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抢救规范及流程

合集下载

高危新生儿抢救流程

高危新生儿抢救流程

高危新生儿抢救流程1.评估抢救开始时,首先需要对新生儿的状况进行评估。

包括评估新生儿的呼吸、心跳、循环、精神状态等。

此外,需要通过既往病史和母儿史,了解可能的危险因素和潜在问题。

2.保持通气如果新生儿没有开始呼吸,需要立即进行通气。

可以通过面罩和呼吸球囊进行人工通气,或者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3.增加氧供如果新生儿存在低氧血症,可以通过给氧面罩或氧气帽提供额外的氧气供应。

需要根据新生儿的氧合指数,调整氧气浓度。

4.神经保护对于新生儿的神经保护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保持头部中立位、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媒介物质(如过量的液体)以及使用脑电图(EEG)等手段来监测。

5.心脏抢救如果新生儿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按照BLS (Basic Life Support,基本生命支持)和ALS(Advanced Life Support,高级生命支持)的原则,进行胸外按压和给药。

6.药物治疗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纳洛酮、硫酸镁、肌苷、抗生素等。

7.寻找原因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及时找出导致新生儿状况不好的原因。

可能的原因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道阻塞、感染、胎儿窘迫、各种代谢性异常等。

找出原因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8.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果新生儿的状况得到初步控制,但仍存在风险或进一步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如:X光检查、血液检查(ABG、CBC)、超声波检查等。

9.监测和评估抢救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并评估抢救效果。

根据新生儿的状况调整相应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10.提供心理支持对于家属来说,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宝宝。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家属沟通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总之,高危新生儿抢救是一项复杂而危险的任务。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与家属的沟通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新生儿的康复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高危新生儿抢救操作规范

高危新生儿抢救操作规范

高危新生儿急诊服务流程
入科,通知医师,立即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或辅助呼吸,维持心功能,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电、呼吸指标,完善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胸片等),进一步维持呼吸、循环稳定,记录抢救过程,向患儿家长交代病情,并签知情
同意及病危通知书。

如图示:
2、严重的出生时窒息,复苏后处于危重状态;
4、严重的呼吸窘迫、频发呼吸暂停需要辅助通气。

5、出生后发绀且氧疗不改善,休克或有先天性心脏病。

二、转运方式
120救护车转运
三、转运设备
③循环:持续监测血压,观察肤色、皮温等。

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维持血压稳
定。

④观察并记录患儿转运途中情况变化及处理。

儿科新生儿急诊处理流程

儿科新生儿急诊处理流程

儿科新生儿急诊处理流程
【规范要求】
新生儿能及时、准确地得到救治和护理。

【处置步骤】
1.新生儿入急诊科,护士将患儿放置于辐射床上,调节辐射床至合适温度。

2.初步评估新生儿,给患儿佩戴腕带,通知医生,告知家长挂号。

3.对于病情不稳定需抢救者,按抢救流程处置。

4.对于病情稳定者,测量生命体征、血糖,检查脐部及全身皮肤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5.对于血糖≤2.2mmol/L的新生儿,按医嘱给予10%葡萄糖2mL/kg静脉推注,速度1mL/min,再予10%葡萄糖6~8mg·kg-¹·min-¹泵静脉持续输注,半小时后复测血糖。

6.如体温≤35℃,给予保暖复温,1h后复测体温。

7.做好护理记录,患儿根据病情入住新生儿科病区或门诊随诊。

【结果标准】
1.新生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2.患儿家长对治疗、护理和抢救表示理解、满意并配合。

3.记录正确、及时。

新生儿抢救制度和流程

新生儿抢救制度和流程

新生儿抢救制度和流程是为了在新生儿出现突发状况或危急情况时,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保护和拯救新生儿的生命。

以下是新生儿抢救的详细流程:
1. 评估和判断:当新生儿出现异常情况时,首先由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和判断,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抢救。

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的呼吸、心跳、肤色、肌张力等指标。

2. 基础抢救措施:如果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会立即进行基础抢救措施。

包括清除呼吸道阻塞物、采取通气措施、进行心肺复苏等。

3. 高级抢救措施:如果基础抢救措施无效,医务人员会进行更为复杂和高级的抢救措施。

如使用药物进行心脏按压、进行气管插管和人工通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

4. 特殊抢救措施:针对特定的疾病或情况,医务人员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的抢救措施。

如针对早产儿、窒息、低血糖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

5. 监测和观察: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和观察,及时调整抢救措施,确保抢救的有效性。

6. 团队合作:新生儿抢救通常需要一个专业的抢救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协调配合,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7. 记录和报告:抢救结束后,医务人员会进行抢救过程的详细记录,包括抢救措施、药物使用、监测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向相关部门或上级报告抢救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抢救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抢救策略,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拯救。

新生儿抢救规范与流程图

新生儿抢救规范与流程图

新生儿抢救制度及规一.抢救流程二.物品准备1>如何准备气管套管?▼牛30秒IV+出主•羊水漬吗?*有呼吸或哭声吗?•肋张力好吗辛•趺邑红润吗?•是足月吗?•按千全身,给予東叫垂噺捷正体傥恠这些步骤中上可考虑气管插管管径(亳米)新生儿体重(克)妊娠周数2.5 <1,000 <283.0 1,000 〜2, 000 28 〜34 3.5 2, 000-3, 00034 〜38 3.5 〜4.0>3, 000>38如何准备喉镜和其它用品?1、 首先选择适当型号的叶片并把它装到喉镜把柄上 *早产儿用0号 *足月儿用1号2、 检查电源,打开开关,检查电池及灯泡功能是否正常,灯泡是否旋紧, 以免插入时松动或脱落。

3、 准备好吸引器装置备用:*吸引源调节到100毫米汞柱,连接套管。

水连接10号(或10号以上)吸管和套管,使其能吸出口鼻的分泌物。

则应准备小号吸管(5号、6号4、 准备能供90%至100%浓度氧的复气囊和面 罩,以备插管前后用及插管失败时使用。

插管后最初 检查套管是否放置好和必要时提供持续的人工呼吸 时,都需要使用不带面罩的气囊来给新主儿输氧。

5、 打开氧气开关,氧气管应连接氧气源提供 100%常压氧气,或连接复气囊。

氧气流量应调到5 至10升/分钟。

6、 需要一付听诊器,检查双肺呼吸音。

7、 剪胶布或准备固定装置。

正确插入套管需要了解哪些解剖标志?与气管插管有关的解剖标志在图1和2中已标 出。

利用所有插图学习这些标志相应的位置,因为在 操作过程中这些标志十分重要。

气管套管型号吸管型号 2.5 5号或6号 3.0 6号或8号3.5 8号4.08号或10号图1 •气道解剖图*如需保留气管套管,经套管吸管吸痰, 或8号,依套管型号而定)。

图4・持喉镜的正确手势 图5.准备插入喉镜 图3.气管插管正确和错误的体位图2.声门和周围结构的照片和图片三. 气管插管规应如何摆放新生儿体位使气管插管更容易?新生儿复的正确体位与气囊面罩人工呼吸一样:平 卧,头在中线位置,颈部轻度仰伸。

新生儿的抢救方法

新生儿的抢救方法
(二)面罩及呼吸囊加压通气
新生儿用面罩及呼吸囊加压吸氧可以获得足够的通气。其应用指征是:①呼吸暂停;②心率<100次/分;③虽经鼻管吸氧,新生儿仍有中枢性紫绀。应用时面罩应小并能紧贴新生儿面部,面罩下无效腔应<5ml,面罩应覆盖口鼻部而不遮没眼球,这样可获得足够通气量。新生儿潮气量小,为避免并发症,开始加压通气时用较低容量(潮气量20ml),逐渐增加容量至40ml,扶助呼吸频率为每分钟40~60次。大部分新生儿肺膨胀开始时需30~40cmH2O压力,有时需加压至60cmH2O,但以后压力应降低至10~20cmH2O,以免肺泡破裂。加压装置目前常用Mapleson D 装置,呼吸囊用500~750ml,应用较为方便。应用面罩及呼吸囊加压吸氧,应观察到新生儿双侧胸廓抬起,听诊二肺扩张,如张肺不足,应再吸引咽喉部,并改变头部及面罩位置,必要时用直接喉镜检查。用面罩加压通气可引起胃扩张,需及时减压,必要时应置入胃管。
气管插管在新生儿复苏时很重要,对插管指征可适当放宽。新生儿颈短、喉头位置高,头后仰时喉头位置更向前上方,声门不易显露,造成插管困难,故新生儿插管时头部应置于正中改良位(图100-3),声门容易显露。插管时应有助手在甲状软骨上加压,使喉部向后移位。单人操作时可用左手拇指和示指持咽喉镜,中、环指托下颌,小指在甲状软骨上加压,右手持管可顺利插入气管导管。喉镜片根据操作者习惯选用直型或弯型镜片。一般均主张用直镜片挑起会厌,显露声门后插管,弯型镜片视野显露较好,也可采用。气管导管根据新生儿体重可选用2.5、3.0、3.5号导管,导管插入声门下1.5~2cm,用胶布固定导管。注意导管是否插入过深进入支气管,不能完全依赖听诊,因新生儿胸壁传音良好,一侧肺不张时对侧呼吸音仍可听到,可误认为导管位置正常。应仔细观察两侧胸廓抬高是否对称:如一侧抬高,另一侧不抬高,或抬高有先后时,提示导管可能已进入支气管,应予纠正。

新生儿复苏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复苏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复苏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一、操作流程。

(一)快速评估。

1. 出生后立即评估。

- 新生儿出生后,需在10 - 15秒内快速评估4项指标: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亮、是否有哭声或呼吸、肌张力是否良好。

- 原因:这四项指标是初步判断新生儿状态的关键因素。

足月与否关系到新生儿的生理成熟度;羊水清亮提示胎儿在宫内未发生窘迫等不良情况;哭声或呼吸是生命体征的重要表现;肌张力良好说明神经系统功能正常。

如果这四项中有一项为否,则需要进行复苏。

(二)初步复苏。

1. 保暖。

- 将新生儿放在预热的辐射保暖台上,温度设置为32 - 34℃。

用温热的毛巾擦干全身,拿掉湿毛巾,以减少热量散失。

- 原因: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低体温。

低体温会影响新生儿的代谢、呼吸、循环等功能,增加复苏的难度。

2. 体位。

- 置新生儿于轻度仰伸位(鼻吸气位),可在肩下垫一薄垫,使颈部轻微伸展。

- 原因:这种体位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便于呼吸。

如果颈部过度屈曲或伸展,都会导致气道梗阻。

3. 吸引。

- 如果羊水有胎粪污染且新生儿无活力(无呼吸或哭声弱、肌张力低),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吸引胎粪;如果羊水清亮或新生儿有活力,仅需清理口鼻腔分泌物。

吸引时使用吸引球或低压吸引装置(压力<100 mmHg)。

- 原因:胎粪污染的羊水如果被吸入肺部,可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

而对于有活力的新生儿,口鼻腔分泌物可能会阻塞气道,清理后可保证呼吸顺畅。

使用低压吸引是为了避免损伤新生儿的气道黏膜。

4. 刺激。

- 用手拍打或轻弹新生儿的足底或摩擦背部,以诱发自主呼吸。

- 原因:适当的刺激可以激活新生儿的呼吸反射中枢,促使其开始自主呼吸。

(三)正压通气。

1. 指征。

- 如果初步复苏后新生儿仍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心率<100次/分,应立即进行正压通气。

- 原因: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以及心率缓慢都表明新生儿的呼吸和循环功能未建立良好,正压通气可以提供有效的气体交换,改善氧合。

新生儿抢救规范及流程

新生儿抢救规范及流程

新生儿抢救规范及流程新生儿抢救制度及规范一、抢救流程二、物品准备1、如何准备气管套管?管内径(毫米)2.53.03.53.5~4.0新生儿体重(克)<1,0001,000~2,0002,000~3,000>3,000妊娠周数<2828~3434~38>38如何准备喉镜和其它用品?1、首先选择适当型号的叶片并把它装到喉镜把柄上*早产儿用号*足月儿用1号2、检查电源,打开开关,检查电池及灯泡功能是否正常,灯泡是否旋紧,以免插入时松动或脱落。

3、准备好吸引器装置备用:*吸引源调节到100毫米汞柱,连接套管。

*连接10号(或10号以上)吸管和套管,使其能吸出口鼻内的分泌物。

*如需保存气管套管,经套管内吸管吸痰,则应筹办小号吸管(5号、6号或8号,依套管型号而定)。

气管套管型号2.53.03.54.0吸管型号5号或6号6号或8号8号8号或10号4、筹办能供90%至100%浓度氧的复苏气囊和面罩,以备插管前后用及插管失败时使用。

插管后最初检查套管是否放置好和需要时提供延续的人工呼吸时,都需要使用不带面罩的气囊来给新生儿输氧。

5、打开氧气开关,氧气管应连接氧气源提供100%常压氧气,或连接复苏气囊。

氧气流量应调到5至10升/分钟。

6、需要一付听诊器,检查双肺呼吸音。

7、剪胶布或准备固定装置。

精确插入套管需要相识哪些剖解标志?与气管插管有关的解剖标志在图1和2中已标出。

利用所有插图研究这些标志相应的位置,由于在操纵进程中这些标志十分重要。

图1.气道剖解图图2.声门和四周布局的照片和图片三、气管插管规范应若何摆放新生儿体位使气管插管更简单?新生儿复苏的精确体位与气囊面罩人工呼吸一样:平卧,头在中线位置,颈部轻度仰伸。

在肩胛后垫一卷纱布有利于保持颈部的仰伸。

该体位是气管上端与视线在同一直线上的最佳位置,插入喉镜后即可见到声门。

注意不要使颈部过度仰伸,不然气管上端高于视野,且气管变狭窄,不利于氛围进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抢救制度及规范、抢救流程二、物品准备、如何准备气管套管?1、首先选择适当型号的叶片并把它装到喉镜把柄上*早产儿用0号*足月儿用1号2、检查电源,打开开关,检查电池及灯泡功能是否正常,灯泡是否旋紧,以免插入时松动或脱落。

3、准备好吸引器装置备用:*吸引源调节到100毫米汞柱,连接套管。

*连接10号(或10号以上)吸管和套管,使其能吸出口鼻内的分泌物。

*如需保留气管套管,经套管内吸管吸痰,则应准备小号吸管(5号、6号或8号,依套管型号而定)。

4、准备能供90%至100%浓度氧的复苏气囊和面罩,以备插管前后用及插管失败时使用。

插管后最初检查套管是否放置好和必要时提供持续的人工呼吸时,都需要使用图1.气道解剖图不带面罩的气囊来给新生儿输氧。

5、打开氧气开关,氧气管应连接氧气源提供100%常压氧气,或连接复苏气囊。

氧气流量应调到5至10升/分钟。

6需要一付听诊器,检查双肺呼吸音。

7、剪胶布或准备固定装置。

正确插入套管需要了解哪些解剖标志?与气管插管有关的解剖标志在图1和2中已标出。

利用所有插图学习这些标志相应的位置,因为在操作过程中这些标志十分重要。

图2.声门和周围结构的照片和图片三、气管插管规范应如何摆放新生儿体位使气管插管更容易?新生儿复苏的正确体位与气囊面罩人工呼吸一样:平卧,头在中线位置,颈部轻度仰伸。

在肩胛后垫一卷纱布有利于保持颈部的仰伸。

该体位是气管上端与视线在同一直线上的最佳位置,插入喉镜后即可见到声门。

注意不要使颈部过度仰伸,否则气管上端高于视线,且气管变狭窄,不利于空气进入。

如颈部仰伸不够,则下巴贴近胸部,那么将会看到后咽,而无法直视声门(图3)。

如何持喉镜?接通喉镜电源,左手持喉镜,夹在拇指与前两个或三个手指间,叶片朝外(图4)。

应有一、两个手指空闲,靠在新生儿面部提供稳定性。

不论是左势还是右势者都只能用左手握镜。

若用右手握镜则叶片的弯度要遮挡视线,声门不能暴露,套管无法插入。

图4.持喉镜的正确手势图5.准备插入喉镜图3.气管插管正确和错误的体位如何看到声门并插入套管?在复苏过程中,这些步骤需要快速完成(约20秒内)。

首先,用右手稳住新生儿头部。

最好有助手控制头部呈期望的吸气”位置。

整个过程中, 应常压给氧(图5)。

第二,喉镜叶片应沿着舌面右边滑入,将舌头推至口腔左边,推进叶片直至其顶端达会厌谷,即刚超过舌根(图6)。

可能需要用右手食指张开新生儿的口腔,以便插入喉镜。

第三,轻轻抬起叶片,舌头即抬起,暴露喉区。

上抬时需将整个叶片平行朝镜柄方向移动,不可上撬叶片顶端来抬起叶片,而把镜柄后拉(图7)。

上撬而不是抬高叶片顶端既不能暴露声门,又会把过大压力作用在患儿牙龈上,从而损伤牙龈或影响日后牙齿的发育。

图 6. 喉镜位置示意图图 7. 抬起喉镜叶片以暴露咽喉第四,寻找解剖标志。

如叶片顶端在会厌谷正确放置,应在上方看到会厌,下方看到打开的声门。

还应看到声带,看起来象会厌两边的垂直条纹,或象反向的字母“V (图25)。

如没有立即看到这些标志,应快速调整叶片直至能看到它们。

向下用力压环状软骨有助于看到会厌。

可用操作者自己的小指或由助手协助下压。

吸出分泌物也有助于改善视野。

第五,插入气管套管。

右手持管,沿口腔右侧插入套管,以防套管挡住视野,看不清声门所在。

看准声门,当声门张开时,插入套管顶端,直到套管上的声带线达声门水平(图8)这时套管顶端将会在气管内、声门与气管隆凸连线中点上。

注意患儿口唇处的套管刻度。

第六,一手固定套管,另一手退出喉镜。

右手握住面部,将套管紧紧贴在唇上和/或用一个手指按在患儿上颚。

左手小心退出喉镜,而不移动套管。

如有金属芯,将其从气管套管中退出(图9)。

尽管紧紧握住套管很重要,但小心不要压得太紧以致压扁套管、阻塞气流。

图 8. 在声带间插入气管套管图 9. 撤除喉镜时固定气管套管如气管插管是用来吸胎粪的,下一步该做什么?如第二节中所述,若羊水中有胎粪,且新生儿无活力(肌张力差,无呼吸,或心率低于100 次/分),应做气管插管,吸引胎粪。

在插入气管套管后,立即退出金属芯,然后* 将气管套管连接胎粪吸引管,该吸引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图10)。

* 堵住吸引管的控制端口,边抽吸气管图 10. 抽吸气管内的胎粪内的胎粪,边慢慢撤出气管套管,时间不超过3〜5秒。

* 第一次抽吸时发现胎粪,查心率。

如新生儿无显著的心动过缓,再次插管抽吸。

如心率很低,可不再重复该程序,执行正压人工呼吸。

下面的照片显示了气管插管吸引胎粪的过程(图11)有胎粪无活力的新生儿,准备气管内吸引插入气管套管,连接胎粪吸引管,将连接吸引器堵住吸引管的控制端口,边抽吸胎粪,边撤出气图 11 气管内插管吸引胎粪如气管插管给新生儿做人工呼吸,怎样确定管子是否在气管内?如已正确插入气管套管,应观察:* 每次挤压气囊时有胸廓起伏,而胃区不扩张。

* 双肺(在腋下)闻及呼吸音,而胃区有很小的或无声音。

*呼气时,有雾气凝结在套管内壁。

如怀疑气管套管可能未插入气管,该怎么办?如存在以下状况,管子很可能没有插入气管:*未发现胸廓起伏*未听到良好的双肺呼吸音*听到胃内有气体进入声或*管内没有雾气*看见腹部扩张*尽管做正压人工呼吸,新生儿仍紫绀和心动过缓。

如怀疑气管套管未插入气管,应:*右手固定管子,左手重新插入喉镜直至能看见声门,并看清管子是否穿过声带。

和/或*退出管子,用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恢复心率和颜色后,再重复气管插管。

怎样才能知道管子的顶端已插入气管内正确位置?如管子放置正确,其顶端将会在气管中央、声门与气管隆突连线中点上(图12)。

如插得太深,通常会往下进入右支气管(图 13)。

图13.气管套管的错图12.气管套管的正确放置,顶误放置,顶端在右支气端在气管中管。

注意左肺的萎陷如插得太深,听到的右侧呼吸音会比左侧响得多。

这时,应边听诊边慢慢退出管子,当管子顶端拉到气管隆突时,应听到两侧对称的呼吸音。

还可用顶端-唇部刻度估计管子是否已插到正确深度(见表)。

此外,将新生儿体重的kg数加6,也可得到管尖到上唇正确长度的估计值。

确定管子已插到正确位置,记住上唇处的 cm 记号,有助于保持插入的适当深度。

如最初复苏后管子仍要留在气管里,应照胸部 X 光最后确认管子所在位置正确。

气管插管时如何继续复苏?在进行气管插管时,大部分复苏动作无法继续,如须拿开气囊面罩,停止人工呼吸;要停止胸外按压等。

因此,应尽力减少气管插管导致的缺氧。

下列做法会有所帮助:* 在开始气管插管之前和重复插管之间,用气囊面罩进行正压通气,给予100 %浓度的氧。

* 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当气管插管者在清洁气道和尝试看清解剖标志时,由助手输送100% 常压氧气给新生儿。

* 插管过程努力限制在 20 秒内以内。

如无法看见声门并在 20 秒内插入管子,撤出喉镜,用气囊面罩做人工呼吸。

然后再次尝试。

四、药物何时应注射肾上腺素?在 30 秒人工呼吸和又 30 秒胸外按压配合人工呼吸后,心率仍低于 60 次/分钟,就需要使用肾上腺素。

在建立适当的人工呼吸之前,不需要使用肾上腺素,因为:* 将会浪费宝贵时间,这些时间应集中在建立有效人工呼吸和给氧上。

* 肾上腺素会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增加心肌负荷和耗氧量,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心肌损伤。

尤其对早产儿避免使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素。

心率改善后,残留的肾上腺素会造成潜在的高血压和脑血流灌注增加的可能,从而导致颅内出血。

应如何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应通过输送药物到心肌的最佳途径注射。

心肌的血液来自位于左心室上的冠状动脉。

因此,肾上腺素应注入快速流进心脏的血液。

对新生儿来说,最佳途径是:* 气管套管:注射入气管套管的肾上腺素会被肺部吸收进入肺静脉,直接流入心脏。

尽管通常这是最佳途径,但是肺部吸收需要的反应时间比将肾上腺素直接注入血液的反应时间长。

* 脐静脉:肾上腺素由插入导管的脐静脉注入,会进入下腔静脉,流入右心室。

尽管这个途径很可能带来更有效的药物在血液内的含量,但是导管插入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间。

如何通过气管套管注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直接通过气管套管注入(图14)或经导管给药(图 14)。

然后做正压人工呼吸,使药物扩散到支气管及其分支内。

但少量药物在注入时可能会聚集在接口或管壁上,无法流入肺部吸收。

可用少量的生理盐水(0.5至1.0ml)进行冲洗。

图 14 肾上腺素可直接通过气管套管注入准备插入脐静脉导(左)或通过插入气管套管的导管注入(右)管如何通过脐静脉注入肾上腺素?* 在脐带根部用丝线打一个松松的结。

如在切断脐带后出血过多,可将此结拉紧。

用碘酒消毒脐带残端。

* 将生理盐水注入 3.5 号或 5 号脐静脉导管。

导管末端连接注射器,防止液体流失和空气进入。

* 使用消毒技术,在钳子下皮肤线 1 至 2 cm 处用手术刀垂直切断脐带(图15 )。

脐静脉看似一个大的薄壁结构,通常在时钟 11 至 12 点的位置。

两根脐动脉壁较厚、互相靠近,通常在时钟 4 至 8 点的位置。

但两根动脉在脐带内盘绕,切口下方的脐带桩越长,脐动脉的位置就越可能改变。

* 将导管插入脐静脉。

静脉血是向上流,进入心脏的,所以应按这个方向插入导管。

继续插入导管 2 至 4 厘米,直到打开导管和注射器间的阀门,轻轻抽吸注射器出现回血即可。

复苏期间紧急使用时,导管尖端应仅达皮下进入静脉——即刚开始有回血时。

插入过深,则注入液体可能直接入肝损伤肝脏。

* 注入适当剂量的肾上腺素,再用 0.5 至 1.0 ml 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内的药物流入患儿体内。

* 患儿复苏后,留置导管或取出导管缝合都可,拉紧脐带结,打好结防止残端出血。

一旦消毒区域被污染了,不要继续插入导管。

肾上腺素的作用,准备和剂量肾上腺素可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同时使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冠状动脉与大脑的血流供应。

市售肾上腺素剂型为 1:1,000 浓度的,但建议对新生儿使用 1:10,000 浓度的肾上腺素,因此需稀释 10 倍。

经气管给药,药物到达心脏时,可能会导致血浆浓度下降。

经静脉注入肾上腺素可能更有效,但建立静脉通道消耗的时间可能会延误药物输送。

新生儿的推荐量是 0.1〜0.3 ml/kg的1:10,000溶液(等于0.01至0.03 mg/kg )。

新生儿出生后,需估计其体重。

经气管给药,血液中药物浓度可能会下降。

因此,在使用该用药途径时,可考虑使用剂量范围内较大的剂量。

推荐浓度 =1:10,000推荐途径 =经气管套管或静脉注射推荐剂量 =0.1 至 0.3 ml/kg 的 1:10,000 溶液推荐准备 =1:10,000溶液抽入 1 ml 注射器推荐注射速率 =迅速——尽可能快注入肾上腺素后应期待的效果继续做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注射肾上腺素后, 30秒内心率应增加到 60 次/分钟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