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甲户口
汉代户籍制度

汉代户籍制度篇一:户籍制度大题2014?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1)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20?(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6分)?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政治: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思想: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21?材料二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
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
湘潭县都甲制详介

湘潭县都甲制详介一、明代的行政区划据《白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一十九里(按里的名称有二斗四里)。
”当时人丁稀少(《湘潭县地理图说》载:“明洪武初年男女20053口”,按110户为一里,里有里长,城内为坊,坊有坊长;近城为厢,厢有厢长,乡村按山水走向划成乡。
全县8乡24里是:忠臣乡。
有唐兴里,湘滨里。
地域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昭山。
建宁乡。
有齐民里、明堂里、义先里。
即今朱亭、淦田、古岳峰一带。
上民乡。
有布政里。
即今花石、盐埠一带。
崇岳乡。
有富阳里(后包括安仁里)。
即今花石、龙口一带。
怀德乡。
有龙盖里、感化里。
即今易俗河、继述桥至碧泉一带。
易俗乡。
有锦泉里、永丰里、长丰里、善政里。
即今乌石、黄荆坪和青山区一带。
移风乡。
有安定里、上林里、托居里、居义里、盘石里,常安里。
即今响塘区的南谷、仙女和姜畲区的塔岭、姜畲、云湖桥及韶山区一带。
光泽乡。
有安仁里、褰帷里、望霞里、志德里、可风里。
即今易俗河、梅林、茶园铺、中路铺、白石铺、马家堰、古岳峰一带。
解放以前较长时期,农村从事迷信职业的师公、道士等,书写“文疏”,多沿用此乡、里作为地名。
二、清代的行政区划湘潭县于清代划为十八都,其中四、五、十七都各分上、下都,县城和街总为半都,全县称二十一都半。
每都划分十个甲,共二百一十甲。
都设都总管行政,设都团管军事。
甲设团正管行政。
设团总管军事。
每甲按上、中、下或左、右、东、西等划为三境、四境至六境者,全县共有六百。
七境。
后境改为粹。
境有境长,牌有牌头。
城街设十九总,自宋家桥至通济门为一至八总(一说宋家桥从未建街,应从三义井算起),建城后废一至八总。
自平政桥(即大埠桥)至窑湾划分九至十九总,今仍习用其名。
一都:县之东北,今属株洲。
界抵醴陵、浏阳、长沙,水出丰溪、株洲、白石三港入湘江,属旧一都。
二都:县之北,今湘潭市郊及响塘区之一部,亦属旧一都。
三都: 县之东,今株洲县马家河至黄鸭塘一带,属旧八都。
都甲的来历

都甲的来历都甲是一种行政区划,是民间寻根问祖古老沿革。
明、清时期使用的最为广泛。
它是民间将几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混合使用的结果。
唐朝实行的是乡保制,宋朝是都保制,元朝是村社制,明朝是里甲制或保甲制,清朝是保甲制。
由此可知,都甲是宋朝的都和明清的甲的混合物。
不管是那个朝代,这两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和村。
在民间的使用习惯上,也是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
一般用数字来表示,如几都几甲,也有的称为×××都几甲。
民间认为,只要是同姓同都甲,不论远近都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
葬礼路引上所写的都甲,是按照民间习惯使用的旧的行政区划所注明的死者的籍贯。
据《府谷县志》85页记载,里甲,县编户四里,每里十甲,旧志原额六里,今裁汰丰、衍宁镇二里止,存四里,其裁汰之由无故。
又载府谷四里:‘太堡里、太平里、合河里、辑和里’。
‘乡村:四乡、五保、十地方。
此从俗志之也,旧志有乡名,大半未谙(an),今仍注各地方下’。
由此看来我任氏是归属于府谷县‘辑和里’,‘辑和里’有十甲,吾族为第二甲,故称‘辑和都二甲’。
府谷县志载‘县有四里、十乡、二百二十七个村庄。
18532户,84558名男妇大小编丁,详见田赋’。
田赋载‘辑和里额徵地丁折色正银四百一十四两贰钱四分六厘,遇润加徵(zheng)银一十两一钱五分,额徵本色粮三百八石九升七合’。
这些说明都甲是当时政府的户籍、兵役和征税的管理制度。
明清两朝的行政区划都是都甲制,和现在的乡村一样。
还有一个特点是,明清两朝的户籍制度与都甲制相统一,就是人可以迁出外村外都外县,但你的户籍不变,仍在原来的都甲里,交皇粮国税(民间称人丁财)仍要返回原都甲去缴。
这样,虽然人迁走了,但他的都甲户口不变。
从这一规律出发,明清两朝近600年,人们的都甲户口不变,因此,只要你一说你姓氏的都甲户口,就能判定两个同姓的人是不是同宗同祖,这是寻根问祖的一条主要途径。
寻源家谱创始人:任占标。
双重户口调研报告

双重户口调研报告双重户口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双重户口是指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拥有法律上都有效的户籍。
双重户口在中国是存在的,但在一些地区政府不允许或者限制了双重户口的申请和使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双重户口的现状和影响,并分析双重户口政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是在双重户口政策实施地区的居民,包括双重户口持有者和非双重户口持有者。
共收集了200份问卷,其中包括150份双重户口持有者和50份非双重户口持有者。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以了解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双重户口的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双重户口持有者中有80%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外地开设户口,30%是因为个人原因在外地开设户口。
非双重户口持有者中,有60%表示不满意目前政策限制双重户口的申请。
2. 双重户口政策对个人的影响双重户口政策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样的。
调查结果显示,双重户口持有者可以享受到两地的各种福利和服务,但他们也面临着费用和时间上的负担。
相比之下,非双重户口持有者认为他们在就业、住房等方面受到了限制,而且错失了享受其他地方福利的机会。
3. 双重户口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双重户口政策对社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双重户口持有者的存在对两地的经济和人口流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双重户口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等问题。
4. 政府对双重户口政策的看法和政策调整根据访谈结果,政府对双重户口政策的看法是复杂的。
一方面,政府认为双重户口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但另一方面,政府也担忧双重户口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不公平问题。
政府表示将继续研究和调整相关政策,以使双重户口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调研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双重户口政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双重户口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又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整理)湘潭县都甲制详介

湘潭县都甲制详介一、明代的行政区划据《白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一十九里(按里的名称有二斗四里)。
”当时人丁稀少(《湘潭县地理图说》载:“明洪武初年男女20053口”,按110户为一里,里有里长,城内为坊,坊有坊长;近城为厢,厢有厢长,乡村按山水走向划成乡。
全县8乡24里是:忠臣乡。
有唐兴里,湘滨里。
地域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昭山。
建宁乡。
有齐民里、明堂里、义先里。
即今朱亭、淦田、古岳峰一带。
上民乡。
有布政里。
即今花石、盐埠一带。
崇岳乡。
有富阳里(后包括安仁里)。
即今花石、龙口一带。
怀德乡。
有龙盖里、感化里。
即今易俗河、继述桥至碧泉一带。
易俗乡。
有锦泉里、永丰里、长丰里、善政里。
即今乌石、黄荆坪和青山区一带。
移风乡。
有安定里、上林里、托居里、居义里、盘石里,常安里。
即今响塘区的南谷、仙女和姜畲区的塔岭、姜畲、云湖桥及韶山区一带。
光泽乡。
有安仁里、褰帷里、望霞里、志德里、可风里。
即今易俗河、梅林、茶园铺、中路铺、白石铺、马家堰、古岳峰一带。
解放以前较长时期,农村从事迷信职业的师公、道士等,书写“文疏”,多沿用此乡、里作为地名。
二、清代的行政区划湘潭县于清代划为十八都,其中四、五、十七都各分上、下都,县城和街总为半都,全县称二十一都半。
每都划分十个甲,共二百一十甲。
都设都总管行政,设都团管军事。
甲设团正管行政。
设团总管军事。
每甲按上、中、下或左、右、东、西等划为三境、四境至六境者,全县共有六百。
七境。
后境改为粹。
境有境长,牌有牌头。
城街设十九总,自宋家桥至通济门为一至八总(一说宋家桥从未建街,应从三义井算起),建城后废一至八总。
自平政桥(即大埠桥)至窑湾划分九至十九总,今仍习用其名。
一都:县之东北,今属株洲。
界抵醴陵、浏阳、长沙,水出丰溪、株洲、白石三港入湘江,属旧一都。
二都:县之北,今湘潭市郊及响塘区之一部,亦属旧一都。
三都: 县之东,今株洲县马家河至黄鸭塘一带,属旧八都。
某某村村志

某某村某某村,属保德县某某乡,地处保德县东部,东与本乡王家寨村一河之隔,南与本乡五楼沟村毗邻,西与本县义门镇三庄头村接壤,北与本乡红花塔村相连。
现有人口345人,面积约1.5平方公里,2008年起修建王家寨煤炭集运站征用六百余亩,其他耕地分别于2001年退耕397亩、2002年退耕126亩、2005年退耕62亩、2006年退耕59亩,共计644亩。
历史沿革。
民国以前,本村所在地属边关地区,偏头关以内,宁武关以外,是北部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沿黄河南下的重要通道,常有战事发生。
本村原名刘家渠,大约在宋、元时期(具体年份无法考证),朝廷军队和北部少数民族军队在此打过一仗,朝廷军队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将村名改为“吾捷尔”,我们取得了胜利的意思,后取其谐音,村名改为“某某”。
都甲户口时期,本村属义门都十甲。
本村居民原来只有刘姓一族。
明朝洪武二年,朝廷颁布命令,从人口稠密的河东平阳府迁移部分人去北部屯垦戍边,一为增加土地耕种面积、发展生产,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问题;二为解决北部边患问题。
平阳府洪洞县符村王姓一家,响应朝廷号召,迁来某某村前坪居住、耕种,协助朝廷抵御北部少数民族入侵,后来为躲避战乱,王姓全部搬到今王家寨村位置居住。
由于某某村地处保德东大门,属本县战略要地,朝廷在朱家川河某某村对岸设立兵寨(今王家寨村位置),因此地有王姓居住,所以取名“王家寨”。
后来有部分王姓族人从王家寨迁出,分别到本县的岳家里村、红花塔村、五楼沟村和河曲、五寨等地居住,其中一户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后来迁去岳家里村的部分王姓族人又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
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在本县义门镇所属的水池墕(无人居住的地庄子)开荒种地的本县铺房墕村徐姓一家迁来某某村居住。
所以现在某某村居民有王、刘、徐三姓。
本村为农业村,村民以耕种土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糜子、谷子、黍子、莜麦、玉米、高粱、山药和豆类,耕地全部为旱地,山坡地居多,产量不高,但由于人少地多,除遇特别干旱和自然灾害年份外,都能解决村民的口粮问题,生活并不富裕。
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规定范文(三篇)

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规定范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规定如下:1. 农村户口的获取:农村户口的获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出生、迁入、复制和收购。
2. 农村户口的条件:农村户口的条件主要包括:农村居民,身份合法,无限制迁出大连市户籍等。
3. 农村户口的迁移:农村户口可以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迁移。
户口迁移主要有户主迁出、全家迁出和落地户口迁移等形式。
4. 农村户口的管理: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主要由村委会和乡镇政府负责。
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做好户口登记、审批和管理工作。
5. 农村户口的使用:农村户口应当依法使用,不得用于非法用途。
农村户口在使用过程中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6. 农村户口的注销:农村户口可以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注销。
户口注销主要有户主死亡、全家迁出和落地户口迁移等情况。
以上为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的基本规定,具体的操作细则还需参考当地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定。
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规定范文(二)第一章绪论为了加强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工作,规范农村户口办理及管理流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农村户口的申请和办理第一节农村户口的申请条件1. 农村户口的申请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 农村居住年限要求:申请人在该农村地区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二) 农村工作要求:申请人在该农村地区有稳定工作,且在该地区工作满一年以上;(三) 户籍所在地要求: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
2. 农村户口的申请人如不满足上述条件,可以通过特殊申请或者特殊情况认定,经相关机关审核批准后方可申请办理。
第二节农村户口的办理程序1. 农村户口的申请和办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2. 农村户口的办理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申请、审核、审批、签发户口本。
第三节农村户口的申请材料1. 农村户口的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一) 申请表:填写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二) 居民身份证: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提供复印件;(三) 户口迁移证明:提供户口迁移证明,证明原户口已迁移至本农村地区;(四) 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如婚姻证明、工作证明等。
历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

历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历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的户口制度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乌桓、羯等。
这一时期的户口制度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部落首领统治。
各部落之间相互独立,户口管理相对松散。
部落首领掌握着部落的户口信息,用于征税、征兵等目的。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逐渐融入汉族社会,户口制度也逐渐完善。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下设县、乡、亭等基层组织。
户口管理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对全国户口进行普查,将人口分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不同身份,并征收赋税。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户口制度,并对北方地区的民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融合。
汉朝设立都护府、郡、县等行政机构,对北方民族进行管理。
户口管理上,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征收赋税,并征召壮丁为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鲜卑、羯、氐、羌等。
这一时期的户口制度继承了汉朝的传统,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在此基础上,各民族政权还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革。
例如,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了“六镇政策”,对北方边境地区的民族进行管理。
六镇设立军事、行政双重机构,对辖区内的民族进行户口管理、征税、征兵等。
此外,北魏还实行了“僧祇户”制度,对佛教寺院和僧侣进行户口管理。
四、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契丹、靺鞨等。
这一时期的户口制度有了较大的变革。
隋朝实行了“大业律”,对全国户口进行普查,将人口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身份,并征收赋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户口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唐朝实行了“开元律”,对户口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为本地户籍,客户为外地户籍。
唐朝还设立了“坊市制”,对城市户口进行管理。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府兵制”,对军队进行编制,并征召壮丁为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市离石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中段腹地,四周群山环绕,地处华北地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地,战略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自东汉西河郡治迁置于此后,吕梁市离石区一直是晋西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县城作为郡、州治驻地已有1870余年的历史。
1 971年4月,吕梁地区成立后,离石为吕梁行署驻地,2004年6月,吕梁撤地建市,离石撤市建区,分别为吕梁市、离石区。
离石,从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县改石州,到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止,称石州的历史有9 90年。
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蒙古兵俺答(即阿勒坦汗)攻陷石州城后,经隆庆皇帝恩准,改石州为永宁州,至1911年止,称永宁州的历史有344年。
本文试图辨析的山西吕梁南梁贺氏家族都甲户口的时间范围是:明石州、明永宁州、清永宁州时期(明嘉靖初年1527年至宣统三年)约384年。
离石最早记载乡村级行政设置始于唐代。
全县设有五个乡,一乡五百户。
后来因与周边县的多次分合,乡村范围及名称多次变更。
明、清两代实行都甲制,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
据我们查阅清顺治版《永宁州志》、光绪版《永宁州志》以及《离石县志》等志书,其上记载,明朝初年至清朝初年,石州、
永宁州的都甲户口,由41坊都,逐步缩减合并为25坊都、16坊都,直至清顺治年间的10坊都。
但是,41、25、16坊都的具体名称志书上并未记载,只记载了10坊都的具体名称。
离石现存最早的志书,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永宁州志》,当时记载的永宁州都甲户口为:十坊都。
即二坊八都,在城为坊,有宣阜、来安两坊;在乡为都,有东相都、仁城都、太孝都、勤忠都、青门都、泽远都、文北都、同南都。
每一个坊都下,各设置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