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
最新教科版( 2021 年)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 1 课. 放大镜1. 放大镜的功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 放大镜的结构特点:中央厚、边缘薄、透明。
3. 放大倍数越高的放大镜,越能看见更细微之处。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倍数越高的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
4.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
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6. 比较放大镜的镜片与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的不同:第 2 课. 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4.在 17 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
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 200 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6.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后的放大倍数要大于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放大的倍数和清晰度也会发生改变。
7.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
8.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
9.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显微镜顶部的凸透镜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故称其为“目镜”;而位于镜筒下方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则称其为“物镜”。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世界一、科学的本质和方法1.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本质。
2. 科学的方法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推理等环节。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最终总结出规律或者原理。
二、科学观察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科学家为了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而运用感官器官和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感性认识的过程。
2. 科学观察中需要注意什么?-科学观察需要注意客观性、系统性、满意性和准确性。
观察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有主观偏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
3. 如何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观察场所,学会使用科学仪器,灵活使用各种观察方法,以达到准确观察的目的。
三、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和验证规律的过程。
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考察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科学实验需要具备严密的实验设计、准确的数据记录、有力的实验展示和实验结论等,需保证实验能够被他人重复和验证。
3. 如何设计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考虑实验的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结语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科学本质和方法的认识,学会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不断进步。
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小学六年级上课科学第一单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x(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微小世界》主要围绕着微观世界的探索展开,引领学生了解微小世界的奥秘,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重要知识点1. 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将微小物体放大,以便人眼能够观察。
2. 显微镜的使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包括如何调节焦距、如何移动载玻片、如何观察标本等。
3.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命活动: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4. 昆虫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对昆虫的观察,了解其身体结构、生命周期、习性等特点。
5. 土壤中的生物:观察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和动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与探究1. 制作简易显微镜:通过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提高实验技能。
2. 观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3. 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通过解剖和观察昆虫标本,了解其身体结构特点。
4. 观察土壤中的生物:通过观察土壤中存在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四、学习建议1. 注重实践操作:在学习本单元时,要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微小世界中生物的理解。
2. 培养观察能力: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对微小世界的感知能力。
3. 搜集资料: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关于微小世界中生物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习题和知识点:一、放大镜1. 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A. 左右放大B. 上下放大C. 大小放大D. 前后放大正确答案是:D。
2. 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3. 使用放大镜时,物体应放在焦距之内。
4. 放大镜的焦距应在1.0~1.0之间。
明视距离为25cm,因此,放大镜的焦距在25~50cm之间。
六年级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六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它具有多种性质。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和探索新知识非常重要。
1.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如水、二氧化碳等。
2.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只能微小振动。
-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相对较大,分子可以自由移动。
-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3.物质的性质- 可溶性:有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如食盐、糖。
- 导电性:有些物质能够导电,如铁、铜。
- 燃烧性:有些物质能够燃烧,如木材、纸张。
第二单元:力与运动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改变。
1.力的效果- 推力:使物体朝一个方向移动的力。
- 拉力:使物体朝一个方向拉动的力。
- 重力:地球对物体吸引的力。
2.力的计量单位- 牛顿(N):力的国际单位,表示力可以改变一个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3.运动状态- 运动与静止:物体位置的变化态可以分为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
-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4.摩擦力-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使物体减慢或停止运动。
第三单元:声音与光声音和光能够使我们感知到周围的事物,并与其他事物进行交流。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震动物体产生的,需要某种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
-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2.声音的特性- 音调:与声源震动频率有关,高频率高音调,低频率低音调。
- 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
3.光的传播与折射- 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
-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改变传播方向。
4.光的反射与颜色- 光线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物体。
- 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所反射的光线的波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
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
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一、填空: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根本形状(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本人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率很快)。
3、利用霉菌可以(出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环境、出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2、问答:用哪些办法可以削减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3、馒头发霉了一、填空: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枯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XXX)首先发现青霉菌排泄出的某种物资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资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有(真空包装、放枯燥剂、低温储存、太阳暴晒)。
2、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和出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三、实验:设想馒头发霉的实验。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枯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清单第1课放大镜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叫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类似放大镜镜片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观察对象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2)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作用,聚光作用,成像作用。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线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7.放大镜的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就越大。
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8.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3.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带我们走进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6.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一、机械是能使咱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二、像撬棍如此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3、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使劲的位置叫使劲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杠杆能够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使劲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使劲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使劲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像水龙头如此,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路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六、在轮轴的轮上使劲能够省力。
轮轴的轴不变时,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7、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像塔吊的吊钩上能够随着重物一路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路利用,就组成了滑轮组。
八、利用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可是不能省力;利用动滑轮能够省力,可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结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势,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而且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九、像搭在汽车车箱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都能够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0、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一、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
二、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份组成。
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制作杆秤:第一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
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
再用挂钩码的方式,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简单机械举例杠杆省力杠杆羊角锤、剪子、开瓶器、切刀、核桃夹、撬棍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跷跷板、订书机、天平费力杠杆筷子、镊子、夹子、钓鱼杆轮轴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斜面刀口、楼梯、盘山公路、引桥、螺丝钉、钉子的钉尖滑轮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轮子滑轮组起重机、起落衣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商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六()班姓名号次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
钳子、螺丝刀、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习惯称为工具,简单机械的种类主要有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能各举例。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A.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B.“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C.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杆秤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制成的。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可以省力,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6. 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会用线连接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7.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即同样高度的斜面,斜面长度越长越省力)。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11.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2.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以下是部分练习:
一、请分别标出下图中这些“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并说明它们分别是哪一类型的杠杆。
_省力____ ____省力_ __费力___ ___省力_____ __费力
____ 二、指出下列轮轴中的轮和轴。
三、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请用线代替绳子将物品和滑轮连接起来,并填空。
①名称: ②名称: ③名称: ④名称:
轮
轴
轴
轴
轴
轮
轮
轮
杠杆尺平衡原理:左边钩码数×格数=右边钩码数×格数
___定滑轮____ __动滑轮 ____滑轮组_ ___滑轮组__
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
①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②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④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如果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牛,最省力的是(④),其次是(③②),不省力的是(①)
四、观察与实验
1.研究问题: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越粗越省力
用来研究的材料:①两把刀杆粗细一样,但刀柄粗细不一样的螺丝刀
②木板③两个一样的螺丝钉
研究方法用两把螺丝刀分别把同样的螺丝钉旋入木板中,比较用力大小。
2.斜面的坡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我的猜想: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
不变的条件:同样的重物、匀速拉动、斜面的高度
操作方法:1.搭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一个重物匀速依次沿这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拉上去,测出所用的力。
2.比较三次所用的力,分析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实验结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