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

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

2.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3.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4.《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5.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

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6.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7.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8.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9.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上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11.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12.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13.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14.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

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 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

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 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

15.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材料表明()

A.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B.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

C.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D.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发展

16.《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18.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

19.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20.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

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1.

时期史实

秦汉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2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2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24.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25.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26.“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27.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28.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29.《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30.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A.否认“天理”的存在B.认为“理”“欲”相统一

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二、材料阅读

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

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材料二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11分)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商朝认为天命永固,周朝天命观念宣扬道德因素,为其取代商朝提供合法依据,同时开辟后世道德政治的先河,故选D项;天命观念不能揭示古代社会兴衰规律,排除A项;西周天命观为其“小邦周”取代“大邑商”

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影响后世王朝执政思想,不涉及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排除B项;周朝天命观与社会生产发展无关,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

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骆驼属于西北地区的物种,在秦始皇陵中出土,体现出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来往交流,故能够印证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与西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往来,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出土的金骆驼,属于手工制品,对于了解秦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一定作用,但是“是最重要的实物史料”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朝出土的金骆驼能证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但是最早交往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能证明在秦朝时期存在中西方交往的现象,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具有了多条中西交通道路,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万户以上为令……皆有丞、尉……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等信息可知,秦朝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都设有相应的官员进行管理,说明了秦朝在地方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等级体制,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题干有监察官员,但材料未涉及“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故A项错误;“官秩仅六百石……秩仅千石……官仅七品”,与“位高”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故C项错误;“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等,与“以卑察尊”相符,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提取表格信息后,我们可以得知根据季节的要求做相应的任务,从而自给自足,结合题干的时间“东汉时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

命令的主体是政府,而且材料中还有“培筑垣墙”这一工程任务,故B项错误;

材料中虽然提及纺织业,但无法看到形成规模,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豪强经济发达,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威胁,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坞壁经济”可以“耕战兼备”,相当于独立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割据,不利于大一统,故选C项;材料可知“坞堡”是“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的选择,次经济形势是内部相对稳定,利于农耕经济发展,需注意此选项中是“农耕经济”而非“小农经济”,排除A项;大量农民依附其中会壮大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推动士族门阀政治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说北方农民依附于“坞堡”中,未提及南移趋向,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可知,钱穆先生认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是受到当时动乱的社会形势的影响,说明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不符,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无关,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经济水平与制度设计的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不能反映其对人才选拔有何积极作用,并且九品中正制推行到后期,不利于国家广泛地选拔优秀人才,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佛、道与儒学的融合,而非挑战儒学,故B项错误;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不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

流的趋势,没有体现出“合归儒”,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科举考中的官员的出身对比,从中可知,士族出身的官员相对数量较多,但是也有了小姓和寒门子弟,可知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官员的来源广泛,改变了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局面,反映出官吏来源基础扩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官员的出身的对比,虽然贵族士族出身的人数比较多,但是从表中体现不出贵族在科举考试中拥有一定的特殊的权利,排除A项;科举考试以考察人的才学为标准,世家大族相对来说,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个人的才学更高,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占优势,而小姓和寒门相对贵族而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限,所以科举录取率相对较少,但也体现出科举制决定中举率的是个人的才学,不是家族的地位和门第出身,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中的官员的出身的对比图,体现不出来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以侧重政治素养为主,排除D项。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无法得出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唐代城市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商帮在清朝出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可以看出这些城市以东部地区居多,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D项正确。

12.【答案】D【解析】婆罗门曲在中国的流传属于中外文化交融,而杨敬述的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的更名则带有创新的色彩,因此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材料叙述的是一首佛教歌曲在中国的流传,并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

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韩愈恢复原典,复兴传统儒学,故A项正确;韩愈赞美古代先贤和儒家初始阶段的儒学家,期望学习和恢复早期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韩愈赞赏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韩愈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题干提及张载、朱熹主张“均田产”、复古井田等,蕴含爱民、平等等思想,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儒学加强伦理关系,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主张有些是不合时代的,如复古井田、实行分封制等,排除B项;张载、朱熹的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的,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认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即“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

年,……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其中的“票据”、“手续费”、“兑换现钞”、“政府担保的纸币”等词汇属于信用金融的范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在宋朝会出现信用金融,其主要原因是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选D项;题干中“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与“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在宋朝经济中有一些含有近代化的因素,而不是全部,后者是指宋朝经济已全部近代化,排除A项;“票据”、“现钞”、“纸币”等形式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排除B项;

“票据”、“现钞”、“纸币”等形式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与租佃双方的契约没有关系,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只涉及到贵族文化,不全面,故A项错误;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

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

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项表述中的“减轻中央负担”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非牵涉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省、道、州的增加,以及县的数量增加体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D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文学艺术是实现教化的手段而非目的,故A项错误;孝子孝行成为世俗化文艺元曲的演出的重要内容说明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故B项正确;宋代以降,儒家理论基本都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未实现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儒家伦理的传播方式,民间力量有力维护儒学地位,但维护儒学地位的主体为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材料“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说明在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中,有利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且肯定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因为当时有廉价的劳动力,不是科技的落后,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内市场问题,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可知既有中国外传的工艺和汉字,也有从外国传入的数字和宗教,故选A项;材料中提到中

外间交流不仅有技术而且有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海外贸易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中不只有临近的日本、朝鲜,还有阿拉伯和意大利,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材料中江南市镇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及因此而导致的人们的财富观念变化(重视商业而淡化农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抑制兼并措施,故B项错误;农村中各种成分农民占有土地的多少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贫富观念的强弱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不合题意,故D 项错误。

24.【答案】D 【解析】材料中侧重于对家族成员的个人的品行的,不是维护宗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C项是家训实行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得出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故D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可知王学打破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可

知王学打破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未涉及反专制倡民主,排除A项;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属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B项;程朱理学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

26.【答案】A【解析】据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以得出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A项正确;据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知,“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追求的是现实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不能说明明代文学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这动摇不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

2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永佃制和大小租,土地所有权始终归地主,佃农只有土地经营权,故A项正确;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使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减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涉及了缴纳地租,没有赋税征收种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故D项错误。2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瓷器的绘画内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规定的,排除B项;

题干内容仅是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着重点在于瓷器绘画的内容,而不是瓷器本身的价值,排除D项。2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

机务”,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D项错误。

30.【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得出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礼欲关系,朴素唯物主义与其不符,故C项错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主张、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的激烈批判,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31.【答案】(1)原因: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

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达;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任意四点

8分)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治国、哲学、文学、礼

仪等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6分)

(2)变化:由追求温饱到追求口味,营养均衡等;出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观念。

(4分)评析: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物资匮乏;1978年中

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但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

对待。(任意三点7分,局限性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

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食”文化中食物来源是其重要组成部

分,而食物来源与农业发展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古代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耕

文明,农业在社会经济乃至“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自春秋战国

开始,小农经济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统治者也基本都推行重农政策;同时随着

铁犁牛耕的普及,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食物的来源;而除

了农业生产技术之外,自然环境的变法也对农业乃至“食”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工商业的发展也能为食物的交流提供便利,因此古代中国农业以及工商业的进步为“食”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物质基础;据材料一“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可知,南宋时期是“食”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南方农业的发展对“食”文化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而南方农业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密不可分,并且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北方“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提高了南方经济、文化乃至“食”文化在全国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在民族大融合时期,如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越来越多的胡食进入中原乃至南方,使得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包容开放的特点;据材料一“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可知,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海陆丝绸之路,特别是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将美洲的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食”文化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一“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可知,围桌共餐成为古代“食”文化的重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从分餐制变成围桌共餐,特别是家庭内部的围桌共餐,体现了宗法观念及家庭伦理观念。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可知,“食”文化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传统伦理原则和思维方式,因此可以通过研究“食”文化而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食”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民族大融合时期,“食”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吸收了众多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于民族交流与融合有重要作用;据材料一“古代文献中就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可知,古代中国“食”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饮食,还具有治国、社交、传统伦理原则与思维方式等多样化的内涵,同时也说明“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食”文化以这种饮食化的多样化内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可知,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水平低,物质匮乏,使得当时的“食”文化以解决温饱问题为首,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质供应充足,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食”文化有了健康、营养、科学、卫生等更多内涵;根据材料二“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可知,饮食内涵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饮食本身,向着多元化、文化艺术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前,“食”文化关注的是温饱,原因在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物质匮乏;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水平提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供应得到充分保障,加之中外经贸联系密切,进一步提高了物质供应水平,丰富了物质生活;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可知,饮食内涵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饮食本身,向着多元化、文化艺术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据材料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可知,多元化的“食”文化也存在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32.【答案】

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解析】本题审题分为三步,首先是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中国历史”,其中蕴含三个细节,一是“创新”,二是“贯穿”,实际上就是学生答题时要注意尽量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要考虑到,三是要结合所学;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说明,注意题目是不限定角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设定的四个角度的某一个或多个,或者是修改、补充、否定、创新,这一块不求答题角度过度铺开,能够根据考场时间和自己的知识掌握,针对一个角度准确分析是比较理想的,在能力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从多角度论述;第三步是具体答题

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一是观点明确,二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洞地说历史概念没有史实,也不要只列举史实而不知道把史实与主题随时进行结合,三是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准确,要和准备结合的结论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是按照图示角度来回答,首先表明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如果按文化理念的求变求新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如果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四大发明、京张铁路、袁隆平等;如果按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唐朝的兼收并蓄、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当代的对外开放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