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合集下载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许攸问粮】官渡之战前夕,许攸为袁绍所逼而投奔曹操。

曹知许来投,跣足出迎,还先拜于地。

攸说明来由,并问曹军军粮多少。

操先答可支一年后改口半年,攸拂袖出帐,操为挽留攸曰“三月耳”,攸笑操果为奸雄。

操就附耳说只有此月粮。

攸大声道“粮已尽矣”,操愕然。

而后,攸出谋取乌巢,使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思考题:1、《三国演义》中有诗叹袁绍:“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

”袁绍拒听谋士的忠言良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请从该战中举出三例。

①袁绍在起兵时,拒听谋士田丰“静守以待天时”的建议,并将其关押,且在作战失败后将其杀害;②进军途中,不听谋士沮授缓守以拖垮曹军的建议,并将其锁禁军中;③作战中途,不听许攸分兵夜袭许昌,并乘曹操粮尽之机发动进攻的建议,致使许攸投奔曹操;④不听沮授加强乌巢防守的建议,致使乌巢被袭,袁军随之溃败。

2、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战胜袁绍?答:袁绍不善用人,不能采纳谋士建议,没有听取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使许攸弃袁绍二投曹操;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用许攸建议派兵烧了袁绍囤积的粮草,使袁绍大败。

3、《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

其他战役:【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 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发生在公元公元190年,地点位于中国北方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的官渡地区。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群雄割据的时期,由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决战。

官渡之战的起因是当时的北方地区农田荒凉、社会动荡,各个割据势力争夺地盘和资源,曹操和袁绍便成为了其中最强大的两股势力。

曹操率领兵力较少但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袁绍则掌握了更大的兵力和领土。

由于两者关系紧张,双方不断派遣使者进行往来,互相试探对方意图。

公元200年前后,曹操以袁绍仗着兵多将广自大,控制对袁绍有威胁的领土,为借口发动对袁绍的进攻。

于是,官渡之战爆发了。

这场战役持续了数年,期间两大势力多次交手。

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曹操运用智谋和灵活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地理优势和军事优势,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这场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北方的领土和资源,而袁绍则溃败退却,最终导致了他的势力衰落和其子袁尚袁熙的兄弟相继覆灭。

官渡之战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曹操在此战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战略,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此战也标志着袁绍的势力走向衰落,为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次重要决战,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简述50字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战役,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曹操智取袁绍粮草,袁绍败北。

袁绍死后,北方割席断交,曹操统一北方。

全文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两大强国的领袖,他们之间长期争斗,力图争夺中原统一的霸业。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声势浩大,兵力强盛,他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图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而曹操则懂得战术上的谨慎,他深知袁绍军队兵力虽强,但军心涣散,将领之间不和,且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占领了袁绍的粮草库,削弱了敌军的后勤保障。

接着,他利用兵力集中的优势,攻击袁绍军队的弱点,并使用奇袭战术迅速击溃敌军主力。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更是派出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领兵从后方袭击袁绍的家眷和后方,使袁绍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最终,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袁绍虽然兵力众多,但由于内部矛盾和指挥不当,最终被曹操击败,战败后不久因病去世。

而曹操则借此战役的胜利,一举稳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成为北方最有实力的统治者。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标志着曹操的崛起和袁绍的失败,对于后来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参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

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

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

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

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

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

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结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瓚,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因此,袁绍进攻官渡的兵力目前均以为是11万人马,这样,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击袁绍,也证明曹操在官渡的阻击部队大约万人左右。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记载的细节描述,再结合此时期曹操的实际兵力部署,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首先,我们仔细分析那段记载: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这里面实际上记载的曹操兵力,是跟随曹操在官渡一线筑垒据守的兵力,而不是指所有曹操的官渡之战的参战兵力。

如果能清楚这一点,就能够解开曹操兵不满万的谜团了。

其实,曹操的兵力,除了直接在官渡筑垒据守的部队外,还有:两翼的保护部队:保护官渡主战场两侧翼的安全。

左翼孟津、敖仓一带的夏侯惇军;右翼陈留、己吾一带的张绣军。

官渡到许都之间的战役预备队:位于官渡筑垒地带后方。

曹仁军、曹洪军、徐晃军、史涣军;东线牵制部队:牵制袁绍青州部队。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遥想当年,你曹操,有胆有识,重视人才,是个实干家。

谋董卓假献刀,假借天子诏书结盟十七诸侯讨伐董卓,东进平黄巾,西进接献帝,迁都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之路;降张绣,诛吕布,破刘备,夜袭乌巢,官渡之战大败兵力十数倍的袁绍,挥军南下取荆襄,后遭赤壁重创,败走华容道,退往中原,退马超,韩遂的西凉铁骑,平定西凉,统一中国北方。

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兴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国鼎立中国力最为强盛的——魏。

!在舞台上被固定为白脸奸臣的曹操。

他不善于听取好的意见,一意孤行,多疑。


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

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回想,面对关羽执意要走,却只对手下说“放他去吧”的那个曹操,竟有如此大的肚量,以至于后来在关羽非但没有感谢,还“斩颜良诛文丑”的情况下也没有怪罪他。

正所谓“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度的气魄使他成为一代枭雄。

再遥想当年赤壁战败后,他败走华容。

一路上,经历了惨败的死里逃生的他在接连遇到张飞、赵云后居然还能放声大笑。

就是这样的淡定从容、临危不惧,何人能及?
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再,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也都只付谈笑中。

但心中的经典不会被人们所淡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遥想当年,你孙权,选贤与能,承父兄基业,十八岁执掌江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曹操挥师南下,欲一统天下,你拒绝求和,任用周瑜,鲁肃以几万精兵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数十万,后承周瑜遗志,任用吕蒙暗袭荆州,又在危难之时重用陆逊,彝陵之战火烧刘备的复仇大军。

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农业,发展造船业,派卫温到达宝岛台湾,促进
了海峡两岸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造船航海业最为发达的——吴。

曹操在赤壁鏖战时曾赞扬你:“生子当如孙仲谋。

”你任用贤才,历史也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遥想当年,你诸葛亮,盖世奇谋,三顾茅庐请出山,博望一火初立功,舌战群儒无人辩,火烧赤壁用奇谋。

计取荆州献主公,三气周郎迎吴妹,挥师西进取成都,大败曹军占汉中。

拥立玄德继大统,受重任于白帝城,五月渡泸南平叛,七擒六纵从未闻。

巧设空城退仲达,六出祁山北伐魏,上方谷烧司马军,五丈原上卧龙殒。

你大力发展丝绸织业,使蜀锦畅销天下,开发中国大西南,加强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丝织业最为发达的——蜀。

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刘备奔走效劳。

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受刘备最后的托付。

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但是诸葛亮并无谋权篡位之心,依然竭尽全力辅佐着刘禅,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多次亲自出征,从无怨言,只为报答多年前刘备的发掘之恩。

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永远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仅仅因为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为他对刘备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关羽“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他英勇善战,举世无双。

面对敌方华雄屡屡杀死自己盟友的紧急情况下,关羽他面无怯色,还当仁不让。

就在大家都还将信将疑之时,他早已提着华雄的人头凯旋而归,速度快得连袁绍战前倒给他的酒还是温凉的“不要总看小任何不起眼的人,他们可能卧虎藏龙;不要看大任何出身高贵的人,他们可能是无用之辈。

所以文中有这么一首诗赞美他,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其二,他忠肝义胆,义薄云天。

为护送刘备二妻,他过五关斩六将,淌险受难,在所不辞。

其情其义之深堪比马里亚纳海沟。

从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情节里便可充分体现出来,起初,刘备溃败后投靠河北的袁绍,当时关羽也被曹军的重重包围下被迫暂时投靠曹操,还向曹操提出了条件:一旦知我兄长下落便要离开曹营。

虽然曹操万分厚待他,他却无时无刻思念着自己的哥哥,身在曹营心在汉。

终于有一天,关羽得知兄长投靠了河北的袁绍的下落,便骑着曹操赠予他的赤兔马寻主。

尽管千里迢迢,也无法让关羽望而却步和感到乏力,尽管险关的障碍和守将的骁勇,也无法让关羽为之胆怯,尽管寒冬飞雪的严寒,也无法冷却关羽寻找兄长的坚定心灵。

于是关羽便施展超脱凡俗的武勇,力挽狂澜地最终与兄长相见,重演昔日的桃园情谊。

刘备为后人留下一
个仁义、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刘备,拥有仁义之君的美称,他的政治方针就是以仁义布德于天下,以匡扶汉室救济于黎民。

虽然他的内心富含道德修养,拥有远大的志向,济世的蓝图,但是他却没拥有济世的才能,致使他的大半生历经坎坷,在他的峥嵘岁月里时常浮现着惨败的阴影,他历经过诸侯会盟的冷落,他历经过两失徐州的挫败,他历经过败走长坂的坎坷,多少的颠沛流离,流离失所,头发凌乱的经历映入他的眼帘。

纵然刘备历经坎坷,但他在不计其数的坎坷跌倒中,从没因岁月的沉淀和坎坷的挫败而忘却心中承载已久的夙愿,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追逐自己的夙愿,最终实现三分天下的壮举,铸就豪迈称帝的辉煌。

刘备的一生,告诫我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尽管他人的冷眼与嘲笑,尽管荆棘的困扰,尽管挫败的坎坷,都必须以坚贞不屈的意志追逐它,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开辟辉煌的前程,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谱写绚丽的篇章,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迎接久违的黎明曙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