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将军排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军排序

彭德怀是平江起义领导人,历任红3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副总司令、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国防部长等主要军职。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
朱 德 彭德怀 林 彪 刘伯承 贺 龙 陈 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朱德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有“红军之父”的美誉,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与毛泽东齐名,所部被称为“朱毛红军”。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要说明这一点,因内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够,当另外写一篇专论。
刘伯承是南昌
从1955年10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官兵开始佩戴军衔肩章、领章和军兵种勤务符号,并穿着“五五式”军衔服装。1955年首次授衔时,我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人;中将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人;少将802(801)人,1956年以后补授4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4名);1961年以后(1961至1964年)由大校晋升少将554人(533名)。少将累计1360人。至1965年,共授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
林彪,参加过南昌起义,历任红1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东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1955年评选出了十大元帅、十大大将,分别都是哪些人?

1955年评选出了十大元帅、十大大将,分别都是哪些人?本文导读:那是抗战刚胜利后,共产党提出了和平建国的政策,蒋介石虽然想一党专政,但在国内大势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同意多党合作,允许共产党等其他党派一起加入到政府中来。
而要合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国共双方的级别要对等。
其实早在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八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就曾接受过国民政府的授衔,比如朱德是中将加上将衔,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叶剑英等人都是中将。
八路军接受这次授衔,自然是为了在抗战中跟国民党军军队便于合作,但没过多久就名存实亡了。
因为共产党讲究的是官兵平等,不管你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大兵,吃的饭都一样,穿的衣服也没有区别,所以军衔这个象征级别的东西在八路军中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朱德总司令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白军中,将校尉薪饷各有不同。
红军里,官兵夫待遇完全平等。
当时曾发生过一个故事,有一位也算很有名的旅长去见主席,很自豪地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少将旅长”。
主席一看这个东西,就有点不愉快,但也没说什么。
在谈话中,主席问了他几个部队上的事情,这个旅长竟然答不上来,惹得主席生气了,把他的名片扔在地上,说了一句:“什么少将芝麻酱!”后来,这个典故还被陈赓学去了,1955年被授予大将后,陈赓跟孩子们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芝麻酱了。
好了,再回来说说1946年授衔的事。
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说:“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有一定地位。
”“我军各级干部即须实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
”3月7日,新四军发布了《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具体规定如下:新四军军长、政委为上将;副军长、副政委为上将或中将,参谋长为中将;师长、师政委,军区司令员、政委为少将;副师长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上校;……按照这份规定,新四军军长陈毅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也应该是上将;后来的开国大将张云逸,当时是副军长,但也代理过军长,因此也可以授予上将;副军长还有罗炳辉,应该授予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简历资料》

甘泗淇 上将 52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吕正操 上将 50 铁道部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铁道兵政委
朱良才 上将 55 北京军区政委
刘震 空军上将 40 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肖华 上将 39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肖克 上将 47 训练总监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政委
宋任穷 上将 46 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书记兼沈阳军区政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宋时轮 上将 48 总高级步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
张宗逊 上将 47 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
李涛 上将 50 军委作战部部长,总参三部政委
李天佑 上将 41 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副总参谋长
李志民 上将 49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高等军事学院政委,福州军区政委
李克农 上将 56 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外家部副部长,军委总情报部部长,副总参谋长
李聚奎 上将 54 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院长,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
杨勇 上将 43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至成 上将 52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成武 上将 41 北京军区司令员,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得志 上将 42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开国上将
附: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7位上将名单:
王平 上将 48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军事学院政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总后勤部政委
十大将帅排名

十大元帅十大将排名十大元帅排名一、朱德元帅(1886-1076.7.6)四川仪陇县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元帅的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历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于他的误解也最多。
二、彭德怀元帅(1898-1974.11)湖南湘潭县人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尽管他军事造诣并不出色,却一直在第一线战斗指挥,直到朝鲜停战。
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三、林彪元帅..(1906-1971.9.13)湖北黄冈县人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四、刘伯承元帅..(1892-1986.10.7)重庆开县人刘伯承,第二野战军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很大。
五、贺龙元帅..(1896-1969.6.9)湖南桑植县人贺龙,借助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六、陈毅元帅..(1901-1972.1.6)四川乐至县人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个三个派系的代表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七、罗荣桓元帅..(1902-1963.12.16)湖南衡山县人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个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资历最浅,27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但他是十大元帅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八、徐向前元帅..(1901-1990.9)山西五台县人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份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开国将帅在历届中央委员会的任职情况(下)

《党史博采》│2021第06党的十一大,拨乱反正,一些曾被打倒的老将重又进入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党员。
大会是在揭批“四人帮”进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
邓小平为大会致闭幕词,强调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党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大会选出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1人,候补委员132人。
进入第十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的开国将帅: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叶剑英、汪东兴。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中央政治局委员:韦国清、乌兰夫、叶剑英、刘伯承、许世友、陈锡联、苏振华、李德生、余秋里、汪东兴、张廷发、徐向前、聂荣臻。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赛福鼎·艾则孜。
中央委员63人(按姓氏笔画排序):元帅4人: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大将3人:罗瑞卿、萧劲光、粟裕。
上将22人:王平、王震、韦国清、乌兰夫、叶飞、吕正操、刘震、许世友、陈奇涵、陈锡联、苏振华、李达、李志民、杨勇、杨成武、杨得志、宋时轮、张爱萍、萧华、萧克、韩先楚、彭绍辉。
中将18人:王诤、王必成、王恩茂、孔石泉、刘兴元、杜义德、苏静、余秋里、张才千、贺诚、秦基伟、聂凤智、曹里怀、梁必业、曾绍山、曾思玉、廖汉生、赛福鼎·艾则孜。
少将10人:马辉、尤太忠、任荣、江拥《党史博采》│2021第06期辉、李水清、李德生、汪东兴、张廷发、张铚秀、周纯麟。
1961年晋升少将1人:任思忠。
1964年晋升少将5人:王猛、刘光涛、张玉华、铁瑛、郭玉峰。
中央候补委员3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上将2人:邓华、唐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上将(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上将(一)萧克(1907--2008年),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出生于1907年7月14日,湖南省嘉禾县人,当代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委。
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连长。
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宜昌章黄沙堡游击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副师长,冀察冀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写完前两篇<共和国最骁勇善战的五位开国将帅》和《共和国十大元勋将军》,再来参照<水浒传>列出心目中的108位战将,由于时间所限,姑且先列出36位将军称为"虎将"吧,先行登载.开国上将有57位,我选取了33位,又从大将中选取两位资历与上将差不多的王树声\许光达.以我的观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身经百战,二是有战役指挥能力,三是军事生涯有其辉煌之处.排列顺序主要是按照将军军衔,兼顾建国后曾担任职务的大小及任中央委员的先后时间而定.1、王树声(1905—1974年)湖北麻城县人,原名王宏信,乳名国萌。
曾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担任过红3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2、许光达(1908—1969年)湖南长沙县人,原名许德华。
黄埔军校5期炮科,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
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3、王震(1908-1993)湖南省浏阳县人。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人称“胡子将军”,以“南泥湾”垦荒、开垦“北大荒”、平定新疆、支持邓小平而功勋卓著。
曾高居国家副主席之位,是八、九十年代“中央八老之一”。
4、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第二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刘邓大军的虎将和我军名将,绰号“小钢炮”,以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闻名。
文革后期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华国锋所倚重,最后任中顾委常委。
5、许世友(1905-1985)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人。
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绰号“许和尚”。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第三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时为我军东线前敌指挥。
十大将资历表

开国十大将前一段时间和朋友吃饭,不知怎么聊到开国大将,朋友们说的是一塌糊涂,我也没记全,只记得第一将粟裕、黄埔三杰之陈赓、海军司令肖劲光、政工干部谭政、装甲兵司令许光达。
说起来挺惭愧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人和事都忘记了。
网络时代,信息随手可查,可却不愿动手,多年以后的人们是不是连建国的主席和总理都忘了。
人无完人,他们或许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多了解一些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于是用了几天时间,在网上搜集信息,编辑在excel表格里,现将其附到后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现将注意到的问题归纳如下:一、十人中出生于湖南的居多,有五人,占一半,他们是:粟裕、陈赓、谭政、许光达、肖劲光。
湖北有三人:徐海东、黄克诚、王树声。
二、除张云逸1892年出生,其余九人年龄接近,均在1900-1907之间,见下表:姓名张云逸徐海东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王树声谭政罗瑞卿粟裕许光达籍贯广东文昌湖北大悟湖北永兴湖南长沙湖南湘乡湖北麻城湖南湘乡四川南充湖南怀化湖南长沙出生时间1892 1900 1902 1903 1903 1905 1906 1906 1907 1908去世时间1974 1970 1986 1989 1961 1974 1988 1978 1984 1969享年82 70 84 86 58 69 82 72 77 61陈赓和谭政一同就读于七星桥私塾。
三、在八路军和1941年“皖南事变”时,都做到高级将领。
姓名张云逸徐海东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王树声谭政罗瑞卿粟裕许光达职务新四军副军长115师344旅旅长115师344旅政委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兼政委肖劲光129师386旅旅长太行军区副司令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120师第二独立旅旅长注:1、陕甘宁留守兵团是八路军所属部队。
相当于旅的建制。
2、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弻时,副主任邓小平,1938年邓小平调129师任政委后,任命傅钟、谭政为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