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骨的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观察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动物长骨、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刀片、天平。
2.实验试剂:10%盐酸、蒸馏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骨的结构和功能。
2.提问:骨的成分有哪些?它们对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二、理论学习1.讲解骨的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
2.介绍无机物的性质:不易燃烧,易溶于酸。
3.介绍有机物的性质:易燃烧,不易溶于酸。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测定骨中无机物的含量(1)称取新鲜动物长骨的质量。
(2)将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10%盐酸,浸泡24小时。
(3)取出长骨,洗净,晾干,称取质量。
(4)计算无机物的含量。
2.实验二:测定骨中有机物的含量(1)将实验一中处理过的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酒精,点燃酒精灯,加热。
(2)观察长骨的变化,直至有机物燃烧完毕。
(3)计算有机物的含量。
四、观察与分析1.让学生对比实验前后的长骨,观察其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实验中我们如何测定骨的成分?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针对实验结果,讨论骨的成分对骨的性质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1.复习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让学生举例说明骨的成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1.介绍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骨的成分及其性质,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探究精神。
《探究骨的成分》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教学设计作者:王秀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一、课题名称探究骨的成分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和探究式学习是本节课的指 ;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三、学习目标1、说出骨的成分与骨的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学会科学鉴定骨的成分的基本方法。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五、学习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六、实验器具新鲜的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七、学习过程(一)实验准备1.材料选择及处理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用来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
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让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提前浸泡鱼骨,以便节省时间。
2.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规范操作;(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以防灼伤皮肤。
3.实验原理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二)实验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2.做出假设(1)材料:骨是由大量的活细胞组成的,大家知道活细胞的成分中既有有机物又有无机物。
那么我们可以作出的假设是: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鱼肋骨共2根,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2)用酒精灯烧另一根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2. 学科领域:生物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骨的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骨的成分鉴定方法的掌握。
2. 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骨骼标本、盐酸、酒精、石棉网、火源、放大镜等。
2. 实验药品:10%盐酸溶液、酒精。
3. 教学资源:骨骼标本、实验操作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展示骨骼标本,引导学生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骨的成分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定骨的成分。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2 学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3. 实验操作3.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3.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结果观察与分析4.1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结果。
4.2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实验操作技巧。
7.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8. 板书设计8.1 教师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8.2 学生查看板书,强化记忆。
六、教学反思七、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骨的物理特性。
八、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问,教师应提供及时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十、课程拓展1. 邀请骨科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骨的科学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骨骼博物馆,加深对骨骼知识的理解。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教案主题:鉴定骨的成分教案目标:1. 了解骨的主要成分。
2. 学习鉴定不同骨组织的成分。
3. 掌握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方法。
教案内容:1. 讲解骨的主要成分:a. 无机成分:主要由钙磷盐组成,约占骨质的65-70%。
b. 有机成分: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中含有一些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约占骨质的25-30%。
c. 细胞成分:骨细胞、骨髓细胞等。
2. 鉴定骨组织的成分实验方法:a. 针对无机成分的实验方法:- 取少量骨样本,加入浓盐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产生气泡说明有钙磷盐存在。
-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骨样本的晶体结构,确认是否为磷酸钙晶体。
b. 针对有机成分的实验方法:- 取少量骨样本,加入稀盐酸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氨水味,有氨水味说明有胶原纤维存在。
- 使用荧光染色法或电镜观察骨样本的细胞结构,确认是否有胶原纤维存在。
3. 实验操作:a. 先取少量骨样本,尽量选择干燥的骨头,避免对骨髓的影响。
b. 针对无机成分进行实验:- 加入浓盐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如产生气泡,可以进一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晶体结构。
c. 针对有机成分进行实验:- 加入稀盐酸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氨水味。
- 如有氨水味,可以使用荧光染色法或电镜观察细胞结构。
教学资源:1. 骨样本(可以是干燥的动物骨头或骨片)。
2. 浓盐酸和稀盐酸。
3. 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染色试剂(可选)。
评估方法:1.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骨的主要成分。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方法鉴定骨组织的成分。
3.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拓展活动:请学生搜索和分享其他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方法,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实验。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掌握使用盐酸脱钙法鉴定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有哪些。
2. 讲解:介绍骨的成分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和黏多糖,无机成分主要是钙盐。
3. 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盐酸中浸泡。
步骤2:观察骨样本在盐酸中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3:将浸泡后的骨样本取出,清洗干净。
步骤4:观察清洗后的骨样本,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5. 总结:强调盐酸脱钙法在鉴定骨的成分中的应用,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三、课后作业1. 复习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鉴定骨的成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了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骨样本的变化,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要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学生能正确操作盐酸脱钙法实验。
3. 学生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六、实验材料与仪器1. 骨样本:牛骨或猪骨。
2. 盐酸:分析纯,浓度为10%。
3. 玻璃试管:直径至少2cm,高度适当。
4. 镊子:用于取出骨样本。
5. 滴定管:用于准确量取盐酸。
6. 实验台:用于放置骨样本和仪器。
七、实验步骤1. 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杂质。
2. 浸泡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盐酸,使骨样本完全浸泡在盐酸中。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这是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地将鱼肋骨折弯,我们会感觉到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问题:骨的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磨成骨粉,骨也可以熬成骨胶,骨粉和骨胶的主要成分都是钙盐和蛋白质。
假设:骨的硬度与骨中的无机物有关,骨的弹性与骨中的有机物有关。
三、实验1.骨的煅烧(原理:有机物分解,留下的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
①实验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直至鱼肋骨变成灰白色。
②现象: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
③结果:鱼肋骨在煅烧的过程中,首先变黑,然后再变成灰白色。
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鱼肋骨粉碎。
2.骨的脱钙(原理:无机物酸解,留下的是有机物)。
①实验操作:将一根较大的鱼肋骨浸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试管中,大约15 分钟后,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漂洗。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观察鱼肋骨是否变软,是否软得可以打结。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有气泡产生,脱钙后的鱼肋骨软得可以打结。
3.脱钙后骨的煅烧。
①实验操作:将在10%盐酸中浸软的鱼肋骨用吸水纸擦干后,置于酒精灯上煅烧。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能够燃烧,烧到最后并没有变成灰白色,而是呈现黑色并且所剩无几。
4.煅烧后骨的脱钙。
①实验操作:再取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将煅烧变成灰白色的鱼肋骨浸入 10%的盐酸中。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观察鱼肋骨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是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鱼肋骨基本上完全溶解。
四、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

何黄玉湘中学教学案课题: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课型:实验课班级:学生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精彩导入:一、自主探究1、盐酸和酒精灯的注意事项,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酒精灯使用“点燃切莫对,熄灭盖帽莫吹”;盐酸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盐酸对衣物和皮肤的,取脱钙骨时不要用手。
)2、实验仪器和用具:材料,大鱼的肋骨(自带)10根。
一个,15%的盐酸一杯,天平称一个,称量纸两张、一个、火柴、清水、吸水纸。
二、互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一:以鱼骨为材料,探究骨的特性(一)实验步骤:1.取同一种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3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2.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分钟;3.用酒精灯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4.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5.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另一块敲击且弯曲;进行对比。
(二)实验结果1.骨燃烧后燃烧掉了,剩余了无机物。
无机物可以使骨骼变得更、更脆,无机物有钙等,骨的主要成分是。
2.骨在稀盐酸中浸泡后溶解了,剩余了有机物。
有机物可以增加骨的。
探究二:探究骨成分的含量[问题]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多少?[假设] 如果成年动物骨中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2/3,那么,取大鱼的骨煅烧后,骨的重量将减少,将大鱼的骨用15%的盐酸浸泡后,骨的重量将减少。
[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类型——实验法煅烧前的重量与煅烧后的重量的对比酸浸泡前的重量与浸泡后的重量的对比[材料用具]大鱼的肋骨、镊子、酒精灯、试管、火柴、15%的盐酸、清水、天平。
[方法步骤]一、煅烧骨1.取大鱼的肋骨,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2.用镊子夹住骨放在酒精灯煅烧至变成灰白为止。
(注意观察骨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有无特殊的气味逸出?)3.冷却后再称重,记录数值4.轻轻敲打这根煅烧的骨,结果如何?二、酸浸泡骨1.取大鱼的肋骨,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2.把骨浸入试管的稀盐酸中15—20分钟左右。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燃烧和溶解鱼骨的实验,使其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及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新鲜鲢鱼的肋骨、10%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的准备: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
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
在演示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新课探究情景引入:多媒体图片展示成年人、老人、小孩坐公交车情景,轻少年给老年人让座,司机急刹车老人摔倒现象。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年人摔下去骨头容易骨折而青少年不容易骨折?由此引入课题: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第11页,思考:(1)骨的成分及其特性是什么?(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3)我们为什么要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新课讲解:1、骨成分的鉴定:(严格按照探究实验的7个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性?(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略(3)做出假设:假设骨主要由无机盐(钙盐)和有机物(骨胶蛋白)组成。
(4)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用煅烧鱼的骨头来证明骨))六、作业:1、在鉴定骨成分的实验中:将鲫鱼的一根肋骨浸泡于15%的盐酸中,经一段时间后,骨变得柔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定骨的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一、本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教学特色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骨的发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及健康尤为重要。
而现在的孩子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蔬菜,又不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对于家长、老师的单纯说教置之不理。
这样势必会造成骨骼营养不良和畸形发育。
如很多学已经出现驼背、X型腿和O型腿。
这势必会影响其内脏器官等的发育(如:驼背会影响心肺的发育),将会造成严
重的后果。
老教材中对骨的成分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演示实验——煅烧骨和脱钙骨。
新教材中没有提到这一知识点,旨在信息库中提到了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
学生看了不明就里,提出了质疑。
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鉴于此和前面的想法我改进了本实验,并设计成学生实验。
就是想多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从而使学生自觉养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科学方法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骨成分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且这两种成分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幼年时期如果饮食习惯不良,造成的钙摄入不足的话,
骨的硬度就会过小容易弯曲变形。
长时间长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骨骼又会随着年龄增加硬度增大,这种变形就再也无法恢复正常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等方面的理解。
比老师的单一说教效果要好,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教学分析:包括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本实验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贴近生活,对学生在理解骨的特性——既坚固又柔韧的理解尤其对于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
实验方法简便易行,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
实验取材容易,可操作性强。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鉴定骨的成分。
要求学生在煅烧骨之前先用天平称重,煅烧后再称重,把鱼的肋骨脱钙前也称重,从盐酸中取出后再称重,然
后分析数据。
2、难点:理解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在以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再用镊子敲打或挤压煅烧骨,用手捏一捏、拉一拉脱钙骨,分
别体会各成分的特性。
四、实验目标:
1、了解骨的成分。
2、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的关系。
五、实验准备:
1、材料:成年羊和羔羊的肋骨。
2、用具:试管(盐酸)、烧杯(清水)、镊子、天平、酒精灯(酒
精喷灯)、火柴等。
3、药品:浓度15%(或30%)的盐酸。
4、实验前每小组准备好成年羊和羔羊的肋骨,大的鲤鱼的肋骨若干,
洗净晾干。
六、教学流程图:
1、从生活中老人与小孩摔跤导致不同的后果引入实验讨论实
验步骤方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分析现象、数
据总结交流结果。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创新之处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观察羊的肋骨让学生感知骨的硬度及弹性实验采用了成年羊和羔羊的肋骨,适合当地的实际条件。
各组内每个学生把不同年龄羊的肋骨用手折一折再有镊子敲一敲。
感知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
定的弹性
2、煅烧骨骨有一定的硬度是由于是骨内含有无机物的缘故。
可以通过煅烧骨来验证(为提高燃烧速度可用酒精喷灯煅烧大骨,用镊子夹紧放到酒精灯外焰燃烧)羊的肋骨较大,煅烧时间长,采用酒精喷灯,加快煅烧速度。
把成年羊和羔羊的肋骨同时实验,进行对比效果更加明显。
进行试验:称重、煅烧、待冷却后再称重。
然后再用镊子敲和手折煅烧后的骨(和煅烧前的现象进行比较)。
对不同年龄羊的肋骨煅烧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试验现象和
实验数据数据,得出结论:骨的化学成分之一是无机物,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不易变形。
成年人骨中约为2/3.青少年的骨中约不足1/3。
3、脱钙骨骨还具有一定的弹性使骨不易折断是由于骨内含有有机物的缘故。
可以通过脱钙(放在盐酸中使骨中的无机物同盐酸反应)来验证。
羊的肋骨较大,为加快反应速度,可以放在浓度为30%的盐酸中反应30分钟。
羊的肋骨较大,为加快反应速度,可以放在浓度为30%的盐酸中反应30分钟。
进行试验:称重(可采用大鱼的肋骨和羔羊的肋骨进行)、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待不再产生气泡时用镊子取出在清水中漂洗后称重再用手拉一拉,然后打折。
对反应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试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数据,得出结论:骨的另一化学成分是有机物,使骨具有一定的弹性不易骨折。
成年人骨中约为1/3.在少年的骨中约高于2/3。
4、讨论总结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之间的关系同上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成年人骨中无机物约为2/3.有机物约为1/3。
这种成分组成使得骨具有即坚硬又富有弹性的物理特性。
不易骨折也不易变形。
为人体的运动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八、拓展延伸:结合本实验的结果,讨论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老年人容易骨折、小孩不易骨折但骨骼容易变形?
2、青少年正处在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何保证我们自己的骨
骼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