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写出下列加点字词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和抱负。

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爱检测】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喜欢……因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B.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C.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言,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卑.微(bì)默契.(qì)蔓.延(màn)B.遏.制(è)井冈.山(gǎng)狼藉.(jí)C.洗涤.(dí)踌躇.(chú)扳.尖(bān)D.豁.然(huò)暂.时(zhàn)虬.枝(qiú)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笼罩轰鸣声风平浪静沉静自若B.遗嘱一刹那惮精竭虑如梦初醒C.颁发舰载机丰度优雅一丝不苟D.桅干阻拦索无怨无悔惊心动魄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翘.首(qiáo)要塞.(sài)一丝不苟.(gǒu)惟妙惟肖.(xiào)B.不逊.(xùn)踌躇.(chú)屏声敛.息(liǎn)深恶.痛疾(wù)C.喝.彩(hè)虚愰.(huàng)摧.枯拉朽(cuī)颔.首低眉(hàn)D.濒.临(bīn)滞.留(zhì)所向披靡.(mǐ)油光可鉴.(jiàn)二、名句默写6.根据课文默写。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45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45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室中之事)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不陋的? 结合文章语句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清幽

室 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
3.了解并感受“铭”的文体特征,通过诵读品 味语言之美,音韵之铿锵。
铭,是古代文体名,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 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或纪行的文字。文辞精炼, 一般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 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然只有八十 一个字,却是铭辞中较长的。陋室铭,即刻在简
陋居室里的文章。
写作背景
本文是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所作。刘禹锡因得
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
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
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
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
三、艺术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 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
情操和安贫乐道、不求闻达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
归纳小结
以山水类比引出主旨——“德馨”
不不
求慕
陋 室 铭
描写陋室 自然环境清幽(室中之景) 环境和 往来人物不俗(室中之人) 日常生活
对偶就是其中一种。
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从文 中作者的这种处世之道里可以学到什么呢?
2、陋巷之乐:颜回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备(《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③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步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B.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除公益放鱼环节外,本届太白湖放鱼节,还有超模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以排山倒海....之势歼灭了敌人的残余部队。

B.这次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C.我们要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D.体操比赛开始了,我们班的队伍步伐整齐、精神抖擞地进场了,同学们个个昂首挺胸,威风凛凛....。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白居易曾在此居住十八年余,他经常乘一木舟,从建春门出发,逆流而上,或低吟,或长啸。

②“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③那香山的一草一木,该是他抚摩过的吧?那山风萧萧,该是曾洗其耳目的吧?④如今,松木已然老朽,山风却依旧恋恋不舍。

⑤伊河像一条长长的玉带,缠绕着香山。

A.④③①②⑤ B.②①③④⑤C.⑤①②③④ D.⑤②①③④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的剖析。

B.如今,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教学过程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课文先写了“我们”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

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挂念下()。

最终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今()。

明确:不怕牛,可怕鹅赶走了鹅对牛、对鹅都转变了态度(2)我们以前用圈、线、括号等符号在文中标画,也是一种批注。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作批注来理解课文内容,看一看“我”对鹅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学习任务四:自主批注,借助批注理解课文1.细读课文,试着从不同角度给课文作批注,并在沟通批注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提示:可以从“有疑问”的角度作批注,也可以从“写得好”的角度作批注。

2.先自主阅读,边读边作批注。

3.在小组中沟通批注,并争辩有疑问的地方。

4.班级沟通。

沟通预设:句段1.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批注:鹅比人小那么多,我们为什么怕鹅呢?明确: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句段3.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行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刺眼,把尾巴甩几甩。

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

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

批注:我们起初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明确:我们起初欺侮牛,怕鹅。

批注:从“拍”“摸”“触”“扳”“骑”“锤”等一些列动词,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待牛的态度,可以用肆无忌惮来形容。

句段4.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平安的地方,才敢看它。

要是在路上遇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批注:从“远远的”“绕个大圈子”可以看出我们生怕鹅会过来啄自己忐忑担忧的心理。

句段5.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观察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

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静静地走过去。

我的心里很可怕,怕它们观察了会追过来。

这时,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有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两篇课文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难点)教学方法:朗诵法,讲授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神话故事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

它在留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今天,我们就学习《短文两篇》,共同感受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字注音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颛顼..(zhuān xū)水潦.(lǎo)尘埃.(āi)2、解释下列加点字: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愚公移山、蚍蜉撼树等。

二、问题导学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3.2 第2课时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同步练习(附导学案)

《1.3.2 第2课时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同步练习(附导学案)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理解为加法运算.【教学难点】: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竞赛活动比一比,看谁算得快.(-20)+(+3)-(-5)-(+7) ①(-7)+(+5)+(-4)-(-10) ②(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师:对比上式①,你首先想到将原式如何变形?生: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减号统一成加号,即原式变为:-20+(+3)+(+5)+(-7).说明:1.上式表示的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算式中的括号,从而有-20+3+5-7.大家要注意到,虽然加号和括号都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当然,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20加3加5减7”.学生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同桌间互相提出算式,并读出两种读法.2.刚才在大家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两种典型的处理方法,一是将原式按原来顺序计算;二是将原式换成(-20-7)+(+3+5).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看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把(+)+(-)-(+)-(-)-(+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计算.说明:解题过程由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同时提问每步的根据和目的,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化.师:纵观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得到什么?小组同学可作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并总结.【总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有如下几个步骤:(1)将减法转化成加法运算;(2)省略加号和括号;(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两数相加;(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例2】比谁算得对,算得快:(1)(+)+(-)-(+)-(-)-(+1);(2)-7-(-8)-(-7)-(+9)+(-10)+11;(3)-99+100-97+98-95+96+ (2)(4)-1-2-3- (100)【例3】银行储蓄所办理了8笔业务,取出950元,存进500元,取出800元,存进1200元,存进2500元,取出1025元,取出200元,存进400元,这时,银行现款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元?(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会了什么?(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填空题(1)式子-6-8+10+6-5读作,或读作.(2)把-a+(+b)-(-c)+(-d)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为.(3)若│x-1│+│y+1│=0,则x-y= .2.选择题(1)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2,则m+n等于( )A.4B.8C.-10D.-2(2)使等式│-5-x │=│-5│+│x │成立的x 是( ) A.任意一个数 B.任意一个正数 C.任意一个非正数 D.任意一个非负数 (3)-a+b-c 由交换律可得( ) A.-b+a-c B.b-a-c C.a-(+c)-b D.-b+a+c提升能力 3.计算题.(1)0-(+5)-(-3.6)+(-4)+(-3)-(-7.4); (2)(+3)-(-1)+(-)-(-)-(+4).1.3. 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步练习1.⎪⎭⎫ ⎝⎛+121与⎪⎭⎫⎝⎛-41的和的符号是________,和是________,和的绝对值是________,差的符号是________,差是________,差的绝对值是________.2.把(-8)-(-1)+(+3)-(-2)转化为只含有加法的算式: _________. 3.把(+3)-(-2)+(-4)-(+5)写成省略括号的代数和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4.-3,+4,-7的代数和比它们的绝对值的和小( )A .-8B .-14C .20D .-205.7-3-4+18-11=(7+18)+(-3-4-11)是应用了( )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分配律 D .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6.若0<b ,则b a -,a ,b a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a a b a +<<- B .b a b a a +<-<C .a b a b a <-<+D .b a a b a -<<+7.41-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等于41的数的和应等于( ) A .21 B .0 C .21- D .21或0.8.计算:(1)()()3.3463.3416+-+---; (2)()()227103-+---+----;(3)21416132-⎪⎭⎫ ⎝⎛--⎪⎭⎫ ⎝⎛---; (4)4-3.8-[(-2.5-1.2+4)-6.9]. (5)326543210-⎪⎭⎫ ⎝⎛-+⎪⎭⎫ ⎝⎛---; (6)()212115.2212--+---;(7) 13-[26-(-21)+(-18)]; (8)[1.4-(-3.6+5.2)-4.3]-(-1.5);(9)()()⎪⎭⎫ ⎝⎛-+-+--⎪⎭⎫ ⎝⎛++-54512549; (10)⎪⎭⎫ ⎝⎛+--⎪⎭⎫ ⎝⎛+-43573.875.141343125.2.9.用计算器计算:(1)-24+3.2-16-3.5+0.3; (2)(-2.4)-(-4.7)-(+O.5)+(-3.2);(3)3250-(-2563)+560-(+7820); (4)(-73.45)+23.36-(-86.32)-98.31.10.一种零件,标明直径的要求是04.003.050+-φ,这种零件的合格品最大的直径是多少?最少的直径是多少?如果直径是49.8,合格吗?11.七名学生的体重,以48.0 kg 为标准,把超过标准体重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将其体重记录如下表:(1)最接近标准体重的学生体重是多少? (2)最高体重与最低体重相差多少? (3)求七名学生的平均体重;(4)按体重的轻重排列时,恰好居中的是哪个学生?1.3. 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学习目标】:1、能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算式写成几个有理数的和式,并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

《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

《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5分钟)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环节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引证法。

例证法。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竿充数”辩(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2课时)精品教
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⑴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课。

学习本单元,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和兴趣,并能够培养其敢于探险的勇气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课的学习,则让学生懂得古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勇于挑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3、中招考点
近年来,河南中招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以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课内文段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文段大意、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课外文言文往往难以把握。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主旨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神话来完成。

2、针对目标2,3 设计三个活动,创造性地“讲神话故事”,“议神话”,“写神话---习
作大舞台”找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当堂训练
共工怒触不周山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
(4 )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下列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4.共工触山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
5.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
六、作业
做“研讨与练习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