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六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如生物、物理、化学等。

以下将对这些科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生物知识点1. 细胞与组织: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组织是由相同或相似的细胞按照一定方式组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2. 动物的繁殖与生长: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卵生、胎生和产卵等。

动物的生长是指自身体积和质量的增大,通常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

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涉及光合作用、纤维素合成等,主要通过水和养分的吸收来实现。

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例如花果结实和茎、叶的变态生长等。

二、物理知识点1. 声音和光线: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光线是一种电磁波,可被物体反射、折射和吸收。

2. 电与磁:电是由电荷带来的电现象,分为静电和电流。

磁是由磁性物质带来的磁现象,通过磁力的作用可以实现吸附和排斥。

3. 热与温度:热是物体内部能量的一种形式,热传递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实现。

温度是衡量物体热能状态的物理量,常用摄氏度表示。

三、化学知识点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

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在物理过程中可以发生状态变化,如固体溶解于液体中形成溶液。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如酸碱中和反应等。

3. 空气与水的重要性: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氮、氧、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物,对生物和环境都非常重要。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和介质。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归纳。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为未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六年级上册必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册必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册必考知识点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 燃烧反应:物质燃烧时释放出热和光。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的热可以用来做饭。

2.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热能等。

例如,电灯发光、电炉加热等。

3. 动能的转化:动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声能、热能等。

例如,风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来驱动风力发电机。

4. 光能的转化: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例如,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以供使用。

二、电路和电流1. 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单位为安培(A)。

2. 电路:电路由电源、导体和电器组成。

电流需要在闭合电路中流动才能使电器正常工作。

3.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如金属、水等。

绝缘体是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如塑料、橡胶等。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器依次连接,电流相同;并联电路中电器同时连接,电流分流。

5. 按压开关:按压开关是一种常见的开关类型,通过按下或释放按钮来控制电路的通断。

三、生物的生长和变化1. 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长是身体逐渐变大,并且发育成熟。

植物的生长则包括幼苗期、生长期和成熟期。

2. 动物的变化:动物也会发生变化,如青蛙的变态过程:卵→蝌蚪→蛙蛹→青蛙。

3.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可以通过种子、茎、叶、根等方式进行繁殖。

4. 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如细菌、酵母菌等。

四、地球与太阳系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天。

2.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轨道上的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

3. 太阳系行星: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依次为水金火木土天王海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

五、力和运动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通过推、拉、挤等方式对物体施加。

2. 弹力和重力:弹力是物体在被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3、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5、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6、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8万种。

7、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的物质,叫化学变化9、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

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

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11、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2、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13、运动: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

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4、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

16、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7、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

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18、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19、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一学说又叫日心说。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

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

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

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

7.不同的植物对阳光、水、空气等的需求不同。

如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

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

高大的苹果树喜欢得到更多的阳光,而树下的苔藓却喜欢在背阴的环境里乘凉。

8.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

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简答题汇总1.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分、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排除不合理猜想的方法有哪些?对于一些猜想,我们可以运用分析、观察、实地考察、采访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选出可能成立的,准备进一步研究。

3.植物的根茎叶具有什么特性?有什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2 、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3、三种情况的杠杆:①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②费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指点远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杆秤提绳的位置相当于支点,称盘的位置相当于阻力点,秤砣的位置相当于用力点,由于秤砣到提绳的距离大于称盘到提绳的距离,这相当于一个省力,所以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5、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轮轴的应用:汽车的方向盘,水龙头开关,门锁把手,扳手等。

6、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如旗杆顶部的装置。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定滑轮的作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的作用: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7、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形成滑轮组,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的省力8、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9、自行车脚踏板的大齿轮带动最小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快但用力最多自行车脚踏板的大齿轮带动中驱动轮齿轮,转速最慢但比拟省力自行车脚踏板的大齿轮带动最大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慢但省力最多10、注意对生活中具体的工具找出杠杆三个点的位置第二单元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亮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3、衡量为什么都是立着放?因为立着放厚度增加。

厚度比宽度更能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

4、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如口形钢材,L型钢等5、瓦楞纸抗弯曲是因为它把纸又折又黏合。

6、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7、拱形承重的秘密: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局部,拱形各局部相互挤压结合的更加紧密。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

- 就像我们人类,要是周围没有空气、水和食物,那可就没法活啦。

生物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营养、水、空气等。

比如说植物,它们的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叶子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动物呢,像小兔子要吃青草,老虎要吃其他小动物,而且它们都得呼吸空气。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可大了。

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生物。

在寒冷的北极,有北极熊、海豹这些耐寒的动物;在炎热的沙漠里,就有仙人掌这种耐旱的植物。

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长。

2. 生物之间的关系。

- 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就像猫捉老鼠,老鼠见了猫那是撒腿就跑,因为猫是老鼠的天敌。

还有竞争关系呢,草原上的羊和牛都吃草,它们就会竞争草这种资源。

另外,还有共生关系,像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根瘤菌住在豆科植物的根里,帮助植物吸收氮元素,植物就给根瘤菌提供营养。

-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比如说蜜蜂,如果蜜蜂都没了,很多植物就不能传粉,那这些植物可能就会减少甚至灭绝,然后吃这些植物的动物也会受到影响。

二、光。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就像一个特别守规矩的小使者,总是沿着直线传播。

你看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是直直地射出去的。

我们能看到影子,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就像我们在太阳下走路,影子就会跟着我们,而且上午、中午、下午影子的长短还不一样呢。

上午和下午影子长,中午影子短,这是因为太阳的位置不同,光照射我们的角度不一样。

- 小孔成像也是光直线传播的例子。

在一个暗盒上扎一个小孔,在小孔前面放一个蜡烛,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就能看到倒立的蜡烛像,是不是很神奇?2.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反射就像球撞到墙上反弹回来一样。

我们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的像就是光反射形成的。

最新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最新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有的细菌会致病.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12、胡克发现了细胞.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8、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9、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10、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1、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麦哲伦13、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平原1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14千米15、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用.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11、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橘子12、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1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能使火焰熄灭.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一、问题解答问题1: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加热蜡块时,我们会发现蜡块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成硬的固体.问题2: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答: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是性质的变化;树叶颜色变化是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地在石灰石上是出现发光发热现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都属于形态的变化.问题3: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铁钉生锈了一、问题解答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铁锈?答:自行车的车把、车条、链条、铁窗、铁扶手、铁钉等铁制品上都有会铁锈.问题2:铁锈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答: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问题3: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答: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学生铁在接触酸、碱、盐等物品时也容易生锈问题4:人们根据生锈原因,想出来很多的防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由什么科学道理吗?答:擦去水分是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制成不锈钢是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3、变色花一、问题解答问题: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纸花会变成什么颜色?答:纸花的花瓣会变成红色,而叶子会变成绿色.三、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用紫甘蓝做试剂制作材料:紫甘蓝、温水、塑料袋、烧杯、牙签制作方法:1、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2、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约50℃~60℃).3、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4、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烧杯中.问题: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答:做这样的对比实验时我们要注意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用水量一样多、污物大小一样大、洗得时间要一样长、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要一样多,所不用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四、实验制作实验名称:设计实验证明哪种洗涤剂的效果好.实验材料:洗衣粉、皂粉等几种洗涤剂,烧杯、小勺、滴管、布条、食用油、墨水、果汁实验过程:1、往2个烧杯中倒入同样的多的水,分别放入一小勺洗衣粉、皂粉,分别搅拌三分钟.2、分别用滴管滴三滴食用油在两块布条上.3、把布条分别浸泡在两种溶液中,观察布条上污物的变化.实验结论:(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概括)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2、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27.3天.3、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4、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5、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6、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7、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斜向太阳的半球时,该半球是夏季,另外半球就是冬季.8、九大行星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地球、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9、银河是由许许多恒星构成的.10、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我们把它们称为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亮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杨利伟.12、中国“神舟6号”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13、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英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1、登月之旅问题1: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月亮的神话?答: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四、实验制作制作名称: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制作材料:盘子、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制作过程:1、在盘子里铺上一些沙子,制成一个沙盘.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3、再从同一高度丢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4、用手电筒直射和斜射细沙上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1、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出答案.2、假设是根据已有经验先对答案做出的猜想.3、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4、实验是制造条件,收集事物变化证据的方法.5、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来表达.6、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7、同一个假设可以被多次验证8、做科学实验,要学会控制变量9、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10、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想.11、反映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的实验是模拟实验12、对比试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13、提出一个有着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设答:多数科学家认为,恐龙生活的时期地球上气候温暖.后来,大约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的气候突然发生急剧变化,气温变得很低,热血的恐龙承受不了寒冷的气候,而它们又不能像其他体积小的冷血动物那样,寻找一个合适的洞穴冬眠,所以全被冻死了.也有人认为,可能那时天空中有一颗巨大的流星陨落到地球上,引发了一场熊熊大火,大火使地球骤然升温,恐龙因不能很快排汗以降低体温,所以灭绝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哺乳动物偷吃了恐龙的蛋,使得它逐渐灭绝了.还有人认为,恐龙生长后期,出现了一种有毒的植物,恐龙正是吃了这种有毒的植物而灭绝的.四、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当中有哪些对比因素答:石子的大小、扔的高度、扔的方向等等.1、从前人们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结合“地球的表面”的知识,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答:“三山六水一分田”指的是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占60%,陆地占40%,而陆地上三分是高山、沙漠,不适合人居住;只有一分土地供人们居住生活.2、当地震发生时,你怎么保护自己?答:在地震来临时,如果在家中,可以躲在厨房和厕所里;如果在学校,要尽快跑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如果在教室,尽量躲在课桌、讲台下.1、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请你设计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答:材料:盘子、细沙、石子等.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纱.(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现象:坑面积比石块的大.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1、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2、你做过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各有哪些?答:我做过的模拟实验有:雨的形成、昼夜的形成、火山爆发等.对比实验有:种子萌发的实验、水蒸发快慢的实验、模拟喷气式飞机的实验、食盐的溶解快慢实验等.2、请你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答: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现象:番茄酱向外溢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请你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答: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感燥的烧杯内没有什么;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实验名称:探究霉菌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实验准备:新鲜馒头(也可以是其他容易发霉的食品)、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电冰箱实验过程:选用下表中实验条件的组合做对比试验,观察那种实验条件下的馒头最容易发霉?序号条件组合实验方法1 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2 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3 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4 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实验结论: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答:40091÷(4×8×365)≈3.43(年),约为3年零5个月,学生年龄加上年数,即为绕行赤道一圈后的年龄.问题1: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答: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是海洋的推测.问题2: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答: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海岸边的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风蚀石主要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问题3: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答:.这是因为天气冷暖变化、植物生长和冷冻、流水的搬运作用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问题4: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答:逐渐破碎.问题5:下面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的?答: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岩石逐渐风化.问题6: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出现了什么变化?答:沙子和泥土被流水搬运到沙盘的另一侧.问题7: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答:沙子和泥土变细,说明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问题8: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答:坡度越大,搬运越远,岩石破碎越严重.问题9: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答:风、物体重力、人类活动以及其他的动物活动都可以把岩石的碎屑带走.问题10: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答:人类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另一方面对自然也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人们根据生锈原因,想出来很多的防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由什么科学道理吗?答:擦去水分是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制成不锈钢是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答:做这样的对比实验时我们要注意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用水量一样多、污物大小一样大、洗的时间要一样长、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要一样多,所不用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做过的模拟实验?答:“雾、霜、露成因”的模拟实验,食物的消化运动模拟实验,风的形成模拟实验等.问题2:做过的对比实验?答: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研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洗衣服的学问等. 问题3:种子萌发快慢实验的结论?答:在同一环境下,种子的发芽和种子的大小无关,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当的温度,以及充足的阳光.问题4:种子萌发快慢实验的问题?答:种子应是完好无损的.问题5:溶解快慢实验的结论?答:在同等条件下,搅拌的次数越多,溶解得越快.问题6:溶解控制的量?答:搅拌的力度,搅拌时画圈的大小,搅拌器的统一,搅拌器在器皿中的深度,搅拌器在搅拌时的垂直状况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六年级上册科学(人教版)必考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例如,向日葵向光生长,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是因为那里的水分稀少,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

- 动物的生存也依赖环境,如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获取水中的氧气;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2.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如猫和老鼠,猫以老鼠为食。

- 竞争关系:例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它们都需要阳光、水、土壤中的养分等,会互相争夺这些资源。

- 共生关系:像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固氮,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的营养物质,而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 寄生关系:例如蛔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从人体获取营养物质。

二、光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 = 3×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等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例如,我们看到教室里的桌子,是因为桌子表面反射了灯光或太阳光。

-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

- 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8、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9、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10、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1、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麦哲伦13、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平原1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14千米15、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用。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11、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橘子12、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能使火焰熄灭。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一、问题解答问题1: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加热蜡块时,我们会发现蜡块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成硬的固体。

问题2: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答: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是性质的变化;树叶颜色变化是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地在石灰石上是出现发光发热现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都属于形态的变化。

问题3: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

(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

(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

(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铁钉生锈了一、问题解答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铁锈?答:自行车的车把、车条、链条、铁窗、铁扶手、铁钉等铁制品上都有会铁锈。

问题2:铁锈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答: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

问题3: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答: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学生铁在接触酸、碱、盐等物品时也容易生锈问题4:人们根据生锈原因,想出很多的防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由什么科学道理吗?答:擦去水分是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制成不锈钢是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

3、变色花一、问题解答问题: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纸花会变成什么颜色?答:纸花的花瓣会变成红色,而叶子会变成绿色。

三、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用紫甘蓝做试剂制作材料:紫甘蓝、温水、塑料袋、烧杯、牙签制作方法:1、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2、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约50℃~60℃)。

3、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

4、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烧杯中。

问题: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答:做这样的对比实验时我们要注意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用水量一样多、污物大小一样大、洗得时间要一样长、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要一样多,所不用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

四、实验制作实验名称:设计实验证明哪种洗涤剂的效果好。

实验材料:洗衣粉、皂粉等几种洗涤剂,烧杯、小勺、滴管、布条、食用油、墨水、果汁实验过程:1、往2个烧杯中倒入同样的多的水,分别放入一小勺洗衣粉、皂粉,分别搅拌三分钟。

2、分别用滴管滴三滴食用油在两块布条上。

3、把布条分别浸泡在两种溶液中,观察布条上污物的变化。

实验结论:(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概括)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2、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27.3天。

3、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

4、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

5、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6、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

7、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斜向太阳的半球时,该半球是夏季,另外半球就是冬季。

8、九大行星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地球、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

9、银河是由许许多恒星构成的。

10、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我们把它们称为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亮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杨利伟。

12、中国“神舟6号”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13、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英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1、登月之旅问题1: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月亮的神话?答: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

四、实验制作制作名称: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制作材料:盘子、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制作过程:1、在盘子里铺上一些沙子,制成一个沙盘。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

4、用手电筒直射和斜射细沙上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1、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出答案。

2、假设是根据已有经验先对答案做出的猜想。

3、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实验是制造条件,收集事物变化证据的方法。

5、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表达。

6、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7、同一个假设可以被多次验证8、做科学实验,要学会控制变量9、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

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

10、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想。

11、反映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的实验室模拟实验12、对比试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