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

合集下载

3.2.1.2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3.2.1.2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

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2.门诊布局合理,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3.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4.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5.规范门诊医疗文书,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6.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7.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8.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5篇)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5篇)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2)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规范,确保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 制定管理规范和流程:制订管理规范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操作标准。

例如,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规范影像采集和处理流程,确保影像的质量。

3. 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建立质量评估的体系,定期对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4. 进行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包括放射科医师的专业培训、技术人员的操作培训等。

5. 进行质量监测和控制:定期监测和控制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的质量,例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对实验室结果等。

6. 建立质量档案和纪录:建立患者的质量档案和纪录,记录患者的影像信息和医疗质量评估结果,以备后续参考和评估。

通过以上措施,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错误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3)是放射科部门为保证诊断影像质量并提高诊断准确性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医院影像科室为保障影像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影像科室的工作流程,保证影像质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率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定期设备维护保养影像科室应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稳定性。

1.2 设备校准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1.3 设备故障处理设备浮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二、影像质量控制2.1 影像质量评价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影像质量。

2.2 影像质量标准建立影像质量标准,明确影像质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保证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2.3 影像质量监控建立影像质量监控系统,对影像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三、操作规范控制3.1 影像科室操作规范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规范影像科室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2 人员培训对影像科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3.3 操作流程监控监控影像科室的操作流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

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4.1 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流程,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4.2 质量管理评审定期进行质量管理评审,评估质量管理的效果和改进措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水平。

4.3 质量管理文件管理建立质量管理文件管理制度,规范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确保质量管理文件的及时更新和有效性。

五、质量控制结果评价5.1 影像质量评价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评估质量控制的效果和改进措施。

5.2 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影像质量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改进服务质量。

5.3 质量控制效果评估评估质量控制的效果和改进措施,持续改进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院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制度

医院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制度

医院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制度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患者的诊疗结果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医院需要建立一套持续改进的制度,以不断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以下是医院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制度的主要内容:1.制定医学影像的质量管理政策:医院应制定医学影像的质量管理政策,明确质量目标和质量责任,对医学影像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2.建立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团队:医院应组建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团队,由资深影像医师、放射技师等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医学影像的质量管理工作。

3.完善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制度:医院应建立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并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影像质量。

4.建立医学影像的操作规范:医院应制定医学影像的操作规范,包括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准备、设备操作的步骤和方法等,以确保医学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建立医学影像的质控检查制度:医院应建立医学影像的质控检查制度,对影像质量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检查,包括对影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几何精度等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像质量的问题。

6.质量问题的报告和分析:医院应建立质量问题的报告和分析机制,当发现影像质量问题时,及时向质控部门汇报,并进行问题分析和处理,制定改进措施,防止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7.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医院应组织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质控意识和技术水平,增强医学影像质量的管理能力。

8.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医学影像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对患者的辐射安全进行控制和保护,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操作进行规范等,确保医学影像的安全性。

9.外部质量评估:医院应参加医学影像的外部质量评估,接受专业机构的质量评估,与其他医院进行比较和交流,不断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水平。

10.经验总结和持续改进:医院应定期对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经验总结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12.1.8-影像科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12.1.8-影像科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影像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1 按有关规范、常规及指标实施检查、诊断,检查结果符合要求。

2 每年落实影像设备装置的检测,保证设备的状态完好、达标。

3 大型医疗设备操作、诊断人员必须按规定持证上岗,并及时换证;科室工作人员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合格。

4 科室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一次总结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改进措施。

下一月落实改进步骤和效果。

5 监督、检查科室业务学习情况,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组织情况、病例随访情况。

定期进行病例随访反馈及对重点病例分析。

6 完善PACS使用流程,不断改进及完善报告书写模板;严格按影像报告书写规范,不断提高报告书写质量;制订图像及胶片质量评价标准、落实抽查结果,提高检查及图片质量。

7 新技术项目开展前有充分的论证、集体讨论,报医院主管部门和分管领导批准。

开展后有阶段性总结。

8 对照临床科室评价医技科室及病人满意度调查情况、落实改进措施。

及时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事故,及时分析、整改。

9 利用科务会、科周会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讨论、制订对策,达成共识,持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诊断技术水平。

10 对违反规定、质量低劣者落实惩罚措施,应用于个人考核。

源-于-网-络-收-集。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
1.贯彻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等。

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3.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保证医学影像资料质量,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5.环境保护、操作人员与患者个人防护达到标准要求。

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

(二)评价指标:
1.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2. CT检查阳性率≥70%。

3.MRI检查阳性率≥70%。

4.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5.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二、医院感染管理
三、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医学影像质量考核标准2015.1.1

医学影像质量考核标准2015.1.1
扣分及理由
十、信息资料管理工作(2分扣完为止)
1.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合理的信息服务,各种检查均有登记,资料(申请单、报告单、图片等)保管(存)完好,便于查询。
2.计算机PACS系统运行正常,病人资料3年在线查询,3年以上离线功能存储。
1.不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合理的信息服务视情况扣1分。
2.PACS系统运行异常,不方便查询扣1分;重要数据丢失扣1分。
3.按时参加科主任例会。
4.科主任要有与职能部门对应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工作记录本。
5.积极完成各项指令性任务。
6.认真书写各种统计记录。
7.科研成果、论文撰写。
8.பைடு நூலகம்师宣誓管理。
9.轮转生、实习生专人带教、规范管理、完成带教任务。
10.传染病规范管理。
1.科室管理混乱、与院领导管理措施不相符,视情况扣分。
1.有科室培训计划。
2.培训内容包括:“三基三严”培训;医院制度汇编培训、卫生法律法规培训、操作规范培训;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医疗风险防范/预警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培训等内容。“三基三严”考试合格率100%。
3.培训及考核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签到)、授课人、授课内容、考核试卷、得分情况等。
3.医师、技术人员一人无资格单独值班扣2分。
4.X线摄影、超声检查、CT、MR脱岗一次扣2分。
5.发现一次扣5分。
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5分扣完为止)
1.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2.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
3.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制度。
4.有科室内部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1.无科室质量考核小组,扣1分。
3.发生医疗差错扣2分,不良事件报告一例加1分,未按要求上报不良事件扣2分,发生一次投诉扣5分(无理取闹者除外)发生医疗纠纷扣10-20分,经鉴定为医疗事故每例扣20-30分。

医学影像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医学影像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医学影像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等。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加强对科室工作人员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建立员工培训及教育档案;②人员资质符合岗位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③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考核方法:检查专业设置、设施服务情况以及常规、急诊医学影像专业服务清单。

改进措施:①加强医学影像科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②具备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急诊需求。

检查标准3: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考核方法:查看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控制标准文件;质量控制记录;随访记录;医护人员学习、培训和考核档案。

改进措施:①科室有质量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标准,有图像资料保存使用流程与制度,有质量失控处理改进措施;②加强专业人员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定期考核,做到熟练掌握,正确使用;③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如:常规X线、CT、MR与手术病理诊断对照分析;④每天科主任直接主持CT、MR、常规X线诊断统一读片。

检查标准4:保证医学影像资料质量,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对特殊的阳性发现与阴性有上级医师的复核、更正报告及签字制度;对错误的诊断报告,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及签字制度;②定期组织影像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保证医学影像资料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
1.贯彻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等。

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3.执行技术操作规,实行质量控制,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保证医学影像资料质量,报告及时、准确、规,严格审核制度。

5.环境保护、操作人员与患者个人防护达到标准要求。

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

(二)评价指标:
1.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2. CT检查阳性率≥70%。

3.MRI检查阳性率≥70%。

4.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5.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二、医院感染管理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三、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