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一》:中国竹编的发展历程
竹编的历史

竹编的历史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
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已经出现竹编器具。
几千年来,民间竹编凉席、凉枕、扇、箩、筐、篮、箕畚等生活日用品;我国南方地区,则逐渐形成富于地方特点的竹编用具和手工艺品,如安徽的舒席、四川的竹丝扇和瓷胎竹编等。
竹编制作,一般经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等过程。
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
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县,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
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龚扇子" ,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东阳竹编【概况】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
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擗清朝康熙<<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
”可见东阳竹编在清朝以前就被选为贡品而闻名于世。
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
【荣誉】东阳竹编工艺历经千余年的洗炼,其作品已达美轮美奂境地。
早在1915年东阳竹纺工艺吕就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奖。
198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竹编屏风<<九龙壁>>,以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获得第四避、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
1994年,人物竹编<<渔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杯奖”。
经历代东阳竹编艺人的努力,竹编工艺还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巧妙地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园、德国汉堡市“新北京酒家”等处,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竹编

竹编工艺的历史及其发展
竹编艺术是四川特有的一项古老 的民间艺术,它源于明清时期, 道光同治年间。
竹编工艺的历史及其发展
四川崇州府人张国正酷爱竹编,在学 习总结丰富的崇州民间竹编艺术的基 础上,张国正将竹篾越划越薄、竹丝 越劈越细,器具编织得越来越精致。 渐渐地,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难以 自己成型,张国正就选用了瓷器、漆 器来作为底胎,让竹编依附在底胎上。 由此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进入了有胎 依附的阶段。瓷胎竹编的前身--有胎 竹编诞生了。
新派竹编艺术创始者-谭代明老师简介
谭代明是成都市民间艺术家,新派竹编 创始人。2003年开发研制出的"瓷胎竹编 画盘、茶、酒具",做工精细,风格独特, 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于 一体。它是竹编工艺和绘画艺术的完美 结合,是竹编制品精品中的精品,艺术 中的艺术。
制作工艺
瓷胎竹编对选竹有很高的要求,很多 手艺人都会选用四川邛崃的竹丝。瓷 胎竹编的主要步骤,先是刮去竹子外 面的青皮,用刀剖开,使之成为一块 一块的竹片。然后晾晒,再经过手工, 把晒干的竹片加工成均匀的竹丝,染 上需要的颜色,瓷胎竹编的原料就算 准备好了。接下来,小心翼翼地用五 彩竹丝一层层编织,按照起底、翻底、 翻顶、琐口等工序编织下来,一件精 美的竹编工艺品就算完成了。
制作工艺
传承发展
谭老师的丈夫是一位出色的油画师,谭老 师的竹编图案都是由他设计,再给谭老师 编织,图案大多以熊猫为题材,消费者也 倾向于买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销售 至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谭老师并不以竹编 为唯一收入来源,只是非常喜爱这门艺术 才一直坚持下来。
2013年春节前夕,北京的纪录片导演找 到谭代明,想拍摄以竹编为题材的手艺 纪录片,跟拍了整整一个月后,直到5 月初,央视的纪录片的播出,谭代明的 生意忽然开始好转起来。“播出的第二 天就有人来买走两万元的瓷胎竹编茶具, 我编织了两个半月,还有很多人前来询 问瓷胎竹编的技艺技巧,他们都很感兴 趣。”谭代明的语气中透着欣慰,她的 20多名学生里,有不少还是年轻的上班 族或大学生,这让她似乎看到了未来的 方向。
竹编 传承故事(一)

竹编传承故事(一)竹编传承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多年来,竹编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近年来,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兴工艺品的竞争,竹编逐渐面临传承的困境。
老艺人的坚守与努力•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中,老艺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后辈,保护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
老艺人们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和努力,使竹编得以延续。
后辈的学习与创新•幸运的是,一些年轻人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身于学习这门传统艺术。
他们希望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竹编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年轻一代通过与老艺人的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学习传统技巧,另一方面挖掘创新的可能性。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在保持纯正性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们开始将竹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设计出独具创意的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传承的力量•竹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传承,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入。
竹编的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但正是这种传承,让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并且在变革中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结语•竹编是一门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它承载着无数前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他们用心血与热情守护着这门传统艺术,为了让它得以传承下去。
我们应该尊重并支持这些传统艺术的传承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让竹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传承的责任•老艺人们将竹编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秉持着“传师不传艺”的原则,将自己的技艺一一教授给后辈。
他们耐心地指导学徒们,教授他们如何选择竹子、制作编织工具、细致入微地编织,以及保养竹编作品。
家传工艺的保留•不少老艺人的竹编技艺都是家族传承下来的。
他们世代相传着这门技艺,并将其作为家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家族传统和文化意识的传递,竹编在家族中得以长久地保留。
艺术学院的传统艺术教育•为了推动竹编的传承,一些艺术学院开始开设竹编专业。
中国传统竹编工艺

中国传统竹编工艺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由自然材料竹子制作而成。
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饰品、艺术品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竹编工艺的历史、技术和应用,以及竹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一、历史起源竹编源于中国古代,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利用竹子进行编织。
竹编最初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如制作筐、篮子等器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二、技术特点竹编的特点在于它采用竹子作为材料,并运用特定的编织技巧进行加工。
竹子具有柔韧性和韧性,在经过处理后可以制作出各种形态的编织品。
竹编的技术包括分梳、割剥、磨光等步骤,通过巧妙的组合和编织方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纹样和结构。
三、应用领域竹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饰品、艺术品等领域。
在家居方面,竹编可以用来制作桌椅、床铺、篮筐等家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赋予空间自然、淳朴的氛围。
在饰品方面,竹编手链、耳环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时尚人士的最爱。
此外,竹编艺术还可以应用于建筑、园林等领域,为环境增添一份独特的审美价值。
四、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竹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的竹编工艺逐渐融入现代设计的元素,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
例如,将竹编与金属、玻璃等材料结合,创造出现代感十足的艺术品。
同时,竹编艺术也在国际间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中国传统竹编工艺是一门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造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竹编将继续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生香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生香艺术之美竹编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经过独特的编制技术制作而成。
它独特的形态和艺术感染力使得竹编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性,还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竹编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代。
在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古老的竹编技艺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竹编作品不仅用于生活,还被应用于建筑、农具等多个领域。
而在古代文人雅士中,竹编作品也被作为一种审美的象征,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艺术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二.竹编艺术的艺术特色1. 简约自然:竹子是竹编的主要材料,它自带的简约自然特性使得竹编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气息。
竹编作品以其简洁、朴实的外观给人以宁静、自然的感觉,让人沉浸其中。
2. 线条流畅:竹编艺术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协调,在艺术造型上有独到的见解。
通过不同的编织方式和技巧,竹编艺术家们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线条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3. 婉约雅致:竹编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通常以细腻婉约的方式呈现。
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细节处理,竹编作品展现出一种雅致的美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三.竹编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实用性:竹编作品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篮、家具、饰品等。
这些竹编作品不仅美观,而且轻便耐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2. 环保可持续:竹子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而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与此同时,竹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长速度快,在采伐后可以迅速恢复,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传承文化:竹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之美艺术之雅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竹韵之美艺术之雅中国传统竹编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技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不仅具备了实用的功能,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
在经历了岁月的洗涤和发展的磨砺后,中国传统竹编艺术以其纯正而又富有创意的特点,成为了一门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
一、竹编的起源与发展竹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载,早在战国时期,竹编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古代,竹篾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人们用竹篾编制生产和生活用品,如筐、箱、篮、椅、床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编织技法,并探索出了用竹篾编织精美艺术品的方法。
在南宋时期,竹编艺术达到了高峰。
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喜欢用竹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竹编作品逐渐融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之中。
从此,竹编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成为了一种具有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
二、竹编的特点与风格中国传统竹编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料丰富:中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竹子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
不同的竹种具备了不同的特点和形态,使得竹编作品在形状和纹理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
2.工艺独到:竹编的编织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完成。
传统竹编工艺包括剥竹、切割、煮制、染色、编织、装饰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艺人需要精湛的技巧和耐心,方能制作出精美的竹编作品。
3.富有创意:竹编艺术家以竹子为材料,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各种形态各异的作品,如花鸟鱼虫、人物形象、器具等。
他们通过对竹编的拼接、折叠、绕组等手法,赋予作品动感和生命力。
4.生活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结合:竹编作品既具备了生活使用功能,如家具、日常用品等,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工艺,成为了艺术收藏品和装饰品,一举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竹编的艺术之雅中国传统竹编艺术无论是在工艺、形式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态度。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

中国传统竹编艺术中国传统竹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竹编艺术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着卓越的发展和表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竹编艺术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部分:竹编艺术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竹编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中国人将竹子视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将其加工成各种实用的器具以满足生活需求。
这种对竹子的独特运用逐渐演变成了一门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
竹编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当时,不仅竹编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度,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竹编艺术品,如竹编笔筒、竹编花鸟篮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还出口到外国,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第二部分:竹编艺术的特点竹编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它注重利用竹子的自然属性,通过巧妙的编织技巧将竹子的刚韧与柔软兼具表现出来。
竹编作品通常以竹子的原色为底,不使用其他颜料进行染色,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注重自然与纯粹之美的理念。
此外,竹编艺术作品形态各异,可以是扇面、篮子、鱼网、花卉等多种形式,每一件作品都表达着艺术家的独到心思和精湛技艺。
第三部分:竹编艺术的现代发展与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竹编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艺术家通过创新并融入当代元素,创作出一系列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色的竹编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制作技法与审美观念,更在艺术表达上展现了时代的特点与个性。
此外,竹编艺术还被应用于建筑、室内设计、家居装饰等领域。
竹编家具、灯具等产品因其环保、舒适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结语:中国传统竹编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它既是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通过对竹编艺术的学习与传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感受到竹编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与乐趣。
中国竹编艺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

中国竹编艺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中国竹编艺术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古代,中国人民善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将神奇的竹子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物品,这便是中国竹编的由来。
竹编是一种用竹子编织成各种家居饰品、造型玩具、生活用具的艺术形式。
竹编使用的材料以竹子为主,因其具有色泽清新、纹理清晰、质地坚韧等特点,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和装饰价值。
除了竹子,竹编也使用其他植物材料,比如草、藤等。
在中国,竹编艺术在不同的地方和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演变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南方的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竹编工艺技术比较精湛,制作出来的竹编品种类丰富,工艺精细,美丽大方,并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北方,尤其在蒙古和新疆一带,竹编则更注重实用性,常被用于制作家居饰品和生活用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一直被视作一种象征。
竹子生长迅速,它的顶端常常是弯曲向上的,也就是说,它能够挑战严峻的环境,不断向上发展。
因此,竹子被视作一种坚韧、勇敢、蓬勃向上的象征。
竹编艺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这种精神的追求和反映。
竹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竹编工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传承方式。
竹编艺术的传承主要基于师徒关系,即由老一辈向年轻一代传承技艺。
师傅会耐心地教会徒弟们各种编织技巧,不断锤炼徒弟们的技艺,以便将这份传统技艺承传下去。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递,也是一种家族、社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另外,在近几十年来,竹编艺术也逐渐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从而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时代。
一些竹编工艺师纷纷将传统的竹编技艺与时代的变迁相融合,创造出了一些新的竹编艺术品种。
这些新兴的竹编艺术不仅仅具有传统竹编的实用性和装饰价值,更注重设计感和艺术感的表达,从而树立了新的竹编艺术标杆。
总的来说,中国竹编艺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间艺术,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竹编艺术的发展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众的聪明才智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向前的信念和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编《一》:中国竹编的发展历程
如果你是乡下长大的,相信这些装芋头的竹编工艺---“粪箕”,你就一定不会陌生。
小甜甜我,就是典型的乡下出生乡下长大的农村娃。
上面这个黑乎乎地,用竹子编制的粪箕(同音译),装的是我妈挖回来的芋头。
当然,今天的主角不是芋头(即我想告诉你,我妈种的这个芋头确实好好吃,嘿嘿!!!)这样式的竹编作品,我们乡下统称为“粪箕”,故名“粪箕”,很容易理解,就是主要拿来装家禽的粪便类的,比如:鸡粪、鸭粪、猪粪、炭灰等等。
其实,它的功能也不当当装这些,还可以装任何想装的东西,若你带小娃娃出去干农活的,你想装里面挑着走也没问题。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功能,也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玩的,就是把它放到田沟里捞鱼哦!哇哇哇,运气好的,晚上一顿美味就来了。
(哎呀,对于吃货的我,怎么绕着绕着又绕到吃上了。
见谅见谅!)在咱乡下,除了以上款式的竹编,还很各种各样的款式,功能也是应有尽有。
比如这一只,跟上面那一只长着是差不多呢。
只是没有装耳朵啦,手工看起来也比较细腻一些,通常这么好的,一般就不舍得拿来装“粪”了,所以在家做糕点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还有这样的竹编,注意看重点吧。
好吧,这些或许你见,或许你也用过,或者你又用多,或许你没见。
这些看似普通的竹编,
蕴含着祖祖辈辈的经验和智慧,那么关于这些竹编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呢?带着这份好奇,带着一份对祖辈手艺人的一份敬意,随小甜甜一起来探寻吧。
以上这些竹编属于传统竹编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件件竹编工艺,都是用竹条篾片编制而成,起初仅是作为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还有些作品可供人民观赏陈设的竹编工艺。
所以从这一使用性能层面上,我们可以将竹编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生活用具竹编工艺阶段生活用具阶段,也是专业术语所说的粗丝竹编工艺阶段。
依考古佐证,即是起初人类刚开始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时,收获的粮食和食物常有剩余,为此,自然就需要找东西把这些粮食存放起来。
人类便就地取材,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子、箩筐等用具。
而竹子材质取材方便,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特点,特别适于编织各式器皿,这些都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和发掘的结果。
最终,竹子自然便成为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原材。
竹编用具,从原先仅是存放食物的功能,根据生活需求,款式和功能慢慢发展更多样化,比如:竹篮、竹席、竹扇、竹门帘、竹屏风、竹斗笠、簸箕、竹凳、竹椅、竹桌、竹箱等等。
且据出土的文物,经研究发现,以上这些竹编工艺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已经盛行,编织技法丰富多样。
竹编发展至宁代,竹编被巧手工匠们持续创
新,开发并制成小孩玩具,竹编花灯等等,而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生活用品用具。
这对于竹编的发展历程来说,是个历史的转折点,这也为今后竹编演变成为工艺品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工艺品竹编工艺阶段明代中期,在民间竹编应用进一步扩大,编织手法越来越精细,样式也更多样化,甚至与漆器等工艺结合,编制了少少上档次的竹编器工艺品,如:竹编首饰盒、珍藏书画的竹编画盒、打包食品的竹编圆盒等等。
至此,竹编工艺跨入了名副其实的工艺品阶段。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以全面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竹编工艺蓬勃发展,竹编技法和竹编图案新创得越来越丰富,粗略统计已有150多种编织方法。
1937年以后,因可恶的日军侵华而引发战,竹编手艺人不得不纷纷放下手中的竹篾从事他业,也仅有少数竹编艺人继续这门手艺了。
好在战争胜利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竹编工艺得以逐渐复苏。
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技艺迎来艺术美誉,开始正式地被列入工艺美术行业。
以此同时涌现了大批量的技艺高超竹编艺人,有的还被评为“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技术职务,还有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地方,其实云南、广西、江西等地竹编工艺也在持续
发展中。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低廉的塑料等产品冲击,慢慢失去市场竞争力。
近些年,竹编工艺不得以被淡出市场走向滑坡,最后政府为了拯救中国竹编工艺,多地的编织技艺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授于很多竹编艺人为该编织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由于竹编工艺的盛行,现大家把竹编工艺品规范为:细丝竹编工艺,即是瓷胎竹编工艺,也称瓷胎竹编技艺独特,故名思义,以精细为特点,体现竹编工艺品的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等的技艺特色。
现产品主要代表作品有: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等等。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最终不曾改变的是,竹编一直在围绕着我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而且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竹编工艺,被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改变,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竹编工艺,也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竹编工艺变得越来越美好!想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