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清单
新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典型题例

新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典型题例【考纲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读书推荐清单

读书推荐清单读书是一种陶冶情操、开拓思维的活动,通过阅读好书,我们可以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馆或者书店,我们有时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选择哪本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整理了一份读书推荐清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
1. 小说类推荐-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人类从猿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引发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 《围城》(作者:钱钟书):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绘上海滩的生活,讽刺了封建礼教和人际关系的种种不合理。
- 《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让我们思考权力、自由和个人隐私在社会中的价值。
2. 历史类推荐-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除了在小说类中提到的这本书,它也被归类于历史类。
透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共同的历史轨迹。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这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通过对贾府与荣府两个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和封建道德的崩溃。
3. 心理学类推荐- 《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这是一本早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分析了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 《人性的弱点》(作者:戴尔·卡内基):这本书以身边的案例为基础,研究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和人性中的弱点。
4. 科普类推荐- 《时间简史》(作者:史蒂芬·霍金):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物理学著作,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 《肆式思维》(作者:艾德华·德·博宁):这本书介绍了四种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思维的多样性和发展潜力。
5. 文学评论类推荐- 《百年孤独》(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本书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多代人的家族故事,探讨了命运、孤独和爱情的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小说的概念和三要素1.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情节和环境。
其中,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来自作者的虚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
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有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外貌(肖像)描写反映一个人的大致性格,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动作描写透视人物思想感情,心理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本质特征。
(2)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在具体作品中,这四个部分的布局不一定能够完全分清,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以颠倒或交错,目的是要做到紧凑、新颖。
为了使小说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会同时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使情节丰富的重要手段。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在《孔乙己》的开头,作者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描写,介绍了酒店的布局,描写了短衣帮、穿长衫的两种喝酒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艺术地展现清末年间社会上的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如《孔乙己》一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要么渲染咸亨酒店冷清、压抑的气氛,要么烘托孔乙己出场时悲凉、凄惨的气氛,并暗示了孔乙己必然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一到20回阅读清单

红楼梦一到20回阅读清单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古代小说,共有120回。
以下是红楼梦一到20回的阅读清单:
1. 第一回:贾雨村风雨送宝玉入京都
2. 第二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3. 第三回:贾宝玉神仙通变鸳鸯
4. 第四回:贾宝玉黄雀在后庭花
5. 第五回:贾宝玉衔杯蛱蝶儿笑
6. 第六回:林黛玉悼红袖招魂
7. 第七回:贾宝玉私赏尤二姐
8. 第八回:贾宝玉大闹灵感庙
9. 第九回:贾宝玉观戏儿刘姥姥误会荣府
10. 第十回:贾宝玉夜奔金陵城
11. 第十一回:贾宝玉打魂灵扑空
12. 第十二回:贾宝玉书诗贾环辱贾母
13. 第十三回:贾宝玉病逞英雄
14. 第十四回:王熙凤赋诗才子佳人
15. 第十五回:贾宝玉荐福地花笺
16. 第十六回:贾宝玉神仙鬼怪林黛玉
17. 第十七回:贾宝玉游玩咏春寺
18. 第十八回:贾宝玉葬花诗蒋玉菡
19. 第十九回:贾宝玉探母情芳官赛英莲。
小说阅读的知识清单

小说阅读的知识清单一、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注意概括介绍)B、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3.“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4、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定性+定量)高考小说鉴赏人物形象常用术语:(1)勤劳,朴实(淳朴),善良,真诚,守信,爱国,执著,乐观,豁达、勇敢,坚韧,顽强,倔强,自信,正直,仁厚,安分守己,温顺,节俭,聪明,机智,精明,干练,伶俐,踏实,谨慎,细腻,吃苦耐劳,有生活情趣,有平常心,有文化,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主见,有魄力,通情达理,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从容淡定,胸怀宽广,经验丰富,热心体贴,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大而无私,无私奉献,乐观开朗,自尊心强,刻苦勤奋,粗犷豪迈;(2)狡猾,自私,自卑,自傲,虚伪,粗鲁,冷漠,暴躁,贪婪,泼辣,卑鄙,无耻,圆滑,世故,敏感,逆来顺受,卑劣吝啬,忍辱苟安,委曲求全,谨慎多虑,自主意识薄弱,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善于逢迎,伶牙俐齿,阴险狡诈,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爱慕虚荣,损人利己。
5、如何判断谁是主人公?①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
②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
6、各类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暑假阅读清单

暑假阅读清单经典文学作品1. 《1984》- 乔治·奥威尔这本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现实。
通过揭示权力滥用和思想控制的危害,这本书引发了对个人自由和社会政治的深思。
2.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这是一本经典的爱情小说,以英国上流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曲折故事。
这本书融合了幽默、浪漫和社会观察,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3.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阿富汗的友谊与背叛、宽恕与救赎。
通过主人公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纠葛,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战争带来的痛苦。
启发性非虚构类书籍1.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历史的大趋势和演变,涉及了人类的起源、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信息革命。
这本启发性的作品将让我对人类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奇特的一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本自传记录了爱因斯坦的思想、科学成就以及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人生和思想。
有趣的小说1. 《哈利·波特》系列- J.K.罗琳这一系列的魔法小说讲述了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冒险故事。
这些书籍充满了魔法、友情和冒险,是适合享受想象世界的读者阅读的。
2. 《小王子》- 圣埃克苏佩里这本童话式的小说以一个小王子的冒险为主线,寓意了人类的孤独、友谊和爱。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让人们反思生活的真谛。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希望能够丰富暑假生活并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我相信这些书籍将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快乐的阅读体验。
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个充实的暑假!。
中考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9小说阅读(考点清单统编版)

专题9 小说阅读一、课标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试内容课内篇目:九年级上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九年级下册:《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小说的考查主要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设置题目。
另外主题和语言也是重点考查内容。
选材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将侧重弘扬真善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解决问题。
三、考试题型文学作品的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分析人物形象2.情节梳理3.环境描写的作用4.主题主旨、情感把握5.赏析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6.拓展探究四、方法技巧(一)分析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
这里说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
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情节本来就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鲜明的个性。
小说阅读知识清单打印

小说阅读知识清单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题目1、题目的作用①交代小说的主要情节;②交代小说的主要对象(人物、事物);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③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如:象征、比喻、双关、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标题一般为物等)。
④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提供社会背景⑤暗示小说主题,作为情感载体,抒发作者感情。
(内容上)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结构上)[特别提醒]理解小说以“××”为标题(题目)的原因或以“××”为标题(题目)的深层意蕴这一类的题目在回答时一定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2、题目含义:应注意关键词、修辞手法(双关、借物喻人、象征等)例如:以“祝福”为题有什么好处?①是小说的线索,贯串起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②交代了小说的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几次写到祝福)。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④暗示了主题。
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祝福”为题,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试分析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的作用。
①作为线索,贯串全文。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常春藤叶展开。
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象征了贝尔曼舍己为人的崇高牺牲精神。
④是琼珊的精神支柱,象征了生命和希望。
⑤暗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贝尔曼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对生命对希望对友情(苏艾对琼姗的照顾和鼓励)的礼赞。
三、人物1、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2、考查人物的题型(1)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此类题也可以以“赏析句子”的形式出现)(2)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清单一、命题预测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是,今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有一个明显的改动,即将原来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改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排列顺序的改变,极可能引发命题材料的文体变化,换句话说,很可能会考小说阅读。
二、考点分析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命题特点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要对其内容梗概、主题思想、主要的人物形象,乃至总体的艺术特色有一些了解。
四、方法点拨:(一)分点解说(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1)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深化主旨(4) 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 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克借鉴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分类解说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
②衬托。
③细节描写。
④对比。
⑤象征。
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
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四、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效果。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③抓写作背景。
(三)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