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合集下载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第一章茶文化概述第一节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第二节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第三节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茶文化基础知识课件资料

茶文化基础知识课件资料

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茶史与茶文化我国茶的分类与现代名茶、名茶掌故第一部分茶叶基本概况一、茶叶的历史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先掌握制茶技术的国家。

“茶”字的音、形、义是中国最早确立的。

茶叶有中国输往世界各地,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洲的荷兰和葡萄牙,1638年输往英国,1664年输往俄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茶”字的音,如英语“tea”,德语“tee”等,都是由闽南语茶字(tè)音译过去的。

二、茶叶基本成份儿茶素类: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

咖啡因: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矿物质: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茶叶基本成份之功能:儿茶素类: (茶多酚)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

在茶汤中可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具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产物过敏等功效。

咖啡因: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红茶茶汤中,与多无酚类结合成为复合物;茶汤冷后形成乳化现象。

茶中特有的儿茶素类及其氧化缩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故喝茶可使长途开车的人保持头脑清醒及较有耐力.矿物质: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

茶汤中阳离子含量较多而阴离子较少,属于碱性食品。

可帮助体液维持碱性,保持健康.1、钾:促进血钠排除。

血钠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多饮茶可防止高血压。

2、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3、锰: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强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钙的利用。

因不溶于热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维生素:1、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可转换为维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饮咽才可补充。

2、B群维生素及维生素C:为水溶性,可由饮茶中获取。

其他机能成份:1、黄酮醇类:具增强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2、皂素:抗癌,抗炎症功效。

中国茶道入门培训教程

中国茶道入门培训教程

中国茶道入门培训教程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艺术形式,茶道不仅以茶叶的制作和品尝为主要内容,更注重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的入门培训教程,帮助您初步了解茶道文化和茶道体验。

第一章: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向您介绍茶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包括茶叶的发现、茶道的形成和影响等内容。

第二章:茶叶知识与种类介绍了解茶叶的种类和品质是学习茶道的基础。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如绿茶、红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品鉴方法。

第三章:茶道的基本知识与礼仪茶道注重仪式感和礼仪规范,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茶道中常见的礼仪行为和基本知识,如泡茶的步骤、茶具的使用方法以及茶道席位的意义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知识,您可以在茶道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含义。

第四章:茶道的艺术表现形式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茶道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茶道艺术的分类、具体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茶道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茶道的美容养生功能除了艺术性和礼仪性,茶道还具有美容养生的功能。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为您介绍茶叶的保健与美容功能,以及茶道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第六章:茶道的实践与体验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为您提供茶道实践与体验的机会。

通过参加茶道培训班、茶道展览或参观茶道名家的工作室,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道的实际操作和体验茶道文化的魅力。

结语: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代表着中国千年文明的积淀,更是一种平和与内心宁静的体验。

通过本文的介绍与学习,相信您对中国茶道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且对茶道的魅力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如果您有机会,不妨亲身参与茶道的实践与体验,让自己沉浸在这美妙的艺术世界中。

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

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

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

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页码:茶艺基本知识茶艺基本知识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1.茶的品质: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

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

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

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

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码:2.课程名称:茶艺与茶文化3.适用专业:旅游管理4.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性质、简要内容)茶艺与茶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荼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农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荼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技能。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XXX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旅游文化》后,第三学年开设3.学时、学分:总学时32,平均每周学时2节4.开课学期:第三学年上学期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训6.考核方式:考试7.教材:《茶艺》(XXX,作者XXX、XXX)8.教学参考材料:《茶艺师根蒂根基知识》(XXX)、《茶韵禅风》(农村读物出版社)。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茶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研究,要求学生了解茶的起源与历史,熟悉茶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饮茶的方法。

教学重点:茶饮的历史教学难点:茶饮的历史授课时数:4节教学内容:一、茶的历史二、中国茶文化简介三、科学饮茶与健康第二章茶叶的选择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茶叶的基本类型,学会对茶叶的品质进行鉴别,并了解茶叶的保存方法。

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茶的起源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茶与人的精神生活就密切相关,留下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料。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大学教材,专门论述茶文化的书也出版了很多种。

可以说是出现了“茶文化热”,主要是因为:一、茶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茶是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茶对人体身心健康有极好的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饮茶文化已滲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

茶艺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和载体,非常值得在社会和家庭中大力推广应用,茶艺走进千家万户,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茶艺之道在于一个“和”字,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弘扬茶文化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党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茶文化事业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参与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这里只是根据国家茶艺师职业考评标准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茶的起源、饮茶的发展过程、饮茶方法的演变,以及中外茶俗,最后再讲讲茶文化精神。

一、茶的起源茶文化的载体是茶叶,茶叶主要是用茶树上的幼芽、嫩叶加工制成的,也有用茶树上较粗老的叶子制成的。

所以要了解茶文化,首先要了解茶叶和茶树的基本知识。

茶树的定义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

”我们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的中心,指的是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至今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了。

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知识与养生

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知识与养生

茶文化基础知识茶文化知识与养生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茶文化基础知识1、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形、音、义也是由中国确定的。

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

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古代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云南地区有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野生古茶树。

茶的起源肯定还早得多。

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十分丰富,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水泉以及有关茶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到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2、为什么说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据文献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三千多年前已产茶。

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是有关我国地区产茶的最早记载,认为“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可知最早有茶饮者,亦在我国西南地区。

当代“茶圣”吴觉农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学的论证,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驳斥了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的错误说法。

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

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在国内的传播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 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 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 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 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 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 结合起来。
唐代元稹的《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石玉,罗织红砂。 铫无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未洗尽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 加详细。如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 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广西通志》 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 八尺。嫩叶如银针, 老叶尖长,如龙眼树 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澜沧邦威古茶树 。
虽然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 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 产 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 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 杨绛《喝茶》
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只 是引入了茶的形式,而非茶的深 厚文化。
茶的文化底蕴深深容在中华 文化的每个角落。
二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 东汉华佗《食经》中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 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到三国魏代《广雅》 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相传, 他常独坐安徽敬亭山饮茶作诗,曾经 写下这样一首诗:“茗生此中石,玉 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涧肌骨。 从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 掌,似拍洪崖肩。”寥寥数语,把茶 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用、制作方法 描绘得淋漓尽致。
茶的传播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 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 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 取代长江中下游茶 区,成为宋朝茶业 的重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藏族的酥油茶
10. 瑶族、壮族的咸油茶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三)世界各国饮茶习俗 1. 欧洲各国饮茶习俗 (1)荷兰饮茶习俗。(2)英国饮茶习俗。 (3)法国饮茶习俗。(4)俄罗斯饮茶习俗。
2. 非洲各国饮茶习俗
3. 美洲各国饮茶习俗 (1)美国饮茶习俗。(2)阿根廷饮茶习俗。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好的保健饮品。茶的鲜叶是由许多化学成分组成的极其复 杂的有机体,它包含75%的水分及25%的干物质,在25% 的干物质中有机化合物占了93%~96%,无机化合物占了 4%~7%。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 1. 茶多酚 2. 糖类
3. 蛋白质
4. 氨基酸 5. 生物碱
6. 有机酸
7. 维生素 8. 色素 9. 芳香物质
第一节 绿茶的特点、名品及识别 第二节 绿茶的冲泡
第七章 白茶、黄茶的冲泡技艺
第一节 白茶、黄茶的特点、名品及识别 第二节 白茶、黄茶的冲泡
本章目录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第一节 茶叶基础知识 第二节 茶文化简史
第三节 饮茶与健康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茶的发现与利用; 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初步理解茶道、茶文化、茶艺的内涵; 简单了解与茶相关的传说、典故、艺文、习俗等茶文化知识;
5. 采茶戏的出现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二、茶文化、茶道与茶艺 (一)茶文化 茶文化是在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茶 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与茶有关的一切文化领域,涉
及多个学科,如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礼仪等。
茶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茶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行为茶文化。第二,心态茶文化。
3. 点茶法(宋代) 4. 撮泡法(明代) 5. 罐装茶(现代) (二)我国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是一个拥有 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所处地理环
境和历史文化不同,以及生活风俗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 茶风俗也各不相同。 1. 汉族的清饮 2. 土家族的擂茶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3. 白族的三道茶 4. 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5. 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6. 回族的罐罐茶 7. 傣族的竹筒香茶 8. 拉祜族的烤茶
(四)按发酵程度分 按发酵程度,可将茶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三个 基本种类。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四、茶叶的贮藏与保管
(一)影响茶叶变质的因素
茶叶是一种吸附性极强、不耐氧化的物品,收藏不当,很
容易发生不良变化,如变质、变味、陈化等。 1. 温度 2. 水分
3. 氧气
4. 光线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茶的颜色来分 就茶叶的颜色而言,可以将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 (又称乌龙茶)、黑茶、红茶六大类。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二)按茶的加工方法来分 茶叶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1. 基本茶类
2. 再加工茶类
(三)按采摘时间分
茶叶按采摘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4. 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丰富
《萧翼赚兰亭图》(图1-7)、 张萱的《烹茶仕女图》、 佚名氏的《宫乐图》、 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图1-8)、
《明皇和乐图》等。
5. 茶叶及饮茶方式的外传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四)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1. 皇宫及上层社会饮茶盛行,茶仪礼制形成 2.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 宋代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二)中国的产茶区 种茶区域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形复杂,气象万千。 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全国分为四大茶区:西南茶 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1.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 以及西藏东南部,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二)茶道 茶道就是在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 方式等。
茶文化是茶道的组成,是茶道的表现形式,而茶道是茶文化
的指导思想,是茶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三)茶艺 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植茶、制茶、饮茶历史中,积累了丰富
的具有文化内涵、艺术品味的制茶、泡茶、饮茶方法,有的
要标志。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 1. 茶的发现 据科学家研究,茶树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万年之久,
比人类的历史要早得多。
2. 茶的利用 从《神农本草》的相关记载来看,人类对茶最早的 利用是解毒,因而茶最初就是作为药用。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二)茶叶的传播
1. 茶叶在我国国内的传播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图1-1)、(图1-2)。
4. 大洋洲各国饮茶习俗 5. 亚洲各国饮茶习俗 (1)土耳其饮茶习俗。 (2)巴基斯坦饮茶习俗。 (3)印度饮茶习俗。
(4)日本饮茶习俗。
(5)韩国饮茶习俗。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第三节 饮茶与健康
一、茶叶的营养成分 现代科学证明,茶叶含有500多种化合物,其中,许多种化
合物是茶叶所特有的,具有营养、保健和药理作用,是较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
皖北、苏北、鄂北等地。
第二节 茶文化简史
一、茶文化发展简史
中国茶文化在其漫长的孕育与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了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精髓,并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
的个性风采,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源自)茶树的生长环境茶树的生长环境是指光、热、气、土壤等环境条件。茶树适 生环境归纳起来有“四喜四怕”的特点,即“喜酸怕碱、喜
光怕晒、喜暖怕寒、喜湿怕涝”。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小思考】
“高山出好茶”,你能说说它的科学道理吗? 三、茶叶的分类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茶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本章小结
茶及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瑰宝,也是我国传给世
界各国的重要礼物。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由此产 生了深厚的茶文化和多样的饮茶习俗。茶叶按照不同的分
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茶叶具有不同的
口感和特点。饮茶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但需要掌握饮茶 的一些禁忌,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茶为我们的健康所用。
(二)茶叶的贮藏与保管 1. 茶叶贮存的环境条件 茶叶贮存的环境条件有: ①低温; ②干燥;③无氧气; ④不透明(避光);⑤无异味。 2. 茶叶的保存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五、世界主要产茶区 (一)世界产茶区分布 从 49ºN到33ºS,全世界有 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主要 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较少。 1. 亚洲的主要产茶国 2. 非洲的主要产茶国 3. 美洲的主要产茶国 4. 欧洲的主要产茶国
第一节 择水与候汤 第二节 茶具的选择 第三节 茶席的设计 第一节 乌龙茶的特点、名品及识别 第二节 乌龙茶的冲泡
第九章 茶艺服务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行茶礼仪 接待服务 不同宾客服务的差异性 茶的销售
第六章 黑茶的冲泡技艺
第一节 黑茶的特点、名品及识别 第二节 黑茶的冲泡
第三章 绿茶的冲泡技艺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1. 社会鼎盛促进了唐代饮茶盛行 2. 茶税及贡茶出现
3.《茶经》问世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他的名著《茶经》的出现是 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它是世界第一部在当时最完备的综 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的生产和饮茶风气都起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2.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我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海南等省(区),为我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3. 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
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我国茶叶主要产区, 年产量大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 2/3。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4. 江北茶区
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3. 下层社会茶文化生机勃勃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4. 都市茶馆文化非常发达
5. 茶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成就突出
6. 琴棋书画融入茶事之中 7. 宋代斗茶盛行 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图1-9)。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五)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1. 明代“废团改散”促进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 2. 明清中国茶文化主流由文士茶转向民间 3.“工夫茶艺”完善 4. 明清茶著、茶画丰富
还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并历代相传,人们将其中一部分带有 规律性的东西,归纳为茶艺。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茶艺也是一门生活艺术,是茶文化的组织部分, 也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饮茶习俗 (一)我国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与变化 1. 羹饮法(唐代以前) 2. 烹茶法(唐代)(图1-10、图1-11)。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在我国古代,茶叶主要是作为药用、食物的补充、饮料等 为人们所利用。 三国以前,茶作为饮料、食品、药物等物质形式被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
从而形成茶文化,由此有了茶文化的启蒙。
(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 为日常饮料,用于宴会、待客、祭祀等。
茶艺基础
主编 谢红勇
目录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第一节 茶叶基础知识 第二节 茶文化简史 第三节 饮茶与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