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明治维新时期的财政及产业发展

合集下载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崛起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分析这一时期日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经济现代化:重振日本产业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工商业处于落后状态。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现代化的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

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制定新的土地政策、发展商业贷款、建设现代交通设施等。

同时,引入西方的技术和知识,使日本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陆续发展了纺织、造船、铁路、矿业等领域的产业。

纺织业成为当时日本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迅速扩大了出口。

成立了以三菱、三井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产业集团,推动了企业的垄断和资本集中,为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现代化:普及现代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现代化。

政府成立了新教育机构,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和课程体系。

它大力倡导普及教育,提高日本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

政府邀请西方国家的教育家来日本领导教育改革,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推动了日本科技的进步。

三、政治现代化:建立现代政府体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封建体制,建立了现代政府体系。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如推行宪政、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等,增强了政府管理能力。

日本的宪政改革主要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经验,旨在建立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政治体制。

政府积极吸收西方宪政理念,力图实现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这些新的政治制度为日本逐渐成为现代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四、社会现代化:实现社会现代化随着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日本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开始形成了现代城市。

城市中出现了现代式的建筑、交通设施和工业企业,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流动。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全面变革的运动,它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体系的根本改变,也给了日本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的机会。

这场变革始于186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从一个封闭的、管理混乱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国际大国。

在这场远离封建主义的变革过程中,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政治改革新政府在政治上采取了西方的先进制度,如议会制度和官僚制度,以取代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

在这个新体制下,日本政府大力发展士族专制政治、加强势力控制并不断加强对国家的管理,这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继承自古代社会思想的想法一直束缚着日本,这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突破,从而对国家的政治政策进行了修正。

新的政体不仅引进了西方的行政管理体系,还将大多数权力集中在两者之间引导国家前行。

从政治上看,政府设立了中央机构,以维护国家的经济进步。

在政府推动的各项平民义举中,土地和税收制度的完善对社会潜在资本和创业有了很大的推动。

经济改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大转型。

日本国内的经济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日本政府追求发展工业化和改善农业生产的宏伟计划,创造了日本船舶、机洗、机车和电机制造业的兴盛。

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日本新政府鼓励工业化的实践已经为他们来帮了不少忙。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被禁止通商和贸易的,新政府的出现开创了日本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也带来了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后,清廷大庆直接将日本列为法国模式的开放城市,改变了过去的封闭状况。

接下来,新政府为提高日本的工业化速度和推进国家现代化实行了一系列愈发的政策。

其中典型的有建立银行、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经济转型迅速加速,日本成为一个拥有先进制造业的国家。

结论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政治改革使日本社会逐渐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经济改革则使日本工业化、现代化迅速加速。

明治维新经济上的内容

明治维新经济上的内容

明治维新经济上的内容摘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段重要而独特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根本性改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化进程、贸易和农业的变革,以及教育和技术发展等方面。

一、经济体制改革1. 废藩置县明治维新开始的时候,日本的领土被分割成藩。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控制,明治政府实施了废藩置县政策。

这一政策废除了藩的地方政权,并设立了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

2. 土地制度改革明治政府还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取消了藩主的特权,并将土地私有化,推行平均地权。

这一改革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的发展。

3. 金融体制改革为了支持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明治政府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

他们成立了日本第一家现代银行——日本银行,并制定了金融法律,规范了金融机构的运作,促进了货币的流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4. 税收制度改革明治政府还进行了税收制度改革,推行统一税制。

他们减少了对农民的负担,同时增加了对商业和工业的征税,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工业化进程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1. 政府的支持明治政府非常重视工业化,他们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来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投资修建了铁路、港口和电力设施,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

2. 技术和人才引进为了快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明治政府积极引进外国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并派遣年轻人出国留学。

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日本的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的提升。

3. 产业多样化明治政府鼓励发展多样的工业部门,包括纺织、造船、矿业、钢铁、冶金等。

通过保护和扶持关键的工业部门,他们成功地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三、贸易和农业的变革1. 对外贸易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取消了以往的限制和禁令。

他们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港口,进一步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2.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了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明治政府采取了进口替代政策,限制了一些国外产品的进口。

明治维新的措施

明治维新的措施

明治维新的措施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1868年开始,直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为止。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变革和改革,旨在使日本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现代化国家。

明治维新的措施十分丰富多样,这篇文章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层面来简单介绍一下主要措施。

一、经济措施1.制定新的货币制度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制定新的货币制度,以便更好地控制经济。

在新制度下,政府发行了大量的纸币和金币,促进了贸易和工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各项税收制度,例如关税和地方税等。

2.开放国际贸易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向西方国家开放国际贸易,以便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

政府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启动了一系列的工业发展计划。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日本就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国家。

3.推行土地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控制土地资源。

政府将大量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实行了土地征收政策,以便用来修建公共设施。

二、政治措施1.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以便强化政府的权威和影响力。

政府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机构,由天皇和他的首席大臣掌控,将各地方政府的权力转移到中央政府机构手中。

2.建立宪法制度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建立一个宪法制度,以便确立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政府建立了一份宪法,规定了天皇的地位和权力。

宪法还规定了国会的组织和权力,并确立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加强政治警察的力量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加强政治警察的力量,以便控制政治局面。

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用来监控在政治和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三、军事措施1.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以便提高国民素质。

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学校和大学,为人民提供高水平的教育。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国家。

这一历史进程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政治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国家体制。

首先是明治政府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封建的幕府体制,确立了天皇的实际统治地位。

其次,明治政府进行了许多政治制度的革新,如设立中央政府机构、建立宪法、设立议会等。

这些政治变革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以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废除了封建时代的藩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了矿业、制造业等现代产业。

特别是在海外开拓方面,明治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殖民化,建立了日本的海外殖民地,为日本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资源和市场。

三、社会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明治政府废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地位,实行平民法,使整个社会更加平等。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开始被冲击。

例如,明治政府废除了天皇神格化,实行了宗教自由政策,使得宗教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宽容和发展。

这些社会变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启示。

总结起来,明治维新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革,明治政府奠定了日本现代国家的基础,并推动了日本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

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生的一系列根本变革,旨在扭转日本落后的国家形象,迎头赶上欧美强国的步伐。

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一次迅速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为日本成为亚洲一流强国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着力推进行政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颁布《五箇条約法》,废除幕府,建立明治天皇的中央集权体制,建设法治社会,实行了普选制度,使得政府权力更加集中,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明治政府着力推动工业化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产业政策,重视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并为本国工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发展。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特别是纺织、矿业、钢铁和造船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日本的企业开始走上国际市场,逐渐崭露头角。

同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还注重教育与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政府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推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使得千百年来日本的文盲率大幅下降,劳动力素质得到显着提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另外,明治政府还重视引进西方文化,推动各种文化新风潮的涌现,使得日本逐渐融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与工业发展还离不开社会变革的推动。

继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等级制度被废除,社会流动性得到提高,社会结构开始向现代化方向靠拢。

农民的地位也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升,农民日益意识到自己的权益。

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也为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总结来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通过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成功实现了现代化与工业发展。

这一时期对日本后来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日本依然坚持创新与现代化的精神,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第⼀,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第⼆,经济⽅⾯:允许⼟地买卖,引进西⽅技术,⿎励发展近代⼯业。

第三,社会⽣活⽅⾯:提倡⽂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发展教育。

主要内容
1、政治⽅⾯: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封建⾝份制度,取消武⼠特权。

2、经济⽅⾯:⼤⼒进⾏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地制度,承认⼟地私有;引进西⽅先进技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商业。

为⽇本近代化⼯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军事改⾰:实⾏征兵制,建⽴新式军队。

4、⽂化⽅⾯:推⾏“⽂明开化”政策。

提倡新⽂化,改造旧⽂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才。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1. 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接受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国家力量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示范工厂。

1880年后,出现了私人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高潮。

同英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食品、纺织业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

从1877年到1900年,食品、纺织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分别为40%和35%,两者合计为75%,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增长中,3/4 是依靠轻工业的发展。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纺织业(包括制丝业、棉纺业、棉布业)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产业。

进入20世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由于扩充军备的需要,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如钢铁、造船、海运、铁路等产业迅速扩大,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可以说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

与此同时,除去纺织工业以外,轻工业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这样,制造业的发展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主导产业实现了迅速的转换(从轻工业转换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国营及军事部门的工厂所引进的技术向广大民间企业的扩散,加之纺织工业的继续发展与出口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进口机器设备等所需的外汇,从而使整个工业化过程得到了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基本上是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也为日本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欧美国家忙于打仗,不仅有利于日本增加对欧美乃至亚洲的出口,还使在工业化初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喘了一口气。

进入30年代日本扩充军备再掀高潮,这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1931—1936年5 年间,钢铁生产额增至4.3 倍,一般机械增至4.2 倍,运输机械增至3.4 倍,电机增至3.1 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策论:明治维新时期的财政及产业发展这个本来是一篇不太成熟的作品。

后来翻阅史料感觉还需补足。

但是现在是急需写策论好能进领内。

所以就将就点。

还望见谅。

目的:通过对日本财政改革的过程,以及因财政改革引发的延伸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描述,以说明以下问题。

1,通过对日本财政改革的记叙说明近代日本财政制度的建立过程,由于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其背后是由一个近代化的财政制度所支持的。

在考证近代日本的工业化进程的时候,有必要说明近代日本的财政制度和货币制度。

2,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的不是所谓民主制度。

相反在其执政期间极不尊重民意。

而且有大量的侵犯私有财产的行为,和以权谋私,擅自敛财,贪污受贿的行为,这些行为给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其生活痛苦不堪,以致暴动不断。

(この文章は私の経済学の先生の愚かで小さいブタのために書く論文で、謹んでだから吾の師に敬意を申し上げます)1,太政官札和首次通胀明治维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开始就伴随着一系列混乱,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幕藩体制,幕府作为诸藩的首领。

因为地盘最大而最有实力。

然而之前的幕藩财政已经到达情况十分严重的地步,首先是自古代的产生的四公六民征税制[1]难以维持,由于各藩都在增加军备以应付彼此间的争端[要花掉每年50%乃至更高的收入在人手,即武士的俸禄上],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工作,[大炼钢铁,造炮造船造火车]。

导致经费严重不足,因此不停压榨农民。

[萨摩藩达到八公二民之多]导致农民大量破产。

经过戊辰战争[2],维新军击败了幕军之后,虽然接受了幕府的地盘,但是幕府并不是一个中国式的中央政权,幕府只是一个藩国而已,只不过这个藩国实力最强。

接管了幕府地盘的明治新政府实际上只能直接控制1/4强的土地和税收,而非全日本的土地和税收[3]。

为了使日本团结成“一个国家”,需要大力推进“富国”的大量事业,这些事业造成了财政上的大量支出。

而现实中这些“富国”事业大量赔钱,实际是贫国项目。

不能给财政带来收入。

此外,由于内战,政府和各地方大名都借了很多钱,整个日本的财政状况都是极其糟糕。

[1]四公六民征税制:日本古代税制。

征收实物[米]为税。

方法是根据收获量,出产的产品分为10份,四份为税,交公。

六份归农民自己保留。

被称为四公六民征税制。

[2]戊辰战争:即戊辰年[1868年]发生的日本倒幕战争,支持维新的军队与幕府军开战,结果幕府军被击败,其军事力量被消灭。

明治维新由此开始。

[3]由于明治政府初期征收实物税,因此政府财力仍以白米的收获数计算,当时政府只掌控约800万石白米的收获量。

而全国总产量是3200万石。

面对严重的财政困难,新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增发纸币,明治政府任命原福井藩藩士[4],殖产兴业一词的提出者由利公正[5]为主计挂。

发行名为”太政官札”的不可兑换纸钞,面额有5种[10两,5两,1两,1分,1朱]。

预备发行3250万两,实际总数达4800万两,向各藩、府县、商贾借出款额达1780万两。

明治政府企图通过这种办法解决财政问题。

但是由于准备金缺乏,发行的只能是依法强制推行的法币,而非有金银支撑的本币。

由利的办法导致了急剧的通货膨胀和纸币信用低下。

更加糟糕的是,当时货币制度非常混乱,而太政官札被投入市场实际上加剧了这种货币混乱。

货币混乱以及其引发的财政危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藩札问题,藩札是日本各藩独立发行的纸币,仅限本藩内使用。

因为财力的限制,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无力动用军力消灭这些诸侯。

因此也无力取消藩札。

这使得货币系统得不到统一。

当时仅福井藩一藩就发行了26万两藩札。

接下来是投机倒把现象严重,东日本长期以来使用金为本币,并且以金币的数目结算,西日本长期以银为本币,以重量来结算。

而且两地之间度量衡不一。

而且在国际上日本由于金银比价差异很大。

[6]造成了币制倒挂。

结果金币遭到不法兑换,大量流出国外,这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困难和流通的混乱。

第三种情况是严重的伪币行为,当时由于制币技术不发达,成色不足或重量不足的金银币四处泛滥。

而太政官札也遭到伪造。

伪钞横行一时,太政官札信誉扫地。

第四是因为戊辰战争中的沉重军费,政府向民间大量借贷。

贷款的本息成为财政的包袱。

第五是因为一系列根据殖产兴业,即让日本快速现代化的思想而产生的贫国项目花掉了大量税金而使得政府极端贫困。

由于以上问题,政府纸币信用当然低下,虽规定面额100的太政官札等同100两金,但是实际价值是100两金能换150-170的太政官札,很多地方甚至达到200太政官札,而且还有很多地方纸币不通行。

民间的交换手段仍然主要使用金银币和藩札。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政府收入的降低。

[4]藩士:各藩的的武士,做特指时用来称呼那些幕藩时代受命前往或常驻外藩和幕府的地区的负责管理本藩在幕府地区和外藩的办事处的本藩武士。

[5]由利公正:日本大财阀,三菱系安田财阀的创始人,福井藩士。

日本第一家保险公司”明治安田”的创始人。

明治安田是日本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总资产达26万4122亿日元。

[6]也有因为参与倒幕的4个日本藩国[萨摩,长州,土佐。

宇和岛/佐贺]都是西日本的藩国,以银为本币。

所以不重视金的原因。

2,第一次大隈重信改革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但没能使政府摆脱财政危机,反而让危机加剧,由于货币系统的混乱。

不但百业凋敝,政府本身赤字成山。

黔驴技穷的明治政府不得不转向从直属的1/4领地增收地租,加租的结果是农民造反[日本真壁地方的农民因为官府强行推行太政官札而发动暴乱,结果引发附近地区不满群众的连锁暴乱。

此暴乱被称为真壁一揆,轰动一时]。

那些直接担当的财政大员们遭到了各界的猛烈批判,最后由利公正垮台,肥前佐贺藩藩士大隈重信任主计挂。

大隈重信接手后决心恢复货币秩序。

上台伊始,就实行由一系列法律条文组成的日本最早的货币法新货条例〉〉[2]。

根据《新货条例》的精神,大隈重信伙同太政官[1]三条实美实行了被称为大隈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大隈企图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严重的通货膨胀。

稳定经济秩序,消除财政赤字。

首先是成立造币局,改进造币技术。

以求将伪钞逐出市场。

接下来发行日元纸钞。

明定太政官札和藩札可以以10进位制兑换日元。

消除货币系统的混乱。

接下来是改进纸钞的流通,此时是1869年,当时太政官札比价已经到了荒唐的程度,中央地区从能换150-170太政官札涨到185到200以上,地方上甚至出现干脆拒收太政官札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大隈重信认为这是由于太政官札面额太大,政府缺乏小额硬币而导致的。

为了解决该问题大隈重信采取以下手段,首先是回收太政官札,允许以太政官札兑换金币,限期兑换、未能兑换的以每月五朱(5%)支付利息。

接下来发行面额较小的民部省札[2分,1分,2朱,1朱]来进行健全纸钞系统。

帮助流通。

民部省札总共发行750万两。

而且一种幕府时期流通的被称为二分金的小型金币被允许继续在市场内流通。

帮助货币流通的活跃。

与此同时,大隈重综合了东亚经济圈银本位的特点,和国际市场银元大量通行的现状以及政府金币不足的窘况这三个情况。

提出日本应建立银本位制度。

并着手准备在横滨开港,铸造银币。

[1]太政官:相当于中国的丞相,在明治时期是内阁名义上的首领。

三条实美死后该官位被废除。

[2]当然此时新货条例还是十分粗浅,但它在日后的不断改革中逐步得以完善。

3,大隈重信改革的成果和造成的问题大隈重信的举措最开始时颇不顺利,首先是造币局发生火灾,印制预备发行的日元的设备被悉数烧毁。

制定的发行日元去除伪钞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同时,由于政府尚无足够能力压制各藩,大隈重信的改革遭到了地方的抵制。

因此藩札仍然不停的被印发和通行。

各种纸币都在政府的控制区里通行,百姓叫苦不堪,但是由于明治政府不尊重民主权力,强令推行,也因为同时人们对金币不予信任[当时各藩不但发藩札,还私铸金币,总数达12,3种之多。

成色很差,还有混铜的,以至于信用扫地]政府纸钞信用还是在两年内初步建立起来。

大隈重信因此升官。

但是大隈重信的改革毛病很多,首先是币值倒挂的问题,长期以来,特别是幕末,由于金银比价跟国外脱节。

黄金外流现象一直存在。

这种现象导致了政府金币不足。

面对这种情况,大隈主张实行银本制。

以银为本币,金为辅币,发行法币,即太政官札和民部省札来主导民间经济活动。

结果他的做法遭到民部少辅,长州藩士伊藤博文一派的反对。

伊藤博文曾是长州藩兰学馆[1]的佼佼者。

一向崇洋媚外。

是明治维新时期各种洋跃进的主力旗手。

出于让日本快速现代化的愿望和贪污的驱使,伊藤博文力主日本建立金本位制,认为金本位制是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的货币制度基础。

是文明国家的象征。

只有实行金本位,向美国和西方一样允许纸钞自由兑换本币。

日本才能被称为文明国家。

但是大隈重信对此不置可否。

仍然企图建立银本位。

结果遭到伊藤博文领导的长州派的抵制,大隈重信建立银本位的企图落空,又不甘失手,因此大隈重信决定建立“金银复合本位制度”这种不明确的制度,加上历来都有的币值倒挂。

黄金不断外流。

本币中黄金准备金不足。

使得黄金和白银不可能同时成为本币。

在维新后实行开港,大量墨西哥银币从国际涌入日本,并变成了主要交换手段。

加上大隈重信本人对银本位的重视。

这种金银复合本位制度名义上是金本位,实际上是银本位。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由于世界上银矿山的进一步被发掘。

银价日跌。

而日本国内金银比价与国际持续脱钩。

银本位还是无法解决币值倒挂问题。

金币仍然遭到不法兑换。

并持续外流。

而且政府本身仅控制1/4的土地和税收,而伊藤博文,五代有厚等人大搞洋跃进,花大价钱引进西方机器,还高薪聘请技工。

[2]搞了不少贫国项目,弄得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货币的混乱,伪钞的泛滥,黄金外流,贫国项目的缺口。

虽然纸钞信用初步建立起来,但是这对明治政府的财政危机并没有太大的缓解作用。

财政困难仍然严重威胁到新政府的安全。

经济秩序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贫困,以至于出现大量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欠食儿童”。

第一次大隈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想的实效。

[1]兰学馆: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各藩建立的旨在教授西方科学的学校,由于最早将西方科学传入日本的是荷兰人,故西方科学被称为兰学。

明治维新的骨干大部分都在各地的兰学馆学习过。

[2]史载当时太政大臣三条实美月薪800,但是聘用的英国技师月薪达2500。

4,井上改革大隈重信走后由伊藤博文的手下长州藩士井上睿接替,当时财政状况虽然因为纸币推行而见好些。

但是问题依旧存在。

洋跃进产生的贫国项目还在给财政制造赤字。

举例来说,1870年时建设的铁制的高鹿桥。

花费了大阪府的税金17549两。

记录的第二年架设的比此铁桥长3倍的木制天满桥,才花费了4934两。

因为采用的是先进铁结构,1/3的长度却花费了3倍半的税金。

还有就是根据“富国强兵,置产兴业”的口号建设起来的52家官营模范工厂。

其中较著名的有富岗制丝厂,新町纺织所,千住制绒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