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绪论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Ⅳ-Ⅴ小型地貌5.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沉积物是指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包括松散性、可移动性、岩相变化快、成因多样、不同程度地风化和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削高和补低。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的形态包括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谷中谷是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地貌的基本形态是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地貌的形态组合是指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是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
如果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1.洪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相对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同时,洪积物的分选性较差,常常砾石、砂、粘土混杂在一起。
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通常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在剖面上,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而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区别: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成分相对单纯,砾石含量较少,通常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
第四纪地貌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
2: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刨面3:河流侵蚀基准面——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4:雪线——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分界线(冰斗成群发育于雪线附近,不同时期古冰斗高度与现代雪线的高差是研究古温度波动的重要标志。
5:羊背石——由于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形成的一群石质小丘6:裂点——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坡7: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新月的沙丘。
迎风面微凸而平缓,背风面微凹而陡8: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9:雅丹——河流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二填空1:第四季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显著的地壳活动,广泛的吨级陆相产机务和矿产。
2:戴维斯地理循环说——他认为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事件因素的影响4: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与相关的干温交替变化5:土壤结构——①A层(腐殖层).②B层(淋溶层)③C层(沉积层):6: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叫崩塌7: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和滑动带,③滑床8:滑坡发生的过程——①蠕动变形阶段,②滑动阶段,③稳定阶段9:河谷的横剖面形态——①谷底②谷坡③谷缘10:河床堆积地貌——①心滩②沙洲③边滩思沙嘴11:沙砾的运动方式——①推移②跃移③悬移12:岩溶形成必须必须具有以下条件——①岩石可溶性②岩石的透水性③水的溶解性④水的流动性⑤溶蚀基准面13:荒漠包括——①岩漠②砾漠③沙漠④泥漠14:更新世从老道新——午城黄土,离石,马兰15:第四纪阿尔卑斯山区的冰期从早到晚为①恭兹②民德③里斯④玉本三.简答题1第四纪沉积物有什么特征及类型?①岩性松散②成因多样③岩性岩相变化快④厚度差异大⑤风化程度不同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类型:①暂时性流水,②风力残积③海洋,湖泊,沼泽堆积。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第四纪资源开发与区域地质研究;(2)工程建筑;(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4)其他:摇杆、测量、土地规划、军事、物探、旅游等。
2、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运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划分方案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相应的地层分别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
中国传统上把第四纪(系)二分,只分为更新世(统)(Qp)和全新世(统)(Qh)。
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地风化;(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6、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1)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2)地貌标志:剥蚀和堆积地貌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的一种特有标志;A.直接标志:堆积地貌形态;B.间接标志:剥蚀地貌形态及相关沉积物;(3)环境标志:物理、化学、生物标志。
A.物理环境标志: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B.化学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C.生物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0)、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雪线,成冰作用(2种)
冰川运动的快慢(从横向,纵向两方面看)
冰川类型(4种)冰斗
冰川溶蚀作用(挖蚀,磨蚀)
单背石(名词解释)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与河流对比
风蚀作用
新月形沙丘(2种)(确定风向)
黄土地貌的成因,发育特征
荒漠类型(填空)
黄土地貌(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中国黄土)填空
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人工活动)填空
地貌分带性(垂直分带,纬度分带)纬度分带里重点掌握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特点
地貌年代分(相对年代,地貌地质年代)填空
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继承性)填空
滑坡,滑坡要素,滑坡形态特征(会填图)
{滑坡影响因素(7个)滑坡治理}这个10分
在哪些地貌容易形成城市(①河流的汇合处;②平原或盆地底部;③两大地貌区的分界处;④河谷阶地;⑤海滨和岛屿)填空
中国180万年海面变动特点(3个特点,4个标志)
米兰科维奇曲线(名词解释)
最后自己总结一下第四纪地质学的进展以及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
地貌学
岩溶
冰川
黄土地貌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地貌学: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内力,外力
地貌学研究内容(6个)填空
第四纪特点(5点)
新构造运动
地貌学的基本问题(7个),地貌形态测量的3个指标(高度,坡度,地面切割程度)填空
地貌相对等级(大致看一下就好)
地貌成因(必考)3个方面,顺构造,逆构造地形,地壳运动分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旋涡流(河底旋涡流、河岸旋涡流)填空以及它们的具体影响
0.52的意义
流水的作用(搬运(3),侵蚀(4),堆积)结合风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 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冰期旋回气候旋回10、物候记录: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一博令间冰阶,持续了约1.5ka。
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
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1.2ka。
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它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
最早由H. Heinrich发现,故此把这一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简称H事件。
D-O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
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12、古地磁极性年表:释光测年:13、应用第四纪地质农业地质:14、末次冰期盛冰期晚冰期:末次冰消期:二、辨析题备注1、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沉积物。
2、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突破在于中国黄土研究方面的进展,这也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对国际第四纪研究最大的贡献。
3、中国黄土、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合并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有:0.70 〜0.80 Ma B.P.、1.80 〜1.90 Ma B.P.、2.50 〜2.60Ma B.P.和3.20〜3.50 Ma B. P.四种。
其中使用最多且彼此长期处于对立的是 1.80〜1.90 Ma B.P.方案和2.50 〜2.60 Ma B . P.方案。
5、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于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0.78 Ma B. P.。
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还可三分,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为0.13 Ma B . P.,相当于MIS5(MIS为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一般二分,即早期和晚期。
全新世从10 ka B. P.开始,并可三分,即早期(10〜8.0 ka B. P. , Qh1)、中期(8.0〜3.0 ka B. P. , Qh2)和晚期(3.0 〜0 ka B. P. , Qh3)。
6、中国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是泥河湾剖面,而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为元谋剖面。
7、中国黄土粒度分布由两个组分组成,第一组分为分布峰度较高的粗粒组分(20〜70 ym),是黄土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组分代表了冬季风近距离低空搬运的粉尘物质,其粒度指示了冬季风的强度;第二个组分是一种峰度较低且分布范围较宽的细粒组分(2〜10 ^m),可能为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可能主要由高空西风气流搬运。
8、根据风沙动力学研究,在一般风力条件下,>70 ym的粒级组分主要以跳跃或滚动的方式进行搬运,20〜70 m为短期悬浮,<20 ym为长期悬浮。
即,70 ym是悬浮的上限。
9、在风尘堆积中,粒径大于62.5 ym的粗颗粒物质大体可作为当地物源组分的标识。
10、如果湖水物理能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粗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收缩的干旱气候,细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扩张的湿润气候。
11、如果流域降水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则气候湿润期,湖泊沉积物变粗;干旱期,湖泊沉积物粒度变细。
12、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3 18O的时间变化曲线或气候变化曲线是由许多氧同位素阶段组成的,偶数阶段(3 180值高)为冷期,奇数阶段(3 18O值低)为暖期。
13、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在1.6 Ma B.P.之前为100 ka和41 ka的叠加周期,在1.6 Ma B .P.与0.8〜0.6 Ma B. P.之间,气候变化为41 ka的周期,在0.8〜0.6 Ma B . P. 之后,气候波动周期为100 ka。
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15、我国现代动物分区跨越两个动物界:古北界和东洋界,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动物区分别称为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
16、全球动物分为七个动物界: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
17、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迁和构造运动。
18、恢复第四纪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指标或方法包括植物化石(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植硅石、分子化石和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19、由于第四纪地层中植物大化石稀少,第四纪植被的恢复基本上都是依据孢粉的研究。
20、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 S32,其底界年龄为2.60 Ma B . P.,而顶界年龄为1.26 Ma B . P.,在午城黄土中,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1- L15,时代为1.26〜0.073 Ma B. P.。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15- S5, 1.26〜0.48 MaB.P.)和上离石黄土(L5—S i, 0.48〜0.073 Ma B.P.)。
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 i层黄土。
21、新构造的类型包括:隆起构造、坳陷构造、断块构造、活动断层、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等。
22、青藏高原地区3.4 Ma B .P.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期次依次为:青藏运动A幕、青藏运动B幕、青藏运动C幕、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和末次造貌运动。
青藏运动A幕是发生在3.4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青藏运动B幕是发生在第四纪初2.6 Ma B. P.的新构造运动,青藏运动C幕是发生在1.8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昆黄运动是发生在1.2〜0.6 Ma B. P.的新构造运动。
23、中国黄土研究显示古地磁M/G界线附近的风尘堆积发生了明显变化,M/G界线以上为黄土沉积,以下为红土堆积。
()24、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在M/G界线前后植物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M/G界线之下为热带一亚热带植物,而在M/G界线以上则常见温带落叶阔叶植物。
()25、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研究成果显示,气候特征在古地磁M/G界线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M/G界线之下为湿热气候,之上为干冷气候。
()26、真牛、真马和真象的出现可以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时代约为2.6 Ma B.P.。
()27、三趾马红土是在夏季风条件下形成的,代表的是湿热气候环境,红粘土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而黄土是冬季风作用的产物,代表的是干冷气候环境。
()28、砾石的排列方向可以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砾石的最长轴往往平行于岸线排列,纵向排列。
()29、对我国的黄土研究显示,黄土的磁化率明显低于古土壤层。
因此,黄土磁化率是衡量黄土成壤作用的有效替代性指标:气候条件湿润,风化作用和成壤作用强烈,土壤中所含的磁性矿物就会增加;而在干冷气候条件下,沉积物中含量相对增加的碳酸盐矿物稀释了磁性矿物的浓度,同时,干冷的气候环境也不利于磁性矿物的生成,从而导致磁化率降低。
黄土中高的磁化率代表了成壤作用强的气候暖湿时期,低的磁化率代表干冷气候期。
()30、沉积物保存的磁信息可以追索人类活动,高磁化率被当作是侵蚀作用的标志,被污染的环境物质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和较低的频率磁化率。
()31、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可以用于古气候重建,绿泥石和伊利石的相对富集与冷干气候有关,高岭石和蒙脱石则是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形成。
()32、黄土中的CaCO3含量的变化反映了降雨量的多少,黄土层中的CaCO3含量高于古土壤层。
()33、黄土中的TO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TOC含量高指示暖湿气候,含量低指示干冷气候。
黄土层中的TOC含量要低于古土壤层。
()34、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沉积物中的Fe2O3和AI2O3等湿润型氧化物相对富集,而CaO和Na2O等干旱型氧化物相对淋失。
()35、可以用“活性组分/惰性组分”的形式来反映沉积物经历的化学风化特征及揭示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