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治虫注音解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梦溪笔谈》

文言文《梦溪笔谈》

文言文《梦溪笔谈》文言文《梦溪笔谈》一、作者、作品:选自《梦溪笔谈》二、文体:说明文三、内容分析:以虫治虫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

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作者及作品简介
▪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 塘人,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 乐、医药等多有成就。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 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 《梦溪笔谈》,共30卷。分故事、辨证、象数、 等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 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 部书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 程碑”。
当当农学家
如果你现在是一乡之长,你所管辖的地区发生 了比较严重的蝗灾,你会如何来应对这种灾情?你 还会坐等蝗虫的天敌出现吗?你会采用哪种最快捷、 经济有效的方法?
及时在大面积的农田里,用飞机喷洒农药,小 面积的用人工喷洒,较小范围内的可放鸡鸭去吃, 或者出动人力用网捕捉。防治时要集中,全面。
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还是应该寻找蝗虫的 天敌,采用“以虫治虫”的生态方法治理蝗虫害, 这样减少投入,保护生态。
读准字音 把握停顿 理解字义 疏通课文
读准字音
狗蝎 ( xiēபைடு நூலகம்

喙 ( huì

钳 ( qián

搏 ( bó

穰 ( ráng )
理解字义
▪ 1、方为秋田之害( 正当,正在 ) ▪ 2、悉为两段 ( 全部 ) ▪ 3、旬日子方皆尽 ( 十天 ) ▪ 4、大穰( 丰收 )

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不译 谓之“傍不肯” 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以虫治虫

岁以大穰
因此
疏通课文
▪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 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 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 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 方虫全部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 被杀尽,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 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注音解析版A4打印

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注音解析版A4打印

zh u z i zh i ji a ge y cn朱子治家格言l i m in gj i q 1 , s a s ao t in g ch u , y do n 百 wai zh 和 gji e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j i h m bi d x i,g u a n su o m e n h u , b iq in z iji a di a。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译】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y i zh au y i f cn , d a n g s i l C ch u b u y i。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b cn s i b cn l u , h e n g ni cn w u l i w e ji a。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y w 百 y u e ch du m du, w u l in k e e ju e j In g。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译】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z i f cn g b i x u ji a yu e , y C k e qi e w u li u li an。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译】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q i j u zh i & ji e, w a f cu sh Eg j in y U。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y in sh i yu e e j in g, yu an sh 口 shcn g zh 引xi 口。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译】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以虫治虫》译文

《以虫治虫》译文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解释哦: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实在是秋田的大害。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方:正为:成为之:的一虫:一种昆虫害:危害其:它的喙:嘴蔽:遮盖则:就以:用之:代指方虫悉:都为:成为皆:都岁:年成,收成以:因为旬日:十天大穰:大丰收其:这样旧:过去曾:曾经之:语气助词,无义谓:叫之:代指方这种虫的天敌现实意义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动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的害虫的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作物生产成品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济阴之贾人译文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

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阴那个地方的大商人,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

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

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

”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课件全面版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课件全面版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以虫治虫
学习目标:
1、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有关常识。 2、掌握重点文言虚实词,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生物防治有关知识。
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巨著,共30 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 地理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它总结了我 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这部 书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 的里程碑”。
谁会和你牵手相伴一生,
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
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样 这种
过去、先前 语气助词,无义。 称、叫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曾经
它,代子方
虫的天敌
“傍不肯”。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 肯”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 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 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 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 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 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 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遮盖
产生、出现

它的 指虫子的嘴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 万蔽地;
翻译: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 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连词,就。
用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 方皆尽,岁以大穰。
指子方 年 虫全部 成 被消灭。
因为 都,全
翻译:(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孝经》全文(注音)开kāi宗zōng明míng义yì章zhāng第dì一yī仲zhòng尼ní居jū,曾céng子zǐ持chí。

子zǐ曰yuē:“先xiān王wáng有yǒu至zhì德dé要yào道dào,以yǐ顺shùn天tiān下xià,民mín用yòng和hé睦mù,上shàng下xià无wú怨yuàn。

汝rǔ知zhī之zhī乎hū?”曾céng子zǐ避bì席xí曰yuē:“参cān不bù敏mǐn,何hé足zú以yǐ知zhī之zhī?”子zǐ曰yuē:“夫fū孝xiào,德dé之zhī本běn也yě,教jiào 之zhī所suǒ由yóu生shēng也yě。

复fù坐zuò,吾wú语yǔ汝rǔ。

”“身体shēntǐ发fā肤fū,受shòu之zhī父母fùmǔ,不bù敢gǎn毁huǐ伤shāng,孝xiào之zhī始shǐ也yě。

立lì身shēn行háng道dào,扬yáng名míng于yú后hòu世shì,以yǐ显xiǎn父fù母mǔ,孝xiào之zhī终zhōng也yě。

夫fū孝xiào,始shǐ于yú事shì亲qīn,忠zhōng于yú事shì君jūn,终zhōng于yú立lì身shēn。

《大dà雅yǎ》云yún:‘无wú念niàn尔ěr祖zǔ,聿yù修xiū厥jué德dé。

【同步练习】24《以虫治虫》

【同步练习】24《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同步练习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梦溪笔谈》沈括存中北宋2.①xiē②huì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③十天④庄稼丰收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

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课后能力提升:1.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第一章•dào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tiān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以虫治虫
班级:姓名: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
..。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
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
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
..“傍不肯”。

一、给下列字注音。

蝎()喙()钳()蔽()
悉()旬()穰()傍()
二、解释下列字词。

1.界:
2.方:
3.为:
4.之:
5.害:
6.其:
7.喙:
8.钳:9.蔽地:
10.蔽:
11.以:
12.悉:
13.旬日:
14.皆尽:
15.岁:
16.以:
17.大穰:
18.其:
19.旧:
20.之:
21.土人:
22.谓:
三、翻译句子。

1.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
..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
使其
..妻见喻皓之.妻,贻以
..金钗,问塔动之因
..。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
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
联如
..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

人皆伏其
..精练。

一、给下列字注音。

梵()患()喻()皓()钗()讫()弥()遂()胠()箧()履()伏()二、解释下列字词。

1.据:
2.于:
3.方:
4.级:
5.之:
6.患:
7.云:
8.布:
9.故如此:
10.故:
11.如此:
12.乃:
13.以:
14.而:
15.初:
16.无可奈何:17.密:
18.使:
19.其:
20.之:
21.贻:
22.以:
23.之:
24.因:
25.此:
26.易:
27.耳:
28.但:
29.讫:
30.实:
31.钉之:
32.钉:
33.之:
34.如:
35.其:
36.言:
37.遂:
38.盖:
39.弥束:
40.六幕:
41.相:
42.联:
43.如:
44.胠箧:
45.履:
46.其:
47.持:
48.自:
49.伏:
50.其:
三、翻译句子。

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6.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四、阅读探究
1.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3.“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
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五、比较阅读
【甲】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

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浩日:“京师地平无山,而
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国朝(宋朝)以来,
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世传
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
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欧阳修《归田录》)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
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
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沈括《梦溪笔谈》)
1.给下列加粗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

(1)而制度甚精【】A.规章制度B.制造方法(技艺)C.规格D.艺术
(2)人皆伏其精练【】A.简练B.精明C.高明D.精当
2.甲文中有四个“之”,它们的正确解释分别是【】
A.①代宝寺塔②塔不正的原因③代宝寺塔④结构助词“的”
B.①代宝寺塔②代预浩③代宝寺塔④结构助词“的”
C.①代宝寺塔②塔不正的原因③取消句子独立性④结构助词“的”
D.①代宝寺塔②代预浩③代宝寺塔④取消句子独立性
3.“都料匠”的意思是什么?
4.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否断定甲文中的预浩与乙文中的喻皓是一个人?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阅读《木雕神技》,完成后面小题。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①河上,见一人荷竹簏②,牵巨犬二。

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

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

安置已,叱犬疾奔。

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③,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

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

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注释】①泺口:地名。

②竹簏(lù):竹篓。

③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商人白有功言.()②叱犬疾.奔()
③跨犬从.之()④昭君频频回顾.()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以.小锦鞯被犬身
A.岁以.大穰 B.乃以.瓦布之 C.是以.谓之文也 D.不以疾也
2.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簏中出木雕美人
3.翻译下列句子。

牵巨犬二。

4.本文和《梵天寺木塔》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B;(2)C2.A3.“都料匠”是“工匠的总管”的意思,称官名
是表示尊敬。

4.是一个人。

根据:两个人都是宋朝人,都精木工。

甲文中“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可见预浩与喻皓是同一个人。

5.只要逐层
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小题1】(1)①言:说②疾:快③从:跟随④顾:看(2)B【小题2】于簏中/ 出/ 木雕美人【小题3】(1)手里牵着两条大狗。

(2)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的精熟。

【小题4】两篇文章都赞美了他们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