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解
官渡之战-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3.5战争过程-奇袭乌巢
袁绍的粮草屯积在乌巢。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 议曹操奇袭乌巢。 曹操亲自率领步骑5000, 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 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 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 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 动摇,大军遂溃。袁绍仓惶 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 后杀袁军7万余人。
thank you!
2.2战争中的主要人物—曹操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 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建安二年春,袁术称帝。曹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 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从此曹操控制了黄河以 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 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他决心同曹操 一决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 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3.1战争过程-部署
曹操作出如下部署:(1)精兵入青州,占领齐、 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 口延津,协助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曹操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 面进攻;
3.2战争过程-曹操刘备战争
建安四年,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 兵反曹,占领下邳,刘备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 力攻曹; 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 绍拒绝采纳; 曹操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迫降 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3.4战争过程-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 又进军阳武,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曹操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 退回营垒坚守。 他们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前方兵少粮缺,几 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曹操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 求和捕捉战机,不久他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 袁军数千辆粮车,也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中国古代八大以少胜多的战役,皆是成王败寇

翻开史书,我国古代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岁月远多过和平时期,即便没有大规模战乱,边境也会有局部战争。
在这么多的战争磨砺下,古代可谓是名将辈出,其中就不乏以少胜多的超强将帅,贵多贵精的分别被他们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有许多都是大名鼎鼎,今天就以个人意见说一下八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1、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名,亲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
在逼迫楚军退出蔡国回国之后,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一改之前行军路线,舍弃擅长的水军,改由陆路奇袭。
楚国果然没有料到吴军的迂回奔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袭击,三战三败,最后在柏举,20万楚军主力被吴军击败,吴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楚都郢城,楚国几近灭亡。
同样还是秦国,但此时的秦军与阴晋之战时的秦军有天壤之别,经过商鞅变法和战国烽火的洗礼,秦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然而,这一次他们还是栽了,因为他们碰上了一个更强的猛人。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五万楚军渡过黄河,火速前往巨鹿,并下令破釜沉舟,自绝退路,以示必胜秦军的决心,楚军因此士气大振,愈战愈勇。
项羽九战九捷,击退章邯,活捉王离,大破四十万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随后项羽继续和章邯对峙,两军交战秦军惨败,章邯于是派人请和,项羽接受他的投降,巨鹿之战以楚军的胜利告终,秦军主力消耗殆尽,秦朝灭亡在即。
4、昆阳之战。
新朝末年,起义军蜂起,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绿林军懂得名正言顺的重要性,所以在与新朝对抗的同时,他们拥立了汉朝宗室后裔刘玄为帝,表示他们是为复兴汉朝而战。
新朝为扑灭起义军,调集大军进攻刘玄政权,两军最后在昆阳附近展开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毫不起眼的偏将军刘秀仅以一万多人,便大破四十万的新军,一举奠定大局,新莽政权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为此战,刘秀扬名天下,招揽了大批追随者,为他日后建立东汉,并最终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5、官渡之战。
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直取许昌,曹操则领兵二万以主力在官渡一带守住要塞迎战,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官渡之战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
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的决战。
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
第二年,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大败袁军。
官渡之战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官渡之战的过程:东汉末年,权贵贼军割据一方,逐鹿中原。
时袁绍具有冀、青、幽、并四州,恃兵多粮肢,图谋相机歼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为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防止腹背受敌,已先击退与袁绍联手的刘备,并入驻易守难攻打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滚县境)击斩杀袁将颜良,大败袁军。
袁绍此战失利,锐气失利,改为率兵出击为结营进迫。
两军对垒于官渡,僵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繁粮失,一度欲劫营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指出,曹军以弱敌弱,此时撤兵必为乘著;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僵持既久必将依从,正可以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部队5000截击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歼灭袁军,焚毁全部囤粮。
消息响起,袁绍所部军心松懈,纷纷溃逃战败。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毙伤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为800余骑著北逃。
官渡之战,打下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出名战例。
官渡之战课件

袁 绍 集 团 的 下 场
第一阶段袁绍就被曹操打了个出其 不意,并折了两员大将,可以说曹 操是初战告捷了。事实上却是如此 吗?
曹操的心思1
放弃延津和白马
曹操退守官渡的原因
袁绍自以为曹操打胜仗了却要退,是畏惧自己实力 的强大;而曹操真正的目的是想缩短战线。因为战 线太长不利于战斗中分散兵力去防守,在加上自己 的兵已经远远比袁绍的少,所以曹操情愿放弃白马 延津都要退守官渡。而此刻袁绍渡过了黄河,一直 开往官渡与曹操对峙着安营。这会轮到了曹操的补 给线缩短,而袁绍的补给线却拉长了。战事就这样 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相持阶段
这个阶段双方在相持着,但技术含量却很高。
两军对峙
先说袁绍方面,他令军士筑起高垒,在高垒 上建起小楼居高临下放箭射向曹营,曹兵死 伤无数。曹操方面呢,曹操发明了投石车, 他利用投石车把石头抛向袁军,袁军也折兵 不小。这样相持了好几个月,双方都不分胜 负。
曹操的心思2
撤军
谋士们的意思 1、荀彧的第二阶段,曹袁双方相 持不下,各有损耗,军士疲乏。曹操 军的军粮也将要耗完了,在这种情况 下曹操还要撤军吗,还是继续顶下去? 继续打下去又有什么机遇给他呢?
第三阶段:转折阶段
刘备开溜 许攸叛逃
张郃反水
刘备开溜,袁绍失去了外援; 许攸叛逃,袁绍失去了智囊; 张郃反水,袁绍折了翅膀; 这三件事都可以证明袁绍大势已 去了。那接下来的结果又会怎样 呢?
第四阶段:决胜阶段
这个阶段就简单了,就是曹操按照 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进行反攻。 袁绍这边,军心已经动乱,一击即 溃。袁绍带着长子袁谭逃跑了,曹 操在官渡之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谋建 杀建 溃建 呕建 杀安 ;安 ;安 血安 袁拾 十 九 而七 尚贰 年 年 死年 和年 , , ;五 袁九 袁 袁 月 熙月 谭 尚 , ;, 被 被 袁 公 曹 曹 绍 孙 操 操 发 康 所 击 病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的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坐观成败,孙策保守江东。
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

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官渡之战在中国古代的军史上非常有名,它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以少胜多,所以也为之后的很多战役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所以这是一场经典的战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希望大家喜欢!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0年,它经历了一年才结束。
参加官渡之战的军队是袁绍军和曹操军,当时袁绍军的兵力大多为11万,但是曹操军的兵力只有2万人,足足比袁绍军的少了4倍多,结局似乎在开战以前就已明了,肯定是袁绍军胜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善于用人等原因,最后取胜的是曹操军,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把中国的北方从分裂到统一的很关键的战役,它对日后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形成了很多的割据势力,在这些势力常年的征战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渐渐地强大了起来。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袁绍也战胜了很多势力,占据了很多的地方,所以他们俩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因为袁绍不堪位于曹操之下,他便集了11万的精兵,准备像曹操开战。
虽然曹操的兵力没那么雄厚,他的很多部将都觉得他不是袁绍的对手,可是曹操却非常了解袁绍,他觉得他兵力虽然多,可是他的胆识不够,并且刻薄寡恩,于是曹操便应战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两军都处于相持的阶段。
后来袁绍军在乌巢囤积了很多粮食,恰逢这时袁绍一个名叫许攸的谋士向曹操投降,给他献计,提出奇袭乌巢的战略。
曹操是一个善于采取他人意见的人,他觉得许攸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亲自率军队来了次突袭。
袁少军虽派了军队去救援,可是无法攻破坚固的曹莹,最终袁绍军的粮食被全部烧毁,袁绍也就此败了下来。
官渡之战使袁绍军的元气大伤,相反地它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之后能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袁绍军和曹操军之间的战役,当时曹操军的兵力比袁绍军少了9万多,但是曹操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人的相助取得了胜利,成就了军史上的传奇。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战争过程-初战
建安五年,袁绍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 先派颜良进攻刘延;
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 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袁 军溃败。
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追击曹军。曹操令士卒故意将 辎重和财务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 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杀了文丑,顺利 退回官渡。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他决心同曹操 一决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 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3.1战争过程-部署
曹操作出如下部署:(1)精兵入青州,占领齐、 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 口延津,协助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3.5战争过程-奇袭乌巢
袁绍的粮草屯积在乌巢。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 议曹操奇袭乌巢。
曹操亲自率领步骑5000, 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 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 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 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 动摇,大军遂溃。袁绍仓惶 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 后杀袁军7万余人。
3.4战争过程-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 又进军阳武,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曹操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 退回营垒坚守。
他们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前方兵少粮缺,几 乎失去坚守的信心。
曹操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 求和捕捉战机,不久他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 袁军数千辆粮车,也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4战争结果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 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战乱 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 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 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 战例。
thank you!
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的பைடு நூலகம்名战役
初一四班
1 战役地点
官渡,位于许都, 也就是今天河南省 许昌市之北。河南 郑州市中牟县城东 北2.5公里官渡桥 村一带。
2.1战争中的主要人物--袁绍
袁绍: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人。出身名门望族, 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家族也因 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刚开始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 占领幽州,势力很大。
曹操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 面进攻;
3.2战争过程-曹操刘备战争
建安四年,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 兵反曹,占领下邳,刘备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 力攻曹;
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 绍拒绝采纳;
曹操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迫降 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于建安七 年病死。
2.2战争中的主要人物—曹操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 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建安二年春,袁术称帝。曹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 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从此曹操控制了黄河以 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 游南北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