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永恒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度冀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17课 两极格局的终结知识点练习

2019-2020学年度冀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17课 两极格局的终结知识点练习

2019-2020学年度冀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17课两极格局的终结知识点练习第五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二战行将结束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世界已分为‘极权政治’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杜鲁门在这里将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是否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公开声明美国负有“领导世界”、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扩张”的这一政策被称为(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章程D、华沙条约组织章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历史话语:下列语汇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冷战②美苏争霸③一超多强④东欧剧变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④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冷战”政策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B、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C、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D、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反对苏联【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62年8月,美国U﹣2高空侦察机发现古巴真在修建导弹发射场.10月,U﹣2飞机又拍摄到导弹发射场的照片.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并要求苏联搬出所有导弹.10月底,赫鲁晓夫被迫同意从古巴搬出所有导弹,随即美国解除了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 )A、美苏开始争霸B、美苏势均力敌C、美苏争霸达到高潮D、美苏均做出让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史铁生曾经说过的金句名言

史铁生曾经说过的金句名言

史铁生曾经说过的金句名言史铁生曾经说过的金句名言100句史铁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佩服他那乐观和身残志坚的精神,那么史铁生曾经说过的金句名言有哪些呢?今天我整理了史铁生曾经说过的金句名言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史铁生曾经说过的金句名言1.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29字〗2. 存在之物,在乎其是否已经成为问题,而有没有公认的答案倒可以轻视。

〖29字〗3.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29字〗4. 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所以你得知道,消灭恐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

〖31字〗5.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32字〗6. 你逃的开某种意义,但逃不开意义,如同你逃的开一次旅行但逃不开生命之旅。

〖32字〗7.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34字〗8. 见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36字〗9.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37字〗10.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37字〗11.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38字〗12.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

〖40字〗13. 别人也有这样的愿望吗?在墙壁的那边,在表情后面,在语言深处,别人,到底都是什么?对此你毫无把握。

〖41字〗14. 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41字〗15. 作家的作用是发现困境,而解决困境和总结真理的荣誉永远不属于作家,作家所走的路就是文化苦旅〖42字〗16. 上帝以此在引导着心灵的敞开,暗示人们:如果这仍不能使你们卸去心灵的铠甲,你们就只配永恒的惩罚。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生死问题既是人类思辨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课题,又是人生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于生死,人们一向很忌讳谈论。

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哲人们并未停止过。

而本文就老子与庄子的生死观来谈谈现代人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生死问题。

老子的生死观老子认为,“生”即生命的产生及其生长、生存,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

在老子看来,万物之生是由“道”派生而来的,其自身不具有根源性,是必须依据“道”而产生的。

然而“道”也不是有意生万物,万物之生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实。

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自然也与物之生一样,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应该是一种生存,活生生的存在,当然按照老子的思想,“人之生”也应该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人应该任其自然的生长、生存,而非任意终结。

在老子那里,“死”就是生命的终结。

然而老子认为有一种超越“生死限制”的存在,即“道”。

正所谓“谷神不死”,万物的总根源—道,是永远不会枯竭死亡的。

因而,老子认为,除“道”之外,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有生必有死。

可以说,死亡时生命的终结,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宿。

因此,对于死亡,老子认为没有人愿意接受,没有不怕死的。

人们对于死亡时畏惧的、厌恶的。

有些人将人们对死亡的这种畏惧与厌恶归结为惧恶死亡后的虚无。

但是老子却不这样认为,死亡并非是走向虚无,而是一种回归,是向自然回归,向生命之道回归。

人们的惧怕与厌恶是因为生命即将结束,这意味着远离亲友,回归自然生命之道。

老子指出,死亡对于人而言是必然的,但却是可以超越的。

他区分了“死”与“亡”,“死“是指生命活力和机能的消失,生命运动的停止,它偏重于形体而言;“亡”指消失、不存在,归于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生命体本身有生则必有死,及其生命活力和机能的存在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体的“死”不等于整个生命的“亡”,因为生命存在除了形体因素以外,还有精神因素,生命形体可以死去,可是生命精神却可以在生命体死去后继续发生作用或发挥影响。

《问题是》歌词 NEON 乐团

《问题是》歌词 NEON 乐团

问题是
歌词千寻
永远的问题(Live) - 王娟
夏天过去了
昏天黑地的煎熬也结束了我们已经闭塞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已经孤独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的问题是开始的问题开始的问题却是一个难题
退出过去的狭义
把自己坦诚的表白
我们已经荒废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已经思索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问题不再犹豫
太阳下山了
大地的体温恢复了
我们已经游荡了这么长的时间
我们已经迷惑了这么长的时间
我们已经束缚了这么长的时间
现在的问题是改变的问题
改变的问题也是生存的问题
明天的问题是自由的问题
明天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
lrc by:珍妮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是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艺术赏析《记忆的永恒》达利

艺术赏析《记忆的永恒》达利

达利-《记忆的永恒》浅析1931年的一个晚上,达利由入口即溶的卡曼贝乳酪晚餐带来“超级柔软”的各种联想,脑子里忽地闪现出一幅描写柔软的画。

他望了白天画了一半的利加特港的风景画。

画面上的岩石被夕阳的光线照亮,前景是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他觉得应当把他作为某种观念的背景。

在关灯走出画室的一瞬间,“两只熔化了的软表”占据了他的头脑,其中一只悲哀地挂在橄榄树枝上。

他只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作品。

这幅画就是《记忆的永恒》。

借用百度百科对该画作的描述,“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而在画面中,远处的天空、海水和礁石是用浅色描绘出一种高光的效果,反倒是在透视中看起来距离我们较近的海滩,使用赭石色在“光线”中的变化,显示出较暗淡的视觉成像,与远处的海水礁石形成对比。

如果仅就画面的一种直观感觉来论,《记忆的永恒》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从形体来讲,主要体现为一种画面所创造的古怪世界所带来的陌生化感受,以及随之而至的荒谬感,以及画面描绘的“主体”之一:钟表柔软的形象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的扭曲感。

从色彩和画面结构来讲,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笔者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

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远没有柔软的钟表等意象容易辨认),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西弗神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篇1坚守探索并非是为了寻求慰藉,而是承认永恒,面对现实,并坚持对抗。

但是永恒又是否存在呢?如果是人本身相关的永恒,与人之精神共灭,如果是与人并不相关的永恒,大概与人毫不相干地永恒存在。

这永恒又与人自身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人本身的一切对抗都是徒劳的,知道人在徒劳对抗的清醒本身就是人性中的神性。

清醒的受难比无知觉的受难更有悲剧性,所有为伟大而衍生的,或者一切被吹嘘为伟大的,不过都是因为不能抗拒的悲剧性。

自由只有一种,就是自身所体验到的自由。

“鄙视诸神,仇恨死亡,热爱生活”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清醒又满怀希望地对抗。

如果人是有未来的,就不是绝望的,人就是自己的神,上帝是不存在的,那就不存在死亡之后的永恒?如果上帝是存在的,人就无法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存在为什么要自觉驯服于让其不自由的上帝?怎么知道“一切皆善”呢?是否是因为对无法对抗的永恒的不可知做出的妥协?西西弗顺从内心的对生的热爱反而成了被惩罚的因由,难道不是因为,人本就生而不自由的隐喻?生而不自由,难道不是肯定了上帝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人是否就能自由?西西弗和巨石对抗,人又在终其一生和什么对抗?如果人终究是没有未来的,为什么又这么执着地眷恋?如果人是有未来的,未来是什么?明知道死亡是终点却一路奔跑的人类是受什么驱使呢?人们期待死亡之后的未来是出于对什么的恐惧?又是出于对什么的期待?我还是不懂,凭什么说“西西弗是幸福的”?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篇2第一次与存在主义结识便是高中读到的《西西弗神话》,在此之前我对存在主义几乎一无所知,知道的仅仅是萨特和波伏娃他们长达一生却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恋情。

20xx年3月29日夜,重读加缪哲学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最终章《世界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完整版)西方哲学史答案

(完整版)西方哲学史答案

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意义、局限。

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中同样把认识或价值的主题放在了人身上,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中,事物性质和状态的认识是诉诸于客体的。

普罗泰戈拉命题意味着人们开始懂得这样的道理:人的主体状态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认识的内容、性质和标准不再仅仅取决于外在对象的情形,而且也必须视主体的状态而定,甚至应当完全以人为标准进行衡定和选择。

这在认识论上是由诉诸客体转向诉诸主体,包含了个人人权中的一人为主题的核心思想。

“天赋人权”观念的起源与基督教的教义有关。

基督教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按照祂自己的样式造人,因此,人是神圣的。

神造人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管理万物的职责,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天”与“人”两种观念逻辑上的联系:因为被赋予管理万物的职责和权力,从而人的感官便成为了判断万物价值的的标准尺度,由此可以延伸到“人”的观点。

“人”在认识论上是由诉诸客体转向诉诸主体,对于认识论的研究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不转向主体,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

从价值论看,这是以人为价值标准的确立。

“人是万物的尺度”,意味着人是道德、法律、政体等社会事物的尺度。

道德、法律等社会事物的选择以人为标准,它们有无价值以人为尺度裁定。

这就从价值生成的基础方面确立了人本主义。

普罗泰戈拉的命题是人文意识的觉醒。

当个体本位的文化成为古希腊整个文化创造的中心时,普罗泰戈拉以高度凝练的哲学语言第一次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确立了个体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在实际上开启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在庄子那里,他不仅看到了生的价值,也看到了死的价值。庄子是典型乐死的,在他看来,死并不等于生命的消失,而是对人生负累的解除,可以使人获得自由,死因此而具有了生命的价值,他从生命本身的意义上肯定了死亡。因而,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那么对于生死,人们则应该坦然面对,安然顺从,顺其自然,而不去肆意改变。生,则要好好把握活出价值;死,亦则坦然面对,笑颜相迎。
庄子亦从生死物化的观点出发,得出了“死生一体”与“生死平等无差别”的结论。庄子在其《大宗师》中说了一则寓言故事,译成白话文如下:“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居丧时也不悲痛欲绝。颜渊对此难以理解,便请教于孔子。孔子说:这是因为孟孙才不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在他看来,生死就好比化为一物,是同等无差别的,二者都依赖于不可知的变化,因而他才是最清醒的人。”可以说,庄子借此寓言说生死如一体,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平等无差别的。“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体”,这句话更是从正面明确表明其“死生一体”的立场。所谓“死生一体”,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只是一体多面,二者是相通的,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无法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有生,更不论说人,亦是如此。其二是说,生死具有相同的物质,这就是“气”;又有相同的终极根源,这就是“道”。因而相对于“道”或“气”而言,生与死只有形态之异,没有本质区别,正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可以这样说,生死二者本质根源相同亦是相互依存而在,则生死是平等没有差别的。生与死只是一体两面,没有孰高孰低;二者是同种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因生与死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对于生与死,我们应该平等待之,而非分出个孰重孰轻。
关于老子的生死观,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首先,确定有一个超越生死限制的存在即道,道是周而复始的,是处于“不殆”的永恒运动之中的,是不死的,而这恰恰是使万物的产生与存在成为了可能。其次,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有生必有死的,“死”是每一个人的归宿,是不可阻挡的自然之势。然而,死亡不是归于虚无,而是一种对生命之道的回归。最后,人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即虽然人的生命机体死去了,但其精神、其思想却可以生存下去,当然前提是其精神或其思想仍在发挥着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一个永恒的话题——基于公司治理内涵从Jean Tirole 《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谈起Jean Tirole 在2001年发表的《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中提出,公司治理是为了促进管理层实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Jean Tirole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简明界定代表了西方公司治理理论中与传统理论所强调保护投东权益的一种新兴观点。

公司治理理论由来已久,但直至近二三十年来,有关公司治理理论的争论探讨日趋激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公司治理理论均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同时,在实践中,不同的企业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同的国家也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并相互竞争和影响。

正是这种不休的争论和实践中的相互竞争和影响推动着公司治理理论随着时代前进的潮流而不断向前发展。

一、关于公司治理不同的定义及评述公司治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不同学者基于自己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制度等而对公司治理的理解存在差异,对公司治理的定义自然也不尽相同。

Jean Tirole 在2001年发表的《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中提出,公司治理是为了促进管理层实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柯林·梅耶(Myer)在他的《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一文中,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他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

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

……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苏琦博士指出,公司治理是确保投资者权益的一揽子契约与制度安排。

只要涉及企业投资者权益,任何可能的符合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意义的合约与制度,例如职员(包括CEO)聘用合同、供应商供货合同、销售合同、信贷合同、董事会运作机制、信息披露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薪酬制度、员工奖惩制度、企业行为准则、法律制度等都应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不可忽略的要素。

钱颖一教授认为:“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吴敬琏教授在他的《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一文中指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3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述3者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

奥利弗·哈特在英国《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地设定。

更确切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将如何使用。

”公司治理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话题,它是在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下为解决企业有效经营以保障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权益而应运而生的。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被看成是一系列合约的组合,而这种合约是不完全的,因为投资者无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股东与经理层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并由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他们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使得投资者愿意出资,同时经营层愿意努力工作,去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就成了置关重要的问题,公司治理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诸多定义虽然视角不同,如Jean Tirole、柯林·梅耶、钱颖一和苏琦等对公司治理的定义侧重于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去论述,而吴敬琏教授的定义侧重从公司组织结构方面论述,奥利弗·哈特的定义则强调一种决策机制与控制权。

但是,不同的定义解释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处理股东、管理层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保障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吴敬琏教授的定义只注重股东与经理人的关系和权益保障问题,而对公司的其它诸多利益相关系的权益问题不作描述,这种定义被认为是典型的股东权益至上观点,是狭义的公司治理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体单元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企业已然不再是最初所定义的仅仅是为了追逐利润而存在的主体。

一个经营着的企业是一个由人、设施、产品等而聚合成的有机体,它不仅是一个财产的拥有者、是一个生产者也是一个消费者,它还有它的行为和文化,这些会对政府、社区、商品市场、环境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无论是从企业持续生存本身来讲还是从整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单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是相当可怕的,也很不现实的,这种“只会赚钱的机器”注定无法长久维持经营业绩和生存,并且会因此而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将引起社会的混乱。

因此,后来的公司治理理论在强调股东权益的基础上逐渐强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问题,一个企业不应只关注股东的权益,它必须同时关注与它相关的诸多利益主体诸如员工、客户、债权人、政府、社会等的权益。

确保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作为公司治理定义要素更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要求,越来越受到认同与推崇。

然而,将确保利益相关者权益作为公司治理定义固然不会有问题,但是在指导实践中又难免令人对其内涵产生疑问。

利益相关者相当广泛,特别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其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十分分散,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就成了操作难题。

要求企业管理层改善公司治理可能就会成了空谈,最终谁的权益也得不出很好的保障。

太多的目标,很可能会变成没有目标。

这也许也是主张股东利益至上观点者的一个理由吧。

事实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不同行业的企业,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都会侧重关注不同的利益目标,比如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小企业,自然很难要求它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而产生污染型企业就应更关注环保问题、而医疗企业则应多关注人们生活安宁与健康问题,而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来讲,其公司治理应突出关注债权人(即存款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是由于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所决定的,简单地套用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的。

总之,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情况,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但是,它们终将应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只是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罢了,这并不影响理论上将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作为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要求。

二、目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及评述从宏观层面上讲,公司治理又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紧密相关,并由此在不同国家中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有效的公司治理必然结合了所在国家的诸多宏观因素,而探讨公司治理的内涵也应关注宏观层面的公司治理模式。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大概有这几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德日的股东监控模式、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

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是在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

它的特点是非执行董事(外部董事)和执行董事共同参与公司治理,以外部董事居多。

所有权比较分散,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较为困难,容易出现所谓“弱股东、强管理层”问题。

对这一问题通过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法院等外部的约束机制进行制约。

以德、日为代表的股东监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内部监控模式。

它的特点是所有权相对集中,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种治理模式中,公司需要经常考虑利益相关者集合中的复杂的利益协调问题。

比如在日本,法人之间交叉持股现象普遍,银行对企业持股并发挥了的实际监督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制有助于克服管理者和企业之间的代理问题,使得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

但是,这种模式的市场治理机制相对薄弱。

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家族治理模式,股权主要集中在家族手里,家族一般都广泛参与公司的管理、控制和决策。

在这种模式下,随军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家族式所表现的管理层排它性、决策方式“家长化”不仅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也容易引起与其它股东的冲突。

上述几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制度背景下形成的,在不同的时期中显现出各自的优势作用并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监控治理模式迅速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对英美的公司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到了90年代以后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所发生的一系列损害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内幕交易不断曝光,使人们认识到了内部控制模式的不足。

英美的外部监控模式又备受推崇,然而,这种外部监控模式同样会发生问题,比如美国安然公司倒闭、安达信公司解体和世界通信公司造假等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资本市场全球化步伐也在加快,各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采用外部监控模式公司治理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完全依赖市场监控的并不十分有效,它们把目光转向公司内部,通过完善内部机制强化董事的内部监督作用等;采用内部监控模式公司治理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市场因素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正在不断互相影响和学习借鉴,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但是,这种互相学习和借鉴并不是一种趋同,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只能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完善,简单的照搬或革命性的改变并不能取得所期望的效果。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模式历史上不存在,未来也不会有。

在当前的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些主张套用美国式公司治理或德国日本式的公司治理的观点值得反思。

三、结语公司治理内涵广泛,可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不同企业、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都会存在差异,相同的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促使企业有效经营、确保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基于公司治理目标来给它下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很难从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上去描述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会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企业而有所不同,就象斯图尔特*克雷纳在《管理百年》一书对管理的描述一样,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公司治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1、Jean Tirole《Corporate Governance》Econometrica,V o1.69,No1(Jan,2001)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4、莫奥利弗·哈特.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经济学动态,1996年(6)5、苏琦《如保使董事会职慧起来》2005年6、曹幸仁《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研究》2005年中银网7、郑志刚范建军《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文献综述》2005年中银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