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
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初期(约 0-6 岁)发展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维护,为儿童的良好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不仅仅涉及儿童生理发育,更涉及儿童情绪、思维技能、行为习惯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多项层面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大领域:(1)空间能力的发展。
空间能力的发展指的是儿童对外界空间刺激的认知过程,以及空间领域中认知过程的多元发展,包括空间定位关系的理解、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空间概念的建立及空间注意能力的发展等。
(2)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指的是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包括言语理解、言语表达、听觉知觉、语言反射和文字形成能力等。
(3)社会交往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发展指的是儿童对环境中的人和其他东西,以及应对环境中的刺激能力的发展,包括容忍刺激、发展交往技能、完成角色行为任务和克服负性情绪的能力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双色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双色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六岁期间的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涉及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运动等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行为、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方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于世界认识和思考的能力的发展。
0-2岁期间,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他们会触摸、咬、抓等行为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和特点。
在2-6岁期间,儿童开始展示出符号认知的能力,比如说他们能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玩角色扮演游戏等。
他们开始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建构一些简单的故事和情节。
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绪、情感和情绪表达方面的发展。
在出生后的早期,儿童的情绪主要表现在对生理需求的回应上,比如说饥饿、疼痛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情绪,比如说喜怒哀乐等。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出现友谊和合作的行为。
社交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过程中的发展。
在早期,儿童主要通过亲近和感知来建立与父母和其他亲密关系人的联系。
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们开始接触到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能够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这一阶段是儿童发展中社交技能的重要时期。
运动发展是指儿童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方面的进步。
从出生开始,婴儿会逐渐掌握头部控制、坐立、爬行、站立和行走等基本运动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运动技能,比如说跳跃、奔跑、滑板等。
通过运动的学习和锻炼,儿童的身体发展与脑发展紧密相连。
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于促进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提供了安全、稳定和爱的环境,同时也能够提供适当的刺激和启发,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幼儿园则为儿童提供了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能够帮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运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探索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早期经验:指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所经历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包括感官刺激、社交互动、语言学习等等。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睡眠发育:指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睡眠模式和睡眠需求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结构也逐渐成熟。
3. 意识的出现:指儿童意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存在。
婴儿时期,儿童意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意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4. 扮演角色:指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角色扮演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5. 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交往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6. 玩耍行为:指儿童通过自由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玩耍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语言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语言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语言发展包括听力、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是儿童认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
8.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9. 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变化。
情绪发展包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自我调节:指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6、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7、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
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8、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9、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
本的活动形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