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秋冬小麦七分种三分管
淮滨民间谚语1生产类

农业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犁的深,耙的烂,不收也没怨。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天误收,人误丢。
锄头有粪,越锄越嫩。
谷三千,麦六十,丰收碗豆八个粒。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夏至耧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
灰里芝麻泥里豆。
人勤地不赖。
枣发芽,种棉花。
稀豆稠麦,粮囤冒尖。
稻子两头尖,收成一百天。
只有一夜雨,没有一夜秧。
秧田不清理,牛毛毡一片青。
种田无巧,秧底喂好。
秧底惊动人,在粪泼一层。
勤快人秧底拿,懒人稻稞里拨(稗子)。
满月载秧满月秧最相当,载老秧减产量。
满月秧,百日谷。
早秧按时载,迟秧抢时栽。
大麦上了场,小麦黄了芒。
秧五月,谷八月。
栽秧误一时,收成误一季。
三种赶不上一栽。
良种出壮苗,壮苗保增产。
苗嫩只留巴掌水。
人吃热饭,苗喝热水。
秧田晒好劲,胜于上道粪。
秧耨三道米无糠。
谷打苞,水齐腰。
谷扫齐,一田泥。
打苞到谷黄,稻田不断墒。
有水用在秋前(稻田)。
立秋东北风,早防蛀心虫。
黄豆扬花,地墒沟里摸虾。
西风雨落,胜如下药。
早黄豆,迟芝麻,长得怪好别夸它。
麦怕半夜雨,稻怕午时风。
稻要风平,麦要摇铃。
稻要稳,麦要摇。
八成割稻十成收,十成割稻三成丢。
收麦不收麦,单看九月和三月。
种麦不过冬,追肥不出九。
若要收,深起沟。
麦子年年收,就怕不扶沟。
麦地不深翻,麦根无处钻。
犁深加一寸,顶上一茬粪。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农家肥,养分全,用一年壮三年。
积肥如积粮,粮在肥中藏。
大粪是个宝,庄稼离不了。
粪是庄稼宝,缺它长不好。
稻收田埂麦收沟。
栽秧要争先,割麦要抢天。
麦子已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稻子怕干,麦子怕淹。
麦盖三床被,头枕镆镆睡。
收不收,看起沟(麦)。
一亩三分沟,不收收也要收。
麦子收不收,全靠三道沟。
麦黄西南风,收麦一场空(干热风)。
麦收胎里富,种(籽)好六成收。
雪水流一丈,打的麦子没处放。
雪姐久留着,明年好收谷。
带墒种麦苗儿齐。
麦收当年墒。
麦喜两头晴。
大风上了场,小麦不用扬。
越冬期小麦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越冬期小麦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作者:张秀云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0年第10期对于已经进入越冬期的小麦,要想确保翌年大丰产,必须管好冬季小麦田。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关键,关键在冬前。
”越冬期小麦田间管理是否到位,对翌年粮食增产、增收有着直接影响。
小麦从出苗到越冬这段时间,就是长根、长叶、长分蘖、完成春化阶段,即“三长一完成”。
在这个时间段,生长的中心是分蘖。
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在保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使弱苗转壮,壮苗稳长,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翌年穗多、穗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田间小麦的不同生长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施肥料,促进苗情转化一直以来,大家对小麦的早播和晚播是否影响小麦生长存在异议,在此提醒大家,晚播和早播都影响小麦的冬前生长。
早播小麦,冬季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旺苗;而晚播小麦虽然加大了播种量,群体数量增加了,但是个体小,次生根少,麦苗弱。
如不采用补救措施,将会严重影响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形成。
迟播小麦、弱苗小麦,为了促进分蘖,要及早追肥,正常苗情下,一般每667 m2施尿素5~10 kg。
如果基肥施用充足、苗情素质好的麦田,一般不宜在越冬期施肥,否则会导致无效分蘖增加,群体过大,基部节间过度拔长,后期容易倒伏,反而不利于高产、稳产。
二、控制麦苗旺长的措施(一)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对于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管理重点是适时镇压,通过镇压抑制主茎和大分蘖的生长,使麦苗(大分蘖)受伤后长得粗壮些,增加抗寒性、抗旱性,同时,还能压碎坷垃,压实土壤、有利于安全越冬。
镇压时间一般是地封冻后,麦田经过一冻一化,地表有一层干土时进行,一直到返青前均可镇压,但早压的比晚压的效果好。
(二)播种量过大形成的旺苗对于播种量过大形成的旺苗,要先及时疏苗,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
疏苗的方法是人工疏苗。
对于群体数70万~80万/667 m2的麦田,采取手工疏苗;对于群体数80万~90万/667 m2的麦田,可用抓钩横耧或用耙适当横耙;对于群体数在90万/667 m2以上的麦田,可采取隔行抽垄疏苗的方法,也可用耙横耙麦垄,减少密度。
一到六年级农业谚语

一到六年级农业谚语农业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产业,长期的农事生产过程中,开展和产生了很多农业谚语。
以下是一到六年级农业谚语,欢迎阅读。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地没赖地,戏没赖戏;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扫帚响,粪堆长。
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
犁地要见死地,耙地要见扑地,耩地要见湿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有钱买种儿,没钱买苗儿。
壮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丢。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棉花锄八遍,棉桃成串旱豇豆,涝小豆,不旱不涝收绿豆。
晒不死的棉花,下(雨)不死的南瓜。
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葱。
桃三杏四梨五年。
枣树当年能换钱。
上场,核桃满瓤,上囤,核桃挨棍。
锄头有粪,越锄越嫩。
锄头有水,杈头有火。
小麦锄三遍没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干锄棉花湿锄瓜,不干不湿锄芝麻。
春季争日,夏争时,一年大当务之急。
惊蛰不耕地,好比蒸馍跑了气。
春季分小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清明前后,小麦掩老鸹。
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枣芽发,种棉花。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一穗两穗(小麦),一月上囤。
打春季一百(天),磨镰割小麦。
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
立夏不出(小麦)头,只好割了去喂牛。
立夏不下(雨),高挂犁耙。
小满粒渐实,芒种见半茬。
小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三成丢。
夏至(在)五月头,不种芝麻吃香油。
夏至(在)五月中,十个油坊九个空。
夏至不出蒜,必定散了瓣。
五黄六月不出工,十冬腊月喝北风。
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冬天刮破皮,胜过春季天犁一犁。
六月六,红薯鸡蛋粗。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
七月立秋,迟早都收。
立罢秋,寸草结籽;处暑不种田,种田是枉然; 处暑不种田,逮住吃半年。
处暑雨,滴滴都是米。
七月边,枣红圈。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小麦收八、十、三(月)场雨。
八月半,早种蒜。
小麦收胎里富。
稠稀小麦哄死人。
宁种八月地,不种九月墒。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原,洼地种到霜降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小麦正当时。
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邯麦14号高产栽培技术

不重喷 , 小麦拔节后不能进行化学除草 , 以免 造 的抗 旱 、 抗寒 能 力 。播种 后 镇 压 要抓 住 最 佳 时机 : 晴 喷 、
天、 中午 播 种 、 墒情稍差 的 , 要马上镇压 ; 早晨 、 傍 晚 成药 害 。 或 阴 天播 种 ,墒 情好 的可 稍 后镇 压 ,墒 情 特别 充 足 3 . 3 科 学运 筹春 季水 肥
晚播 1 天增加 1 万 基本 苗 , 但 最 多不 超 过 每 亩 3 5万
基 本苗 。
. 5 . 2 播 后 镇 压 播 种 镇 压 可 以有 效 地 碾 碎 坷 垃 、 播 前 要 求 土 壤 含 水 量 达 到 田间 最 大 持 水 量 的 1
一
24 6 —
粮食作 物2 0 1 5 . 5
摩i 2 础通抛
2 0 1 5 . 5 粮食作物
高产 稳产优 质 强筋冬 小 麦
新 品种 邯麦 1 4号高产 栽 培技术
苏 玉 环 刘保 华 王 雪 香 赵 志 鹏
( 1 . 河北 省邯 郸 市农 业科 学院 邯郸 0 5 6 0 0 1 : 2 . 河北 东 昌种业 有 限公 司 邯郸 0 5 6 0 0 0 )
摘要: 经过 试 验 、 示 范研 究集成 了邯 麦 1 4号 小 麦 高 产 栽 培 技 术 , 关键 栽 培技 术 , 即: 小麦 规 范化 播
种技 术 、 培 育冬 前 壮苗 、 春 季 因苗应 变管理 、 病 虫草 害防治和后 期 “ 一 喷综 防 ” 等技 术 。
摘要 : 冬 小麦 ; 邯麦1 4号 ; 高产 ; 栽 培 技 术
邯麦 1 4号是 邯 郸 市农 业 科 学 院选 育 的 高 产 优 7 0 %~ 8 0 %。 壤 土地 在保 证适 时播 种 的前 提下 , 玉米 收 质 强筋 小麦 新 品种 , 2 0 1 1年通过 河北 省 审定 。 该 品种 获 后 要及 时 造墒 , 每亩 浇 水 4 0 ~ 5 0 m : 土 壤粘 重 不 宜 属 于 半 冬性 中 熟 品种 , 幼苗半匍匐 , 叶片深绿 . 分 蘖 造 墒 的地块 , 要 在 小麦 播 种 后立 即浇 蒙头 水 , 并 在 适
【农业】小麦的冻害与冷害是不一样的,你知道吗

小麦的冻害与冷害是不一样的,你知道吗?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
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我地春季气候变化更是无常,上几日的最高气温曾达到27度,但是受寒潮影响,这几天有穿上了棉袄,几天间仿佛过了一个夏天与冬天。
人冷可以加衣服,但是这低温对我们的小麦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小麦的冻害与冷害:小麦冻害与冷害不可混为一谈,但是共同点是与寒潮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也与品种、播期、田间整地质量、土壤墒情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低温受害的小麦表现主要有冬季冻害、春季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三种。
一、冬季冻害【发生症状】冬季冻害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
根据小麦受冻后的植株症状表现可将冬季冻害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严重冻害,即主茎和大分蘖冻死,心叶干枯,一般发生在旺长或土壤松塇的麦田。
因为小麦冬前过旺而偏早发育,抗寒性明显降低,尤其是主茎和大分蘖发育进程早于小分蘖最易受害;再就是田间松塇或秸秆多造成冷气下钻而根部受害,同时这类地块透气跑墒严重造成干旱环境使小麦体内含水量降低从而使细胞壁抵御能力降低造成冻害加重。
第二类是一般冻害,症状表现为叶片黄白干枯,但主茎和大分蘖没有被冻死。
第一类冻害会影响产量,第二类冻害对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秸秆过多冻害重▲【预防和补救措施】1、选用抗寒品种,适期播种。
我地适宜种植冬性和半冬性品种。
一般播期在10月5日至12日之间。
根据品种特性,避免过早播种,以免冬前出现旺长,遭受冻害。
友情提示:在今年干旱加严寒的特殊气候下,有好多品种不同程度受冻,麦农朋友可以酌情选择种植。
2、常言道‘七分种三分管’,小麦的安全越冬要打好播种基础是关键。
大家一定要在整地、播种环节提高质量,避免田间秸秆过整过多而影响播种;同时提倡播前、播后双镇压模式,避免深播与过分浅播的现象出现,可使小麦苗齐苗壮,可明显提高小麦抗冻能力。
秋冬季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粮油,栽培技术

秋冬季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粮油,栽培技术
一、开沟覆盖,保持麦田良好墒情。
播种时来不及开沟的田块,应及时开好田沟,并结合开沟,对麦种进行补充覆盖。
如可在地表覆盖农作物秸秆或稻糠、麸皮等,以保墒、增温,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
二、补施肥料,促进苗情转化。
对于基肥施用不足的或者播期偏迟的田块,应早施分蘖肥。
分蘖肥可在越冬期结合腊肥施用,腊肥宜选用优质的腐熟有机肥,每亩用量3方左右。
未施腊肥或腊肥施用量偏少的田块,应将春季的追肥时间适当提前,于返青期每亩施用4--5公斤尿素,促进麦苗分蘖发根。
三、中耕划锄,破除板结、提高地温。
降雨、灌溉后以及早春季节,如人力允许,宜对晚播苗弱田块及时进行浅中耕划锄,划锄时要防止锄断根系和掩埋麦苗。
四、合理灌溉。
我省小麦播种后至返青拔节前,一般不需要进行灌溉。
但在天气持续干旱、土壤墒情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积极抗旱灌溉,保证出苗整齐,生长健壮。
有条件的地方,高产田块可灌溉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和高产群体的形成。
五、采取田管措施,控制旺长。
由于小麦播量偏大、近期气温偏高,容易造成一部分田块出现旺长过苗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幼穗发育,造成穗小粒轻,还加大了倒伏、冻害的危险。
冬前可进行镇压、深中耕,中耕深度可达10厘米左右;起身期采用麦业丰、矮壮素、多效唑等药剂进行化控;并控制肥水的施用,追肥时间适当推迟。
六、抓好病虫草害的防治。
播种出苗后,应抓紧利用冬前的温暖天气,进行化学除草,防止春后杂草基数过大,防治困难。
虫害、病害也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早防治。
第1页共1页。
棉花倒茬滴灌铺膜小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棉花倒茬滴灌铺膜小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摘要:棉花倒茬后使用滴灌铺膜播种冬小麦,提高肥水利用率及冬小麦单产量,有效实现轮作,改善土壤环境,进一步突破晚播冬小麦在本地区种植技术壁垒。
同时,实现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都获得高产,解决粮棉争地问题。
关键词:棉花倒茬;滴管铺膜冬小麦;适期播种;越冬管理;配套栽培技术;春季管理;收获;一、播前准备1.选定棉花倒茬地一是要选择集中连片、平整度高,灌排渠系和机耕道路配套,基础条件较好的棉田;二是要选择盐碱含量轻、没有明显盐碱斑,通透性与保水保肥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高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块;三是要选择水源有保证、滴灌设施配套、整地播种机械齐备、物化投入有保证的条田。
2.灌好播前水播前灌水时间:应根据计划播期确定,通常以当地棉花倒茬地播期(10月25日)为参照,粘土地提前25~30天灌水,沙壤土地提前20~25天灌水。
一般在9月25日前开始灌水。
播前灌水量:应依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位高低等灵活掌握,以不影响预定播期和保障冬前生长需水为原则,每亩浇灌60~80方为宜。
灌水方式:考虑到灌水的及时性,建议当前先不要抽滴灌带,在9月15日前后打脱叶剂,然后用滴灌系灌给水,这样可以保证及时给水并且给水均匀,可有效避免低洼处积水,为后期及时机采提供条件。
在机采前再抽取面管,为后续机采、打棉秆、收残膜、整地争取时间。
当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对面管处推株并垄,行成走道为后期抽面管做准备(避免抽管时碰落棉花)。
3.及时清地于10月15日前后机械可以进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时间,以免陷机械为准),及时进行棉花机采,采净后及时清地,主要做好棉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达到待整地状态。
4.施肥整地:小麦生产是七分种三分管,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小麦播种质量、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和出苗后生长发育。
施足基肥:犁地前,采用全层施肥技术施足基肥。
肥力较高的高产示范田,应在耕翻前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公斤、尿素15公斤、二铵30公斤、硫酸钾10公斤。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亩产600 kg产量分析与栽培技术

3.2播期种子准备在播种前2~3d 把备播的小麦种子晒干扬净,剔除瘦瘪粒、破碎粒、霉变粒及其他杂草种子,用小麦种子专用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采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剂种比根据药剂说明进行,把处理好的种子晾干后待播。
3.3播期与播种量在山东境内10月5~15日为最佳播种期,因其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每亩基本苗以18万左右为宜。
适宜的行距18~20cm 、播深3~4cm ,实现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
通过缩小行距使小麦年前叶面积系数较大、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实现群体生长健壮,增强抗冻抗逆性。
阳光808合理的产量结构三要素是亩穗数38万~43万、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7g 左右。
在小麦栽培中提倡“七分种,三分管”,播种是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一般地小麦越冬时保持主茎叶龄5~6片、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8~10条为宜。
3.4防治病虫害要加强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田间病虫害管理,做到安全用药,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的原则进行综合防治。
①小麦越冬前和返青拔节期根据具体红蜘蛛、蚜虫、纹枯病等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预防。
②孕穗灌浆期重点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小麦叶锈病,保证小麦高产和稳产。
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进小麦灌浆,提高千粒重,促进早熟。
3.5适期晚收该品种穗大粒多,灌浆时间长,在完成灌满浆后,籽粒较硬、出现光泽、达到完熟、水分降到14%以下时收获,利于品质的提高,便于安全贮藏。
参考文献[1]余松烈.山东小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2]樊小林,廖宗文.控释肥料与平衡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J].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报,1998(4):219-223.[3]陈香芝,张齐鲁,张连晓,等.潍麦8号的生育特点与超级小麦育种目标[J].山东农业科学,2005(3):14-16.[4]王成超,杜绍印,吴清涛,等.高产高蛋白小麦新品种郯麦98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0(3):107-108.淮北平原雨热同季,平均年降水量超过850mm ,为粮食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降水资源,而且95%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0℃期间),水热同步,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冬小麦七分种三分管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2019~2020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指出,目前,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土壤墒情总体较好,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接近常年同期,有望正常成熟腾茬,为适期适墒播种创造条件。
大部分地区小麦种子数量充足、质量较好。
据气象部门预计,秋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
针对今年天气的不确定性和小麦生产特点,该意见要求,要树立“七分种、三分管”“三分在农机、七分在机手”的思想,立足防干旱、防病虫、防冻害、防渍害,坚持适期、适墒、适量播种,强化田间管理,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
小麦秋冬种技术(一)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以高产、优质、高效、抗逆为目标,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适应,品种产量水平与地力水平相匹配,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结合,品种抗性与气象及生产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做好品种布局,因地制宜选用品种。
黄淮和北部小麦生产区选用丰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强(抗寒、抗倒、抗病)、稳产性好和品质优良的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品种,旱地注意选用节水稳产的品种;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选用耐湿、耐渍、抗病(赤霉病为重点)、抗倒、抗寒、抗穗发芽及熟期较早的弱筋与中筋品种,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春性中强筋品种种植面积;西南小麦生产区重点推广抗条锈病、耐肥抗倒、丰产性好的品种,同时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种植酿酒、膨化等专用小麦品种;西北小麦生产区选用丰产性好、品质优、抗旱性突出、抗倒春寒、综合抗病性强的品种。
(二)播前准备一是及时腾茬。
旱茬小麦生产区要及时收获前茬,确保小麦适期播种。
稻茬小麦生产区要千方百计减少迟播、特别是过迟播种的面积,水稻要开好排水沟、注意控制好最后上水时间,为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过分“养老稻”。
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受晾晒或烘干条件的制约,常常影响正常收获与播种,要加快收割与播种进度。
立足抗灾播种,及早做好秋播期间出现干旱或连阴雨的应对预案。
二是种子处理。
为防控小麦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病虫害和地下害虫,大力推广应用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技术,因地制宜、科学选药,尽可能减少“白籽”下地。
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进行药剂包衣、拌种和土壤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药害或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三)精细整地精细整地包括深耕(松)、少耕免耕、耙耢镇压、秸秆还田等。
突出抓好深耕(松)、秸秆还田、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耕整地技术,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
一是深耕(松)。
旱茬小麦加大机械化深耕(松)技术推广力度,对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力争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以25~35厘米为宜,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如果前两年深耕或深松过,可只进行旋耕;对旋耕整地麦田,必须旋耕两遍后镇压耙实,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
稻茬小麦推广深耕或深旋,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二是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
玉米、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碎草长度控制在5~8厘米,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并均匀撒铺,匀铺不到位须人工辅助撒匀;如果收获时秸秆未粉碎或秸秆切碎长度过长或留茬高度过高,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秸秆粉碎机要匀速行驶,粉碎刀要贴近地面,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
选用大中型拖拉机深耕或深旋灭草还田,深耕埋草深度应达到25厘米以上,深旋埋草深度应达到12~15厘米,做到草土混匀,防止秸秆富集于播种层。
西南地区可推广人工盖草技术,用简易播种机将种子摆播在土壤的表面,再人工覆盖稻草,稻草以整秆或切碎均可。
西北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秸秆带状覆盖技术。
三是适墒镇压。
无论深耕或深旋地块都要根据土壤墒情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
墒情适宜时可在播种前后镇压,土壤过湿时应推迟镇压时间。
(四)精准播种根据秋播期间气候特点,以培育冬前壮苗为标准,严格把握播期,科学确定播量,做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
一是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
若墒情适宜,可直接整地播种;若墒情不足,则提前造墒,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旱地要趁墒播种;如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进行晾墒。
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还应注意排水降渍,力争小麦适墒播种。
二是适期播种。
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以上积温以550℃~650℃为宜,根据品种类型、墒情、天气等因地制宜确定适宜播期。
一般黄淮北部、北方、西北小麦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上中旬,黄淮南部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西南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三是适量播种。
要因地、因种、因播期而异,分类确定播量。
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0万~20万,中产田为15万~25万。
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
四是适深播种。
坚持“适墒适当浅播、缺墒适当深播”的原则,根据茬口、墒情等条件确保小麦播种深度,防止播种过深或露籽,影响发芽与幼苗生长。
适墒条件下,黄淮、北方、西北等旱地小麦播种可略深,一般3~5厘米;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小麦生产区等稻茬小麦播种略浅,一般2~3厘米。
五是精匀播种。
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条播、多程序复式作业、种肥一体化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使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丛苗等现象,实现一播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六是播后镇压。
小麦播后镇压是抗旱、防冻和提高出苗质量、培育冬前壮苗的重要措施,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播时未镇压麦田,可选用适宜镇压器在播后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镇压。
冬前田间管理技术(一)肥料运筹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原则合理配施肥料。
一是施足基肥。
要求施足基肥,一般掌握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60%,磷、钾50%~100%底施,因区、因地调整。
提倡增施有机肥、生物肥等,扩大缓控释肥料、专用复合肥等施用比例。
二是早补苗肥(分蘖肥)。
对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在小麦2叶期左右及时补施苗肥。
如果基种肥及苗肥均不足,在主茎3~4叶期(主茎总叶片数11叶及以下)或4~5叶期(主茎总叶片数12叶及以上)施用壮蘖肥。
有条件地区可在冬前及越冬期间施用泥、杂灰肥等有机肥培土壅根,保暖防冻,培肥土壤。
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如麦苗发黄严重,应尽快施用复合肥或速效氮肥转化苗情。
(二)科学管水一是因旱适时浇越冬水。
黄淮、北方、西北等小麦生产区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要适时浇越冬水,推广测墒补灌技术,保苗安全越冬。
浇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夜冻昼消”时完成。
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
12月初,麦田0~40厘米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或高于70%为土壤墒情适宜,同时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冬前可不浇越冬水。
对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在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
二是开沟防渍。
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播后适时机械开沟,每2.5~3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5~30厘米。
距田两端横埂2~3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5~40厘米。
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
要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注意均匀抛撒沟泥,覆盖麦垄,减少露籽,防冻保苗。
(三)防控病虫草害一是春草秋治。
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适宜药剂,重点抓好冬前化学除草,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在墒情适宜时、于播后芽前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
对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好的麦田,在冬前选择冷尾暖头、日平均气温8℃以上的晴天及时喷药化除,注意安全用药,防止发生冻害和药害。
二是防治病虫害。
旱地小麦和部分稻茬麦田要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
冬前注意加强对条锈病、纹枯病、蚜虫等的监控,及时防治。
(四)冬前镇压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小麦播后未及时镇压麦田,冬前墒情适宜时可根据苗情选用适宜镇压器镇压1~2次,利于保水保墒,促进冬前壮苗,提高壮苗比例。
特别是土壤偏旱时更需要注意。
冬前防灾减灾技术(一)抗旱造墒播种黄淮、北方、西北等小麦生产区秋播时若土壤偏旱,在小麦适宜播期内,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提前造墒,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对部分旱情较重、播种偏晚的地块,也可以先播种,再浇蒙头水,促进出苗,并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二)晚播应变播种旱茬与稻茬小麦超出适期后晚播,可推广“四补一促”的抗灾增产技术措施。
一是选用良种,以种补晚。
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应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
二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
在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上下功夫,采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适当浅播、浸种催芽等措施,打好播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