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七年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中浮游生物,了解浮游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载玻片、滴管、蒸馏水、水样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放在干净整洁的实验台上,准备好玻璃载玻片和滴管。

2. 取一定量的水样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并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样放在玻璃载玻片上。

3.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先观察水中的浮游生物。

4. 根据浮游生物的特征和形态,逐一用高倍镜观察,看清浮游生物的形状、大小、运动方式等特点。

5. 记录观察到的浮游生物种类和特点,绘制浮游生物的草图。

6. 结束实验后,将显微镜等实验器材清洗干净,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玻璃器皿破裂伤人。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3. 注意保护好显微镜,避免受到损坏。

4. 在观察浮游生物时,要细心观察,不要错过任何细节。

实验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草图,评价学生是否对水中浮游生物有所了解,并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扩展实验:可以进一步观察水样中其他微生物,比如藻类、细菌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实验目的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1.导入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动物也是如此。

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

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

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

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生物实验教案3篇

生物实验教案3篇

生物实验教案3篇生物实验教案篇1目的要求: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准备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

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备课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材料:
1. 鼠尾草叶片
2. 盐水
3. 显微镜
4. 盖玻片
5. 刀片
6. 水滴管
7. 试管
实验步骤:
1. 将叶片放入盐水中浸泡片刻,使之软化
2. 用刀片切割出一小块叶片,并用水滴管滴入一滴水
3. 用盖玻片盖住叶片样本,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4.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一个清晰的位置后,再转到高倍镜观察
5. 观察叶片中的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等结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总结:
1. 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细胞核等组成的
2. 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找准位置,再转到高倍镜观察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显微镜和刀片等器具时的安全性
延伸实验:
1. 用碘液染色,观察淀粉粒在叶绿体中的位置
2. 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7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7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7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7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知道怎么写吗?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初中生爱观察、勤思考、好奇心强的特点,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篇1本学期我们生物教研组将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法、学法研究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教法和学法的研究,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验教学,通过落实教学常规,加强实验课堂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总结新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及存在问题,努力提高我校的生物教学质量,为我校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作出应有的贡献。

特制定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二、关于实验教学计划1、学科教研组和各科教师对实验教学必须制订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室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实验室按排计划,做好配合工作。

2、实验教学计划必须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边讲边实验的实验目的,需用器材和实验步骤等内容。

并对各种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技能的培养作出安排。

同时计划中还应包括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考核的内容。

3、实验教学要提高开出率,并达到100%;提高覆盖率,使每个班的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提高设组率,开足组数;提高及时率、使实验与教学进度同步;提高成功率,使实验教学高质量,不走过场。

三、实验教学准备1、对教师的要求:认真备课、备实验。

填写好《实验通知单》,演示实验于三天前,学生分组实验于一周前交实验室。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玻璃盖片、洋纱、尖筒、显微镜玻璃片擦拭纸、酒精(或其他清洁液)。

实验步骤:
1. 将干净的玻璃片涂上一层适量的洋纱水溶液。

2. 用尖筒将一小滴洗净的腮腺细胞悬液滴在玻璃片表面。

3. 用玻璃盖片轻轻盖住腮腺细胞悬液,并轻轻压实,使细胞扩展均匀。

4. 将制好的标本放在显微镜上,用低倍镜观察初步的细胞结构。

5. 逐渐调节显微镜的倍数,观察更加细微的细胞结构。

6.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和颠倒。

2. 使用显微镜时要保持稳定,避免晃动和震动。

3. 观察细胞结构时要注意调节光线和对焦,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显微镜和玻璃片,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干净。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腮腺细胞的结构,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组成部分。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的胶质基质,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和保护结构。

细胞结构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功能,相互配合实现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思考问题:
1. 为什么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2. 细胞的核和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3. 细胞结构的不同部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实验延伸:
可以观察其他组织或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比如植物叶片细胞或动物红细胞等,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特点。

也可以进行染色实验,观察细胞内部的细胞器和分子结构,深入探讨细胞的微观世界。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生物最重要和根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展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

接下来是关于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一、教学目的:【知识】:说出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理解)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讨论其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回忆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响,放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忆旧知识,受老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展提问,并进展归纳。

(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展交流和表达,并答复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说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构造,指导学生进展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设计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营养液中植物生长的情况,探讨营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盆栽植物(如小麦、水稻等)
2. 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如0.1%、0.5%、1%等)
3. 水
4. 深盘子(用来倒入营养液)
5. 实验笔记本
实验步骤:
1. 将盆栽植物分成几组,每组5株植物。

2. 准备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如0.1%、0.5%、1%等。

3. 在深盘子中倒入不同浓度的营养液,每组放一种浓度的营养液。

4. 将每组植物放入相应的营养液中,确保每株植物的根系都能完全浸泡在营养液中。

5.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

6. 每周给植物补充相应的营养液,保持营养液的浓度稳定。

7. 持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直到实验结束。

实验设计教案范本由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内容组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提高实验的进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

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

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

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

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

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

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

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八、如何优化实验教学设计:
(1)、用实验隐喻,让抽象概念可视化
(2)、利用实验消除之前的错误,使学生理解正确的概念(3)、利用实验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