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总复习知识点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奇特的钱币一、钱币的实质(一)商品:1.含义:用于互换的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凝固在商品中无差其余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商品能够知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二)钱币:1.产生阶段:简单的、有时的物物互换→扩大的物物互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互换→以贵金属金银为媒介的商品互换(钱币的产生)2.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别出来固定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实质:一般等价物4.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切割、不易磨损、便于保留和携带5.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其余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钱币)6.商品互换:商品——商品:商品流通:商品——钱币——商品7.商品生产者如何实现“商品——钱币”惊险一跃: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置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三)纸币1.产生:金属钱币→铸币→ 不足值→ 纸币2.长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留、携带和运输3.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域)刊行并强迫使用的。
4.实质:价值符号(纸币自己没有价值,它取代钱币执行职能)5.刊行:钱币的供给量一定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钱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钱币量 =商品价钱总数÷钱币流通次数 =商品单价×数目÷钱币流通次数)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一)信用卡:1.含义:信用卡是拥有花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所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长处:使用信用卡能够集存款、取款、借钱、花费、结算、查问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花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优秀的客户刊行的一种信用凭据。
(二)支票:1.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据。
是出票人拜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必定金额给持票人的单据。
2.分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不可以支取现金,现金支票不可以转账)3.使用支票注意事项:①不得折叠;②拥有有效期;③不可以直接用于购物(三)外汇: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 3)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匹、贝壳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
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流通手段(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最新版)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1、结算方式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引起需求量的变化;②对生活必需品以及奢侈品的不同影响;③对替代品与互补品的不同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扩大内需)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②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2、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生产是消费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生活知识点

2.发展生产的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之 间的矛盾的客观需要,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 一意谋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内容: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 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 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既要有量的优势, 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1)价值与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 的货币表现。
提示: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与商品自身价 值成正比。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越大, 价格越高;反之亦然。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 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2.影响价格的因素
间接因素:气候、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 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 价格下跌。
3.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 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不 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价格变 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相关商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 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 品。反之亦然。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 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 量减少。反之亦然。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归纳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
(2)
国家财政
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
2、财政的实现:预算和决算
3、财政的作用
(1)
(2)
(3)
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
(2)途径: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
(2)
3、财政支出
(1)含义:
(2)种类(按具体的用途):
◆含义:
◆原因:
◆积极意义:
(3)企业联合
◆含义:
◆积极意义:
易错
易混
知识
1、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
2、企业做强的根本途径是进行企业兼并。
3、降价属于不正当竞争。
劳动和就业
劳
动
和
就
业
1、劳动和劳动者
2、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生产和发展而言:
◆对劳动者本身而言:
◆对社会稳定而言:
(1)含义:
(2)税率:
(3)纳税人:
(4)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什么)
(1)
(2)
(3)
2、违反税法的行为
(1)偷税:
(2)欠税:
(3)骗税:
(4)抗税:
3、公民要树立纳税人意识
(1)纳税人的权利意识:
(2)纳税人的义务意识: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便
捷
的
投
资
︱
︱
储
蓄
存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必背)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必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4、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它们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引起的。
5、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三种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支票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6、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7、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对待金钱,一要取之有道,二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重要因素的是供求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5、卖方市场是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一般处于卖方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每课或每一单元后面的“加强版知识点”供学有余力时掌握)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基础知识1、商品:(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判断标准)(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①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③商品交换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货币:(1)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是货币本质的体现,由货币的本质决定。
(3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4)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用现实的货币。
(5)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二、延伸问题:1、通货膨胀及危害?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人们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外汇汇率变化说明什么?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降低,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
反之亦然。
3、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利:①人民币升值可使企业进口商品节省费用;②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③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②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4、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何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①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对卖者有利的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对买者有利的市场)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二、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
互补商品: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则相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
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商品的价格下跌,缩小生产规模。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质量好的商品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加强版知识点)防止物价上涨(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结构性上涨的特点(有升有降,但是总体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的危害:影响人民的生活、社会经济秩序。
(三)怎样防止物价过快上涨?⑴大力发展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特别要加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并降低流通成本,确保供应。
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②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支持发展生产。
③加快健全和完善能源、粮食、肉类等物质储备体系。
④作好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严查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
(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物价问题综合解读(一)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物价指数。
(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如果物价指数为1,说明物价稳定。
如果物价指数为1.3,说明物价上涨幅度为3%。
)据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信息,20XX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
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
(二)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1.物价上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⑴价值决定价格。
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成本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上升。
⑵供求影响价格。
如果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导致供不应求时,卖者之间的竞争会加剧,商品价格上升。
而影响供求的因素又包括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3.其他影响因素: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⑵国家的宏观调控;⑶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少数不法厂商通过违法的方式操控价格;⑷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还要受其互补品或互为替代品价格的间接影响。
(三)物价上涨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⑴在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会降低居民的购买力,使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加重居民的消费负担和心理压力。
⑵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居民消费结构。
一般来讲,当物价普遍上升时,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即使物价大幅上升,需求也不会大量减少(所以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会大大加重消费者负担)。
而其他并非必要的生活用品、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⑶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
⑷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2.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⑴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经营状况。
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者商品销售价格下降,都会使企业利润水平降低,经营状况恶化;反之,如果原材料价格下降或者商品销售价格上升,都会使企业利润水平增加,经营状况好转。
⑵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促使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商品价格低,企业就会压缩生产,转而生产价格高的商品,开拓新的市场。
商品价格高,企业就会扩大生产。
⑶影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企业率先降低商品价格,就能提高该企业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价格竞争力。
3.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物价过快的上涨,会引发经济波动,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1)影响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发展水平。
(2)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
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人们购买力提高。
2、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正确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过度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发扬光大。
(加强版知识点)建设生态文明1.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怎样建设生态文明?①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②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和执法检查,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④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节约意识,优化消费结构,倡导绿色消费、节俭消费。
⑸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五、正确认识影响消费的因素1.消费水平的衡量⑴人们消费的实物的数量。
我们可以从这一数量的变化,分析出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⑵消费结构。
其中主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它越大,表明人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则是提高。
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结构的变化,也能反映消费水平的变化。
2.制约我国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⑴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的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消费水平。
尤其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差。
⑵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消费倾向下降。
⑷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