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刘禹锡柳宗元

文学常识刘禹锡柳宗元

文常资料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生死之交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

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

柳宗元和刘禹锡形容他们的友谊的词

柳宗元和刘禹锡形容他们的友谊的词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引言友谊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文人,他们之间的友谊被人们广泛传颂。

本文将深入探讨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从他们的相识、交往过程、情感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更好地理解并珍视真挚的友谊。

第一章相识1.1 柳宗元的事迹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才华横溢,卓越的才能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柳宗元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离奇的事情,他的才华和品格吸引了众多的朋友和知交。

1.2 刘禹锡的事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优美动人,流传至今。

刘禹锡的才情博学,使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1.3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相识柳宗元和刘禹锡在唐代的一个文化聚会上相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两位才子一见如故,彼此由衷地欣赏对方的才华与品性。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第二章交往过程2.1 文学交流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见如故,之后经常进行文学交流。

他们互相赏识,彼此分享自己的作品,促进了彼此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进步。

他们经常一起为对方的作品题写批语,相互间的文学启发使他们的作品更加精彩。

2.2 政治交往除了文学交流外,柳宗元和刘禹锡还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

他们都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改善社会状况。

因此,他们在政治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2.3 精神支持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政治活动中,柳宗元和刘禹锡都给予了彼此巨大的精神支持。

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相互勉励,互相支持,共同度过难关。

2.4 日常生活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不仅限于文学和政治交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常常一起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琐事,互相关心对方的身体和家庭。

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使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

第三章情感交流3.1 真诚的友谊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颇具盛名的两位诗人,后世人因这二人的友谊,也因二人相似的遭遇,将两位诗人并称“刘柳”。

二人都曾遭遇过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这也成就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也让二人情系千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朴素唯物主义者,虽曾经历过相似的命运,但其各自独特的性格让二人诗歌的风格迥乎不同。

刘禹锡的诗歌受他刚毅性格的影响,多为熊直刚健之风;而柳宗元的诗歌,在他性情的蕴养下,呈现出简淡幽深的风格。

不同的诗风,迥乎的性情,却也成为了知己挚友。

刘禹锡的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本来就性格刚毅,绕有豪猛之气,这种具有个人魅力的独特性格,为他的诗歌添染了几分豪气,再加上在忧患之年久居,生活为他谱写了一曲曲悲惨的曲子,他虽愤懑,但从未绝望,这也让他的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豪气万丈的曲谱。

如《酬天乐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前篇,我们无需多思,那沉闷苦楚扑面而来,但让我们着重认识的是那句全诗最精彩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我们很容易就能沉浸到对刘禹锡所述的情感中,虽然诗人也会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感到深深的惆怅,但仍然乐观豁达,不屈不挠,所有低沉的情绪,从这一句开始变得昂扬,最后的“暂停杯酒长精神”不由得让我们与他一般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虽然命运多桀,但是刘禹锡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也并不是说他所有诗歌多是豪放的,而是多说他为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除去豪迈,刘禹锡的诗歌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例如《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就成了秋天的特色,但刘禹另辟蹊径,“我言秋色胜春朝”,一言展尽风情,那是自信,那是激越。

再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秋高气爽,再多的情感,尽在不言中了。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
ﻪ(二)诗论研究。对刘禹锡的诗论进行研究,刘欢认为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这句著名的话中的“境”字,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旨。一层是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旨意;另一层是由文字刻划的种种物象。两者结构关系是“境生于象外”,刘禹锡有不少作品都能给人提供这样的艺术美。认为刘禹锡用入念息定,主体致悟方法解决意境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朱学东指出了刘禹锡构建以境生象外为中心的意境理论,包括因地乘气的主体心性论、因定得境的审美虚静论和至言无辩的言意论。刘氏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是最具有理论深度的,对古代诗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陈允锋认为刘禹锡在创作诗歌时也非常注意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重视,并充分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这也是他诗学思想的一个特点。
刘禹锡诗歌研究
———————————————————————————————— 作者:
———————————————————————————————— 日期: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 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ﻪ关键词:刘禹锡 诗歌 创新 艺术ﻭ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ﻭ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ﻭﻪ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 之诗的豪情—— 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刘柳情谊感悟

刘柳情谊感悟

刘柳情谊感悟嘿,咱今天就来唠唠刘柳情谊。

你说这刘柳情谊啊,就像那陈酿的老酒,时间越久越香醇。

刘禹锡和柳宗元,那可是唐朝文坛上一对闪闪发光的好哥们儿呀!他们一同经历了官场的起起落落,就好比那海上的小船,一起在风浪里颠簸摇晃。

这俩人在困境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那感情,啧啧,真是杠杠的!刘禹锡那性格,豪爽得很,像个大火球,热情四溢。

柳宗元呢,则沉稳许多,像棵苍松,稳稳地立在那儿。

他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却把这情谊演绎得无比温暖。

你想想看,当刘禹锡被贬到那荒僻之地时,柳宗元二话不说,陪着他一起去。

这是啥?这就是真正的哥们儿义气呀!这就好像你落难了,你的好兄弟不但不躲着你,还拉着你的手跟你一起面对,多让人感动呐!他们在分别的时候,那心情啊,肯定难受得很。

就跟咱和好朋友要分开时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他们用诗词来表达彼此的思念和牵挂,那些诗句啊,读起来真是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这刘柳情谊可不只是在顺境中才显得珍贵,在逆境里那更是闪闪发光。

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发牢骚,一起想办法。

这多像咱和咱的铁哥们儿遇到难题时,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商量怎么解决呀。

他们的情谊还体现在对彼此才华的欣赏上。

互相写诗夸赞对方,互相鼓励对方继续创作。

这就像好朋友之间,你夸我一句,我夸你一句,让彼此都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咱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两个像刘禹锡和柳宗元这样的好朋友呢?能在你困难的时候陪着你,在你高兴的时候和你一起欢笑,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指点迷津。

所以说啊,这刘柳情谊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

别小看了这情谊,它可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温暖和力量呢!我们也要珍惜身边那些真心对我们好的朋友,像刘柳一样,把这情谊一直延续下去。

总之,刘柳情谊就是这么独特,这么让人羡慕。

咱可得向他们好好学习,把咱自己的情谊也经营得好好的,让咱的生活也因为有了这些情谊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说是不是呢?。

唐代文人的文学社交与文化交流

唐代文人的文学社交与文化交流

唐代文人的文学社交与文化交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杰出的文人在这个时期涌现,他们不仅在创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学社交和文化交流活动。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人的文学社交和文化交流,并介绍一些具体案例。

1. 文学社交活动的重要性在唐代,文人之间的相互认识、合作和竞争对于推动文学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参加各种宴会、诗会和比赛等社交活动,他们能够互相影响、借鉴,并在这样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2. 宫廷诗坛唐代宫廷是一个极为繁忙而充满活力的地方,在这里举办了许多宫廷诗坛。

皇帝与贵族以及具备才华的士人相聚一堂,共同品评、创作和演绎各类诗歌。

这些宴会给了才华横溢的士人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

3. 私人诗社除了宫廷诗坛外,私人诗社也是唐代文人进行文学交流的重要场所。

文人们在私人诗社中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

著名的私人诗社有“豪放派”的杜甫、李白等参与过的“酒肆”以及“咸阳诗社”等。

4. 文化交流案例唐代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例如,王勃曾与杜甫、李商隐一同在京城游历,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游子吟》。

王之涣和岑参则是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相遇,并成为互相欣赏和启发的友谊关系。

5. 影响和遗产唐代文人在他们的创作中融入了丰富而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受到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追随。

他们通过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实践水平,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文人在文学社交和文化交流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活跃度和创造力。

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宴会、诗会,以及私人诗社等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人的社交活动与文学创作

古代诗人的社交活动与文学创作

古代诗人的社交活动与文学创作在古代,诗人不仅仅是孤独的创作者,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这些社交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诗人经常参与文人雅集。

文人雅集是一种聚会形式,旨在促进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创作。

这些雅集通常由一个主持人组织,他会邀请一些知名的诗人和文人参与。

在雅集中,诗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分享各自的作品,互相启发和鼓励。

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诗人之间的友谊,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舞台。

通过与其他诗人的交流,诗人们可以借鉴他人的创作技巧,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雅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诗人们可以通过在雅集中朗诵自己的作品,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其次,古代诗人还通过书信往来进行社交活动。

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代,书信成为了诗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诗人们通过书信互相交流创作心得、分享生活琐事,甚至进行文学批评。

书信往来不仅拉近了诗人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通过书信,诗人们可以互相赠诗、互相批评,这种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也可以促使诗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外,书信往来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资料,这些信件不仅记录了诗人的创作思路和生活经历,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依据。

此外,古代诗人还通过参与宴会和社交活动来扩展自己的人脉。

在古代社会,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诗人们常常受邀参加各种宴会。

在这些宴会中,诗人们可以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士,与他们交流思想、分享创作成果。

通过与各界人士的交往,诗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动态,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对他们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宴会也是诗人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们可以在宴会上即兴吟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学造诣。

最后,古代诗人还通过游历和参观名胜古迹来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

古代诗人大多钟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常常游历名山大川,观赏自然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这些旅途中,诗人们可以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这些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我看刘禹锡交友观

我看刘禹锡交友观

我看刘禹锡交友观引言交友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不同的人对待交友的观念也不尽相同。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文人墨客以其独特的交友观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其交友观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刘禹锡的交友观念和他在交友上的做法,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刘禹锡的交友观正直品德与友谊刘禹锡认为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正直品德的基础之上。

他提出“以国家之法、朋友之道、夫妇之义、长幼之倫为交游之本,至于文辞雅致,素有名誉亦不施为孽梗。

” 这表明他对朋友的要求既有道德底线,也有文化素养上的追求。

根据德行相交刘禹锡还认为交友应该根据德行相交。

他认为“交者二宝,得之寿考,负之生危。

” 意思是交友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够给人带来长寿和快乐。

同时,他也强调了交友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朋友之间互相扶持、信任、忠诚,才能真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刘禹锡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他说:“以子孝父亲之友,以子不孝,己所由错。

萧路弃捐,一旦情怀。

” 这说明了他对自己与亲友之间关系的看重,他认为只有对待亲友诚挚、孝敬,才能够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否则一旦关系破裂,也会引起他内心深深的懊悔和痛苦。

刘禹锡的交友实践以文学为纽带的交友刘禹锡是文学家,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通过文学交流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和其他文人经常互相赠诗、写信、评述文学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吸引,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注重修身养性的交友刘禹锡在交友中注重对方的人品和修养。

他与那些有高尚品质的人交往,他总是注意和他们共同提升自身的修养。

他与一些道家和佛家的高僧亲近交谈,向他们学习道德和智慧,这种交往不仅让他得到精神上的充实,也使他深受启发。

开放包容的交友态度刘禹锡在交友上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他乐于结交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

他与士人、官僚、商人、僧侣、妓女等各种社会阶层的人有着广泛的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友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张晓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1期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杰出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

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四所言:“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纵横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

”同时,刘禹锡还是文人词的早期作者之一。

刘禹锡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诚如王履道所说:“韩退之、柳宗元、刘梦得文冠百代。

”(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引)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禹锡的创作成就是极其卓越的。

本文试图从交友与创作的双向关系来展开论述,以见刘禹锡创作之一“斑”。

一、交友影响创作思想的形成刘禹锡自叙:“始余为童儿,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

视长者所止,必操觚从之。

”(《刘氏集略说》)他自幼勤奋学习,喜欢与擅长诗词的文人在一起,都认为他可教。

一旦发现大人的的行踪,必拿着写字板尾随在后,随时准备请教。

安史之乱期间。

大批文士迁居江南,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刘禹锡有机会向更多文人学习。

其中,诗僧皎然和灵澈就既是刘禹锡的老师,也是他创作的引路人,而刘禹锡常与他们一起吟咏。

我们不妨把刘禹锡与他们的关系称为亦师亦友。

皎然字清昼,人称昼公,诗名很大。

灵澈接受过皎然的指点,创作风格与皎然相近。

权德舆称他是皎然的入室者,说他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

刘禹锡说,灵澈“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

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

‟”刘禹锡对这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与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

刘禹锡当时年纪虽然很小,但诗已写得不错,得到了皎然和灵澈的称赞。

他们风趣地学着圯上老人赞扬张良的口吻说“孺子可教”。

皎然在《诗式》中强调诗歌的创新。

“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

”“复”,是对前人的继承;“变”是变革创新。

又说“复变二门,复忌太过,……夫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苟不失正,亦何咎哉?”显然,皎然更重视变革。

这对刘禹锡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代书诗一百音韵寄微之》中写道:“兴掩寻安道,词胜命仲宣。

从今纸贵后,不复咏阵篇。

”对诗歌创新大加赞赏。

他的《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中,“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更明见其传承关系。

刘禹锡的创作思想主要源于皎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他人对他的影响。

如施士丐讲《毛诗》,一反汉代经生家的拘泥古训,完全凭自己的理解而缘词生训、自由发挥,刘禹锡对此印象很深。

再如杜佑之《通典》,其宏旨在于“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而刘禹锡也有机会时常向杜佑请教,并且自称“未尝信宿而不侍坐”(《上杜司徒书》)。

正是这种新的学风、文风,使得刘禹锡在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革新思想。

以《天论》三篇为例,它秉承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这一命题,倡导“人能胜乎天者法也”,并作出了“生乎治者人明道”的结论。

可见,刘禹锡尚“治”,并为达到“治”而力主革新。

当然,这一革新思想还散见于刘禹锡所作的表状奏启、书信等文章中,如《献权舍人书目》《华伦论》等文皆是针对中唐的社会现实而指陈时弊、力主革新的。

二、交友带来了丰富的创作成果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在中唐独树一帜。

白居易评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白唱和集解》)明代瞿佑《归田诗话》也赞曰:“英迈之气,老而不衰。

”刘禹锡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比兴体制的讽喻诗,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反映时世和个人际遇的感遇诗,模仿和改造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

另外,还有大量的应酬唱和诗。

在此,选择其唱和诗与新乐府诗作简要分析。

对于刘禹锡的应酬唱和诗,时人认为其“显示作者纯熟的文字技巧,而思想价值较逊色”。

诚然,其唱和诗的思想性与他那些讽喻时弊、反映现实的新乐府之作比起来要逊色,但也有例外,择其要者言之,有的赋诗言志,如“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有的叙写情谊,如“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客酒后狂”,“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有的劝勉朋友,如“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劝谏白居易不要热衷于黄老之术,唯有通过保养才能延年益寿。

“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随高步绕池塘”。

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等掀起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这一新乐府运动对刘禹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刘禹锡与元稹、自居易的交友来看,三人之间很早就开始了唱和。

同时,刘禹锡自己也一向认为诗友间的相互切磋是极为自然、极为重要的事,这一思想认识在太和三年所作《乐天洛下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一诗中得以明确体现:“松间风未起,万叶不自吟。

池上月未来,清辉同夕阳。

宫徵不独运,埙篪自相寻……”因而,元和时期,在刘禹锡与元稹、白居易之间频繁的唱和切磋之下,元、白功利主义诗歌理论势必对刘禹锡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新乐府诗),如《泰娘歌并引》《插田歌并引》等。

前者表现了对泰娘高超技艺的赞颂以及对其飘零身世的同情,后者则赞美了农民插田的辛勤劳动并讽刺了计吏的庸俗钻营。

而这些与元、白新乐府运动的主张是一致的。

此外,刘禹锡在词的发展史上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二首,“为后来…倚声填词‟家找开了无数法门”。

同时,刘禹锡的词作清新而格调自高,兹举一例: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从兰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一)词中藻思旖旎,而格调清高。

刘禹锡在词作上取得的此等成就,亦是与交友密不可分的。

其词的风格特点也是与他词中唱和的白居易的词作极其相似、相互影响。

除去诗词,刘禹锡的散文在中唐也是别具特色的。

柳宗元评之曰:“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以韩愈、柳宗元为首,为配合政治革新而发动的古文运动,是中唐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

它提倡“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并力主创新。

由于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共事,常在一起讨论文章、一起进行创作,因而这一运动同样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对韩愈的创作成就和倡导古文运动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孔平仲《珩璜新论》卷四说:“观刘梦得《祭退之文》,有以知退之之文独步一时也。

”可见刘禹锡对韩愈的了解及对其古文的激赏。

同时,他曾在《祭韩吏部文》中追忆前事说:“昔遇夫子,聪明勇奋。

常操利刃,开我混沌。

子长在笔,予长在论。

持矛举盾,卒不能困。

”由此,我们知道,刘、韩之间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

柳宗元对刘禹锡创作的影响更大。

所谓“二十年来万事同”,足见他与刘禹锡关系之密切。

刘禹锡云:“时惟子厚,窜言其问”,亦可知刘、柳之间是勤于切磋的。

刘禹锡主张文章“以才丽为主”“似识度为宗”。

这与柳宗元主张的“文以明道”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正是与韩愈、柳宗元的相互学习与切磋,刘禹锡才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古文。

其中,以《天论》三篇为代表。

它既是交友的产物(在为文笔法上,相互切磋;在写作缘由上,“余之支河东解人刘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云作《天论》以极其辩云。

”),同时又是“主才丽”“宗识度”的典范,是对古文运动在实践上的响应。

除古文外,刘禹锡的骈文也颇有成就。

韩、柳不仅是古文大家,同时也是写作骈文的好手。

刘禹锡与韩、柳之间切磋交流,势必会影响到刘禹锡的骈文创作。

其骈文中的代表作《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

该文音调谐美,造句精美,句式多变,对偶精工。

可以这样说,这篇八十一字的短文取得的成就在整个骈文史上也是罕见的。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交友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成果,在诗歌、词作、散文等方面成绩斐然。

另外,他还写了医学方面的著作《传信方述》二卷,便是在与柳宗元共同研习医药的基础上,在道州刺史薛景晦寄来的《古今集验方》十卷的鼓励下,刘禹锡把自己搜集到的五十余方编集而成的。

其古文《大论》二篇,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也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三、交友促进了创作风格的转变刘禹锡创作风格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即由前期的激进遒劲转为后期的冷隽闲适。

刘禹锡诗歌分为前后两个发展时期:前期自永贞元年(805)至宝历二年(826),即诗人谪居朗、连、夔、和四州时,后期自宝历二年至会昌二年(842),即诗人晚年居洛阳及三任上州刺史时。

以讽刺诗为例,刘禹锡前期的诗作针对性较强,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具有鲜明的爱憎。

如《飞鸢操》“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辛辣地讽刺了权贵们的外表威风而内心鄙劣。

刘禹锡有诗云“饱霜孤竹卢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正可看作他前期诗作的基本倾向与特征的鲜明概括。

而刘禹锡后期的诗作则含蓄而内敛,正如其诗所云“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如《金陵怀古》“《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曲折而含蓄地指出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亡国之君的后尘,其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境遇日安与国势日危是导致刘禹锡创作转向的主客观原因。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刘禹锡诗风的转变与其交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譬如,裴度曾以联句的方式规劝刘禹锡不要继续热衷仕宦:“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

惟喜因我过,须知未贺君。

”而白居易则说:“可怜闲气味,唯欠与君同”,希望刘禹锡赶紧解官闲居。

再从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来看,他后期的作品已由写民生疾苦转为写贵族的闲情逸趣,由关注社会时弊转向叙写身边琐事。

此时刘白唱和已成为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了。

另外,刘禹锡在太和七年把他与令狐楚唱和的诗歌编为《彭阳唱和集》,并写了一篇“引”,称令狐楚“贵为元老,以篇咏佐琴壶,取适于闲宴,锵然如朱弦玉磐,故名闻于世间”。

可见,刘禹锡后期的交友中,这种意在劝勉的联句和志在闲适的唱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并最终促使他完成了创作风格上的“由精锐转向含蓄”这一重大转变。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交友与创作是紧密相联的。

他的交友是创作的前提,也为刘禹锡创作的不断开拓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他的创作则是交友的反映,也给刘禹锡的交友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交友与创作又是贯穿始终的。

因此,我们认为,正是在“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的不懈追求下,在交友与创作的双向促动中,造就了一代“诗豪”;而他交友与创作,也必然会如白居易所云“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哭刘梦得尚书二首》),永远彪炳史册!张晓东,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