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综合版

合集下载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1. 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定义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的各种形态,从全球地貌到微地貌,可进⼀步划分为地貌点、线、⾯、体等四要素。

地貌点如裂点,地貌线如河流、⼭脊,地貌⾯如夷平⾯、平原、⾼原⾯等,地貌体如盆地、⼭体等;地貌学是⼀门四维科学。

除了三维空间还有时间的⾓度。

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发展演化趋势的⼀门科学。

2. 第四纪(Quaternary)独⽴研究的原因①第四纪有其重要的特点:第四纪是地球环境巨变的时代,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过多次急剧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候变化、海平⾯升降变化、古地磁极变化、古环境变化;构造运动强烈、显著;⼈类及其物质⽂明的形成发展;⼴泛的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②第四纪研究可以提供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的细节③第四纪经历了许多⼤规模的地质事件,仍在进⾏中,并且与⼈类的⽣活密切相关。

3.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三:成因上的联系,任何由外⼒作⽤营造出来的地貌均有相应沉积物,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是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学习地貌学,认识地貌与沉积物的关系,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体够理论资料和实践基础,同时,掌握第四纪地质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地球上地貌成因;时间上的联系,第四纪沉积和侵蚀作⽤到处可见,可以同时进⾏,例如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掌握地貌学原理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形成时间提供依据;研究上的联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相互交叉,相互关联,构造运动对地球形态有塑造作⽤,第四纪构造运动多发,使得地球表⾯形态万千,地球上第四纪地貌发育、⼴泛分布,因此研究地貌学必须先掌握相关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必须先掌握地貌学特征等知识。

4.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研究内容:①沉积物②地层划分对⽐③地貌形态④古⽓候变化⑤古海⾯变化⑥地壳运动⑦古⽣物⑧古⼈类的演化,其中前三个是第四纪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④和⑥是研究的核⼼内容,⑤是④和⑥叠加的结果5. 第四纪古地磁极性分期、名称及界线的时代极性期:以某种极性占优势持续时间较长的时间单位极性事件:极性期内与总极性相反的变化布容正极性期(0~0.73Ma),松⼭反极性期(0.73~2.48 Ma),⾼斯正极性期(2.48~3.40 Ma)吉尔伯特反极性期(3.40~4.50(5.0)Ma)6. 确定地貌的相对年龄(先成河、后成河)、地质年龄(岩相过渡法、年间法、相关沉积法)相对年龄:反映地貌的相对新⽼关系抬升地区:较⽼者抬升到较⾼的位置;被切割者年龄较⽼,切割者年龄较新;下降地区:较⽼地貌被较新地貌掩埋,或新地貌叠置在⽼地貌之上风化程度:①风化砾⽯百分含量越⾼,地貌越古⽼②砾⽯风化晕圈厚度均值,晕圈越厚,砾⽯越⽼③重矿物风化百分⽐④重矿物风化系数⑤颜⾊先成河:早于基岩⼭地的形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考试复习题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概念: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

因而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第四纪沉积地貌的岩性、成因、分布和特征;(2)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波动对地貌形态以及地貌特征对生物演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3)研究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演化,以及地貌对人类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4)断层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规律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2、第四纪下限问题所谓第四纪下限就是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者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分界,也是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争议颇多的问题。

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冰川活动这是早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主要依据,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气候变冷在中低纬度山区出现了冰川活动,且发现与上新世完全不同的环境特征,但是后来在其它地方发现的更早的冰川活动让人们对这一标志产生了动摇。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第四纪频繁出现的冰期与间冰期是第四纪下限的确定很难统一。

动物化石哺乳动物(真马真象真牛)化石的出现可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在欧亚这一标志很清楚。

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标志性事件,早期的石器测定年代与通用的第四纪年代相当。

沉积--构造事件第四纪的陆相地层发育与老地层有明显差别,第四纪环境变化显著,在地层中有反映。

第四纪下限的方案:第四纪下限的划分方案归纳起来有4种,有些已经被放弃了。

0.70-0.80MaB.P 这是根据冰川活动标志提出的,这一方案不符合现在的研究成果已被弃用。

1.80-1.90MaB.P 这个划分方案得到了软体动物和哺乳动物动物化石,人类出现等标志的支持,得到一些学者的采用。

2.50-2.60MaB.P 此方案划分的依据是:全球降温,北极冰盖扩张,欧亚地区出现针叶树和草本植物等,2008年国际地层表第四纪下限采纳了这个方案。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进一步细分框架第四纪(Q):全新世(Qh)+更新世(Qp)(早中晚)冻土指气候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羊背石: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

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把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大致界定在新近纪—第四纪第四纪下限距今约2.60Ma、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新近纪与第四纪[N/Q]或者上新世(统)与更新世(统)的分界第四纪生物地层法通常利用最多的是哺乳动物化石,因为哺乳动物是第四纪时期演化更替最快的一种动物,伴随着进步种的出现和原始种的灭绝,不同时期地层中具有不同的组合,据此可进行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定义: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②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③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的研究④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⑤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演化的研究⑥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⑦应用第四纪的研究地下水的划分与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分为①包气带水:分布于贴近地面区域的地下水②潜水:位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含在透水层中的能自由流动的地下水③承压水(层间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在包气带中还存在一种重力水——上层滞水,包气带中不稳定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冰川的划分√根据冰川的规模、形态、地貌部位、地理环境等分为①山岳冰川分布于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可分为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②大陆冰川:发育在高纬度地区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冰原、冰帽和冰盖。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河谷、风蚀谷、冰蚀谷的定义,特征,区别。

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包括河床、谷底、谷坡三个基本要素。

河谷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横剖面上,河谷形态从上游到下游总体由“V”字形向碟形发展;河谷深度是浅→深→浅。

纵剖面上,从上游到下游,谷底的纵比降由大到小。

(纵比降相当于谷坡的斜率)风蚀谷:风对先前形成的谷地不断吹蚀和磨蚀改造的谷地。

风蚀谷特征:①在平面上,谷地蜿蜒曲折,毫无规律;②在横剖面上,为“葫芦”形,即近谷底较宽,而向上变小,两壁多较陡直;③在纵剖面上谷地凹凸不平;④在谷壁上常发育风蚀穴、风蚀壁龛;⑤谷底有崩塌堆积物。

冰蚀谷:也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形成的线状谷地。

冰蚀谷特征:横剖面为“U”形;纵剖面凹凸不平;平面上较直;谷底的上游宽,下游窄。

河流阶段的类型划分,研究意义。

河流阶地的类型可以根据其形态和物质构成,可分为三大类(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嵌入阶地)和六小类(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嵌入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和掩埋阶地)。

侵蚀阶地:阶地的阶面和阶坡都由基岩构成几乎无沉积物,发育在河流的上游或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区,表示河流强烈的下蚀作用。

基座阶地:阶地面为河流沉积物,谷坡上部为河流沉积物,下部为基岩。

基座既可以是基岩,也可以使比沉积层更早的第四纪沉积物。

基座阶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上游或新构造运动上升比较强烈的地区。

堆积阶地:阶面和阶坡都由河流沉积物构成,没有基座的出露。

根据阶地间的切割关系、切割深度等又可分嵌入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和掩埋阶地。

嵌入阶地:新老阶地的沉积物呈嵌入切割关系,晚阶地的阶面高于早阶地的基座面。

发育于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但上升强度不及前两种情况。

內叠阶地:新老阶地也呈切割关系,但切割深度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新阶地叠置在老阶地的内侧(靠近河床),发育于新构造运动比较稳定但略有上升的地区。

上叠阶地:不同时代的阶地沉积物呈上叠切割关系,新阶地的切割深度小于老阶地的切割深度,发育于新构造运动有上升和下降的地区。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纪地质学概念及问答题

第四纪地质学概念及问答题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基础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3.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 2、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冰川时期”主要指更新世,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 3、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内力作用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和岩浆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起伏不平。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形成侵蚀和堆积地形。

侵蚀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削高以及河流中上游区侵蚀作用等都能形成侵蚀地貌。

堆积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填低及河流下游区堆积作用等都能形成堆积地貌。

洋底地形同样丰富多彩,既有绵延数万千米的洋中脊,又有延伸数百千米、海拔数千米的岛链和深达数万余米的深海沟。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方法:(1)野外研究方法(2)室内研究方法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意义:(1)独特性:大规模冰川的出现与消失;气候的冷暖交替;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堆积物覆盖于地表且大部分是松散的;人类的出现与发展;频繁强烈的地壳运动;独特的研究方法:冰期和间冰期划分、地貌学及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等。

(2)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为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关系特别密切。

(3)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学的意义。

因为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整,且其地质过程仍在进行,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

(4)矿产资源勘查。

砂矿的形成和赋存与第四纪沉积物及地貌关系密切。

第四纪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矿产,如沙金、金刚石等;第四纪沉积物:泥炭、石膏、岩盐、石英砂等也是矿产。

(5)水文地质:大量地下水储存于第四纪堆积物中;(6)工程地质意义: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的展布1资料对工程非常重要。

(7)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冲沟、沙丘等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如盆地、沙漠等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5.地貌: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答: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1.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2地貌相对年代的确定原理: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切割率(接触和切割关系,主要用于岩浆岩);3地貌绝对年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 b.年间法 c.其他方法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a.幼年期b.壮年期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a. 幼年期地貌特点: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b.壮年期地貌特点:“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c.老年期地貌特点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形成老年期的时间需很长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一.名词解释:1.风化壳: 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2.古土壤: 指地质时期、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3.残积物: 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4.崩塌: 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5.错(座)落: 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6.撒落: 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7.倒石堆: 上部粒度细、下部粒度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略的分选。

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8.滑坡: 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9.片流: 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片流)对坡面的破坏作用。

10.坡积物: 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11.泥流: 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试述残积物和坡积物的特征残积物特征:①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下伏基岩有密切的联系②是基岩风化破碎后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质,未经搬运磨圆,未经分选,不具层理③残积物经长期风化,所形成粘土矿物,常粘附在石英砂的表面④残积物的结构等特征向下伏基岩逐渐过渡⑤由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颗粒由细变粗坡积物特征:①坡积物岩性:以片流搬运的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其正态概率为细一段式。

角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短距离搬运,岩性与斜坡上基岩一致②坡积物的厚度:与斜坡形态和坡面流速有关③坡积物结构、构造:由于片流往坡下运动速度逐渐变慢,坡积物呈现水平与垂直方向粒度变化。

平面上,近坡以粗粒为主,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宽度和厚度不大,中部以亚砂土或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碎石透镜体,宽度和厚度最大;近谷底部为亚粘土,厚度不大;有时过渡为坡积——冲积层。

垂直坡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律层。

表面常发育古土壤,坡积物层理与坡面倾向、倾角大体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

2.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崩塌,错落,撒落,滑坡,土层蠕动,片流,泥流3.简述滑坡要素和主要的滑坡地貌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滑坡地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床,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隙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答:一切具有有效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间,坡脚下有河流(或海、湖浪)掏蚀地段,使岩土体失去支持,极易发生滑坡。

(1)岩性条件:易滑地层(2)地质构造条件:滑动面(3)地貌条件:临空面(4)气候和水分条件:降雨a.气候和水分条件:降雨b.地震地震引起土体内部结构变化,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土层液化,可诱发滑坡发生及老滑动面再活动c.人工活动开挖边坡,使岩体失去支持;坡上堆卸废石,加重岩体负荷;人为地破坏表层覆盖物,引起地表水下渗作用的增强;5.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答:斜坡上的重力作用分为滚落、滑动和流动。

滚落包括崩塌、错落和撒落;滑动包括滑坡;流动包括泥流、土层蠕动和片流。

5.古滑坡的识别标志有哪些滑坡壁遗迹,反坡台阶,坡脚出现渗泉、孤石或弧形突出的堆积体,岩层倾向异常及埋藏高度的变化,滑坡泥、擦痕、滑动面和被填塞的裂缝6.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答:斜坡上的重力作用分为滚落、滑动和流动。

滚落包括崩塌、错落和撒落;滑动包括滑坡;流动包括泥流、土层蠕动和片流。

7.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答:一. 必要条件(内因):易滑地层、软弱面、临空面二.触发因素(外因):降雨、震动、人类活动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1.洪积物: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的堆积物。

2.洪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

3.泥石流: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4.河谷: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5.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6.隘谷:谷坡陡峭或近于直立,谷宽与谷底几近一致,河谷极窄,谷底全部为河床占据。

7.障谷:是隘谷进一步发展而成,两壁仍很陡峭,但谷底比隘谷宽,常有基岩或砾石滩露出水面以上,可以通行8.峡谷:隘谷和障谷进一步发展形成峡谷。

峡谷横剖面呈明显的“V”字形,有时呈谷中谷现象,谷坡陡峭,坡上有阶状陡坎。

9.迂回扇: 河床侧方移动常常是多次进行的,在每次侧方移动中都能形成大致平行的滨河床沙坝,它们组合成扇形,称为迂回扇。

10.牛轭湖: 截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oxbow lake)。

11.河流阶地: 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12.冲积平原:山前若干洪积扇(或冲积扇)相连形成的中—大型组合形态13.水系: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14.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15.断头河(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被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二.思考并回答问题: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河床基岩经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岩槛、壶穴、深槽2.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洪积物:①洪积物具有明显的相变,但比较粗略,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地点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③分选性差④磨圆度较低⑤层理不发育⑥在剖面上呈现多元结构坡积物:①不具分带现象②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砾石少,碎屑多,而洪积物砾石丰富③分选性比洪积物差④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⑤坡积物略显层状⑥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构成坡积裙,厚度小;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厚度较大2.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答:泥石流堆积物由巨砾到粘土混杂堆积组成,分选极差,与冰碛物相似。

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频率曲线具双峰,泥石流中则含风化粘土。

①洪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在洪积扇边缘,沉积物主要为砂、粘土,并具有层理。

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沉积物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

洪积物这种分带现象是粗略的,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②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③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④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⑤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⑥洪积物在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3.冲积物与洪积物岩相结构的主要差异有哪些?答: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①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

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三.对比题:1.侵蚀阶地与基座阶地答:a.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成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b.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一.解释名词、概念:1.岩溶作用: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