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与夏至的来历

合集下载

冬至和夏至的由来

冬至和夏至的由来

冬至和夏至的由来冬至和夏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两个重要节气,分别标志着冬季和夏季的开始。

这两个节气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由来与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理解紧密相关。

一、冬至的由来冬至,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时的切线跟地球表面垂直的位置,通常为公历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是一年中昼夜时间差最大的一天,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农业生产。

古人认为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因此对于太阳的位置和运动非常关注。

据《礼记·月令》记载:“至则极寒至也,故曰冬至。

”古人观察到太阳在冬至时达到了最低点,阳光照射的角度最小,导致北半球的阳光减少,气温骤降,寒冷的冬季开始。

冬至在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仪式和风俗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吃汤圆。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物,因其形状酷似冬至阳光的轨迹而得名。

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团圆和祝福来年的太阳越来越好,温暖人间。

二、夏至的由来夏至,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时正午时分的位置,通常为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是一年中昼夜时间差最短的一天,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的由来同样与天文观察和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古人观察到夏至时太阳位于北回归线正上方,意味着北半球的阳光最为充足,白天时间最长,气温逐渐升高,夏季进入繁盛的生长季节。

夏至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和风俗。

为迎接夏至这个重要节气,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庆祝和祭祀活动。

江南地区有放龙舟的习俗,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速,以祈求丰收和祥和。

另外,南方地区的农民还有在夏至这天晚上走高跷的传统,认为走高跷能预示着来年丰收。

三、冬至和夏至的意义冬至和夏至的由来和庆祝活动,反映了古代农耕文明对自然变化的观察、感悟和理解。

这些庆祝仪式和风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敬畏和感谢,也反映了农业社会对于丰收和幸福的祈求和期盼。

在现代社会中,冬至和夏至的意义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冬季和夏季的感知和庆祝依然存在。

冬至的历史文化渊源

冬至的历史文化渊源

冬至的历史文化渊源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它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来庆祝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

一、冬至的起源冬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夏代和商代时期。

据史书记载,夏代的黄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

据说,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收割作物的丰收,并祭祀自然的力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这也是冬至开始与丰收和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并且延续至今。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冬至节日,认为它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代表着阳光开始变长,天气逐渐回暖。

这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农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希望在冬至这一天祈求来年的丰收和繁荣。

二、冬至的习俗与传统1. 吃饺子在北方地区,冬至的主要传统习俗之一就是吃饺子。

这是因为饺子形状像古代金银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人们相信吃饺子能够带来好运和福气,因此在冬至这天,家庭会一起包饺子,然后全家人一起品尝。

2. 进补食物冬至是冬季的开始,也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

在南方地区,人们常常会在冬至这天摄取很多食补的食物,如黑米、红糖、桂圆等。

这些食物被认为具有温暖身体、保养身体的作用,有助于度过严寒的冬季。

3. 冬至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冬至祭祀的仪式。

他们会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同时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三、冬至文化的影响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

冬至文化的影响可以在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和戏剧等方面找到。

在古代文学中,冬至往往被描绘为一个美好而温馨的节日。

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词句来形容冬至的景象,如白雪皑皑,家人团聚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冬至的美丽风光,也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和温暖的向往。

除了文学作品,冬至还对音乐、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冬至和夏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人们在冬至和夏至这两个特殊的时刻,都会举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本文就冬至祭天和夏至祭地的由来、形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冬至祭天冬至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

在古代,人们将冬至视为冬季的起点,同时也是阳气日渐增长的时刻。

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举行冬至祭天的活动。

冬至祭天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准备丰盛的食物供奉神灵。

人们会将水果、糕点、肉类等美食放在祭台上,以感谢神灵的恩赐和保佑。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包括焚香、拜祭等。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活动,如吃饺子、喝汤圆等,以庆祝冬至的到来。

冬至祭天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冬至祭天是为了向天神表示敬意和感恩。

同时,冬至也象征着阳气的开始复苏,人们通过祭天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冬至祭天的活动,既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和赞颂。

夏至祭地夏至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6月22日。

夏至标志着阳气的最盛,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夏至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会举行夏至祭地的活动,以向土地神祈求丰收和庇佑。

夏至祭地的形式因地区而异,但都包括祭祀仪式和庆祝活动。

人们会在田间或村庄的祭坛上摆放丰盛的供品,如水果、谷物、蔬菜等。

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狮、舞龙、打鼓等传统习俗,表达对土地神祇的敬意和祈福。

夏至祭地的活动还常常伴随着田园歌舞、民俗游戏等庆祝节目,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夏至祭地背后蕴含着尊重大自然、感恩土地的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极为盛行,人们深知土地对农作物的重要性。

夏至祭地不仅是求丰收的仪式,更是表达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感谢之情。

通过祭地的仪式,人们希望能够得到土地的庇护和保佑,同时也希望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丰收和富饶。

阴阳变化的极点冬至与夏至

阴阳变化的极点冬至与夏至
再以出生于丙丁日的人为例,在冬至之前,只要遇到水就有死灭的危险。但在冬至后则并不怕水,因为木能生火,即丙丁会借助木的生长而变得旺盛。
夏至到来后,阴气上升,这其中蕴含着金生水的原理。正如历法中所记载的,夏至到来后,遇到庚就为三伏。这是因为阴气上升后,火的力量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克制住了。庚辛生于夏至之后,金的力量已经逐渐萌发起来,所以也就不惧怕正在走向衰落的火。这是十分简单明显的道理。
阴阳变化的极点:冬至与夏至
一年之中,五行配合着气候,在十二月中各有自己生旺的时候,并依此来确定用神。其中五行又分为阴阳两股,在一年之中各有自己生旺的时候。比如,冬至到来后,阳气上升,木有生任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以出生干甲乙日的人为例,冬至之前,阳气没有上升,木也处于死绝的状态,此时的木是非常不吉利的。如果冬至到来后,阳气上升,木就会借着温暖的气息生长。这代表着此人长寿,且享有福禄。

冬至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的由来与传说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我们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

在农历的12月22日或23日,也就是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我们迎来了冬至。

冬至的由来有着丰富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冬至的由来与传说。

一、太阳神与冬至崇拜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相信太阳神是掌管四季变化的主宰。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的力量达到最小,人们由此开始期盼太阳重新蓄势,迎接春天的到来。

因此,冬至被赋予了祈福祭祀的意义。

据传说,古代帝王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同时,也希望太阳神能够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二、节气与冬至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其他节气一样,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

冬至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此后,白天将逐渐变长,夜晚则变短。

冬至也象征着万物开始休眠,大地进入冬眠状态。

人们利用冬至这一天进行祈求健康、吉庆的仪式,希望在寒冷的冬季里能够保持健康和平安。

三、家庭团聚与冬至冬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家庭团聚的日子。

根据传统中国的习俗,冬至这一天是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刻。

无论远程还是近程的亲人,都会尽量赶回家中,一起享受一个温馨的夜晚。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汤圆是冬至的传统食物,它们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人们的团聚和完整。

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汤圆,共度温馨的时光。

四、冬至的传说故事除了上述的历史和习俗背景,冬至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

1. "日光的诞生":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一团漆黑,没有光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神仙派出了阳光神鸟去寻找光明。

最终,在冬至这一天,阳光神鸟从东方带来了盛大的光明,使人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2. "吃汤圆的由来":传说古代中国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发现冬至这一天人们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

因此,他研究制作了一种食物,即现在的汤圆,以增加人们的体温。

他相信食用汤圆可以驱散寒气,保护人们的身体,于是冬至成为了吃汤圆的传统节日。

二十四时令的渊源及传说

二十四时令的渊源及传说

二十四时令的渊源及传说概述二十四时令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太阳运行的轨迹和自然现象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

每个时令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春夏秋冬春季春季是一年的开端,也是大地恢复生机的季节。

在春分后的一段时间内,昼夜平分,正午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温度逐渐升高,冰雪融化,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人们对春季充满期待和希望,相信这个季节代表着新的开始。

夏季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太阳高悬天空,温度升高,大地干燥。

古人认为夏至后太阳开始减少,白昼逐渐缩短,因此称夏至为“日长至”。

夏季是农耕的重要季节,人们努力耕作,同时也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中天空最清朗的时期。

秋分后,白昼和黑夜平分,太阳逐渐向南移动,温度逐渐降低,天空湛蓝,气候凉爽宜人。

古人将秋季看作是一切事物归宿的时候,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好收成和丰富生活的期盼。

冬季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白昼短暂,黑夜漫长。

冬至是冬季的开始,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最南端,北半球阳光最短。

人们在冬季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同时也是休养生息、准备来年耕作的重要时期。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后,天气逐渐转暖,大地开始苏醒,春寒料峭的气象逐渐消散。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雨水开始逐渐增多,冰雪开始融化,植物逐渐活跃。

古人认为雨水是降雨的开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

惊蛰之后,气温逐渐回升,雷电增多,表示大地进入了春雷盛行的时期。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昼夜平分,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太阳直射地球赤道,阳光照射更加均匀,温度逐渐升高,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

......(其他节气类似)结论二十四时令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知的结果,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与生活方式。

冬至与夏至的来历

冬至与夏至的来历

冬至与夏至的来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冬至和夏至是两个重要的节气。

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也是阳气最衰退的时刻,而夏至则是一年最长的白天,代表了太阳的最高点。

这两个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来历。

一、冬至的来历冬至是农历的第22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农耕生活,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在古代,农民们秉承着“阳历生万物,阴历养万物”的观念,认为冬至之后阳气开始回升,万物可以开始逐渐复苏。

因此,冬至被视为新的开始,人们要向往未来的丰收和富足。

此外,冬至在古代文化中还有着重要的人文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冬至是阴阳交替的节点,代表了阴阳平衡的转变。

冬至之后,阳气开始逐渐增长,代表了新的阳气开始主导。

在古代的道家观念中,阳气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具有生发充沛、繁荣昌盛的意象。

因此,冬至也被赋予了希望和未来的寓意。

二、夏至的来历夏至是农历的第10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也代表着阳气的最高点。

夏至在古代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标志着太阳的高日,代表了作物生长的巅峰期。

古人常常将夏至视为世界万物生长的极限,人们认为此时阳气达到顶峰,万物旺盛。

所以,在夏至之际,人们会举行各种祈福祭祀的仪式,以祈求大地和家族的平安与丰收。

夏至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题材之一。

他们触景生情,感受到了夏至那骄阳似火的氛围,体会到夏天的炽热和与众不同的景色。

在诗歌中,他们常常描述夏至的阳光明媚、山水如画,以及人们在这一天的欢庆和祝福。

三、不同地区的冬至与夏至习俗由于中国地域的广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冬至和夏至习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北方地区,人们尤其重视冬至节。

他们有吃饺子、咬铜钱、贴窗花和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

吃饺子被视为一种祈福的方式,人们希望通过吃饺子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健康。

咬铜钱则是为了祛邪驱恶,保佑家庭平安。

贴窗花和祭祀祖先是人们在冬至期间表达敬意和思念的方式,传承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冬至与夏至的来历

冬至与夏至的来历

冬至与夏至的来历在古老而神秘的天文历法中,冬至和夏至是两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流转和大自然的规律。

要弄清楚冬至与夏至的来历,咱们得先从太阳的运行说起。

太阳,这个巨大的火球,似乎每天都在天空中走过相同的轨迹,但实际上,它的位置在一年之中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季节的出现,而冬至和夏至正是这季节变化中的关键标志。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

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来说,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想象一下,在这一天,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把它的光芒和热量尽情地洒向大地。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一个倾斜的角度。

当北半球倾向太阳的时候,接收到的阳光就更多,白天也就更长。

在古代,人们对夏至的到来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因为这意味着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也是大自然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

农民们会根据夏至的时间来安排农事活动,比如抓紧时间除草、施肥,希望能在这充足的阳光下让庄稼茁壮成长。

而冬至,一般在每年的 12 月 21 日、22 日或 23 日。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迎来了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

与夏至恰恰相反,此时的太阳似乎有些吝啬它的光芒,早早地落下,让黑夜占据了更长的时间。

对于古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由于漫长的黑夜和寒冷的天气,人们在这个时候会格外渴望温暖和光明。

在古代的中国,冬至甚至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或者汤圆,寓意着团圆和温暖。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冬至和夏至的出现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和倾斜角度造成的。

但对于人类来说,它们不仅仅是天文现象,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时刻。

在古代,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和精确的计算方法,人们是怎么发现冬至和夏至的呢?这要归功于他们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

他们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影子的长度、星辰的位置等,逐渐总结出了这些规律。

比如,在空旷的地方立一根杆子,每天记录杆子影子的长度和方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就能发现影子在夏至这一天最短,冬至这一天最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与夏至的来历
夏至来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XX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XX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这一天
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

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

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
下毒蛇咬。

”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

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
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

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冬至来历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
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
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夏至习俗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食品:“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
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