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科院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

05级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L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定义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从全球到微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地貌点、线、面、体等四要素。

地貌点如裂点、山峰等,地貌线如河流、断层、地层分界线等,地貌面如夷平面、平原、斜坡等,地貌体如海洋、高山等;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通过确定地貌类型如阶地、河漫滩等,测量其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等,研究其分布规律,即此类型的地貌形态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范围及频率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即形成此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具体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从而最终揭露其发展演化规律,为预知未來做铺垫;地貌学是一门四维科学。

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发展演化的一门科学。

2.第四纪独立研究的原因第四纪是指约2.4百万年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笫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啊作用的时代,单独研究它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反演古气候环境,人们能预知未來,预报地质灾害等。

第四纪独立研究原因有:①第四纪有其重要的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古地磁极变化、古环境变化;构造运动强烈、显著;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广泛的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②第四纪地貌记录了当时地质事件的许多细节,研究第四纪地貌学,人们能充分掌握第四纪构造运动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③第四纪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仍在进行屮,并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总之,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来掌握第四纪地质规律,可使人们更好的与自然相处,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突变采収及时的应对措施。

3.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三:成因上的联系,任何由外力作用营造出来的地貌均有相应沉积物,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是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学习地貌学,认识地貌与沉积物的关系,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体够理论资料和实践基础,同时,掌握第四纪地质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地球上地貌成因;时间上的联系,第四纪沉积和侵蚀作用到处可见,对以同时进行,例如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掌握地貌学原理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形成时间提供依据;研究上的联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相互交叉,相互关联,构造运动对地球形态有塑造作用,第四纪构造运动多发,使得地球表面形态万千,地球上第四纪地貌发育、广泛分布,因此研究地貌学必须先掌握相关笫四纪地质学知识,研究笫四纪地质学必须先掌握地貌学特征等知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828第四纪地质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828第四纪地质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本《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第四纪时期冰川、海洋、沙漠、河流、湖泊、动植物和人类等多方面的记录,分析总结其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并以此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

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等),了解重要的客观规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2. 第四纪年表3. 第四纪沉积物4. 第四纪地貌5.第四纪冰川6. 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二)第四纪沉积物年代与古气候研究方法1.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分析方法2. 古气候研究方法(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1.前第四纪气候变化2.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特点3.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4.第四纪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格局5.第四纪海平面变化6.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7.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1.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2.第四纪哺乳动物群3.第四纪植物群4.第四纪微体化石群的气候与环境意义5.古人类与古文化期6.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分区1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 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第四纪复习提纲

第四纪复习提纲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今2.6Ma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原因的一门学科特点短期内多次急剧冷暖变化大规模冰川运动显著的地壳运动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人类及其物质文明形成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急缓灾害改变人类生存环境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方法:生物学法、气候学法、岩石学法、地貌学法、年代学法、历史考古法、多元标志法、综合分析对比法。

第四纪下限按照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沉积构造时间来划分比如冰川活动全球气候变冷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人类的出现中国的黄土堆积青藏高原的隆升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研究对象是第四纪沉积物及其所含物质地貌学研究对象地表形态交集沉积物特征、形态、成因、变化研究方法准备阶段野外调查室内工作与整理第四纪地质与地貌野外调查方法1、观察剖面选取2、沉积物性质的观察和描述3、地貌特征观察与测量4、沉积物和地貌成因分析5、化石和样品的采集6、沉积物和年代的确定沉积学标志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沉积体形状提供形成过程中的外动力类型与沉积环境方面的信息岩性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特征: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成岩作用微弱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特征风化程度砾性砾石岩性的单一性与复杂性可溶性岩的数量抗蚀岩性比例近源和远源岩石ab面优势倾向于流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倾角值为区别不同流动介质的重要参数长轴a在河流主流区顺流排列在湖海岸顺岸线排列表面特征冰川作用细长冰川擦痕新月形擦口圆形压坑泥石流纺锤状撞痕崩塌岩块砸痕风化程度全风化一击即碎半风化中心未风化未风化沉积结构流体营力结构非流体营力结构地貌形态(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的三个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内动力构造运动火山作用外动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风地表的形态是外动力和内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两者在改造地表形态的趋势上是相反的内动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增加而外动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降低:削高填低地貌的成因内动力地貌外动力地貌人工地貌地貌演化理论1侵蚀旋回理论WMDavis 地貌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旋回性河流地貌分三个阶段幼年期侵蚀作用较弱河谷浅切割程度低地形起伏不大相当于河流源头地区的状态壮年期侵蚀最强尤其下蚀水深河谷断面陡峻谷底窄发育期窄小的侵蚀接地河流中上游老年期侵蚀衰弱下蚀微弱甚至丧失河床在宽缓河谷弯曲左右迁徙地形起伏小谷底宽谷坡前提地壳长期稳定气候特征不变化2斜坡发展理论WMDavis 平行下降说强调地面流水水侵蚀作用深窄V向宽缓碟状发展湿润气候APenck 平行后退说强调重力作用尖顶残丘山脚剥蚀面V向U转变干旱气候冰期第四纪期间的一次气候寒冷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主要特征为:冰川扩展生物迁移全球降温降雨变化气候带移动海平面下降冰期内还有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间冰期第四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持续时间比冰期长,主要特征为冰川退缩生物北迁全球升温降雨增加气候带移动海平面上升间冰期内有暖冷期的循环干旱期冰期纬度变得气候干冷降雨减少的时期湖泊萎缩咸化盐类沉积水位下降沙漠扩展森林减少草原扩大湿润期两个干旱期间降雨相对增多气候温润的时期中低纬度降雨增多气候变湿变暖雨期N15°到N30°地区西风气旋南移导致降雨多间雨期同处在西风带的地区在两个雨期中间降雨减少的时期气候期冰川作用区中低纬度区西风带中国气候冷期冰期干旱期雨期寒冷干旱暖期间冰期湿润期间雨期温暖湿润冻土气温寒冷地区含有冰的土层或者岩层温度很低但是不含有冰的土层成为寒土冻融作用是冻土地貌形成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气温周期性变化影响下土层中的水反复冻结融化造成的土层膨胀开裂变形扰动流动等复杂变化面形成一些列的冻土地貌和次生构造的过程,两个过程:1冻结膨胀挤压变形2融化湿润塑性流动斜坡重力作用滚落(崩塌洒落)滑动(滑坡)流动(泥流蠕动)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者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过程)滑坡的要素滑坡体滑动面滑床(滑坡基座靠近滑动面附近的滑床发生塑性变形)滑坡地貌特征滑坡后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洼地滑坡湖滑坡裂缝滑坡形成条件岩性:未固结第四纪沉积物泥质沉积岩及其变质岩,软可塑性强含亲水矿物或者节理发育的坚硬岩石地质构造条件:岩层中的软弱带易于地下水渗透的断层面节理面层理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地貌:20到40°坡角既能有足够的动力又能保证水不流失殆尽另外有滑动空间气候条件:大雨暴雨等迅速降水增大负荷减小阻力诱发条件:地震火山爆发人类活动滑坡形成过程:蠕动变形,滑动阶段,稳定阶段滑坡体在停止下滑后堆积下来形成滑积物分布于山坡的坡脚或者谷底中,长条无分选磨圆无规律性非常杂乱碎屑大小相差悬殊地文期的概念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滚动作用分为崩塌和撒落崩塌后在陡坡上形成的围椅状的剥蚀地貌成为崩塌陡坎崩塌下来的岩块在坡下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倒石堆倒石堆崩塌山脚松散堆积体碎屑物质大小混杂松散多孔无层理无分选延陡壁下部分布撒落斜坡上的岩石碎屑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向坡下坠落的现象坠落块体积小常年断续发生斜坡在30到50°之间撒落是坡地常见的重力作用现象形成的剥蚀地貌为剥蚀坡滚落下来的岩屑在坡脚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倒石锥倒石锥撒落山脚锥状地形上尖下圆半锥状体贴锥角发育坡角约30°与沙砾的天然休止角相当具有一定的分选和岩性的变化而且堆积物比较细陆表水包括地面流水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地面流水暂时性流水和常年性流水残积物滑积物沉积物片流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洪流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由片流汇聚而成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泥石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水的高速运动的重力流运动介质为粘性泥石浆搬运物为混杂堆积物质分选极差磨圆非常不好石块表面被泥质包裹泥包砾现象表面点状或者纺锤状撞击痕迹冰川成因砾石表面为钉状擦痕泥石流粒度曲线双峰第一个在砾石第二个6-7φ(细粉砂) 冰碛物第二个峰在4-6φ(粗粉砂)堆积地貌坡积物地貌位置物质成分结构特征定义中重要的是动力条件地貌位置形态特征河流地貌以及沉积物河谷三要素河床谷底谷坡河床沉积物的特征基本都是粗砾的砾石沙砾河漫滩的沉积物裂点壶穴岩坎边滩心滩河床河漫滩沉积的垂向二元结构河流阶地重点掌握洪流中的泥石流冲出锥冲积扇与洪积扇的区别冲积扇河流作用下在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具有二元结构洪积扇洪积物多元结构洪积扇洪流作用下堆积在山口等地的扇形堆积物岩溶地貌类型岩溶地貌及堆积物地表地下溶蚀沉积冰川的形成运动及类型冰川剥蚀地貌羊背石冰川堆积物荒漠的类别中国南部动物群哺乳动物。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进一步细分框架第四纪(Q):全新世(Qh)+更新世(Qp)(早中晚)冻土指气候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羊背石: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

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把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大致界定在新近纪—第四纪第四纪下限距今约2.60Ma、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新近纪与第四纪[N/Q]或者上新世(统)与更新世(统)的分界第四纪生物地层法通常利用最多的是哺乳动物化石,因为哺乳动物是第四纪时期演化更替最快的一种动物,伴随着进步种的出现和原始种的灭绝,不同时期地层中具有不同的组合,据此可进行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定义: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②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③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的研究④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⑤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演化的研究⑥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⑦应用第四纪的研究地下水的划分与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分为①包气带水:分布于贴近地面区域的地下水②潜水:位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含在透水层中的能自由流动的地下水③承压水(层间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在包气带中还存在一种重力水——上层滞水,包气带中不稳定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冰川的划分√根据冰川的规模、形态、地貌部位、地理环境等分为①山岳冰川分布于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可分为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②大陆冰川:发育在高纬度地区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冰原、冰帽和冰盖。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略)表1第四纪地质年代表(据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9.表格中数据为下界年龄)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第四纪的基本特点①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②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时期,地球两极均存在大陆冰盖,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③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时期由于气候的冷暖波动,发生了频繁的、大幅度海平面升降。

④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如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的移动)垂直运动(如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等的大幅度下降)⑤其他:如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各种灾害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二、第四纪沉积物(一)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①岩性松散(除海滩岩、火山岩、强钙质胶结的沉积物外)——是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重要特征。

②成因多样————几乎包括了所以外力成因的沉积物。

③岩性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④厚度差异大————厚度从厘米级到数百米。

⑤不同程度地风化——如早更新世:全风化到半风化中更新世:半风化晚更新世:薄的风化皮全新世:未风化⑥含哺乳动物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多存于洞穴堆积、河湖相堆积。

(二)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堆积物、人工堆积物。

表2 碎屑粒级分类与Φ值关系(三)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1、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标志1)沉积学标志(1)岩性Ⅰ.砾石((>2mm))a.砾性(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砾石的岩性不同)b.砾径c.砾向d.砾态(圆度球度扁平度)e.表面特征(擦痕擦口压痕撞痕砸痕)f.风化程度(全风化半风化未风化)Ⅱ.砂和粘土(<2mm) 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a.粒度特征b.石英砂的表面特征(2)沉积结构Ⅰ.流动营力结构a.定向结构叠瓦式河流b.非定向结构离散式急流快速堆积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弥散分布在砂土中片流充填式巨砾间充填无数后续水流的细砾河流和洪流Ⅱ.非流动营力结构a.定向结构冰楔式(冻融作用挤压) 多边形式(冻融作用)b.非定向结构架堆式(重力堆积以点接触) 层间式(假层理)(3)沉积构造ⅠⅢ.结核Ⅳ中国南方亚热带第四纪红土中的一种普遍次生构造。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 2、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冰川时期”主要指更新世,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 3、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内力作用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和岩浆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起伏不平。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形成侵蚀和堆积地形。

侵蚀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削高以及河流中上游区侵蚀作用等都能形成侵蚀地貌。

堆积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填低及河流下游区堆积作用等都能形成堆积地貌。

洋底地形同样丰富多彩,既有绵延数万千米的洋中脊,又有延伸数百千米、海拔数千米的岛链和深达数万余米的深海沟。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方法:(1)野外研究方法(2)室内研究方法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意义:(1)独特性:大规模冰川的出现与消失;气候的冷暖交替;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堆积物覆盖于地表且大部分是松散的;人类的出现与发展;频繁强烈的地壳运动;独特的研究方法:冰期和间冰期划分、地貌学及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等。

(2)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为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关系特别密切。

(3)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学的意义。

因为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整,且其地质过程仍在进行,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

(4)矿产资源勘查。

砂矿的形成和赋存与第四纪沉积物及地貌关系密切。

第四纪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矿产,如沙金、金刚石等;第四纪沉积物:泥炭、石膏、岩盐、石英砂等也是矿产。

(5)水文地质:大量地下水储存于第四纪堆积物中;(6)工程地质意义: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的展布1资料对工程非常重要。

(7)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

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2013-7-14 8
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此时 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后 退),同样引起了生物群迁移,但伴之以生物 繁荣。 冰后期:指第四纪最后一次冰川退缩以来的 温暖时期。即全新世全球气候转暖的时期。它 的年龄世界各地不一。一般认为冰后期开始于 距今10,000~11,000年前。(瑞典为8500年前, 阿尔卑斯20,000年前,北美为20,000~35,000 年前)
2013-7-14
7
1. 冰期与雨期等若干概念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基本性质是寒冷和温暖气 候的交替,表现为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兴衰,从 而专家们建立了冰期、间冰期及在非冰川区出 现相应的雨期,和间雨期等概念,现分别介绍 如下: 冰期:指地球上冰川规模扩大,气候显著变 冷的时期。年平均气温较现今低8~13℃,此 时极地和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 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群的迁移或部 分绝灭。
2013-7-14
12
年代 100千年 晚更新世 200千年 300千年 中更新世 400~600千年 700千年 800~900千年 1000~1100千年 早更新世 1200~1300千年 1400~1900千年
欧洲 伏尔姆 冰期 晚期 早期
中国 大理冰期 庐山-大理 间冰期 庐山冰期 大姑-庐山 间冰期 大姑冰期 鄱阳-大姑 间冰期 鄱阳冰期 龙川-鄱阳然条件
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善于依据自然科学规律行 事,用于指导工程建设、地震预报、农业规划、 找水、探矿等。
2013-7-14 5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时期,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全球 性的古气候曾出现过多次寒冷的冰期气候。 在地球历史上,温暖时期占9/10。但在第 四纪历时很短,古气候频繁而剧烈地波动,在 全球性气温普遍下降的背景上,多次出现大规 模的冰川活动。这些气候的波动现象,使第四 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生物界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第四纪时期冰川、海洋、沙漠、河流、湖泊、动植物和人类等多方面的记录,分析总结其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并以此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

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等),了解重要的客观规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
2. 第四纪沉积物
3. 地貌
4. 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量方法
2. 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前第四纪气候变化
2.第四纪气候变化
3.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4.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第四纪哺乳动物
3.第四纪植物群及其气候意义
4.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古人类与古文化期
6.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第四纪下限问题与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
2.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4. 新构造
5.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6.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航空、卫星照片的应用
2.野外观察研究
3.室内实验室工作的选择
4.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
5. 地貌图的编制
二、考试要求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掌握第四纪的概念及其由来;了解第四纪的特点;掌握第四纪的划分。

2. 掌握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包括成因标志和成因类型);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

3. 掌握地貌形态的概念及其测量指标;了解大、中、小型地貌的成因;认识地貌成因的旋回性。

4. 认识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新构造运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年龄的各种测量方法。

2. 熟悉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历史记录研究古环境的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了解前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情况。

2.熟悉第四纪气候标志;掌握第四纪气候分期和各气候期的环境特征。

3.掌握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尤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

4.熟悉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标志;认识海平面变化的机制;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历史。

5.熟悉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了解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现的多波动气候模式。

6.认识气候变化可能原因;了解未来气候与环境可能的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认识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了解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区;掌握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掌握第四纪各时期的哺乳动物群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时期重要的哺乳动物群的发展及其特征。

3.了解第三纪植物一般特征;了解现代植被分区;熟悉第四纪植物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指示
意义。

4.了解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了解古人类的发展阶段与古文化期。

6.认识中国第四纪两大生物地理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认识第四纪下限问题;熟悉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熟悉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了解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认识新构造
3. 了解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
4. 熟悉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了解航空、卫星照片在第四纪研究中有哪些应用;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判读标志
2.掌握地貌和第四纪地质野外观察研究方法
3.了解第四纪研究中的实验室工作方法
4.认识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了解其编制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
曹伯勋主编.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10年8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