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氧输送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根据形态学特征,贫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红细胞形态异常类1.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与细胞质比例失调。
2. 钩端螺旋体病性贫血:红细胞呈钩状、螺旋状或弯曲状。
3. 圆锥形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变成圆锥形,出现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性贫血和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疾病中。
4. 球形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变成球形,出现在先天性球形红细胞性贫血等疾病中。
二、缺铁性类缺铁性是导致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之一。
缺铁性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
三、溶血性类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的一类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种类型。
1.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先天性球形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性贫血等。
2. 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导的溶血等。
四、再生障碍类再生障碍是指造成造血干细胞数量或功能不足的一类疾病。
造成再生障碍的原因可能是先天的或通过环境因素引起的。
再生障碍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但也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五、骨髓增殖异常类骨髓增殖异常是指骨髓中某些细胞开始过度增殖,导致造成其他类型贫血。
骨髓增殖异常可以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类型。
1. 恶性骨髓增殖异常: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肺动脉高压等。
2. 良性骨髓增殖异常: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六、其他类除了以上几类贫血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总结:根据形态学特征,贫血可以分为红细胞形态异常类、缺铁性类、溶血性类、再生障碍类、骨髓增殖异常类和其他类。
不同类型的贫血有不同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因此,正确诊断和分类对于治疗和预后都十分重要。
诊断填空

二、填空题血液检验1、根据红细胞形态学特点,可将贫血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4类。
2、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的三个红细胞平均值名称分别是MCV 、 MCH、MCHC。
3、促使血沉加快因素主要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清蛋白。
红细胞的形状、数量对血沉也会产生影响。
4、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值120-160g/L,红细胞数正常值4-5.5×1012/L。
5、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值110-150g/L,红细胞数正常值3.5-5×1012/L。
6、红细胞染色反应异常包括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
7、病理情况下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8、周围血白细胞正常值,成人4-10*109,白细胞分类中,杆状核粒细胞占0-5,分叶核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9、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和皮肤病粪便检查1、显微镜检阿米巴痢疾粪便中红细胞多于白细胞,血存在;细菌性痢疾粪便中红细胞少于白细胞,粘液及脓存在。
2、孢子虫属肠道完全寄生性原虫,被列为艾滋病重要检查项目。
3、粪便中有意义的原虫类主要是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其中滋养体为致病阿米巴。
4、粪便显微镜检查可见的细胞种类有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及肿瘤细胞。
5、细菌性痢疾的外观常为脓血便,镜检可见到白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6、粪便隐血试验间断阳性见于消化道溃疡,持续阳性见于消化道恶性肿瘤。
浆膜腔积液检查1、漏出液属于非炎性积液,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淋巴管阻塞。
2、渗出液主要由炎症引起。
也见于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引起。
3、漏出液蛋白总量常小于100*106,比重常在1.018以下,渗出液中葡萄糖含量较血糖水平低,比重常高于500*106。
4、漏出液细胞数常小于100*106/L,渗出液细胞数常大于500*106/L。
贫血的分级最新标准

贫血的分级最新标准贫血(Anemia)是指机体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机体无法正常发挥氧输送和代谢的功能。
其临床特征包括疲乏、乏力、心慌等,严重时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贫血的分级标准是有益于对患者贫血指数的准确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的。
下面分别介绍最新的贫血分级标准。
1. 世界卫生组织(WHO)贫血分类标准根据WHO的分类标准,贫血的定义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低于正常水平。
WHO标准发布于1968年,随后经过多次修订和升级,最近的版于2011年出版。
1.1 标准WHO标准将成人(18岁及以上)的贫血分为三个等级:(1) 轻度贫血:Hb为110~119g/L;(2) 中度贫血:Hb为80~109g/L;(3) 重度贫血:Hb低于80g/L。
1.2 临床应用WHO贫血分类标准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医疗工作者中,其目的是为了识别儿童和成人的贫血,以及用于临床研究和公共卫生监测。
2. 康复国际(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RI)贫血分类标准康复国际(RI)贫血标准是一种简单和实用的血症分类系统,包括了成人和儿童的贫血等级。
RI标准于1959年由Jane Van der Star开发。
2.1 标准RI标准将贫血分为三个等级:(1) 轻度贫血:Hb>100g/L;(2) 中度贫血:Hb 50~100g/L;(3) 重度贫血:Hb<50g/L。
2.2 临床应用该分类系统更直观并易于安排,适用于简单的贫血病人管理,如动态监测或外科术前术后筛查。
3. 国际贫血处理指南(ISCD)分类标准国际贫血处理指南(ISCD)所提供的标准更加细致和全面,它不仅考虑了Hb的值对患者的影响,还将红细胞形态学和其他平均指标计算在内。
ISCD标准由Dr. Jacobson和Dr. Crosby于2010年开发和发布。
3.1 标准ISCD标准将贫血分类为六类:(1) 正常区间:Hb(男性)172~215g/L;Hb(女性)153~199g/L;(2) 轻度贫血:Hb(男性)130~171g/L;Hb(女性)115~152g/L;(3) 中度贫血:Hb (男性)86~129g/L;Hb(女性)86~114g/L;(4) 重度贫血:Hb(男性)<86g/L;Hb(女性)<85g/L;(5) 米色红细胞贫血;(6) 完全核红细胞贫血。
简述贫血形态学分类

简述贫血形态学分类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导致机体氧供不足的一种疾病。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是指根据红细胞形态、大小、色素等特征进行分类。
以下是对贫血形态学分类的简述。
1. 铁缺乏性贫血(IDA)
铁缺乏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
其特征是红细胞大小和形态正常,但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铁缺乏性贫血通常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失血引起的。
2. 大细胞性贫血(MCA)
大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体积增大,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形态不规则。
大细胞性贫血通常是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
3. 小细胞性贫血(MCI)
小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形态不规则。
小细胞性贫血通常是由于铁缺乏、慢性疾病或遗传疾病引起的。
4. 混合型贫血
混合型贫血是指同时存在大细胞性和小细胞性贫血的情况。
混合型贫血通常是由于慢性疾病、铁缺乏和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
5. 非营养性贫血
非营养性贫血是指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和肾脏疾病等。
6. 鱼鳞细胞贫血
鱼鳞细胞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红细胞形态不规则,呈现出鱼鳞状。
鱼鳞细胞贫血通常是由于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
贫血形态学分类是根据红细胞形态、大小、色素等特征进行分类的,不同类型的贫血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了解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对于诊断和治疗贫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50题)1、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骨髓病性贫血属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正常细胞性贫血E.大细胞性贫血【答案】 D2、瑞氏染色法的染色作用()A.物理吸附B.化学亲合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D.化学结合E.物理结合【答案】 C3、不属于生理性多尿的情况为A.服用咖啡后引起的多尿B.精神紧张C.尿崩症D.使用脱水剂E.饮水过多【答案】 C4、鲍曼不动杆菌的培养特性有A.在血平板上产生清晰的β-溶血环B.42℃可生长C.在血平板上菌落较小D.产生色素E.形成边缘不整齐的菌落【答案】 B5、19世纪末发现的主要病原体不包括()A.大肠埃希菌B.肺炎杆菌C.艾滋病病毒D.脑膜炎球菌E.流感杆菌【答案】 C6、诊断黑热病最有效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A.骨髓穿刺涂片查无鞭毛体B.血涂片查无鞭毛体C.骨髓穿刺涂片查前鞭毛体D.血涂片查前鞭毛体E.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虫卵【答案】 A7、某患者午餐后数小时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
呕吐物接种到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出现完全溶血环、金黄色菌落。
培养滤液幼猫腹腔注射4小时后出现呕吐,此病可诊断为()A.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B.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C.肠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D.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E.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答案】 A8、疟疾和血吸虫病患者发生肾小球肾炎属于哪类变态反应A.速发型B.迟发型C.免疫复合物型D.细胞毒型E.都可以【答案】 C9、患者,女,56岁。
面部皮肤红肿伴发痒1天,3天前曾染发。
体格检查:面部及耳廓皮肤充血红肿,并有散在水泡,大如绿豆、小如小米。
实验室检查:IgE正常。
诊断:接触性皮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接触性皮炎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B.本例引发超敏反应的主要物质是染发剂C.染发剂属于大分子半抗原物质D.接触性皮炎主要是使B细胞致敏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答案】 B10、自动生化分析仪用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时采用A.一点终点法B.两点终点法C.定时两点法D.连续检测法E.透射比浊法【答案】 C11、某学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当天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大部分学生发生呕吐、腹痛、腹泻,卫生部门对该食堂就餐环境及餐具进行调查后发现无异常,但厨师王某手上发现有明显的化脓性感染病灶。
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

整理ppt
14
三、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⑴年龄 ⑵贫血的程度 ⑶贫血的速度 ⑷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⑸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⑹有无心脑血管的基础疾病
整理ppt
15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心悸、气短、 呼吸困难、困乏、无力、易疲劳、食欲不振、恶 心、腹胀、多尿、月经紊乱 等等
整理ppt
38
2. 形态学分类
从形态学分类上对贫血的类型做出诊断,可以通过四个参数进行分析: 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红细胞平均Hb含量(MCH)、 红细胞平均Hb浓度(MCHC)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ed Cells Volume Distribution,RDW)
整理ppt
39
Hb<110g/L, RBC<4.0×1012/L, HCT<0.37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整理ppt
2
二、分类-按形态学分类
类别 大细胞性贫血
MCV(fl) >100
MCHC(%) 32~35
常见疾病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障、溶贫、急性失血、 骨髓病性
小细胞性贫血
整理ppt
11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缺陷 1红细胞膜的缺陷 2红细胞酶的缺陷 3珠蛋白肽连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
整理ppt
12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红细胞外因素 1红细胞被血清中抗体或补体所影响. 2机械性损伤 3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 4脾脏内阻留
整理ppt
贫血相关检测及临床意义

贫 血(anemia)定 义
在一定容积的外周血液中RBC数量、Hb或Hct 低于正常的一种症状,其本质是RBC总量的减 少。
贫血的诊断标准(成人) 男:RBC<4.0×1012/L,Hb <120g/L 女: RBC<3.5×1012/L,Hb <110g/L 孕妇<100g/L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自免溶贫
靶型红细胞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
Hb病
椭圆型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
泪滴型红细胞
骨髓纤维化
缗钱状排列的红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棘型红细胞
肾功衰,重症 肝病
一.有关铁代谢指标的检验
1.血清铁(serum iron,SI) 2.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3.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0.32~ 0.36 <0.32
0.32~ 0.36
举例
急性失血、 溶血、白血 病,再障
缺铁贫,慢 性失血,珠 蛋白生成障 碍性贫血
巨幼贫,红 白血病, MDS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Bessman法
RBC形态 MCV
小细胞均一性
小细胞不均一
正细胞均一
N
正细胞不均一
N
大细胞均一
大细胞不均一
RDW N
N N
N无无
IDE
NN
N无无
IDA
轻<
中 10g/L
诊断标准(1998年全国儿科血液专业组会 议)
1. 小细胞低色素性 2. 有明确病因 3. SI<10.7μ mol/L(60μ g/dl) 4. TIBC>64.44 μ mol/L(60μ g/dl)
简述贫血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

简述贫血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
1. 嘿,你知道贫血还有不同形态学分类呀!就像把贫血这个大家庭分成了几个小帮派一样。
比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哎呀,就像是一个身材小小、颜色暗淡的小家伙。
像缺铁性贫血就是这一类,这在咱生活中可不少见呢!这多重要啊,咱得了解清楚不是?
2. 还有大细胞性贫血呢,这就好像是个大块头。
巨幼细胞贫血就是代表哟!想想看,要是不搞清楚这个,万一误诊了可咋整,那后果多严重啊!我们得重视起来呀!
3.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也是一类呢,就像个普普通通但也不能小瞧的角色。
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候就是这种哦。
这要是弄混了,治疗不就搞错方向啦,咱可不能马虎呀!
4. 贫血的这些分类可不是随便分的,那可都有着大大的临床意义呢!好比说,知道了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那就能针对性地去查是不是缺铁呀。
这就像走迷宫有了地图,一下就清楚往哪儿走了,是不是很神奇?
5. 大细胞性贫血呢,可能就要去看看是不是叶酸、维生素 B12 缺乏了。
这
就像是顺藤摸瓜,一点点找到问题所在,多有意思啊。
咱得好好记住这些呀!
6. 每个分类都是有它独特意义的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哪种疾病导致的。
就好像给了医生一双火眼金睛,能看清问题的根源。
你说这是不是很重要呢?咱可得把这些都弄明白咯!总之,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和临床意义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红细胞,红细胞无效生成,组织铁储量过多和外周血呈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铁利用不良,血红素合成障碍和红细胞无效生成是本病发 病的主要环节。与血红素合成有关的各种酶和辅酶的缺乏 ,活性减低和活性受阻是本病的发病机理。
贫血:在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
年女性(非妊娠)<110g/L,孕妇<100g/L。 贫血分级:轻度:HGB >90g/L 中度:HGB 60-90g/L 重度:HGB 30-59g/L
极重度:HGB <30g/L。
红细胞比容(HCT)
定义: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 占全血的容积比。 正常值: 男:0.40~0.50 女:0.35~0.45
RNA/DNA比值增大,造成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发育滞后于
胞浆,形成巨幼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
,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
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
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胞体演变规律:由大变小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正常
正常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正常 增大 增大
增大 正常 增大
风湿免疫科相关贫血
• 主要表现为慢性病性贫血,即正常细胞性贫血,也可表现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慢性病性贫血:慢性感染、炎症及肿瘤性疾病所伴有的贫
血。以介导免疫或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1及干扰素等)产生增多为特征。演变的全 过程均与细胞因子有关,包括红细胞寿命缩短、对促红细 胞生成素(EPO)的反应迟缓、红细胞系集落生成受损以 及网状内皮系统贮存铁动员障碍。
正常细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贫血
小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
80—100
32—36
<80
<32
贫血形态学分类
类型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
减小 减小
RDW
正常 增大
常见疾病
轻型地中海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急性失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早期缺铁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风湿免疫科相关贫血
• RA、SLE等一般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本病出现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贫血可因病变本身或因 服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而造成的胃肠道长期少 量出血所致。
巨幼细胞贫血
• 叶酸和或VitB12缺乏、或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DNA
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 叶酸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而RNA合成不受影响,细胞内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定义: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 =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
HCT×1015..
RBC×1012/L
fl
正常值: 80--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定义:每个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V=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张霞.大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及形态学观察[J].医学检验,2010,7(6):77
肝疾病引起贫血
唐世超.肝病与贫血[J].安徽医学,1987,8(5):7-9
骨髓病性贫血
• 本病是指恶性实质性肿瘤转移至骨髓,使骨髓正
常造血受抑制,干扰造血功能而引起的贫血。 • 大多数呈正细胞性贫血,可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 减少。
缺铁性贫血
• 铁代谢 • 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以Fe2+吸收入血 • 经铜蓝蛋白氧化成Fe3+,与转铁蛋白结合(血清铁)
• 转运至细胞内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Fe2+,参与形
成血红蛋白。
• 多余的铁以铁蛋白(血清)和含铁血黄素(肝、脾、
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形式贮存。
贫血五项
•血清铁(Fe):与转铁蛋白(Trfe)结合的铁,取决于血清中 铁的含量,同时受转铁蛋白的影响。 •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 •总铁结合力(TIBC):每升血清中的转铁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 铁量。取决于转铁蛋白含量。TIBC=Fe+UIBC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比值 (Fe/TIBC) •铁蛋白(Ferr):去铁蛋白和Fe3+形成的复合物,是铁的贮存 形式。 •可溶性铁蛋白受体(sTFR):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 表面,当红细胞内缺乏铁时,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 清可溶性铁蛋白受体
缺铁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Ferr) ↓
总铁结合力(TIBC)↑
血清铁(Fe)↓
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 ↑ 转铁蛋白饱和度 (TS)↓ 可溶性铁蛋白受体(sTFR)↑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减少,铁粒幼细胞<15%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D)↑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一组铁利用障碍性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出现大量环状铁粒
=
HgB(g/L)×1012 RBC×1012/L
.. pg
正常值: 27--34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定义: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 .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
HgB(g/L) HCT (L/L)
.. g/L
正常值:320--360 g/L 血红蛋白浓度(HgB):单位体积血液所含血红蛋白量; MCHC:单位体积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量。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 参考值:11-15% 数值越大,红细胞体积变异系数越大。
贫血形态学分类
类型
大细胞性贫 血
MCV(fl) MCHC(%)
>100 32—36
常见疾病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
合征,肝疾病,伴网织红细胞 大量增生的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骨髓病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 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贫血形态学分类
血常规化验单
红细胞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值: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4.0~5.5)×1012/L (3.5~5.0)×1012/L
新生儿 :
(6.0~7.0)×1012/L
血红蛋白浓度(HGB)
正常值:成年男性:120~160 g/L
浓度
成年女性:110~150 g/L 新生儿: 170-200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