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习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特点。

2.了解水乡的特色和文化。

3.认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在全国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1.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

2.水乡的文化特色。

学习过程情景导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周庄古镇出示一组图片,这些都是长江三角洲的代表建筑,大家说得出它们的名字吗?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1.地理位置和范围(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游地区,濒临海和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市、省南部、省北部地区。

2.“鱼米之乡”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河网,湖泊星罗,盛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3.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4.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最大的城市群及主要城市(1)目前, 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国著名的古都、,还有、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3)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约2 300万,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4)上海不仅对地区和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地区的开发,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发达的和,这里的人们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

知识点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文化特色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和深厚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新城实验学校张敏课标要求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P15)。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P16)。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P16)。

(1.2.3为第一课时)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P16)。

5.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P17)。

(4.5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简要分析“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

3.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其它区域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纸币等教具、思维导图、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发卡纸划分学习小组、安排计分人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家长的认可。

我们在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中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素养,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喜欢)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选定目的地就出发吧!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进入新课学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课教学】一、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播放微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随身携带的美景——三潭印月;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奶味十足的大白兔奶糖;桂香扑鼻的咸水鸭。

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教学分析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摘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的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说学生】本节课框架清晰,包含的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资源学生也较为熟悉,涉及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上册中也有过点拨,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

但是,在问题设置和启发上,教师仍需要多加引导。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重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意识;(2)通过“同城效应”,引导学生畅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

【说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归纳为辅,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是:借助PPT 课件把涉及教材内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依次呈现,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或单独完成问题,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对当地的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特点。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作业布置:完成复习提纲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板书)。

由此转入对教材图7.19的分析。

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板书)
1.城市
古都:南京、苏州、扬州
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

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板书)
板书: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

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

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

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

板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园林艺术
水乡风貌
其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

作业布置:抄做地理复习提纲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城市
古都:南京、苏州、扬州园林艺术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