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81-06 收稿日期 2023-08-21摘 要 “大十字”是贵阳市商业区的中心,承载着贵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商业空间的变迁。
借鉴城市形态学理论,把贵阳市“大十字”地块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图,对其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街道系统、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地块循环等形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规律和特征。
发掘贵阳城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加深对城市系统时空发展的理解,以期对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形态演变 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Abstract The Dashizi district is the center of Guiyang commercial district, carrying the changes in Guiyang'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venue space. Using the theory of urban morphology for referen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of Guiyang's Dashizi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maps of different stages, the street system, building functions, building bases, building heights, plot circulation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are analyzed, so as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rban commercial center.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iyang,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asis for urban renewal.Keywords Urban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patial pattern, Central urban area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Commercial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orm Process:A Case Study of the Dashizi District in Guiyang黄 蕊 | Huang Rui 张建涛 | Zhang Jiantao贵阳市“大十字”地块(简称“大十字”地块)作为贵阳市老城区的发展起源,承载了贵阳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记忆,是贵阳市历史发展的地区缩影,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王 才 冈 乙4 ( 湖北 文理学 院 管理 学 院 ; 湖北 襄 阳 4 15 ) 4 0 3
摘 要 : 定 性描 述 责 ' 城 市 体 系空 间 结 构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用 分 形 理 论 对 贵 州 城 市 体 系空 间 结 构进 行 了定 量 研 究 。 在 k l ' l 运
结 果表 明 贵 州各 城 市在 空 间 分布 上 有 分 形 特 点 , 本呈 分 散 分 布 。 市之 间运 输 网络 通 达 能 力较 低 , 构还 不 完善 且 规 模 基 城 结 小, 与现 代 城 市 经 济发 展 的要 求 差 距 较 大 , 指 出 了贵 州 交 通运 输 网发 展 滞 后 的 原 因和 优化 空 间结 构 的 思路 。 并
W ANG Li g n —ag
(c o l f n gm n, u e U i r t o r n ce c ; iny n 4 0 3 C ia S h o o ae e tH b i nv s y f t a dS i e X a ga g4 1 5 , hn ) Ma e i A s n
教学设计2: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利用资料,总结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3.结合案例资料,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地区产业结构。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绘制产业结构的饼状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及成因。
2.某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的一般规律与成因。
3. 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与变化的原因分析教学过程【老师】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极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思考: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地区的产业结构(板书)【老师】什么是地区的产业结构呢?比如有的地区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有的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都是体现了地区的产业结构。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概括总结: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地区产业结构还会体现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思考下面的地区产业结构以哪种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又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第一幅图片非洲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二幅图,新加坡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经济较为发达。
【合作探究1】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比例,思考以下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03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贵阳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引发了地价昂贵、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面对城市空间容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建设地下空间是贵阳市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城市集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标志,贵阳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呈现出大规模、多层次、多类别的趋势,但由于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起步较晚,缺少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地下空间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效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本文在分析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程、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科学引导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一、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程(一)人防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以前)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
贵州省人防办资料显示,早在1937年,贵阳就修建了第一条防空壕。
解放后,在大范围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的背景下,贵阳人防工程逐步发展,先后修建了大量的防空洞。
这一阶段的防空壕、防空洞等,仅作为一种建设工程用以躲避战乱,属于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萌芽阶段。
(二)平战结合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1978年,党中央提出了人防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
为适应城市的全面发展,贵阳市的人防建设随之转入平战结合阶段,被利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开发类型涉及地下人行通道、地下排水管道等。
这一时期的地下空间利用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人防工程的平时利用率大大提升。
(三)高效复合阶段(21世纪以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停车困难、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贵阳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随着现代挖掘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水平的提高,贵阳市在原有人防工程的基础上,在城市重点区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出现了地下综合体、地下车库、地下隧道、地下综合管廊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随着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贵阳进入“地铁时代”,极大地带动了站点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时也昭示着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迈入高效复合发展阶段。
贵阳市高层建筑多产权、乱改建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贵阳市高层建筑多产权、乱改建现象的分析及对策随着贵阳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2002 年贵阳市高层建筑数量不足380 栋,而贵阳市现有高层建筑929 栋(投入使用705栋,在建224 栋),其中超高层建筑12 栋,一类高层建筑330 栋,二类高层建筑587 栋,随之而来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笔者通过多年连续不断的火灾隐患整改工作逐渐剖析出贵阳市高层建筑火灾防控的一些特点,并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1 贵阳市高层建筑多产权、乱改建的消防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1.1 贵阳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旧城改造难度较大贵阳现在市内仍有不少区域为老旧房区,房屋建筑结构耐火等级较低,火灾荷载较大,缺少防火间距,居民用电乱拉乱搭现象严重,区域内街道狭窄,且常常因拆迁等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建高层建筑相距较近,片区内混乱的居住条件且居住人员普遍缺乏防火意识,一旦过失引起火灾往往火烧连营,蔓延迅速,并较快威胁到周围的高层建筑,且妨碍了消防车的通行,限制了灭火战斗的展开。
1.2 多数高层建筑产权所属复杂,出租区域复杂,缺乏统一的物业管理除宾馆、饭店、单位自用办公楼、有物管统一管理的住宅小区等业主明确、现有管理单位明确的建筑外,大多数高层建筑由于产权所属复杂,出租区域复杂、使用单位多,缺乏统一的物业管理,缺乏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即使刚刚验收合格不久的高层建筑在防火监督检查中也普遍存在停用自动消防设施,消防给水管网缺水,电力设施陈旧老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损坏故障,疏散通道及消防车通道被占用或堵塞等重大火灾隐患。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大楼属于多业主建筑,有的一幢大楼有上百个业主,而且几经租售转让,物业部门连业主是谁都不知道,消防部门下发的隐患整改书无法送达。
虽然200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8 条明确规定了对于有两个以上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建筑物,各产权单位及使用单位应确定负责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消防设施进行统一管理;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对受委托管理范围内的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但现状中大多数无法落实到位,特别是一些“房龄”长的建筑,由于没有公共维修基金,消防隐患整改无法进行。
2005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阳市统计局2006年3月10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时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十五”预期目标顺利完成,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
人均GDP达到14934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1851美元。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超出“十五”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高于“九五”年均增幅1.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9.0:48.8:42.2变化为2005年的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9%。
2005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十五”期间,我市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幅度不大,波动控制在预期调控目标之内。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60.59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53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有1746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456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
二、农业农业生产取得丰收,种植结构得到优化。
贵州省贵阳市城市规划

贵州省贵阳市城市规划这份规划是对贵阳市在2007-2020年这一时间段的一个规划。
一、规划理念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规划理念,理念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性质而提出的,贵阳市规划的理念可分为以下几点:(1)生态规划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公平满足现代与后代的发展需要,建设生态贵阳。
(2)人本规划理念: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贵阳。
(3)特色规划理念: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建设宜游贵阳。
(4)统筹规划理念: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建设宜居贵阳。
(5)经济规划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宜业贵阳。
二、规划重点规划是有范围的,因此要找出规划的重点,这样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贵阳市规划的重点如下:(1)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定位。
(2)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区域整体发展。
(3)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产业和人口分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布局。
(4)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城市文化,发扬鲜明的生态文明城市精神。
(5)强化空间管制内容,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构筑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框架。
(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系统,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
(7)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生态文明城市高效运转。
(8)调整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和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居住质量。
(9)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安全度。
三、规划的范围和期限规划的范围和期限是必不可少的:市域范围:为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一、基本概况贵阳简称筑,位于贵州省中部,东与龙里、瓮安县接壤;南靠惠水、长顺县;西接平坝、织金县;北邻黔西、金沙、遵义市。
1996年1月实行市带县体制,现辖六区一市三县,市域面积由2403kM2增加到8034kM2,现状总人口321.5万人。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贵阳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到2010年,把贵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文明、城市布局合理、环境与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的现代化城市,力争城市经济社会和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水平。
三、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原贵阳市区2403kM2的所有行政区域以及红枫湖镇、百花湖乡、修文城关镇、扎佐镇行政区域,总面积3121KM2。
城区规划范围:东起龙洞堡,西至观山,南起桐木岭,东北至洛湾,西北至麦架,包括中心区和小河(含中曹甘荫塘)、龙洞堡、二戈寨、三桥马王庙及外围白云、金阳、新添、花溪九片区组成,面积494.6KM2。
四、城市规模1、市城:2005年:总人口为36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90.5万人;2010年: 总人口为38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24万人。
2、城区:2005年:总人口为154.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43万人;2010年:总人口17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l60万人。
五、城镇体系市域范围内,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以城区为核心,“一纵二横三环”市域交通网络为骨架,沿贵黄、贵遵高等级公路的城镇密集带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走廊,形成“┫”形的轴线城镇群空间地域结构。
到2010年形成心城市(贵阳地区)——卫星城(清镇、扎佐、修文)——县城及中心镇(息烽、开阳、占街等7座城镇)——一般镇(龙岗、东风等28座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当、功能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六、城市化目标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预测贵阳市域城市化水平,即通过对某地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的预测,求出未来某一年份的城市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05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贵阳市以原有的老城区为基础呈放射性不断向周围扩展,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备,使得贵阳市与周边的各州市以及外省经济上的往来得到极大的加强,对于贵阳市的整体经济建设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是针对贵阳市2005年到2015年期间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进行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目录引言 (3)一、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的意义 (3)二、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3)(一)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3)(二)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4)三、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4)(一)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 (4)(二)贵阳市就业空间的变化 (7)四、针对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关分析 (7)(一)针对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分析 (7)(二)针对贵阳市就业空间的变化分析 (8)五、关于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政策建议 (9)(一)转变城市发展的思想 (9)(二)为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创造条件 (9)(三)调整城市现有的产业结构 (9)(四)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0)引言贵州省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山区,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属于山区城市。
在2005年到2015年期间,贵阳市是如何实现山区城市的交通、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领域取得巨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贵阳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原因,并经过对其发展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应措施。
一、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的意义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就是人们在城市里居住的活动和城市相关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其充分的反映出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布置和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
因此,对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贵阳市的发展状态,了解贵阳市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整体观察,贵阳市目前发展方式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再向四周进行发散性布局。
从2005年到2015年期间,贵阳市完成了多条铁路交通设施,其中包括贵遵、贵毕、贵开、贵惠、贵修、厦蓉、市域快速铁路等。
通过这些铁路的建设完毕,完成对贵阳市周边城镇的相关布局,同时为贵阳市周边的经济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有助于贵阳市的整体经济发展。
特别是关于贵阳城市经济圈内城市的协调方面:在大量的铁路、公路交通设施支撑之下,突破各城市资源的相关划分,使得水、矿产等资源实现各城市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有利于贵州省区域内的相互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出现得比较早,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进入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之中,为了保证城市化建设能够得以健康的发展,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也随之出现。
在1853~1870年,Haussmann主持规划的巴黎改建方案;在1893年以后,H.Bunham主持规划旧金山、芝加哥等城市空间发展和相关治理,都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极大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打下基础。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空间方面,提出的最具代表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为Y.Mata的带型城市、E.Howard的田园城市以及T.Garnier的工业城市。
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更突出于“连续性”,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视野变得更加的开阔。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们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西方国家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开始从区域内的研究转变为跨区域的研究,从城市的空间关系转向城市空间机制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同国外相比较,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停留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此情形之下,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才得到迅速的发展。
三、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
城市中的空间结构离不开人类的活动,是建立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本文主要从人类在城市中的主要活动出发:“人类的居住空间”和“人类的就业空间”,分析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一)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贵阳市人们的居住空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
(1)教育设施教育使人们能够接受到更高端的知识,使得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贵阳市从2005年到2015年期间,不断的加强教育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城市教育环节中发生巨大的变化。
据2005-201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可知,在2005年具有17所技工学校,2007年发展到32所,以平均每年新建8所技工学校的速度进行快速的发展,到2014年发展到70多所的程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人才。
同时,相应的小学、中学、高等院校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布局,使得居民在受教育时能够就近就学,不再存在无学可上的情况出现。
在中学、高等院校、技工学校等学校教学设施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和培训室,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医疗设施贵阳市属于中国的山区城市,相对其它省的省会城市来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随着贵阳市政府在医疗设施板块的不断完善,使得贵阳市医疗设施整体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从2005年到2015年期间,贵阳市医疗设施的相关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大力培养和引进医学人才,通过大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改变医疗知识水平的落后;第二,在每个大的区域内至少建设一所大型医院,同时鼓励发展小型诊所,方便居民的日常卫生治疗;据2013年末统计:“全市共有3035个卫生机构,其中医院165个,卫生院78个,诊所1103个,村卫生室1436个”。
第三,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大的医院内,通过引进当前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来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
(3)交通设施贵阳市本身的地理特质影响着城市的交通发展,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的道路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贵阳的交通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发展。
在2007年12月贵阳至遵义的高速公路得以全线通车,全长145公里,使遵义到贵阳行车两小时之内就能到达,极大的加强了两地间的联系,在2014年贵遵高速公路复线开始动工建设,途经水田、禾丰、开阳、尚稽到达遵义虾子镇,全长147公里,并且在沿途设置互通式立交,沿线群众乘车不用再绕行上贵遵线,极大促进贵阳、开阳、禾丰、遵义等地的经济发展。
在2012年贵惠高速开始建设,全长40公里,沿途经过青岩古镇、皇上河谷漂流、涟江田园风光、百鸟河等风景区,使得贵阳市同惠水县之间联系得到加强,同时使沿线旅游业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2013年贵阳到毕节的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经遵义上遵毕高速,到达毕节,使得贵阳、遵义、毕节连为一线,极大的方便三市的经济、信息、人口流动。
在2014年贵阳至修文的高速路全线通车,从贵阳白云区开始,沿途经过六道拐、杉树林、中哨、大湾和王官等地区,最终到达修文县阳明大道牌坊,全长18.1公里,使得两地市民原本要花费1个半小时车程才能到达变为现在20分钟便能顺利抵达。
在2009年,开始建设成贵高铁,预计2019年能够全线通车,沿途经过多个县市,贵州省内就有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等县市,使得贵州省内的居民到天府之国成都旅行只需要不到2个小时就能够到达,极大的加强了与四川的联系。
在2014年,历时4年多建设的贵阳到开阳铁路建设完毕,起于贵阳北站,沿途经过贵阳东站、水田、羊昌、南江、抵达开阳,使得贵阳到开阳只需要24分钟便能够顺利到达,为贵阳和开阳以及两地之间人口互通带来极大便利,极大促进两地的经济往来。
在2010年的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贵阳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初步规划四条线路,当贵阳市内轨道交通建设完毕之后,贵阳市内的交通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有助于城市内市民的流动性。
(4)住房建设住房建设对于贵阳的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近十年内,贵阳市的房地产得到充分的发展,将贵阳市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在90年代初期,在贵阳的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进行造镇计划,促进了贵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在2005年后,贵阳房地产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很多区域出现大盘和名盘,恒大、万科、中铁置业,兆基等地产名企相继在贵阳市进行发展和布局,使得贵阳的楼市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在此同时,贵阳市也在不断的进行旧城改造行动,如南明区的彭家湾,是一个存在很久的棚户区,在这里旧房、危房特别多,周围脏乱现象极为明显,对于居民生活极为不利。
在2010年,彭家湾棚户区进行旧房改造计划,正是因为这个城中村的改造计划,使其发展成为现在的贵阳城市新中心。
在旧城改造时也不忘大力进行新区开发:金阳新区的开发最为突出,以前在这一片地区还是遍地的荒草,而到如今已经成为新兴的城区,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二)贵阳市就业空间的变化从整体上分析贵阳市在2005年到2015年期间的就业空间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5年到2008年,在此期间内,贵阳市的整体从业人员数取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在2005年年末从业人员为214.75万人,2008年年末从业人员达到226.56万人,2008年比2005年从业人员增长11.81万人,此就业岗位数与贵阳市当前整体发展水平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2008年之后,受到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贵阳市的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减少,出现裁员的现象,就业总量开始减少。
特别是在沿海一带外出打工人员,由于经融危机影响,失业人员较多,也出现大规模返乡寻求发展的情况,也加重贵阳市的就业形势。
四、针对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关分析(一)针对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分析从以上对于贵阳市2005年到2015年的各方面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在贵阳市的整体居住活动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上面,贵阳市相关部门大力发展教育,通过兴建学校和完善相关的重要教学设施,实现人才的培养,使得贵阳市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医疗设施方面,贵阳市采取从多角度同时发展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建设性工作,首先医疗人才得到极大的增加,改变医学人才不足的状况,从以前看病困难或者长时间治不好病症到现在各种疑难杂症都能轻松应对,同时也为贵阳市的医学教育事业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