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简答题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简答题1、第四纪特点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活跃的地壳运动:包括剧烈的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2、2008年的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的共识(1)第四纪(系)为一个完全正式的地层单元,为新生代(界)的一个纪(系)处于新近纪(系)和古近纪(系)之上;(2)第四纪(系)的下限置于Gelasian阶的底部,对应MIS103,其年代为2.588 Ma;(3)更新世下限与第四纪一致,位于Gelasian阶的底部;(4)之前选定的意大利南部的弗里卡(Vrica)剖面(之前上新世/更新世界限的层型剖面)的卡拉布里阶(Calabrian)作为更新世的第二个阶。
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
5、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2)生物地层学方法(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4)地貌学方法(5)气候地层学方法(6) 构造方法(7) 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8)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9) 地球化学方法(10)古地磁方法6、第四系标准地层确定不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性质的原因(1)沉积物具很强的区域性;(2)同期、不同环境里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3)不同期、相似环境里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①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国际上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首先集中在第四纪,特别是最后冰期以来,即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
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演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环境中正在进行着的自然过程是上述时期一系列演化过程的继承和发展;许多现代环境的特征,只有历史地认识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而上述时期内曾经出现的事件,在今后不太远的时期内也有较大的重现可能性。
近二十年来的进展,对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全球性过程,已大致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除受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外,还受到季风环流、强烈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制,环境演变的剧烈与复杂在世界上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本文提出我国环境演变方面的几个主要特征,结合全球性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而辨明它们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一、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
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根据真锅等人的数值试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了在冬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
大高原在始新世末期才全部出露于海面,喜马拉雅山地区最高的海相层属于始新世中期,其中所含的有孔虫化石表明当时属于浅海环境。
成陆以后,大高原始终处在持续抬升的过程中。
西藏西南阿里地区始新统门士组植物化石中含有桉树、榕树、柊叶等热带种属。
西藏中部南木林的中新世湖相沉积的植物化石中未见热带属,但仍以常绿高山栎为主要林木[1],藏北怒江上游发现三趾马化石群的布隆盆地中,上新世早期沉积的孢粉分析表明,岩层中含有山核桃、棕榈等反映暖湿气候的成分。
希夏邦马峰北侧含有三趾马化石的吉隆盆地中,上新世中期沉积物的孢粉组合中,也存在目前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山地的常绿小灌木木[2]。
古植物证据表明,直到第三纪末期,高原环境还没有脱离亚热带性质,但在第三纪期间,高原上确实经历了一个降温过程。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复习资料

3.地质年龄测定方法(摘自 PPT) 岩石地层法 包括地层层序、构造期次、沉积纹层、岩溶纹层、火山灰标志层、黑曜岩脱水; 生物法 化石、花粉、树木年轮、珊瑚年轮、氨基酸消旋法、岩石漆法、地衣生长法; 磁性地层学法 磁性倒转(polarity reversals)、极性漂移(polarity excursions)、长期变(secular variation); 考古法 文化古迹、历史文献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 K-Ar,Rr-Sr,U-Th 宇宙成因核素 14C,10Be,26Al,36Cl; 核辐射效应法 裂变径迹定年,光释光,热释光
4.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基本公式(摘自 PPT) 衰变定理 某同位素在任何时间 t 时的衰变速率与当时体系尚存的原子数 N 成正比。
dN / dt = -N(为衰变常数) 积分得 N= Noe - t(t=0,N=N0) 假定:任一时刻 t 母核产生子核的原子数为 D*,则
洞穴堆积: 岩溶
生物堆积: 泥炭
火山堆积: 火山灰、火山碎屑、熔岩等
物理沉积——泥沙
海相
化学沉积——碳酸盐等 生物沉积——珊瑚、硅藻
黄土是联系欧亚大陆环境和文化的媒介:丝绸之路
艾丁湖盐碱地:新疆,地势低(—154-—156m)
冰石缘:岩石空隙进水、结冰、膨胀,碎裂成碎块(一种冰缘现象,高纬和高山地区常见)。
1、 第四系底界:第四系 /新近系(Q/N)(M/G):
第四纪的下级划分
以往把 Q/N 定在 1.8MaB.P.左右,现在则定在
2.6MaB.P.左右。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的一页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页。
它延续的时间为250万年左右,约占地球历史的0.56 ‰。
在这一短崭的时期内,自然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如:气候的变冷、海面的升降、生物的演变、人类的出现、现代地貌的形成,等等。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第四纪期间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历史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第四纪的特征(1)气候显著变化:进入Q,地球显著降温,发生了地球历史上第四次大的冰期活动。
受其影响,地球的表层系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大气环流格局改变,气候带迁移,海面升降,沙漠扩大,生物大规模迁徙等。
(2)高等生物空前繁荣:高等生物(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空前繁荣,在种属组成和生态特征上与第三纪均有显著的差别。
(3)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最重大、最具特征的事件,是地球演化历史的一次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地壳运动活跃:第四纪地壳运动十分活跃,使地球表面形态大大改观,也给全球环境变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四纪的时间标尺确定Q下限的标准1以人类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3.0e6 a.B.P. 。
2以古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欧洲一直把Alps 山贡兹(GÜnz)冰期冰川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时间为1.1×106 a.B.P.。
后来的研究表明还有更老的冰期。
3以冷水型有孔虫的出现为标志4以古植物的演化为标志:我国不适用,因为我国仍然有现生属种5以古动物演变为标志:一般以三趾马的绝灭和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Q的开始,称为毫格(Haug)线。
2.47e6 a.B.P6以古海水温度变化为标志:把1.80×106 a.B.P.作为Q的下限。
此线以下,海水平均温度为23~25°C,以上海水温度为15°C。
四种基本划分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案:3.50×106 ~3.00×106 a.B.P. (高斯正极性/吉尔伯特负极性)2.50×106 ~2.40×106 a.B.P. (松山反极性/高斯正极性)1.80×106 ~1.60×106 a.B.P.(大致与松山反极性时中的奥尔都维事件相当(1.80×106 ))0.70×106 a.B.P. (大致与布容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相当,仅俄罗斯采用)目前,争议仍然很大,多数采用 1.80×106 a.B.P.或2.50×106 a.B.P. 、 3.50×106 a.B.P. 作为Q的下限。
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

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摘要: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与环境演变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研究,总结了黄土沉积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沉积与青藏高原古气候演变密切相关,但其沉积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
1. 引言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青藏高原东缘的一个重要区域。
该区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层具有较大的时代范围和广泛的分布,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晚第四纪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黄土沉积的特征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域,其特征包括:黄土层状分布、表面平整、质地致密、颗粒粗粒细、颜色偏黄、持水性差等。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黄土中还含有丰富的古代人类遗物,为研究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3. 黄土沉积的形成机制黄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起源阶段、夹杂黄土堆积阶段、纯黄土堆积阶段。
起源阶段主要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夹杂黄土堆积阶段主要是黄土与夹杂物质的混合沉积;纯黄土堆积阶段主要是黄土层的沉积。
黄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地貌形态的变化。
4. 黄土沉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黄土沉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古气候研究表明,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主要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影响。
在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沉积速度较快,颗粒细小;而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沉积速度较慢,颗粒较粗。
因此,通过对黄土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建青藏高原古气候的变化。
5. 影响环境演变的其他因素除了气候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和环境演变。
如构造运动、植被变化、降水带等,这些因素都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与环境演变是一个综合研究课题。
第四纪生物界及生态环境变迁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2、第四纪植物群 (4)寒带针叶林 针叶乔木、云杉、冷杉落叶松;反应寒冷气候。泰
加林 (5)温带草原和稀树草原 主要的植物种类有蒿、藜科、禾本科、莎草科、麻
黄、豆科、松、桦等 (6)高寒草原草甸 主要的植物类型有小嵩草、矮嵩草、高山龙胆、紫
花针茅等。 (7)苔原植被 低等植物、地衣、苔藓、少量矮小的灌木,无乔木;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3、第四纪植物群化石与环境 (3)植物孢粉组合应用 根据孢粉的组合特征,推断古气候。
• A、冰期植物群:仙女木植物群 • B、暗针叶林组合:云杉、冷杉 • C、阔叶落叶林组合:栎、榆等
新
构
夏
造
季
运
风
荒 漠
湖 泊 阔收 叶缩 林
动 湖平 泊稳 扩 张
新 构 造 运 动 剧
冬 季 风 效 应
效 应
烈
二、第四纪植物群及其环境指标
4、中国第四纪植物被演化 (1)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在北部发展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南界南移 (3)西北和华北干旱植被区域扩大 (4)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形成 (5)暗针叶林的垂直迁移
第三节 第四纪哺乳动物
• 一、哺乳动物群的一般知识 •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三、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晚更新世( Qp3 ):
(1) Qp1的基本灭绝,少量的Qp2的残存种 (2) 较多的Qp3特有种属 (3)大量的现生种 (4)出现新的人类(新人)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全新世(Qh):
(1)少量的Qp3的残存种, (2)含90%的现生种, (3)现代人类。
第二节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表现分解

二、黄土沉积
定义:沙漠地区的地表物质中粉砂质搬运到其他地区沉积, 形成厚度不一的黄土层。
第四纪最具有特色的沉积物应该算是黄土。中国、欧洲、 北美和南美都有大面积黄土分布。中国北方黄土广布, 总面积约38万km2,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 以及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是世界上黄土发育最好和分 布面积最大的地区。黄土层一般厚100―200m,最厚可达 300多m。黄士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粉砂性(间含 亚砂、亚粘)、多钙性、多孔隙、多垂直节理的松散土 状堆积,粒级为0.05―0.001mm,组成矿物成分有石英、 长石和未分解的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碎屑,有时含 哺乳动物和蜗牛等化石。原生黄土一般没有明显层理。
黄土的堆积可以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在连续沉积的黄 土层内,包含着丰富的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信息。我国的黄土 堆积以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中国特有的巨厚堆积的风尘黄土,保存了过去几百万 年以来东亚气候的变化历史。黄土高原的风尘堆积实际上 表现为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互沉积的特征。当风尘堆积作 用大于成土作用时形成黄土层,反之,则形成古土壤层。 因此,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则对应于相 对温暖的间冰期。欧洲、北美洲的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在 冰川外缘,黄土堆积表明当地在该时期属于寒冷苔原性质 的冰缘环境。中国的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区的外缘, 表明黄土沉积时期当地属于干寒荒漠-草原环境,而古土 壤发育时期则对应温暖的森林或森林草原环境。黄土与古 土壤层的交替变化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周期变化的反映, 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黄土地层不仅为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在大陆找到了对比的证据,而且揭示了 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演化。
冰期,大洋中的部分海水以冰川形式固结在陆地上,不能随正 常的大气循环及地表径流回到海洋,因此水体减少,水层减薄, 导致洋面下降。 间冰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大量融水回到海洋,海水体积增加, 水层加厚,导致海面上升。 这种海面升降变化是全球性的,而非局部性的,而且具有同时 性的特点,海面升降的幅度也相近似.但因各地区构造运动的 干扰,同一时期海面升降的标志高度相差悬殊.就目前的研究, 第四纪晚期海面下降的最低点比现今海面约低130米,海面上 升达的最高点比现今海面大约高10米左右。
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

第39卷第5期土 壤 学 报V ol139,N o15 2002年9月ACT A PE DO LOG IC A SI NIC A Sep.,2002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3唐克丽 贺秀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摘 要 以时间尺度20万年以来的洛川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
采用间隔30~50cm 的密集采样,通过土样的物理、化学、矿物组成和孢粉分析及土壤微形态镜鉴的综合研究,对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提出了新的见解。
对原以代表干冷环境沉积为主的黄土地层(L),揭示了内伏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相应的土壤发育过程;对原以代表暖湿环境的红褐色古土壤层,揭示了内伏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干旱与湿润型孢粉共存的矛盾实质。
研究证示:深厚的黄土剖面是在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中,通过黄土沉积、成壤强弱交替演化,形成发育的由不同土壤类型组成的特殊的多元古土壤剖面体系。
关键词 黄土剖面,密集采样,多元古土壤,第四纪环境新信息中图分类号 S151、+3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剖面储存了240万年以来丰厚的地学—生物学信息,我国黄土研究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1~3]。
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融合地质学、土壤学和生态学成就进一步揭示这些信息,对黄土剖面的土壤发育过程及第四纪环境演变,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80年代初,我们根据古土壤分布特征,将古土壤划分为埋藏型、残积型及残余型三种类型。
研究证示黄土剖面中古土壤条带均属埋藏型古土壤[4]。
武功 土剖面中的红褐色粘化层属浅层埋藏型古土壤,其上部覆盖层除人为耕作施加的土粪外,主要是近三千年来新的黄土沉积物。
通过鉴别土壤中原生和次生碳酸盐及光性粘粒的微形态特征,恢复了古土壤成壤期的环境背景,首次提出黄土剖面中曾发育有森林型土壤的证示[5];同时发现代表干冷气候的黄土层(L),也经历了一定的成壤过程,基本上属草原型土壤[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西北地区:属于山体强烈隆起、盆地拗陷的新 构造运动区,是差异性升降运动。山地是隆起区, 盆地是相对坳陷区。
• 3、青藏以东,大兴—太行—雪峰山以西:内 蒙,黄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随着 周围山地构造运动而作整体抬升的新构造 活动区。各高原内部,由于断裂活动的发 育,形成许多断陷盆地。 • 4、东部:山地为新构造运动轻度或中度抬 升区,如长白山、山东丘陵、江南丘陵等。 其余为大面积沉降区,在地貌上表现为广 阔的大平原。
§5 海平面的变化
• 第四季自然环境演变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 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导致海侵与海退。海 侵时,海面上升,导致东部平原很多地区 沦陷海底;海退时,使黄、渤海及大部分 东海和南海海底出露形成陆地。 • 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间冰期海面上升, 其垂直变化幅度关系到海岸线的水平移动 宽度。
• 大约在1.7—1.8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大 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中国大陆向东延伸 数百千米。台湾、海南岛与大陆连成一片。 在大理盛冰期中,大片脱离海水的低平陆 地上,为草原环境或沼泽环境。 • 距今15000年前,海面有开始回升。回升过 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多级阶地、贝壳 堤。
不平静的海面
•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呈 上升趋势。
§6 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 似。但由于气候变迁、冰川进退的影响, 生物群发生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 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 我国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比较明显,与南北 气候分异相适应,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 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可以划分为北方型 和南方型,北方属古北区,南方属东洋区。
第二节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09• • • • •
§1 新构造运动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 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4 黄土堆积 §5 海平面变化 §6 生物群和自然带的变化
§1 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我国境内许多地区都属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 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升降活动,多样的活动形 式和区域差异的存在,造成我国地表形态起伏变 化。 • 1、青藏地区:是我国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 以大幅整体抬升为特色。青藏高原南北两侧沉积 岩的变化表明了新构造运动的强化过程。
• 早更新世的北方泥河湾动物中不但有上新世的残 留,还有大量的第四纪特有种属,如纳玛象、三 门马、布氏大角鹿、双叉四不像等。而南方元谋 动物群的特点是含鹿类化石比较多。 • 中更新世北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大量是更 新世种属,现生种较多,也有少量东洋区系成分, 有南方色彩。南方以四川万县盐井沟动物群为代 表,现生种占半数以上。 • 晚更新世北方以内蒙古萨拉乌苏动物群为代表。 南方晚更新世哺乳类动物群仍属东洋区系的大熊 猫-剑齿虎动物群,现生种占70﹪以上。
§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 第四季期间全球性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的 特征就是气候的剧烈变化。 • 随着气候的冷暖变化,出现了冰期与间冰 期的交替。根据沉积层孢粉分析所复原的 植物演替过程推测,寒冷期与干旱期对应, 温暖期与湿润期对应。 • 冰川的发育与消失是第四纪时期环境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事件。它记录了气候冷 暖干湿的变化。
§4 黄土堆积
• 黄土的堆积可以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连续沉积的黄土层内,包含着丰富的第 四纪环境演变的信息。我国的黄土堆积以 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 黄土主要是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由风力 从荒漠吹来的以粉砂粒级占优势的物质沉 积而成。黄土物质来源与风力作用有密切 关系。
• 我国第四纪各个时期堆积的黄土,分布面 积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不断扩大,表明 我国北方自然环境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湿润 变为干冷。黄土中有许多古土壤层,黄土 层,是寒冷干燥的环境;土壤层,温暖湿 润的环境。表明第四纪气候沉积黄土时, 有明显冷暖的波动。 • 黄土层堆积的厚度受许多条件限制。古地 形平坦的地区,黄土层厚度大。
我国第四纪植被有冷暖型交替的特点,由于 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更迭引起的气候波动,更新 是植被有以下特点: 1、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在我国北部地区发展; 2、暖温带南界向南移动纬度3°—5°; 3、西北、华北地区干旱植被范围扩大; 4、温带和亚热带的植被,在第四纪受到气候波动 的影响,变化大; 5、青藏高寒荒漠和高山草甸的形成。
§2 现代季风的形成与温带荒漠的扩展
• 更新世时期我国环境演变的重大事件之一是现代 季风环流格局的形成。 • 现代季风的形成是在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程度后 才出现的。 • 青藏高原的隆起除了使现代季风形成并日益加强, 也深刻地改变了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面 貌,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分异的基础。
•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 并以庐山冰川研究为基础,于1934年划分了鄱阳、 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 • 西部高山高原地区一般认为出现过三至四次冰期, 但冰期时发育的冰川规模不大,多属于山谷冰川。 • 第四纪古冰缘现象广泛见于青藏高原、西部高山、 华北较高山地,冰卷泥、冰楔、多边土等古冻土 遗迹分布比现今多年冻土分布范围广,在青藏高 原腹地晚更新世曾出现过与现今极地冰缘现象相 类似的景观。
• 更新世早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现 代季风已经形成,但此时高原的高度尚不足阻挡 湿润气流的深入。青藏高原在这时曾出现过一个 湖泊广泛发育的时期。 • 中更新世时期,高原上的山地普遍发育大规模冰 川作用。中更新世以后,高原上的湖泊退缩,湖 水位降低,许多淡水湖逐渐向咸水湖或盐湖方向 发展。 • 晚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继续上升,水汽来源受 到阻碍,气候趋于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