我国目前六大林业工程的名称是什么?4 我国目前有哪些主要的造林方式?5 标准化苗圃中培育大田裸根苗都有那些工作程序?四、论述题(30分,每题10分,任选3题)1 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包括那些?2 与裸根苗相比,容器苗有何优缺点?3 生产中根据哪些原则确定人工林的密度?4 比较渐伐和择伐主伐更新的优缺点。

5 举例说明在抚育间伐中如何确定采伐木?五、应用题(20分,每题10分)1 人工林混交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在人工林营造中为什么大力推行混交林?2 举例分析如何进行人工林抚育效果评价。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森林培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二、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 (二)青年期 (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森林培育学考试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6、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7、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8、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9、林业种子:林木种子是指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包括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10、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11、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12、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13、种子园: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14、采穗园: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15、种子成熟过程: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等的全过程。

16、生理成熟: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

形态成熟: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

17、种子调制: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18、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1)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1)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绪论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2、森林培育二、简述题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2.、森林培育的对象3、森林的三大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答案:一、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1、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2、人工林和天然林3、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

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

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

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

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 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8个小题,每个3分,共24分)1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2立地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

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立地分类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3分殖造林:又称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4插条造林:插条造林是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或树干作插穗,直接插值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5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6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7混交林: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8混交比例: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

9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10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

11林种: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12改树适地:通过对树木的改造,即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提高林木的适应性,使树种最大程度地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13相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重量或体积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1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是林木分化的基础。

15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信息性为基础。

16种植点配置: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空间排列方式17造林整地:造林地的整地,又称造林整地,就是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18用材林: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9防护林: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20经济林:经济林是以生产除了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21主要树种:主要树种是人们培育的目的树种,防护效能好,经济价值高,或风景价值高。

在混交林中一般数量最多,是优势树种。

22立地指数:基准年龄时林分上层木的平均高。

单项选择(30个,每题1分,共30分)自己看书解决简答(5题,前四题每个5分,第五题6分,共26分)1 适树适地的方法步骤1了解造林地特性2了解造林树种特性3分析地树关系,确定适生树种4进行树种选择的程序5确定适地适树方案2 以用材林为例分析适树适地的标准1定性标准:成活、成林、成材,林分稳定性,抗逆性(即对间歇性的灾害因子有一定的抗性)2定量指标: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量、生物量、立地期望值(在一定使用期限内立地的价值)3 春季是最好的造林季节,早春尤为佳,为什么?1春季尤其是早春的环境很适合种子萌发、林木生长2前期生长类型(春季生长类型)林木生长期及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多数为1~3个月,而且每年只有1个生长期,一般到5~6月份高生长即结束。

3全期生长型林木在春季尤其是早春达到速生高峰期。

4 什么是合理密度,如何调节?(完全不懂这个如何调节是个啥意思)合理密度指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即为应采用的合理造林密度,这个密度应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所控制的合理密度范围之内,而其具体取值又应当以能取得最大效益来测算。

5 林地施肥条件(*-* )6 立地条件划分的途径方法(*-*)划分的方法: 1 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2 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3主导环境因子与生活因子的结合;4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7 植苗造林的要点1整地质量2苗木的种类、年龄、规格和质量3苗木保护和处理4栽植方法和技术5植苗造林季节和时间8以穴植法为例分析植苗造林的要点(没课件,没法总结分析,求课件啊!)穴植是指在经过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穴栽苗,适用于各种苗木,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栽植方法。

其中:1要在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穴需说明植苗造林需要整地质量2苗木的种类、年龄、规格和质量对造林成功率影响较大3挖穴是为了苗木保护和处理…………9造林植苗的评定的技术要点10混交林优势1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4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混交林优点的相对性11 如何科学培育混交林1考虑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

2确定混交类型3选定混交林结构模式4选定混交树种5确定混交方法6确定混交比例7使用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节技术8人工林的轮作论述题(1题,20分)1 如何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如何做到适地适树1.适地适树的途径:1.1选地适树在已确定造林树种的前提下,根据所确定的造林树种的特性选择适宜该树种生长的造林地1.2选树适地在确定造林地的前提下,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1.3改地适树通过土壤管理即采取整地,施肥、灌水、混交、土壤改良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某些立地条件,最大限度地适应造林树种的要求1.4改树适地通过对树木的改造,即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提高林木的适应性,使树种最大程度地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2适地适树的方法步骤:2.1了解造林地特性2.2了解造林树种特性2.3分析地树关系,确定适生树种2.4进行树种选择的程序2.5确定适地适树方案3造林时树种的安排顺序3.1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优先留给经济价值较高、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3.2立地条件比较差的造林地安排适应性较广的树种;3.3适应性较广的树种仍不能种植的造林地安排能适应特殊立地条件的树种;3.4同一树种经营目的不同时,应分配不同的造林地。

2 如何科学培育混交林?1考虑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

混交林和纯林比起来确实有优越性,但并不能由此做出在任何地方和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培育混交林的结论,应考虑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后在做出决定。

2确定混交类型混交类型是将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通常把混交类型划分出如下几种:2.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2.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2.3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2.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3选定混交林结构模式合理的混交林分结构模式建立在种间关系合理调控的基础之上。

4选定混交树种4.1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的生态互补性4.2混交树种应具有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土作用,充分利用天然成分(更新幼树、灌木等)4.3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没有共同的病虫害,耐火、抗转主寄主4.4混交树种应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美学价值4.5混交树种最好有萌芽力强、繁殖容易等特点,以便在种间关系调节措施采取后能迅速更新4.6与主要树种大体在预定期内同时成熟,以便合理地组织主伐更新,降低木材生产成本5确定混交方法5.1混交方法:指混交林中各树种栽植位置在造林地上的排列或配置方式5.2星状混交:将一树种的少量植株随机零星分布到另一树种的群体内,或随机分布在株行内5.3株间混交:伴生树种机械地分布在主栽树种的行内(隔株或隔几株),用于种间矛盾不大的树种混交(乔灌木混交)5.4行间混交:伴生树种每隔一行或若干行机械地分布在主栽树种的行间,主要用于种间矛盾较小的树种混交5.5带状混交:一个树种连续3行以上构成的带与另一树种的带混交,主要用于种间矛盾较大的树种混交5.6块状混交(团块状):几个树种成片状分布,混交在一起,适宜于种间矛盾大的树种的混交,面积不少于成龄林中每株林木占有的营养面积,约25~100平方米规则:正方形或长方形块状,不规则:依据小地形起伏状况成块栽植。

5.7植生组混交:在一小块地内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距较远的密集种植另一树种的小块状地混交6确定混交比例6.1主要树种:在生长过程中要始终占优势(多数情况>50%),一般比例应大些,但速生、喜光的乔木树种(竞争力强),可在不降低产量的条件下,适当缩小比例6.2混交树种:应以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一般在25~50%,具体情况根据:6.2.1经济价值:价值越高,比例越大6.2.2树种:竞争力越强,比例越小6.2.3立地:立地条件越差,比例越大,特别是灌木比例应增大6.2.4混交方法:群团化混交比例较小,行状和株间混交比例大7使用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节技术7.1基本措施:为主要树种慎重地选择混交树种,确定合适的混交方法、混交比例及配置,预防种间不利作用的发生,以确保较长时间地保持有利作用7.2造林措施:错开造林时间,使用不同的苗龄、不同的株行距、不同的造林方法等措施,调节种间关系7.3抚育措施7.3.1树木管理措施:平茬、修枝、抚育伐、环剥、去顶、断根和化学药剂抑杀等措施调节7.3.2土壤管理措施:施肥、灌水、松土、间作等措施调节8人工林的轮作经过年代久远地培育同一树种的林地,可在采伐后进行短期休闲,使灌木杂草丛生,以恢复地力,对恶化土壤的树种,尤其是某些针叶树种,在经过长期或1个世代的栽培后,可换用某些显著改良土壤作用,经济价值也较高的阔叶或针叶树种。

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6、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7、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8、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9、林业种子:林木种子是指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包括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10、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