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必背题串讲
《中国近代史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必考知识整理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同农民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精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3.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多选]①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多选、简答]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多选]①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史纲要串讲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 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 4、没有建立一支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
5、1945.8—1949.10: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第三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结束,国共双方达成和 平建国的原则协定。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共连续组织辽沈、淮 海、平津三大战役,领导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 行战略决战。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 事力量基本上归于消灭。 1948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 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 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 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
三、戊戌维新
1、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失败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 2、社会矛盾激化 3、清末“新政”破产 4、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使统治集团内部离 心离德 5、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骨干力量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四、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何在? 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根本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简)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简)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
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
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内政;2)操作中国外交;3)享有领事裁判权;4)把持中国海关;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6)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3)对华倾销商品;4)对华资本输出;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1)宗教渗透和侵略;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3)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它的发展很缓慢。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1)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每章重点总结)大全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每章重点总结)大全第一篇: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每章重点总结)大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课程重点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另一个主要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六大基本特征、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均见书,兹不罗列)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课程重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1、从方式上看: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2、从阶段上看(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马关条约》使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时期,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空前加深。
(3)《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课程重点1、太平天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基本概念《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平均地权)《资政新篇》(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①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串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串讲一、近现代历史的时空定位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其中,1840-1949属于近代史的范畴,从1949-今天属于中国现代史的范畴。
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两个主要任务,也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与学习的主线。
二、近代史的起点近现代历史的起点性事件是鸦片战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出发点主要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鸦片战争:1、战前双方态势对比。
中:封建社会制度,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衰相尽显;英: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2、战争的爆发:1840年在我国广东沿海爆发了鸦片战争,最后是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与可歌可泣的反侵略事件。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好朋友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开创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人民群众的直接反应则是三元里人民抗英,这时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3、战争的后果: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开始进入条约时代,在此条约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在这之后美国又趁火打劫地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四大主权逐渐丧失。
4、对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改变:新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新的阶级的出现(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新的革命要求:中国要完成第一个历史人物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于这一节的复习大家应根据教材上的思路进行,教材共分为四个小标题: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与文化渗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全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全版)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串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

1939年10⽉,⽑泽东在《发刊词》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即指导中国⾰命取得胜利的三⼤法宝的理论体系。
他指出,统⼀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部分;“中国⾰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过的”。
武装⽃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
党的建设是中国⾰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法宝的中⼼⼀环。
(⼀)武装⽃争 随着国民党的背叛⾰命和*的失败,在党的⼋七会议中,⽑泽东强调了武装⽃争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以后要⾮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取得的”,“⾰命的中⼼任务和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1938年11⽉《战争和战略问题》) 1.中国国民⾰命的中⼼问题是农民问题(1926年9⽉《国民⾰命与农*动》) ⽑泽东在《国民⾰命与农*动》中指出,中国国民⾰命的中⼼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由富农、中农、贫农组成,其中,贫农是农民中最⾰命的⼒量。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中国的红⾊政权(农村⾰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客观条件、主观条件(1928年10⽉《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信》(1929年)中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2)提出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星星之⽕,可以燎原”,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论”,确⽴了要以“乡村为中⼼”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命道路理论。
(1930年1⽉《星星之⽕,可以燎原》)。
3.中国⾰命战争的四个特点(1936年12⽉《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之,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民群众,有⼀⽀以全⼼全意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有⼀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三结合”的武装⼒量体制,进⾏⼈民战争,才能最终取得⾰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