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规定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古代建筑名词,在《》有记载,是指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建筑著作《》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如圣母殿、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向两端升高,由此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时称令栱)是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下的、最内跳在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中,较短,较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的砌法,用、,有时也用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砖出檐,的束腰,的拔檐。
[]例子, 一座位于的早期教堂,采用方法建造。
8、平板枋(称普拍枋),是平臵于之上,用于承托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至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
所著的《.卷十七.》也有记载这种。
9、昂是一种独特的结构--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臵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衡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唐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有转化为镏金斗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已丧失殆尽,只起到装饰作用。
10、柱是中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
在木建筑中,横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4.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4.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4.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4.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4.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5.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6.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7.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8.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9.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10.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11.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12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13.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古代建筑名称大全

古代建筑名称大全单体建筑:亭台楼阁殿堂厅房桥廊榭舫馆轩(辕)斋塔庙。
群体建筑:寺庵观宫庄宅驿室外景观:园庭场苑景观建筑小品: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中国古代建筑名称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
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室:房屋或内室。
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
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
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
《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
如:贞节牌坊。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如:岳阳楼。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
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中国古建筑术语

中国古建筑术语1. 斗拱斗拱就像是古建筑里的超级英雄组合。
你看那些大屋顶下,一组组斗拱层层叠加。
它们不仅好看,还特别厉害,就像一个个小力士,把屋顶的重量均匀分散开。
我去故宫参观的时候,看到太和殿的斗拱,那复杂又精巧的样子,真让人惊叹不已。
这斗拱啊,可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智慧结晶,要是没有它们,那些宏伟的建筑恐怕就少了几分精气神儿呢。
2. 飞檐飞檐,这名字听起来就特别酷,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
古建筑的飞檐,就像是给房子加上了灵动的翅膀。
我家附近有个古庙宇,那飞檐翘得高高的,下雨天的时候,雨滴顺着飞檐滑落,就像是檐角在流泪,可美了。
你想啊,要是建筑都是方方正正、平平直直的,多无趣啊,飞檐就这么一翘,整个建筑就活起来了,仿佛有了生命,在向天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3. 榫卯榫卯简直是中国古建筑的神秘魔法。
它不用一颗钉子,就能把木材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手拉手,紧紧相连。
我爷爷是个老木匠,他给我展示过榫卯结构的小物件。
那些木构件就像有默契的伙伴,相互嵌套,严丝合缝。
要是把古建筑比作一个巨人,榫卯就是巨人的骨骼关节,让这个巨人稳稳地屹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榫卯的技艺,真的是太神奇了,外国人看了都得竖起大拇指。
4. 藻井藻井,那可是古建筑天花板上的璀璨明珠啊。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古建筑的大殿,抬头一看,藻井就像一个精美的万花筒在头顶上。
我去山西的一些古建筑里看到过藻井,那木雕的花纹,层层叠叠,仿佛是一朵朵盛开在天空的花朵。
它可不是随便弄弄的装饰,在古代,藻井还有着象征吉祥、尊贵的意义呢。
这藻井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次看到都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更多它背后的故事。
5. 庑殿顶庑殿顶是古建筑里的大佬级屋顶。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帽子,稳稳地盖在建筑上。
你看北京的天坛祈年殿,那庑殿顶,宏伟又壮观。
庑殿顶的坡面是那种舒缓的曲线,就像美人的背部线条一样优美。
这种屋顶形式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在古代那可是象征着最高的等级呢。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建筑的世界里,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构造形式。
亭是一种供人休憩的小型建筑,通常建在园林、公园等景观的中心位置;台是一种以基座为主体的建筑,常见于庭院和神庙中;楼是多层建筑,有丰富的功能,如居住、办公、观赏等;阁是一种多层建筑,通常用于存放文物或展览。
2. 宫殿:宫殿是古代帝王的居住地,也是朝廷政务的中心。
宫殿通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组成,每个殿内有不同的功能。
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往往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
3. 寺庙:寺庙是宗教信仰场所,供奉神佛。
寺庙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精神上的净化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往往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形式。
4. 园林: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是人们修建和营造的艺术景区。
园林常见的构件有假山、池塘、廊桥、亭台等。
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5. 古塔:古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耸建筑,通常有四面或多面的塔刹。
古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常用于收藏经典书籍或保存舍利。
古塔建筑形式独特,充满着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6. 民居:民居是古代普通人居住的建筑。
中国的民居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如四合院、土楼、吊脚楼等。
民居注重舒适和实用,体现了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生活方式。
7. 廊桥:廊桥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人行通道,常见于园林景区和古村落。
廊桥建筑形式多样,有石拱桥、木板桥等。
廊桥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为人们提供赏景的场所。
8. 抱厦:抱厦是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
它由支撑柱和房梁组成,形状类似于人抱着的姿势,因此得名。
抱厦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寺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技术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固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要紧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事实上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营造法式》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由此檐口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宋朝时称令栱)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栱中,较瓜栱短,较万栱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要紧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
[编辑]例子Gallarus Oratory, 一座位于爱尔兰的早期基督教教堂,采纳叠涩拱顶方法建筑。
8、平板枋(宋称普拍枋),是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彩绘。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唐,至明清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额枋。
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七.工段营造录》也有记载这种建筑技术。
9、昂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专门的结构--斗栱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稳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有转化为镏金斗栱的做法,原先斜昂的结构作用已丧失殆尽,只起到装饰作用。
10、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
在中国木建筑中,横梁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屋檐,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柱础。
另外,亦有其他较小的柱,不置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上,以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透过梁架结构,把重量传至主柱之上。
例如脊瓜柱或蜀柱,是在梁架之上承托部分屋檐的重量。
11、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专门的结构--斗拱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的上弯弓形木[1]。
现存遗物以汉代为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以及曲线和折线混合型,大致到了唐代才统一样式。
宋代已有详细规定其用材制度。
按大小分为:瓜栱(短)、万栱(中长)、厢拱:长按所在位置分为:•正心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上o正心瓜拱o正心万拱•外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外o外拽瓜拱、o外拽万拱o外拽厢拱•里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内o里拽瓜拱o里拽万拱o里拽厢拱•卯口:拱正中与翘或昂相交处•升托:拱两端承托升子的部分•拱眼:卯口与升托之间下弯部分•拱弯:拱两端下部弯曲处。
清代《工程作法则例》规定,万拱的拱弯由三段直线构成,瓜拱的拱弯由四段直线构成,厢拱的拱弯由五段直线构成。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栱正心瓜栱栱: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按长短分为三种:瓜栱、万栱、厢栱;按位置分为正心栱、外拽栱、里拽栱:•瓜栱,最短,安置在斗栱最底层。
o正心瓜栱:宋《营造法式》称为泥道栱,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正心瓜栱与翘或昂相交,下为坐斗,上为两端槽升子、正心万栱。
o外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第二道翘或昂相交、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外端的十八斗,外拽瓜栱之上为昂、栱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o里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
里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里端的十八斗,里拽瓜栱之上为昂、栱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
•万栱,中长,安置在瓜栱之上。
o正心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足材慢栱:在正心瓜栱之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
清式斗栱中,在正心瓜栱之上,只有一层万栱,万栱之上承托一至六道重叠的正心枋,直到正心桁。
o外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万栱之下为外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之上为三才升、外拽枋。
o里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里拽万栱之下为里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之上为三才升、里拽枋。
•厢栱,最长,只有外拽,里拽,没有正心。
《营造法式》称为令栱。
o外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外端,由十八斗承托;外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外拽枋,垂直方向耍头。
o里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里端,由十八斗承托;里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里拽枋。
弓形木,与建筑物表面成直角,因此也和栱成直角的,称为翘。
翘的形式和功能和栱相同,惟方向与之垂直最底层的翘伸出最少,往上的翘,伸出逐层增加。
宋《营造法式》称翘为华栱,不管长短。
•搭角闹翘:角科上由正面伸往侧面的翘。
•斜翘:角科中在45度角的翘佛宫寺释迦塔的下昂[编辑]昂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宋《营造法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搭角闹昂:角科上由正面伸往侧面的昂。
•斜昂:角科中在45度角的昂。
[编辑]斗坐斗斗:斗栱中承重的方形木块,承托横竖两个方向的重量,上开十字卯口。
•坐斗,又名大斗:宋《营造法式》称为栌斗。
坐斗在全攒斗栱最底层,承托全攒重量的斗状方木块,开十字卯口•十八斗:宋《营造法式》称为交互斗,在翘昂两端,承托上层栱昂交叉点、栱翘交叉点,十字卯口。
升,也称升子:栱与翘或昂交点之间,栱的两端与上层栱之间的斗状方木块。
升只承托一个方向的重量,只开一字口。
•槽升子;在正心栱两端,承托上层栱或枋。
宋《营造法式》称为齐心斗。
•三才升;在各种外拽栱、里拽栱的两端,承托上层栱或枋。
宋《营造法式》称为散斗。
[编辑]斗口斗口是平身科坐斗的卯口,是清式建筑中的差不多度量单位。
例如正心瓜拱的长度为6.2斗口,高为2斗口,宽为1.25斗口,坐斗长宽各为3斗口,高2斗口。
两组斗拱的间距为10-12斗口。
[编辑]形式宋《营造法式》铺作图按昂翘数目分类[7]•单昂斗栱•单翘单昂斗栱•单翘重昂斗栱•重翘重昂斗栱•重翘重三昂斗栱按出踩的多少分类;•单翘(三踩)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一层。
•五踩重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二层。
•七踩三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三层。
•九踩四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四层跃层式住宅 . w7 o$ }. K( L跃层式住宅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新颖住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有上下两层楼面、卧房、起居室、客厅、卫生间、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上下层之间的通道不通过公共楼梯,而采纳户内独用的小楼梯连接。
跃层式住宅的优点是每户都有较大的采光面;通风较好,户内居住面积和辅助面积较大,布局紧凑,功能明确;相互干扰较小。
在高层建筑中,由于每两层才设电梯平台,可缩小电梯公共平台面积,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但这类住宅也有不足之处,户内楼梯要占去一定的使用面积,同时由于二层只有一个出口,发生火灾时,人员不易疏散,消防人员也不易迅速进入。
' B! j5 o' ?# r5 E$ e复式住宅(加了阁楼)# j5 B5 e' |8 |1 `* d复式住宅是受跃层式住宅设计构思启发,由香港建筑师李鸿仁制造设计的一种经济型住宅。
仍每户占有上下两层,实际是在层高较高的一层楼中增建一个夹层,两层合计的层高要大大低于跃层式住宅(李氏设计为3.3米,而一样跃层式为5.6米)。
复式住宅的下层供起居、炊事、进餐、洗浴用,上层供休息、睡眠和贮藏用,户内设多处入墙式壁柜和楼梯,位于中间的楼板也是上层的地板。
一层的厨房高2米,上层贮藏间高1.2米;一层起居室高2米,上层直截了当作为卧房的床面,人可坐起但无法直立。
复式住宅的经济性表达在:①平面利用系数高,通过夹层,可使住宅的使用面积提高50—70%。
②户内的隔层为木结构,将隔断、家具、装饰融为一体,又降低了综合造价。
③上部夹层采纳推拉窗及墙身多面窗户,通风采光良好,与一样层高和面积相同的住宅相比,土地利用率可提高40%。
( [3 g4 G$ L' `+ ^因此,复式住宅同时具备了省地、省料、省钱的特点。
复式住宅也专门适合于三代、四代同堂的大伙儿庭居住,既满足了隔代人的相对独立性,又达到了相互照管的目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