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三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020年长沙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三)断句点对点迁移练

(三)断句点对点迁移练
返回目录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1)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躲避惩罚。 (2)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三)断句点对点迁移练
返回目录
(3)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 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 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 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节选自《战国策·楚王使景鲤如秦》)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B. 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C. 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D. 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返回目录
(三)断句点对点迁移练
(5)醉 能 同 其 乐 醒 能 述 以 文 者 太 守 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使 人 称 谢 皇 帝 敬 劳 将 军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7)指 通 豫 南 达 于 汉 阴 可 乎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8)请 广 于 君 而 君 逆 寡 人 者 轻 寡 人 与 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C.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D.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三)断句点对点迁移练
返回目录
【解析】此题可根据句中的谓语断句。句中的谓语有“从”“步”“入”“历”, 由句意可知,“步”“入”“历”的主语都为“予”,此处省略了主语,因此在 “步”“入”“历”的前面断句。 【答案】C 【参考译文】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 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走走呢?”我很高兴地答应他们,走到了城西,走进了 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买卖的人也是杂乱的样子。 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第三节文言翻译(包括断句)练习

课后训练第三节文言翻译(包括断句)一、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
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
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刘基《郁离子》)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二、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贾谊传》)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
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
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
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弟遽释之。
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
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
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2)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责力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责力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责力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责力曰:“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精选】文言文语段阅读L

【参考译文】
周行逢,是朗州武陵人。年少时游手好闲,不侍奉家人,不从事生产,曾经违犯法律,(脸上刺字)发配到静江充军。凭着骁勇,多次升迁后做了裨校。王逵攻打边镐时,行逢分兵攻破益阳,杀了唐兵两千多人,抓获了唐兵的将领李建期。在这个时候,隶属朗州刘言部下的指挥使有十个,他们都凭着通晓军事而知名,行逢善于谋划事情,张文表善于战斗,潘叔嗣行事果断勇敢,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厚非常亲近。等到王逵做了武安节度使,任命行逢为集州刺史,做王逵的行军司马。
(选自《春秋十国》,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骁勇,累迁裨校迁:调职
B.吾今私汝,则可矣私:偏爱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署:任命
D.严氏不悦,绐曰绐:欺骗
1.A(迁:升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阳以武安与之乃敢拒吾命乎
B.励精为治,公而无私与之农具而遣之
C.至则营居以老咸以知兵名
D.此外事,妇人何知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
2.D(均为疑问代词,什么。A.于是/竟然;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表目的的连词,用来/介词,凭。)
3.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A.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B.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C.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D.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3.核舟记》及类文阅读精练题及答案解析

三、《核舟记》阅读及类文精练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大苏”泛赤壁水波不兴尝贻余核舟一“大苏”指(1)________(人名)(2)兴:________________(3)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必修5文言文阅读练习(师用)

归去来兮辞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生生..所资 生生:维持生活 B .脱然..有怀 脱然:轻快的样子 C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找 D .非矫厉..所得 矫厉:造作勉强解析:选C 。
C 项中“寻”的意思应为“不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侯以.惠爱为德农人告余以.春及 B.⎩⎪⎨⎪⎧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悟已往之.不谏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门虽.设而常关 D.⎩⎪⎨⎪⎧于.时风波未静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解析:选B 。
B.第一个“之”为助词,表修饰,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均为介词,把;C.均为连词,表转折;D.均为介词,在。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渊明辞官原因的一项是( )①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②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⑤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⑥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A .①③④B .②③⑤C .④⑤⑥D .①②⑥解析:选B 。
①述说做官的原因;④述说自己对行程的安排;⑥叙述自己任官职的时间。
4.下列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做官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文段13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尢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B、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D、锦鳞游泳滁人游也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夫”读为“fū”)B.野芳发而幽香(芳:花香)C.泉香而酒洌(洌:清洌)D.伛偻提携(伛偻:驼背,指老人)3.下列句子翻译下正确的一项是()A.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B.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C.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白洁白。
)D.颓然乎其间(精神不振的坐在众人的中间。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清晰。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3 《记承天寺夜游》(实战训练)(原卷版)

《记承天寺夜游》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6.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二、(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唐伯虎识破术士有术十千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
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
”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
”术士犹未悟。
日造门,出一扇求诗。
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不河头卖与为。
”【注释】①术士:此指修仙炼丹的道士。
②干:③唐六如:即明朝苏州才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④贶:赐与。
⑤仙风道骨:此指仙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
【启发与借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
唐伯虎遇到的那个“术士”,谎称能烧炼金银,说要把这种方法教给唐伯虎。
唐伯虎当然不信,并题诗嘲弄之。
然而时至今日,此类骗子改头换面,且上当者不少。
有人谎称在西安某处地下发现古代宝物,希望对方斥资60万元合伙开发,结果骗了钱逃之夭夭。
有人冒名台商,说是能将100元“变”成1000元,于是有人拿出30万元让他“变”,企图瞬间发财,结果又是受骗上当。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看了上面这则故事,糊涂的人该醒醒了!【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鄙人②阅③但④悟2、翻译:①何不自为②无如君者③炼成两剖④日造门3、理解:“担水河头卖与人”是什么意思?42、朱文公受骗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
”道人得诗径去。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吧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道人:道士。
③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
④筇:竹名。
⑤勃窣:匍匐而行。
【文言知识】“旋”及其他。
上文“旋觉轻安”中的“旋”,指一会儿,句意为顿时觉得轻松安适。
在文言中表示短时间的词还有“顷”、“俄”、“须臾”、“斯须”等。
“旋觉轻安”也可说成“俄觉轻安”、“顷觉轻安”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厚②径③作④甚⑤亟⑥莫⑦持2、翻译:①几载相扶藉瘦筇②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43、章惇书绝壁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
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
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
”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子厚大笑。
【注释】①章惇:宋朝人,字子厚。
【文言知识】说“临”。
“临”的本义是从高处朝向低处,如成语“居高临下”。
它又指“面对”。
上文“临绝壁万仞”,意为面对万丈悬崖。
《礼记》上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意为面对钱财不要轻易地获取,面对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它又指“到”,如“双喜临门”、“临渴掘井”。
它还指“正当”、“将要”,如“临到”、“临走”。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抵②仞③拊④异日2、翻译:①子厚推轼下潭书壁②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3、理解:“子厚履险而下”中的“履”,它在句子中的词性属词,解释为44、李白之死辨误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
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
”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
”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①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
李白墓即在此。
②予:作者洪迈自称。
③按:查阅。
④试弦歌:做地方官。
⑤俾:使、让。
【文言知识】说“简”。
“简”的本义是竹片。
在纸发明以前,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文字是写在竹片上的,称“简”或“竹简”。
“简”一般长一尺左右,宽约二寸,直书一二行,约二三十字。
“简”多了,就用牛皮串起来。
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后,人们仍习惯以“简”称纸。
上文“枕上授简”,这“简”实为稿纸。
如今人们仍将书人称之为“书简”、“简札”。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俯②修③亦④赋⑤卒⑥盖2、翻译:①因醉泛舟于江②公疾亟③俾为序3、“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很;②真的;③尚;④恐怕。
4、理解: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何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注释】①行县:巡视下属各县。
②录囚徒:省察囚犯有无冤情。
③为:给、与。
④残:残酷。
【文言知识】说“即”。
它在文言中多指“即使”、“如果”。
上文“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中的“即”,便指“如果”,句意为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
它又指“靠近”、“接近”,如“可望而不可即”,意为能见到但不可靠近或取得;“若即若离”,意为既像接近又似疏远。
它还指“当”、“当前”,如“即日”、“成功在即”。
“即景生情”,意为由眼前的景物产生感情。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②亡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别依次解释为:①②3、翻译:①活几何人?②语言异于他时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46、徐有功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
武后特出之。
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
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
安可以私害公?”【注释】①皇甫文备;复姓皇甫。
②武后:指则天。
③徐大理:指徐有功。
大理是官名,主管刑法。
④党逆人:与叛逆分子勾结。
【文言知识】说“狱”。
“狱”指监狱,这是古今相同的,但文言中它还有“案件”之意,这要特别注意。
上文“与徐大理论狱”,意不跟徐有功讨论案件。
又,《曹刚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中“小大之狱”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何②或③守2、翻译:①奏成其罪②彼曩时将陷公于死③今公反欲出之;④安可以私害公?47、王翱秉公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罕于朝房,旬乃还第。
婿竟不调。
【注释】①王翱:唐朝人。
②畿辅:京城附近地区。
③公:指王翱。
④恚:愤怒。
⑤而翁:你的父亲。
⑥长铨:选拔官吏的长官。
⑦驾:坐马车。
⑧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
【启发与借鉴】秉公。
王翱作为朝廷中选拔官吏的长官,要调动女婿的工作,真是轻而易举。
但他秉公处事,任凭夫人“枕边风”怎么吹,他就是不干,最后竟与夫人“对着干”。
2004年因公殉职的河南登封倌女局长任长霞,“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整顿当地极为混乱的治安局面中,她一身正气,秉公处事,两年间铲除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黑社会性质团伙,百姓交口赞誉。
秉公才能执法,秉公执法才有正气。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置②白③案④竟2、翻译:①婿固不遣②则汝朝夕侍母;③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④旬乃还第48、么恩与公法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
其故人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将按其罪。
一日,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往日之好甚欢。
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
”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
”太守默然。
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冀州:古州名,今河北一带。
②清河:古郡名,在今河北境内。
③奸藏:贪污受贿。
④按:追究。
⑤青天:形容公正无私。
⑥孺文:苏章的名。
【文言知识】说“迁”。
“迁”是个多义词。
一、指“迁移”,如“迁居”、“迁都”。
二、指“变易”,如成语“事过境迁”,意为事情已过去,境况也改变了。
三、指调动官职。
上文“苏章迁冀州刺史”,意为苏章调职去担任冀州刺史。
从上文看,苏章是升官了,但“但迁”了也可指降职。
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都会于此”,其中“迁客”指被贬职的官员。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肴②若③翌日④收2、翻译:陈往日之好甚欢3、上文有两个“为”:①“为设酒肴”中的“为”,解释为②“若为青天”中的“为”,解释为4、理解: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默然”?5、理解:“刺史”与“太守”分别是与行政区长官。
49、晋平公游于河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
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无患乎无士也。
”【注释】①船人:船夫。
②盍胥:船夫的姓名。
③主君:对国君的敬称。
④昆山:即昆仑山。
【文化常识】“河”与“江”。
古代的“河”,大多指黄河。
上文“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意为晋平公在黄河里畅游觉得非常欢乐。
毛泽东《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河”即黄河。
由于受黄河的影响,北方的水流多以“河”命名,如辽河、漠河、滹沱河、淮河、渭河、黑河等。
“江”多指长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即长江。
由于受长江的影响,我国南方的水流多以“江”命名,如湘江、金沙江、乌江、汩罗江、珠江等。
上文所说的“珠出于江海”,这“江”泛指江河湖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对②耳③夫④犹⑤盖2、翻译:①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②无患乎无士也3、“而”多作连词用,有承接与转折两种作用。
上文有四个“而”,请依次指出它们的作用:①②③④4、理解:盍胥的话对不对?为什么?50、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民之言,吾闻而药之也。
”【注释】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地方。
②子产:郑国国相。
【文言知识】说“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如“我是学生”。
但它在先秦时期,只作代词用,相当于“这”。
上文“是吾师也”中的“是”,理解为“这”,句意为“这是我的老师”。
又,“是人乃君子”,意为这个人是君子。
“是”从汉以后才逐步具有判断的属性。
陶渊明《桃花潭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巍、晋。
”其中“是”作判断词用。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焉②损③作2、翻译:①以议执政之善否②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③若之何毁之?④吾闻而药之也51、董阏于法无赦董阏于为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涧深峭如墙,因问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人涧之必死也,人则莫之犯也,何为不治哉!”【注释】①上地: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