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秘验方』石氏伤科
全国名老中医导师石印玉教授方药—秦艽治疗骨性关节炎之妙用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导师石印玉教授方药—秦艽治疗骨性关节炎之妙用经验石印玉教授是石氏伤科第4代传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
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曾先后担任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曙光医院院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
现任国家新药审批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骨伤杂志》副主编,《中医骨伤》编委,《中医正骨》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 年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石印玉教授石师随父石幼山及伯父石筱山等临证研习石氏伤科的现论和经验,始终站在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第一线,秉传承而不拘泥,兼收各家之长,行变法且合宗。
石师在骨质疏松症、脊柱退行性疾病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和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秦艽秦艽:松风湿,舒游络——秦艽辛、苦.微寒,归胃、肝、胆经。
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本草纲目》载:“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
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脯潮热骨蒸。
”现代研究认为膝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为主要病理特点,同病变可累及包括关节'软骨、肌肉、关节滑膜、关节囊、半月板以及软骨下骨等关节的全部组织。
除外软骨下骨,其他组织都归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
“膝为筋之府”。
因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机与“筋骨”密切相关,病程是由“筋瘘”而至“骨瘘”。
石师认为在治疗上益肾更宜柔肝,活血还需养血。
临床上常常配伍白芍、牡蛎、甘草养血柔肝舒筋,缓急止痛解痉,疏通经络筋脉,增加关节活动的作用。
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在伤科的临床应用

病、 膝 关节骨关节病等各种骨伤科 疾患。并在 临床 治疗中取得较好 疗效 。
关键词 : 石氏伤科 中图分类号 : R 2 7 4 牛蒡子汤 骨伤科 临床应用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7 3 7 ( 2 0 1 5 ) O 2 一 O 0 4 4 — 0 3
用逐痰化瘀之法 , 随证施治 , 收效颇佳。 牛蒡 子 汤 就 是 基 于 “ 十 三科 一 理 贯 之 ” 的 理 论 基础 , 并结合 长期 临证 体验 , 发展 而成 的石 氏伤 科 内治的代表方剂 。在治疗中石氏伤科将石氏经验 方牛蒡子汤, 应用于腰痛诸症 、 颈椎病 、 骨关节 病等 伤科临床病症 。导师石印玉教授 也常以牛蒡子汤 为基础 , 处方加减变化 , 治疗骨伤科各种疾病。
S HI ’ S Ni u Ba n g Z i De c o r a t i o n o n c l i ni c a l App l i c a t i o n o f Or t h o pe d i c s a nd Tr a u ma t o l o g y S HI C h e n g , DU An — q i , W U J u n — h a o , S HI Yi n g — y u( Di r e c t o r )
“ 痰” 对 损 伤 性疾 病 的影 响 , 从 而提 出 “ 痰 夹瘀 血 碍 气而病” 是很 多 伤科 疾病 发 生 的一 个 重要 环节 的学 术 观 点 。并 在理 伤诊 疗 中以此 为指 导 思想 , 常常 运
1 . “ 痰” 是致 病 因素 , 与气血 津液 密切 相关
《 丹溪心法》 曾言 : “ 痰 之为物 , 随气升降 , 无处 不到。 ” 清・ 何梦 瑶 《 医 碥》 中也 认 为痰 “ 积 久 聚多 , 随 脾 胃之气 以 四讫 , 则 流 溢 于 胃肠 之外 , 躯壳之中, 经 络为之壅塞 , 皮肉为之麻木 , 甚至结成窠囊 , 牢不可 破, 其 患 固不 一矣 。 ” “ 其 症或 由损伤 而起 , 而 这种 损 伤并不重笃 , 更多见于积劳或过劳所致 。其症表现 多种多样 , 或关节肿胀 , 或筋块 , 或麻痹疼痛 , 或有 身热等等 , 所谓痰生百病也 。 ” 由此 可见 , “ 痰” 可导 致 人身诸 多 种疾病 n 。 人体 内的气血津液 , 皆可化生为痰 。宋 ・ 杨士 瀛《 仁斋直指方》 云: “ 夫痰者津液之异名 , 人之所持 以润 养肤 体 者 也 。气 血 平 和 , 关络条畅 , 则 痰 散 而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
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
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
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
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
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
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
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
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
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
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
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
(石印玉施杞)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辨证加减】无【临床疗效】无【处方来源】无【按语】[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珍藏版)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的计划...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2.损伤风湿膏3.阳和痰核膏4.红玉膏5.三黄膏6.碧玉膏7.黑虎丹8.桂麝丹9.接骨丹10.铁扇散11.金?膏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理气止痛汤28.鲜金斛汤29.柴胡桔梗汤30.损腰汤31.固腰汤32.腰背和营汤33.地龙汤34.调中保元汤二、王氏伤科(王子平)1.消瘀止痛药膏2.舒筋活络药膏3.接骨续筋药膏4.温经通络药膏5.坚骨壮筋伤膏药方6.舒筋活络药水7.舒筋活络伤油膏8.上肢损伤洗方9.下肢损伤洗方10.化瘀承气汤11.三黄宝蜡丸12.活血散瘀汤13.清心解毒汤14.活血定痛汤15.续骨活血汤16.夺命接骨丹17.活血舒筋汤18.蠲痹汤19.治伤大红丸三、魏氏伤科(魏指薪)1.安神定魄方2.川芎钩藤汤3.五香调气化瘀汤4.定心安神汤5.脑震伤方6.洗头方7.下颌洗方8.伸筋活血汤9.二陈舒肺汤10.行气通络止痛汤11.腰脊胸腔洗方12.生地白芍汤13.地龙汤14.丁桂散15.舒筋活血汤16.化瘀汤17.大活血汤18.痹痛汤19.外擦药酒方20.祛风活血洗方21.化瘀洗方22.三圣散四、施氏伤科(施维智) 9591.吊伤膏2.截血膏3.祛伤续骨膏4.接骨膏5.伤筋药水6.行气化瘀汤7.和营理气汤8.顺肺和营汤9.上肢化瘀汤10.下肢化瘀汤11.上肢续骨汤12.下肢续骨汤13.坚骨通络汤14.坚骨健步汤15.和营通络汤16.养血疏风汤17.疏风健步汤18.养血健步汤19.地龙舒腰汤20.化瘀能络汤21.补肾健腰汤22.育阴健腰汤23.安神化痰汤24.补肾健脑汤五、陆氏伤科(陆银华)1.琥珀安神方2.伤科危症夺命丹3.镇神丸4.二龙一珠汤5.荆芥头痛方6.头晕六味汤7.还少丹8.通气散9.还睛汤10.癫狂梦醒汤11.龙虎汤12.可保立苏汤13.祛瘀解毒汤14.破血汤15.川羌活汤16.腰痛九味17.参附回阳汤18.腰斩方19.妊娠腰痛方20.补腰方21.海底方22.琥珀三七散23.六仁三生汤24.歪嘴方25.伤膏26.四黄消肿软膏27.生肌散六、林氏伤科(林如高) 9801.风伤丸2.跌打补骨丸3.养营丸4.续骨丸5.回生散6.芎芷汤7.疏风活血汤8.顺气宽胸汤9.祛风散瘀汤10.补肾壮骨汤11.活血镇痛汤12.消炎退肿汤13.跌打营养汤14.风伤伸筋汤15.安神止痛汤16.通窍祛瘀汤17.祛风通络汤18.复苏汤19.清热凉血汤20.理气补血汤21.新伤跌打汤22.旧伤跌打汤23.顺气祛瘀汤24.散结利气汤25.透骨养筋汤七、刘氏伤科(刘寿山)1.接骨紫金丹2.舒筋壮力丸3.努伤化瘀丸4.补肾养血丸5.外敷接骨散6.外敷正骨散7.消肿化瘀散8.外敷活化散9.外敷生长散10.外敷壮力散11.腾药八、郭氏伤科(高云峰) 9931.清心药2.健项药3.下肢瘫方4.上肢瘫软方5.落枕方 6.桃奴泽兰汤7.胳膊疼方8.肘臂麻木方9.关节伤力肿痛方10.解郁失笑散11.季肋气滞作痛方12.腰伤气滞作痛方13.腿不能行方14.清肺止血散15.消下破瘀汤16.治瘫痪方九、郑氏伤科(郑怀贤)9991.二号新伤药2.三号新伤药3.四号新伤药4.五号新伤提骨药5.一号旧伤药6.二号旧伤药7.三号旧伤药8.四号旧伤药9.五号旧伤药10.一号接骨药11.二号接骨药12.三号接骨药13.四号接骨药14.六号接骨药15.七号接骨药16.一号活络膏17.二号活络膏18.一号接骨丸19.二号接骨丸20.冷膝丸21.活络酒22.风湿酒23.人参三七酒24.五加皮酒后记1008附录。
骨伤科整理民间验方

骨伤科整理民间验方治伤五验方验方一:乌贼鱼骨粉乌贼鱼骨(此即墨鱼盖,处方名为海螵蛸)不拘多少。
将乌贼鱼骨刷洗干净,晒干,砸碎成小块后研成极细粉末,装瓶备用。
用法:跌打损伤皮破出血,将乌贼鱼骨粉撒于伤处,稍加压即可凝固止血。
杀伤较深但不透膜的,亦撒上敷之,包扎即可。
口鼻流血、吐血等,以白粥调饮下此骨粉6克,不计时候。
疟疾患者,用此骨粉一钱,加黄酒10毫升和匀,加白酒亦可,一次性服完,即能见效。
至多服3次。
此法治疗较少复发。
治疗小便血淋,乌贼鱼骨粉3克,生地黄汁调服。
治目中一切浮翳,乌贼鱼骨粉少许和蜜,点眼中。
验方二:活血洗手药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千年健、桂枝各12克,荆芥、防风、刘寄奴、红花、苏木、威灵仙、川芎各9克。
用法:上药切碎后置于水中,煎沸后可随即做自我按摩和练功。
适用于上肢骨折、脱臼,扭挫伤后筋络挛缩、气血瘀阻、关节不利,酸痛不止。
功能:活血止痛、舒筋通络。
验方三:双柏膏黄柏30克,侧柏叶60克,薄荷、泽兰各30克。
上药共同研成粉末,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以水蜜加热,搅拌均匀调成糊状,敷贴于伤处。
用黄酒调敷也可以,隔日换一次。
适用于跌打损伤、撞伤之早期,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病症。
后期禁用。
功能:活血、消肿、止痛。
验方四:芦荟粉芦荟50克,研成细粉,装瓶备用。
遇皮破血流,直接将粉撒少许于出血处,即可止血。
验方五:祖传刀伤无痕散红花、乳香、没药、生石膏粉各9克,黄丹、冰片、白芷、滑石各6克,薄荷3克,麝香0.3克。
上药均需干品,共研成极细粉末,越细越好,装入瓷瓶或有色玻璃瓶内,瓶口宜小,密封备用。
用法:刀斧等伤皮破血流,撒上此药粉,可以包扎一下,不用换药一次可愈,且不留疤痕(但伤口不可下水浸泡)。
唐门四季金疮药一、春季方春天属木,木可以生火,应当先去风清火。
有脓血的话,用三黄散洗之,后再用合口药敷之即愈。
三黄散:金银花、归尾各15克,大黄12克,黄芩、黄柏、赤芍各9克,荆芥、薄荷、山慈菇、炙甘草各6克,防风、黄连各3克。
骨伤科验方十三则

骨伤科验方十三则1、化筋散【成份】】当归1000克、木瓜1000克、赤芍1000克、乳香1000克、土虫1000克、苏木500克、红花500克、血竭60克、公丁香500克、芙蓉叶1500克、金果榄1500克、没药400克、自然铜90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化瘀散结、软坚止痛。
【主治】陈旧性软组织损伤、筋聚筋疆。
【用法】用醋谰外敷。
【规格包装】散荆。
2、接骨散【成份】石斛500克、巴戟天500克、五加皮500克、怀牛膝500克、杜仲炭250克土鳖虫500克、没药500克、续断500克、自然铜500克、大黄500克、白芨500克、桑寄生50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播血祛瘀、续骨止痛。
【主治】骨折。
【用珐】酒调外敷。
【规格包装】散剂。
【禁忌】有皮肤破伤者慎用。
3、消肿化瘀散【成份】赤芍500克、当归500克、生地黄500克、元胡索500克、乳香500克、红花500克、生大黄500克、姜黄500克、炙鳖甲500克、白茄根500克、红曲500克、赤小豆500克、血竭8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软组织损伤,初期肿胀疼痛。
【用法】醋调敷患处。
【规格包装】每袋50克。
【禁忌】有皮肤破伤者慎用。
4、腾洗药【成份】伸筋草、透骨草、荆芥、防风、汉防己、炙附子、千年见、成灵仙、桂枝、秦艽、羌活、独活、路路通、生麻黄、红花、川椒、苍术、炙草乌各等分。
【制法】上药共为粗末。
【功能】舒筋活血、散风话络止痛。
【主治】软组织损伤后期。
【用法】将药物、粗末装入布口袋内,用水煮沸腾,洗患处。
【规格包装】每袋150克。
5、接骨新药【成份】乳香150克、红花150克、土鳖虫150克、苏木150克、地龙150克、续断150克、骨碎补150克、蜈蚣10条、蜗牛100克、没药150克、金毛狗150克、自然铜15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祛瘀生新、续骨止痛。
【主治】骨折,骨折迟延愈合。
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

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上海名医石筱山的几则骨伤科验方一、三色敷药[组成]紫荆皮(炒黑)240克,黄金子(去衣炒黑)240克,当归60克,赤芍60克,牛膝60克,片姜黄60克,五加皮60克,木瓜60克,羌活60克,独活60克,白芷60克,威灵仙60克,防风60克,防己60克,天花粉60克,川芎30克,秦花30克,连翘24克,甘草18克,番木鳖60克。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筋骨损伤所致的青紫肿胀疼痛,亦治陈伤及风寒湿痹。
本方以紫荆皮、黄金子为君,两味药的用量约占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
紫荆皮,苔平,破宿血,活血行气。
消肿解毒。
《仙传外科集验方》一胜膏,《外科正宗》冲和膏,均以紫荆皮为主药。
《本草述》说:紫荆皮“活血,解毒功能并奏”。
黄金子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止痛。
《仙授理伤续继秘方》在除痕方中用黄金子,使伤后痊愈无痕。
《本草纲目拾遗》说:“杖疮起疔甲,(黄金子)培干为末,搽之即开,表用刀刮”。
三色敷药中以上2味合用为君,消瘀散结,退肿止痛,加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药品互为辅佐,以增药效。
番木鳖一味是石氏于50年代增入的,意在增添止痛之功效。
由于血瘀初起,尤其积瘀严重的易于化热,故治疗瘀肿初期,可在桑皮纸上加用三黄膏(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石膏)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效。
三色敷药的具体用法是,以上述方药共研细末,和匀,用饴糖调和如厚糊状,置缸内备用。
使用时将调成的三色敷药,摊于性韧持质柔的纸张或纱布垫上,约厚0.3~0.4公分,覆盖上桑皮纸一层,敷于患处,3~5天更换一次。
必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推三黄膏或红玉膏,也可再掺入桂麝丹,接骨丹等,但根据病情而定。
在敷药上加层桑皮纸,不但便于其上加药以增敷药的功效,又不影响敷药的渗和而仍然发挥其作用,而且在更换时敷药不粘皮肤易于取下。
这样在治疗骨折过程中,因换药而可能导致骨折断端位置上的影响就大为减少。
骨伤名医经验分享之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三):膏剂

骨伤名医经验分享之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三):膏剂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石氏伤科临证用药经验,内容有:膏剂的概念和应用场景治案验方膏方是南方冬令进补网红!文:石瑛,殷梦媛,石印玉石氏伤科是享誉上海的一大中医骨伤科流派。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
先人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增强治疗作用的目的,对药物进行加工,产生了不同的药物剂型。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已载有汤、丸、散、膏、酒醴等剂型名称。
中药剂型不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也不相同。
石氏伤科是中医骨伤科流派之一,临床用药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尤其是对汤、丸、膏、酒、散剂的运用,更有独到之处,本文从这些剂型入手对石氏伤科的临证用药经验作一总结。
今天给大家介绍膏剂及典型病案分析。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中药剂型中的一种,是传统医学的精华。
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了膏剂雏形的记载。
膏剂分内服和外用2 种,内服膏剂又称“膏滋”“煎膏”,有调养身体、强筋健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功效,用于滋补养生与调治慢性疾病。
膏剂用药往往是在有效汤剂处方的基础上剂量增加10~15倍,形成有效的膏方剂量。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与青壮年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生理上正气虚损、肝肾不足,病理上表现为多病相兼、虚实夹杂。
适当进补可补益肝肾、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应用膏剂可综合调治气血阴阳,使阴阳达到动态平衡,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故内服膏剂常应用于正气虚损的老龄患者。
典型病例( 石筱山医案) :患者,男,80 岁,初诊时间1962年11月18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秘验方』石氏伤科
展开全文
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
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
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
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
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
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
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
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
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
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
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
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
(石印玉施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