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略)表1 第四纪地质年代表(据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21.表格中数据为下界年龄)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第四纪的基本特点①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②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时期,地球两极均存在大陆冰盖,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③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时期由于气候的冷暖波动,发生了频繁的、大幅度海平面升降。

④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如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的移动)垂直运动(如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等的大幅度下降)⑤其他:如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各种灾害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二、第四纪沉积物(一)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①岩性松散(除海滩岩、火山岩、强钙质胶结的沉积物外)――是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重要特征。

②成因多样――――几乎包括了所以外力成因的沉积物。

③岩性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 (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④厚度差异大――――厚度从厘米级到数百米。

⑤不同程度地风化――如早更新世:全风化到半风化中更新世:半风化晚更新世:薄的风化皮全新世:未风化⑥含哺乳动物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多存于洞穴堆积、河湖相堆积。

(二)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堆积物、人工堆积物。

1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表2 碎屑粒级分类与Φ值关系(三)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1、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标志 1)沉积学标志 (1)岩性Ⅰ.砾石((>2mm))a.砾性(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砾石的岩性不同)b.砾径c.砾向d.砾态(圆度球度扁平度)e.表面特征(擦痕擦口压痕撞痕砸痕)f.风化程度(全风化半风化未风化) Ⅱ.砂和粘土(<2mm) 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 a.粒度特征b.石英砂的表面特征 (2)沉积结构Ⅰ.流动营力结构a.定向结构叠瓦式河流b.非定向结构离散式急流快速堆积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弥散分布在砂土中片流充填式巨砾间充填无数后续水流的细砾河流和洪流Ⅱ.非流动营力结构 a.定向结构冰楔式(冻融作用挤压) 多边形式(冻融作用) b.非定向结构架堆式(重力堆积以点接触) 层间式(假层理) (3)沉积构造Ⅰ.层理Ⅱ.楔状体Ⅲ.结核Ⅳ.网纹构造(蠕虫构造) 中国南方亚热带第四纪红土中的一种普遍次生构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讲解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讲解

2.第四纪是什么?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260万年至一万年前)和全新世(一万年前至今)。

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

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

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其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冰期,全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4. 质谱检测技术简介质谱法(mass spectrography, MS)是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直接测量物质微粒的技术。

应用于1. 对物质组成、结构进行定性检测 2. 准确测定物质相对分子量质谱过程简介质谱法一般原理化合物分子在高真空条件下气化成气态分子。

气态分子经一定能量的电子流轰击后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离子分子。

离子分子进一步碎裂为碎片离子(带正电)。

这些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与磁场的综合作用下,按照各自质荷比(m/z)的大小依次被收集并记录成谱,叫质谱。

所以,以正离子的质荷比(m/z or m/e)为序,排列的图称为质谱(mass spectum MS)。

用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称为质谱法。

5. 试述第四纪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第四纪的划分及其绝对年代: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第四纪还可以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

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但是由于2.6(开始认为为2.48)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

6. 第四纪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最新的时期—第四纪时期地球自然环境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 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7. 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250-240180-16070万年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8. 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b.松散、不稳定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9. 第四纪生物沉积圈的特征:a.以哺乳动物为主要代表b.植物群以现生种为主,被子植物占优势c.时间短,缺少标准化石10. 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解析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解析

风化带
地壳最上部发生风化作用的地带。风化带的深 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 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 化带。
风化岩层的分带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风化程度


残积土
全风化
强风化
中等风化 (弱风化)
微风化
未风化
组织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 易钻进,具可塑性
面所进行的比较均匀、缓慢和短期内并不显著的地质作用。 ——山坡地貌逐渐变缓,对坡面地貌形态的发展产生影响; ——产生松散堆积物,形成坡积层。
坡积物(层)断面
31/78
坡积土的工程性质:
结构疏松,一般具较高的压缩性。坡积形成的 黄土湿陷性较大。
影响坡积层稳定性的因素:
– 下伏基岩顶面的倾斜程度(一般而言,坡度 愈大,稳定性越差。)
民德—里斯间冰期 民德冰期
早更新世(Q1)
民德—群智间冰期 群智冰期
群智—多脑间冰期 多脑冰期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但形成的结果。
一、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 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除火山喷发、 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实际 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起着作用,并产生深 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 所造成的。
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 挖,干钻可钻进。
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 岩体破碎,用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
结构部分破坏,沿节理面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 岩体被切割成岩块。用镐难挖,岩芯钻方可钻进。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是地质时代中最近的一个时期,始于2.6万年前,至今仍在持续中。

它的基本特点是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全球气候变化频繁是第四纪的显著特征。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变化幅度大,周期长。

这种气候变化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气候带的移动等。

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第四纪的另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气候的变化,生物的适应性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改变。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如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水域污染等。

人类文明发展迅速是第四纪的重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内,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污染等。

第四纪的基本特点是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这些特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四纪时期的独特面貌。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以应对第四纪时期所带来的挑战。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姓名:彭顺风学号:2013020587目录一、概述 (1)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3)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6)3.1 古生物依据 (6)3.2 地质依据 (7)3.3 地貌依据 (8)3.4 土壤 (8)3.5 其它依据 (9)四、结论 (9)一、概述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

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

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

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

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

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

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

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

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第四纪气候变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变化。

由于温度下降,降雪量增加,当每年的降雪量超过了它的消融量时,学就不断积累并压实成冰,于是形成冰川。

随着冰川的扩张而覆盖了大面积的地面,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便形成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

当冰川处在范围增大和扩张的时期称为冰期。

当温度升高,降雪量减少,每年学的消融量超过了积累量,便发生冰川的退缩,冰川大规模消融和退缩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2.3 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

2.3 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
①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② 第四纪气候变化 ③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④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⑤ 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问题探讨
1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 地球历史时期,岩石和化石证据表明, 90%的时间以温暖气候为主,发生过多次 不同时间尺度的寒冷气候事件
– 冷干:华蜗牛组合, – 温湿:间齿螺组合
中新世黄土22 Ma以来蜗 牛化石全部为陆生种类 冷干种分布在黄土中; 暖湿种分布在古土壤中
D. 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
• 典型种属法
– 冰岛北极蛤(冷水种) – 牡蛎(温水种)
• 组合比较法:根据生物化石反映的纬度变 化来推测气候的变化
– 珊瑚化石:水温13-16度,水深<40-60m,其 层位和空间分布变化是一种良好气候环境的指 示剂
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古植被类型的研究表明,只有关中地 区在短时期(气候最适宜期)能够生长森林外,其余地区均属 于典型的草原景观。
年轮分析
年轮宽——湿热 年轮窄——干冷
B. 哺乳动物化石
• 一定的气候环境中生活着与其相适应的哺 乳动物群,从其化石成分、种类比例分析 其生态环境,可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环境。
2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标志 • 宏观
– 岩石学 – 地貌 – 生物化石
• 微观
– – – – – – – 氧同位素(δ18O) 粘粒分子率 CaCO3 微量元素 粘土矿物 沉积物粒度参数 磁化率
地貌气候标志
• 寒冷气候:冰川、冻土地貌 • 温暖气候:岩溶、河流、湖泊地貌 • 干旱气候:风蚀、风积地貌
23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 内容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点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点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点第四纪气候基本特点1、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冰期和间冰期更替频繁。

2、第四季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温度降低,温度下降的幅度誉与纬度和海拔高度相关。

冰期时,高纬地区温度降低最大,中纬地带的气候比现在低8℃到12℃低纬地区最小。

在相同纬度地区,大陆性气候区纬度下降值大,海洋性气候区下降值小。

3、冰期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盖中心:①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向南延伸至47°N,冰层厚度1000米,分布面积广②格陵兰与北美冰盖,延伸到48°N,平均厚度达1000米,中心达3500米。

③西伯利亚冰盖,分布在北极圈附近,最南界60°N - 70°N。

4、第四纪气候呈现了波动式周期性变化,在没有受到冰期进退直接影响的中低纬地区,呈现了雨期和间雨期的特点。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研究方法)1、动植物标志:按照讲古论今的原则,应用动植物化石的特点来推断古气候的变化特点。

2、冰川的分布范围、形成次数、发展方向反映了气候寒冷的程度。

3、古土壤层标志:在高温多雨的湿润气候区,化学风化强烈,由于矿物遭到分解而形成古土壤层,其中的Fe O 呈胶体状态,使土壤呈红色,形成红壤,她的出现是气候温暖的标志。

古土壤层出现的次数反映了气候波动的概况。

4、地质标志: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较短、变化大,其岩性、结构、构造和成因能较好的反映形成时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是研究第四纪气候的基础。

5、地貌标志:各类地貌反映了一定的气候环境。

6、考古和历史研究:古文化、古遗址、古遗迹。

7、地球化学标志:O和C同位素、微量元素的研究。

风成及黄土地貌的研究意义研究意义1、资源开发利用⑴地下水资源:气候湿润的地质时期沟谷中保持的地下水山地冰雪融水补给的地下水⑵矿产资源:石英、天然气、是有、宝石…⑶风力资源2、水土保持治沙和工程建设⑴水土把持和减轻灾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解决该区域荒漠化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姓名:彭顺风
学号:2013020587
目录
一、概述 (1)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2)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5)
3.1 古生物依据 (5)
3.2 地质依据 (6)
3.3 地貌依据 (6)
3.4 土壤 (7)
3.5 其它依据 (7)
四、结论 (7)
一、概述
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

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

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

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

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

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
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

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

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

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变化。

由于温度下降,降雪量增加,当每年的降雪量超过了它的消融量时,学就不断积累并压实成冰,于是形成冰川。

随着冰川的扩张而覆盖了大面积的地面,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便形成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

当冰川处在范围增大和扩张的时期称为冰期。

当温度升高,降雪量减少,每年学的消融量超过了积累量,便发生冰川的退缩,冰川大规模消融和退缩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第四纪时期冰川曾有过几次的前进扩张期和消融退缩期,这就出现了几次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出现,也就意味着气候变冷和变暖的交替变化。

在北半球,传统的一般可划分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在北欧可划分出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也有一些地区冰期和间冰期的次数更多,这决定于区域性的气候差异,但各个区域之间较大的寒冷期和温暖期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期性的。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幅员辽阔广大,西部地区深入在亚洲内陆,东部则濒临太平洋。

前者属于大陆性干燥与半干燥气候;后者属于季风气候。

在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第四纪时期也发生过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在第四纪大冰期中,我国从未有过大陆冰盖的形成,但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却得到较广泛的发育。

在西部的一些高山高原地区,不仅第四纪时被冰川覆盖,而且至今尚有山地冰川的发育,东部地区虽然地势较低,山地多在2000米以下,但第四纪大冰期是,其中许多都被规模大小不等作用程度不同的山地冰川覆盖过。

在未受冰川覆盖的广大地区,第四
纪期间气候上冷暖干湿变化的现象也表现得极其明显。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除了表现在气温的冷暖交替变化之外,还有一个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雨期和间雨期的出现。

实际上可以说这是第四纪时期或冰川时期在热带、亚热带中、低纬度地区反映出的一种特殊的环境问题。

当高纬度地区处于冰川时期,中低纬度地区相应出现雨量比较丰沛的多雨期,这是因为在冰期时,冰盖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迁移,迫使行星极锋带迁移到中低纬度地区,油气在中纬度地区,低气压的活动频繁,造成这些地区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水位升高,湖滨阶地发育,沙漠面积可能大为缩小,水系非常发达。

这个时期称为雨期。

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气温升高,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行星极锋带及低气压活动可以直接进入高纬度地区,中、低纬度地区的雨量相对减少,有些地方因副热带高压带向中纬移动,出现干燥气候,这个时期称为间雨期。

现代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的许多干燥气候带或办干燥气候带,根据古湖岸线的研究表明,在冰期鼎盛时,大多曾经为湿润气候带,如中亚、非洲南部的内陆、东非和北美西南都等地区,都有多雨潮湿期和少雨干燥期的遗迹,并发现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即高纬度地区的冰期和间冰期,基本上可以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雨期和间雨期相对比。

但是这种变化规律在东亚季风区不尽相同,甚至具有相反的情况。

也就是说,当高纬度冰期时,东亚的中低纬度地区可能为干寒少雨时期,堆积了厚层黄土;而在间冰期时,东亚的中低纬度地区受湿热的海洋气候控制,出现了潮热温暖的多雨期,沉积了河湖相物质和发育了古土壤层等。

在地中海北岸,根据植被演变情况可知,当冰川全盛时期是与干燥期一致的。

同样,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当最后一次冰川作用的极盛时期,也是这些地区比较干旱的时期。

由此可见,关于冰期、间冰期同湿雨期、干燥期的对应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在不同的大陆、不同的地区,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可能是由于风带和气候系统的移动甚至还受到洋流的影响。

因此,在冰期时使得一些地区趋于相对潮湿,而另一些地区则趋于相对干旱。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其中包括生物、地质、地貌、土壤、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中,它们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是推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依据。

3.1 古生物依据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古生物证据主要来自各别种和一些种的共生组合,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领域的分布和变化。

用生物变化推定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是:个别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的物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保持不变的;生物分布的变化,就意味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其中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第四纪的华师共生组合给出了一种清晰的一般气候类型的指标。

第四纪生物的共生组合与现时的一些生物组合颇为类似。

根据第四纪生物化石和残骸的共生组合,可将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区分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种。

但是如果要更为详细的气候测定,需要了解生物各别种的生态习性以及决定着生物层、种分布的各种因素方面的现代知识。

比如海洋沉积物中所含有的特殊有孔虫共生组合可以与海面温度和海面平均盐度联系起来,从而研究气候的变化;第四纪孢粉的共生组合可以提供区域植物类型。

第四纪区域植物类型如同现时植物区域类型一样,也能表示第四纪区域气候类型。

3.2 地质依据
第四纪气候的地质证据中,最明显的是沉积物和冰缘现象。

冰川沉积物是一种受冰蚀作用和冰积作用控制的变数,冰积物的区域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气候。

第四纪其他非生物沉积物及生物沉积物,都可以证明气候,但是它们时常是由局部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冰缘现象具有明显的气候意义。

冰缘冻结-融解构造可以证明穿过冻结点的温度变化,其中最明显的证据是构造变形剧烈的冰楔。

3.3 地貌依据
在一些内陆湖岸,分布着湖成阶地,说明在过去,湖水面曾较现时高。

这一点可以证明以前降水量较大和蒸发量较小,以致产生湖涨,这一点也间接说明了当时的气候炎热或者潮湿。

另外,冰斗的分布以及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的海侵和还退,并从而形成的海成阶地等
地貌也能很好的说明当时的气候条件。

3.4 土壤
各种分化作用,特别是生物风化作用过程在母质的表层产生土壤。

土壤发育过程取决于作为母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的类型、气候、地形、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土壤发育的时间。

大的土壤类型分布带与气候和植物相关(表1)。

表1 土壤与气候的关系
3.5 其它依据
此外,还可以根据海生生物碳酸盐和冰中氧同位素的测定、第四纪降水量变化以及风力等因素来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四、结论
总的来说,第四纪发生过剧烈的气候变化,变化的落差大,而且变化的范围广,冰期和间冰期的出现波及到了全球的气候。

而且第四
纪的气候在全球也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都为后人们的探索发现留下了不少有力的证据,我们可以通过地质、生物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不同的依据来探索第四纪的气候条件。

通过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第四纪的气候环境状况已经越来越明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了解到一个更完整的第四纪。

参考文献
[1] 谢宇平.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M]. 地质出版社, 1994 :191-199.
[2] 景才瑞, 王守一. 第四纪地质学[M]. 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40-73.
[3] 刘东生. 第四纪环境[M]. 科学出版社,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