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下24《唐诗三首》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24《唐诗三首》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24《唐诗三首》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汗青”特指史册;“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论语》《乡愁》《端午的鸭蛋》《变色龙》的作者分别是孔子、余光中、汪曾祺、契科夫。

D.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之一;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3.下列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明写老妇,暗写差吏B. 《又呈吴郎》中诗人对吴郎禁止西邻寡妇打枣予以严厉指责,并点明了造成寡妇穷困的原因是横征暴敛和连年战乱C. 《登岳阳楼》中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情怀浩然D. 《卖炭翁》是一首讽喻诗,揭露、批判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铭”,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文辞精炼、讲究押韵。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文中的主旨句是“何陋之有?”。

B.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他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C. 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

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这五结构。

D.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的反应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5.填空。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十一 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十一  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十一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 [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5.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6.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

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7.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8.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 八下期末专项复习(九) 古诗词鉴赏(含对比)

部编人教版语文 八下期末专项复习(九) 古诗词鉴赏(含对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秋江送别二首(其一)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甲】诗第一句的“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意境 开阔。 B. 【乙】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 C. 【甲】【乙】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D. 【乙】诗前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表现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 [解析] C项,【甲】【乙】两诗都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甲】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 生活,为下文写诗人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做铺垫。 B. 【甲】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 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C. 【乙】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黑”与“明”相互映衬,点明 云厚雨足之态。 D. 【乙】诗尾联实写了诗人第二天一大早看到锦官城到处都是花儿被雨 摧残后败落的景象。
(2)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赏析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

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

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

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1、诗中蕴涵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揭示了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且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诗中“,。

”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的哲理。

(即含义)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诗中含典故的诗句是:,。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8、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遭遇?9、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作简要品析。

10、第一联作者通过“”和“”这些富有色彩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之情。

11、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

其哲理是什么?12、诗的颔联中借用“①闻笛赋”“②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3、对该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之情。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4.“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8.“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0“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1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1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8.“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附:参考答案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关关和鸣的睢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文静美好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这四句诗以“雎鸠”相向和鸣起兴,引出男女相思之情,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溯洄从之”是指道着水流去追寻心上人。

用了重章叠句(或反复)的手有回环往复的美感,表现了主人公不畏道路艰难,对思念的姑娘执着追求的精神。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箱。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作者: ————————————————————————————————日期:八下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班级: 姓名:篇目:《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ﻫ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李白,字 ,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ﻫ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ﻫ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中考】1、(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

(6分)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

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ﻫ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阅读诗歌《渔家傲》,回答问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

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

“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根据课文填充。

(1)上片以“”字统领,描写了“”“”“”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下片 , 二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3)“”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三)阅读下面古诗《渔家傲》,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是北宋时期的 ,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是《》。

2、这首词的上片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暗示出将士们的之情;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以及思乡报国的感情。

3、由“长烟落日孤城闭”你会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另外再写出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近的一句唐诗:4、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答:5、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为主,着力渲染边塞景色的,尤其是一个“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下片以抒情为主,其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戍边将士的。

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的矛盾心理。

(2分)6、用“/”划出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1分)长烟落日孤城闭7、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B、燕然/未勒/归/无计C、羌管/悠悠/霜满/地D、将军/白发/征夫/泪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壮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9、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

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诗句:理解分析:(四)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抒情,“”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ﻫ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ﻫ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ﻫ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ﻫ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ﻫ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不多于100字)【连接中考】1、(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ﻫ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ﻫ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ﻫ(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2、(遵义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答:(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答:(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3、(泰州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ﻫ(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分) ﻫ(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分)4、(仙桃市)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1分)(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ﻫ古道西风瘦马。

ﻫ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ﻫ(一)阅读《秋思》,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代的散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