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合集下载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一、引言二、质量保证措施1.设备质量保证(1)设备选择:选择具备先进技术、高分辨率、低噪声、高灵敏度的放射科影像设备。

(2)设备校准:设备安装后进行校准,并定期进行校准的检测,以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影像采集质量保证(1)操作规范:放射科影像人员需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影像采集,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曝光剂量和影像伪影。

(2)曝光参数监控:定期监测设备曝光参数,确保参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患者定位准确:影像人员需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定位的准确性。

3.影像质量评估(1)影像质量评估指标:制定影像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水平等,以评估影像质量。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进行影像质量评估,对低质量的影像进行复查或重新采集,确保影像质量符合要求。

4.影像诊断质量保证(1)医师资质要求:放射科影像医师需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断前仔细分析影像,并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准确的诊断。

(2)审核与复核:影像诊断结果需经过审核与复核,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无误。

审核医师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3)持续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放射科影像医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其诊断水平和专业素质。

5.质量管理体系建立(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ISO9001等相关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相关质量文件的编制和管理。

(3)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三、质量保证控制方案的实施1.制定实施方案:依据具体情况和管理要求,制定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方案,包括具体措施和实施时间表。

2.指导培训:定期组织培训会议,向放射科影像人员和医师传达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和操作指导。

3.管理监督: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4.数据分析与反馈:定期进行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向相关人员反馈结果。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是确保医学影像质量的重要步骤,它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完整的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包括设备校准、图像质量评估、辐射剂量监测、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等五个方面。

一、设备校准1.1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定期校准设备,包括X射线发生器、探测器和图像重建算法等。

- 检查设备的线性性、分辨率和噪声等性能指标,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

1.2 检测和校准图像几何形态- 使用标准测试工具,如校准板和金球,检测图像的几何形态,包括放射线束的中心位置、垂直度和图像扭曲等。

- 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设备的参数和位置,以保证图像的几何形态符合要求。

1.3 校准图像亮度和对比度- 使用标准测试工具,如密度块和灰阶板,检测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 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设备的参数和图像处理算法,以确保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图像质量评估2.1 定量评估图像的分辨率和噪声- 使用分辨率测试工具,如线性模具和高对比度模具,评估图像的分辨率。

- 使用噪声测试工具,如均匀区域和低对比度区域,评估图像的噪声水平。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设备和图像处理算法,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降低噪声。

2.2 评估图像的对比度和灰阶表现- 使用标准测试工具,如灰阶板和对比度模具,评估图像的对比度和灰阶表现。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设备和图像处理算法,以改善图像的对比度和灰阶表现。

2.3 检测和纠正图像伪影和伪结构- 定期检查图像中的伪影和伪结构,如金属伪影和运动伪影等。

-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设备的参数和图像处理算法,以减少伪影和伪结构的出现。

三、辐射剂量监测3.1 确保辐射剂量符合法规要求- 对设备进行辐射剂量校准,确保辐射剂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定期监测辐射剂量,包括患者剂量和工作人员剂量,确保其在可接受范围内。

3.2 优化辐射剂量- 通过合理选择曝光参数和使用辐射剂量控制技术,如自适应滤波和剂量调整算法,优化辐射剂量。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是确保医学影像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包括设备质量控制、图像质量评估、操作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定期设备校准:定期检查和校准设备,包括X射线机、CT扫描仪、MRI设备等,以确保其性能和精度。

校准包括测量剂量输出、图像分辨率、噪声水平、伪影等参数。

1.2 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更换老化部件、检查电缆和连接器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1.3 设备故障排除:建立设备故障排除的流程,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修复或更换故障部件,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二、图像质量评估2.1 空间分辨率评估:使用分辨率测试物体,评估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包括线对线分辨力、模点分辨力等,以确保影像能够清晰显示细小结构。

2.2 对比度评估:使用对比度测试物体,评估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灰度级数、灰度响应曲线等,以确保影像能够准确显示不同组织和病变。

2.3 噪声评估:使用噪声测试物体,评估影像的噪声水平,以确保影像的信噪比符合要求,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三、操作人员培训3.1 基础知识培训:对放射科操作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包括辐射安全、设备操作、图像采集参数等,以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3.2 质量控制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包括设备校准方法、图像质量评估方法等,以提高操作人员对质量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持续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以保持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四、质量管理4.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目标、质量指标、质量评估方法等,以确保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4.2 质量记录和分析:建立质量记录和分析机制,对设备校准、图像质量评估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科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放射科影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因此建立科学的影像质量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影像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探讨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一、设备校准和维护1.1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设备的准确性是影像质量的基础,因此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是非常重要的。

校准应包括灵敏度、分辨率、对比度等方面的检测,确保设备输出的影像符合标准。

1.2 定期维护设备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的维护保养,包括清洁、保养、更换零部件等。

只有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输出高质量的影像。

1.3 建立设备维护记录建立设备维护记录可以追踪设备的维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维护记录还可以为设备的更新和更换提供依据。

二、操作规范和技术培训2.1 制定操作规范制定操作规范可以保证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操作规范应包括设备操作流程、曝光参数设置、患者配合等内容。

2.2 进行技术培训对放射科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是提高影像质量的重要举措。

培训内容应包括设备操作技巧、曝光参数优化、影像评价标准等。

2.3 建立技术培训档案建立技术培训档案可以记录技术人员的培训情况和水平,为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并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三、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标准3.1 确定影像质量指标影像质量指标是评价影像质量的重要依据,应根据临床需求和技术水平确定合适的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水平等。

3.2 制定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标准是对影像质量指标的具体化,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影像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应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控制。

3.3 定期评估和反馈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评估结果给相关人员。

评估结果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保证影像质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质量保证措施和风险管理4.1 建立质量保证措施建立质量保证措施是确保影像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质量监控、质量改进、质量评估等方面。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影像科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提供医学影像的诊断与治疗支持。

影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对患者疾病的准确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影像科的工作能够高效、准确地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影像。

二、设备维护与校正1. 定期维护:密切监控各种影像设备的运行状况,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功能正常。

2. 定期校准:定期对各种影像设备进行校准,包括图像亮度、对比度、分辨率等参数的校准,以保证影像质量的准确和一致性。

三、影像采集质量控制1. 操作培训:对影像科医师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影像设备的操作技能,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当的参数和影像采集模式。

2. 标准操作流程:制定并实施标准的影像采集操作流程,包括患者准备、设备设置、影像校准等环节,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影像。

四、影像评估与质控1. 影像评估标准:制定完善的影像质量评估标准,包括图像分辨率、对比度、噪声等指标。

各项指标应与国际或国家标准保持一致,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更新。

2. 影像质控措施:设立影像质控小组,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对于不合格的影像,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采集或重建。

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1.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政策、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等,确保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2. 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对客户(临床医师、患者等)进行满意度调查,获取他们对影像质量的评价和意见,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升。

六、通过以上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我们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影像质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支持,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完整版)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完整版)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完整版)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为了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制定了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工作人员准入要求、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

一、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1.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和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2.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3.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工作人员准入要求1.从事X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X医师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证。

2.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3.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1.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2.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4.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技师处理。

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5.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1.一般要求: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2024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2024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概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对于确保医学影像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五个大点。

这些大点包括:影像设备的日常校准、扫描参数的标准设定、影像质量评估的方法、人员培训和监督、以及质量控制程序的持续改进。

通过实施这些控制措施,放射科能够提高影像质量,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确保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正文内容1. 影像设备的日常校准- 定期检查和校准X射线发生器的参数如电压和电流稳定性。

- 检查照相机的定位准确性和切片厚度的一致性。

- 确保设备的几何和均匀性校准,包括图像的畸变和伽马校正。

2. 扫描参数的标准设定- 设定合适的扫描参数,如曝光量和对比度,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 确保扫描范围和层厚的准确性,以防止重叠和遗漏。

- 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和病例要求,调整扫描参数,如窗位和窗宽。

3. 影像质量评估的方法- 使用质量评估测试工具,如DQA、DQE和MTF,来评估影像的分辨率、对比度和噪声水平。

- 进行图像质量比较,通过对比同一患者在不同设备上或不同时间拍摄的图像以评估系统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建立影像质控标准,比较各项指标与标准值的差距,及时调整设备参数以提高影像质量。

4. 人员培训和监督- 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放射科工作人员了解和正确使用设备和技术。

- 定期进行影像质量监督,例如影像质量巡查和质量控制小组的会议。

- 监督和评估放射科人员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和不当操作。

5. 质量控制程序的持续改进- 定期评估并更新影像质控方案,以适应技术发展和新的质量控制要求。

- 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数据,了解系统的性能和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

- 借鉴其他医疗机构的经验和最佳实践,进行持续改进和学习。

总结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是确保医学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措施。

通过对设备的日常校准、扫描参数的标准设定、影像质量评估方法的应用、人员培训和监督以及质量控制程序的持续改进,可以提高影像质量,降低辐射暴露,确保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是确保放射科医学影像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可以提高影像质量,减少病灶漏诊和误诊的风险,提高放射科的诊断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二、设备质量控制1.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计划定期进行设备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制定设备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设备日常常规测试、周、月、季度和年度质量控制检查等。

2.设备维护与保养建立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对各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故障。

三、人员质量控制1.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定放射科人员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培训、在岗培训和定期知识更新培训。

制定人员考核制度,对放射科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其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符合要求。

2.影像质量评估与保证建立影像质量评估与保证机制,对每位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的影像质量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四、图像质量控制1.曝光指数(EI)监测每台摄影设备定期监测曝光指数,调整曝光参数,确保曝光量合适,以获得适当的图像对比度和细节显示。

建立定期曝光指数监测记录和质量分析机制,及时发现曝光不足或过度的问题。

2.图像分析与质量评估对每个拍摄部位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质量评估,包括图像对比度、分辨率、噪声等指标的评估。

建立图像质量评估记录和质量指标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图像质量异常,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五、质量控制记录与反馈建立质量控制记录和反馈机制,对所有的质量控制活动进行记录,包括设备质量控制、人员质量控制、图像质量控制等,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形成改进和升级的措施和方案。

六、质量控制管理与持续改进建立质量控制管理机制,定期组织质量控制小组对所有质量控制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质量控制方案。

与其他科室和医院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和吸收其他科室和医院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湖南省卫生厅下发的《放射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特制定本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1、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
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
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
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2、放射科常规X射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
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
定期的核查。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
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
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
X射线检查和扫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
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
质量报告的控制。

3、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1、从事X射线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
得执业医师证和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上岗。

2、从事放射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技术人员应
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3、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
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1、科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核查X射线摄片
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
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
一致。

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
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2、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
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
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
告质量。

4、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
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求技师及时处理。


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
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5、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临床手术、病理或出院诊
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
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
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X射线影像质量标准
1、一般要求
(1)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
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
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所用胶片统一,胶片尺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
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湖南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五章第一节,X
片影像标准。

2、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查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
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3、良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4、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5、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

五、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湖南省《放射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第一节,诊断报告书
写常规。

(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放
射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
写规范。

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
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
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
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
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
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或描述
错误;⑤字迹不清。

六、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放射科登记人员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
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检查
编号,登记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

发放诊断报
告时再次核对。

(二)检查技术人员
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
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
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

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
进行检查。

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
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

(三)诊断医师:
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4、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
(一)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维修情况、每周一次的科内放射技术质控、
每月一次的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常诊断读片、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讨论应有专门记录本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

(二)摄片操作者要签名。

(三)电子文档、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双备份。

(四)申请单、报告单、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保存15年。

5、医疗安全的保证
(一)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提高准确率。

(二)对于重危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病人生命体征,
必要时临床医师陪同检查。

对于脊柱外伤
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搬动
体位,避免脊髓损伤。

颅底骨折禁止摄颏
顶位。

(三)加强应急能力:X射线造影室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放射科医务人员具有
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处理能力。

(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证,已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资料的查阅、修改、
打印、拷贝等应设置权限;内部网络的开
放应予控制;坐好资料备份。

6、影像检查设备的质量控制
(一)日常维护:普通X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
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

对于X射线
机使用前必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二)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设备机械性能维护,各机械限位装置有
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
整性检查。

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
急开关有效性检查,曝光参数(KV、MA、
MAS)检查。

状态检测:每年一次,由具
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
7、放射科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放射科的质量
控制。

成员名单:
组长:吴坤群
成员:石耀文周多智潘天虎
石进柳麻秀丽吴文将
影像科
二O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