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合集下载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材料一: “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 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 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 日亦操趋 变诸,于 己不上 ,变, 可亦大 以梁变势保启。相国超变迫,变用之,可法进变非以的化者可保重论,阏 种要阐变制 ,性述之。 可维权变 以新 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所以 敢言矣! ”——梁启超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同:
▪ 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都主张君主立宪制
异:
▪ 康有为的思想是经过传统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 提出来的,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 法的合理性;
▪ 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 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谭嗣同的激进思想 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2)、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主思想的核心: 君主立宪 (2)宣传方法:托古改制
1)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2)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论证变革必 要性 3)用进化论重新解释儒家的”“据乱世”、“升平 世”、“太平世”三世学说,论证中国应由“据乱 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 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梁启超《变法通议》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兴民权
“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 中国致弱之根源。”
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为君相者而务压民权,是之谓自弃其国, 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 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

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

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

在国外,康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

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

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

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

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

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

康有为名言名句

康有为名言名句

康有为名言名句康有为(1858-1927)是清末民初的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以理学家身份治国思想体系得到了大量跟随者。

康有为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许多名言名句,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

1. 以人为本,发扬人的尊严和个性,是一切社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句名言表达了康有为对人性尊严的重视。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的尊严和个性发展。

只有在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基础上,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2. 仁爱之心,乃君子之明理。

这句名言意在强调仁爱是君子道德的核心。

康有为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明理的境界。

3. 以德修身,以德治国,以德行天下。

这句名言强调了康有为对道德的重视。

他认为,个人和国家都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来实现和谐和进步。

只有在德治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变得更有道德,更有秩序。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名言强调了学习之重要。

康有为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写作时灵感如神。

5. 为政莫近乎贪,贪者心不廉。

这句名言强调了政治清廉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一个政治家不能贪图私利,不能滥用职权,不能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

只有心怀廉洁,才能为政治的纯洁做出贡献。

6. 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句名言强调了人民的福祉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幸福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只有当人民获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7.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这句名言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对康有为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读书更高贵。

8. 有人才的国家才是强大的国家。

这句名言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只有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获得长期的强大。

略论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

略论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

略论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摘要作为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产物扔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可略分为必变大变速变论、君权变法论、变于下论和兴民权论。

它们回答了变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最终目的等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康有为维新变法指导思想一、康有为维新思想是时代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中日战争更加深了半殖民地化,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这时,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阶层中逐渐分化出一批比较开明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就是其代表之一。

民族矛盾的尖锐加速了他们政治上的觉醒,战争失败刺激了位们去求索。

他们逐渐认识到形势的危急与局面的严峻,感觉到“国势危蹙,祖陵奇变”,“方今外夷交迫,自琉球灭,安南失,缅甸亡,羽翼尽剪,将及腹心。

比者日谋高丽,而伺占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乱匪遍江楚河陇间,将乱于内”○1。

正是这种“外患内乱”从根本上动摇着清王朝的统治。

整个社会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局势。

所有这一切,都使封建统治者面对这民族危亡,社会危机感到无能为力。

洋务派从事的“自强”、“求富”事业,徒耗巨资而未见卓效,甲午战争使更多有识之士在事实面前认识到单靠办洋务并不能拯救民族危亡。

要拯救“大清”,只有先拯救民族危亡;要拯救民族危亡,则必须从政治上改革内政;不改革国内现状,就无以生存,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泰西之国,一姓累败而累兴,盖善变以应天也,中国一姓不再兴者,不变而逆天也。

夫新朝必变前朝之法,与民更始”。

○2为了挽救封建制度的危机,使爱新觉罗氏继续维持其统治,为使地主阶级政权不至于被资产阶级政权所替代,封建统治阶级只有采用一种新的统治手段,通过一条新的途径来改革现存的腐朽的官僚机构,给暮气沉沉的封建政权增添一点生机。

是“大厦将倾,而处堂为安”,以致于“内溃外侵,朝不夕保”,还是奋发维新,“以图自强”呢?○3康有为鉴于形势的紧迫,国家的危亡和现实的刺激,痛切感到:大清王朝再也不能照原样生存下去了,必须立即实行改革。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学前教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康有为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幼儿教育应以形成良好的身心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儿童的感官、语言、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以满足儿童个体成长的需求。

他强调,不应仅仅关注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应注重儿童的道德、智慧、体魄、劳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使儿童在身心和社会适应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康有为主张对幼儿教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实践。

他认为,学前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寻找最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他提倡注重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再次,康有为强调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呼吁父母要重视儿童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为儿童的学前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

最后,康有为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训。

他认为,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人员,他们应该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素养,具备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责任心。

他主张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总之,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倡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训。

这些思想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今天的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康有为思想

康有为思想

第三, 大同世界”的社会福利构想。 第三,“大同世界”的社会福利构想。 在理想的“大同世界” 在理想的“大同世界”中,所有的社会福 利事业都由公共机构来承担, 利事业都由公共机构来承担,主要包括 公养” 公教” 公恤” “公养”、“公教”、“公恤”三个方面 。
康有为的宪法思想
•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 即宪法。 法律概念 ,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 即宪法 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 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在专制政体 一君” 大臣数人共治其国” 而立 下 ,“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 ,而立 一君 宪政体则是“ 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 宪法” 体”。因此 ,“宪法”就是“维新之路” 。 宪法 就是“维新之路”
• 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 ,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在当时 ,地方自治的提出是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国 地方自治的提出是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国 家结构形式相对立的。地方自治有利于调动地方 家结构形式相对立的。 ,并且在促进地方政治清 的积极性、 的积极性、减轻中央负担 ,并且在促进地方政治清 明的同时形成对中央行政的牵制力量。 明的同时形成对中央行政的牵制力量。不但如此 , 地方自治的基础是民治 ,这与中国历代的割据式自 这与中国历代的割据式自 治或绅权和族权维持下的地方自治具有质的区别。 治或绅权和族权维持下的地方自治具有质的区别。 但康有为虽然提倡地方自治 ,却始终反对联省自 却始终反对联省自 维护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治 ,维护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维护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四. “大同之世”的福利观 大同之世” 康有为还把西方的“人道” 康有为还把西方的“人道”与儒家的 仁道”结合在一起, “仁道”结合在一起,抨击了中国传统的 “宗族保障模式”,构想了“公养”、 宗族保障模式” 构想了“公养” 公教” 公恤” “公教”、“公恤”的理想社会的福利保 障体系。 障体系。 第一, 仁道论” 批判论” 第一,从“仁道论”到“批判论”。 第二, 第二,抨击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模式 的狭隘性。 的狭隘性。

备课30分钟: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备课30分钟: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的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废八股,改试策论;二是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三是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要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就不得不学习他的《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因为《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可以看作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主体,有其完整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那么接下来就学习康有为的《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我们分三部分来学习,一了解一下《大同书》的概况;二深入学习《大同书》的内容;三学习对《大同书》的评价。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大同书》。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讲理想世界描绘成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根除了愚昧和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预言统一、教化相同,并极富创造性地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

他认为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这个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有公费。

接下来我们学习《大同书》的具体内容。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母亲受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入育婴院,再进入慈幼院直至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康有为把分成的教育的五个阶段各自的具体内容。

第一:人本院,怀孕的母亲进入人本院,院址在环境优良的温带与寒带之间,院内有内容健康的书画、音乐供孕妇阅读欣赏。

服务人员有女医、女师、女保、女傅。

孕妇本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高洁、寡欲、学道、养生为宜”。

康有为认为胎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教。

第二:育婴院和慈幼院,断乳后即进入育婴院,三岁之后进入慈幼院,这两个机构主要是担任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的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总结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总结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总结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公民素质、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统一、倡导教育改革和民主教育。

下面我将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康有为注重培养公民素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公民。

他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康有为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其次,康有为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统一。

他批判了书本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教育方法,主张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康有为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同时,他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统一,认为实践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亲身体验和理解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第三,康有为倡导教育改革。

他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

康有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主张开展终身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培训。

此外,康有为还提出了多种教育方法,如小组讨论、实践教学、问题解决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最后,康有为主张民主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和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思维能力。

康有为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平等,主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

他认为通过民主教育,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注重培养公民素质,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统一,倡导教育改革和民主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寄语: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

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

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

从这一点上来看,康有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今天分享的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读史使人明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济思想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

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

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

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

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

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

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宪政思想
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400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

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

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
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

在专制政体下,“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因此,“宪法”就是“维新之路”。

早期出国留学或出使海外的中国人,也曾经提出应当改革内政、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但往往是简单的制度引介,没有意识到宪法限制君权、对抗封建专制的作用。

自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以来,直至清末立宪,虽然历经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专制政体之反复,历任政府无不以立宪为立国之开端,无不以宪法记载一国政治的基本原则,这未尝不应归功于第一代倡导依宪治国者。

2. 主张君主立宪
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

他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不立。

”又说,“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

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

”由此,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

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

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

戊戌变法时期,他认为“变法”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

前者意在强调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后者则指日本明治维新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

3. 提倡权力制衡
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

在戊戌变法之前所撰写的《实理公法全书》(1888年前)当中,康有为从几何原理出发,认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

”他认为:“以一顺一逆立法,凡使地球古今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

则必有擅权势而作威福者,居于其下,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

他又具体指出了三权分立的主要内容:“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

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

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后体立事成。

”同时,他反对机构设置重叠,认为中国之弊“在治地太大,小官太疏也。


4. 民权思想与政治观
在康有为之前,中国虽然有“民本”思想,但是却没有民权思想。

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权观,强调公民自治。

在《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理公法全书》中,康有为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权观。

他认为,人生来平等,同时又充满差异性,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人是独立的,有自主权,应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对此进行规范。

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治事门、论人公法),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

在该书的君臣门实理中,他论述道:“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

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

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

把君主比作契约关系中的见证人,而不是以往以君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来源,这在当时是一大思想进步。

5. 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他认为:“中国地方之大病在于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立法之意但以为国,非以为民,但求不乱,非以求治。

有大官而无小官,有国官而无乡官,有国政而无民政,有代治而无自治”。

康有为所主张的地方自治,类似于“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乱世封建其一人,则有世及自私争战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

今者升平封建其众人,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

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参照系,即“因乡邑之旧俗而采英德法日之制”,以“万人以上地十里者为一局,或名曰邑,等具体设计。

教育思想
康有为把教育作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主要途径,所办万木草堂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

康有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力陈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注重八股、试帖和楷法的危害,请求光绪帝令“今乡会重试,请改试策论”。

并且进一步提出废科举,兴学校。

“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他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具体办法是乡立小学,县立中学,省府立高等学堂,京师立大学,并分设海、陆、医、律、师范等各专门学。

康有为关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反映在1884年写成的《大同书》中。

具体
情形如下:
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6个月,断乳后进入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任务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小学院:学习期限为6~10岁;任务是“以育德为先”,“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

中学院:学习期限为11~15岁;“一生之学根本于是”,任务除养体、开智外又以育德为重。

大学院:学习期限为16~20岁,任务“专以开智为主”,接受专门教育。

这是一个体系完整、前后衔接的学校教育制度,强调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教育,反映了改良主义者的良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空想色彩。

书学思想
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

他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

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对帖学一系作全面否定,大肆鼓吹“尚碑”意识,造就一代新风,提出“卑唐”,将有唐数百年来书家创作一笔抹杀,终觉太过偏激。

康有为振聋发聩的理论是为自身创作服务立言。

康有为不能容忍帖学的存在,即使象赵之谦这样以帖写碑的人都逃脱不了频频讥讽,而他却对张裕钊则大加称赞,不惜抬举到“国朝第一”的高度,他的偏激之处由此可见,但必须辨证地看,正是他的偏激使碑学发展达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

就康有为的创作而言,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用功尤深,同时参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

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

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

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

康有为在书学理论上虽持见多有偏激,但其对碑学的阐幽发微、探赜索隐是他人无可比附的,故其贡献也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然他的创作实践并未能像他的思想—样光芒四射。

他认为“古今之中,惟南碑与魏为可宗”,并列出其“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有论者以此为坐标比照康氏本人的创作,谓其心有余而力稍逊,仍未能摆脱早年的帖学窠臼。

康有为书法早年学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后从学朱九江,宗法欧阳通、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又力学张芝、索靖、皇象章草,后又转学苏轼、米芾、钟繇等,自谓执笔用朱九江法,临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于南北朝。

由此可知,碑学的养分他只吸收了—部分,其他均是杂糅诸家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