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的科学知识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14课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14课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14课知识点一、光的传播1. 光的特性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传播并照亮物体。

它沿直线传播,并且速度非常快。

2. 光的反射当光线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的角度等于入射光的角度。

3. 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光线在折射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4. 光的色散光线在经过三棱镜等介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即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角度不同,形成七彩的光谱。

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使空气、水或固体等介质中的分子振动传递。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的震动传播的,最常见的介质是空气。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音调、音量和音色三个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高频声波对应高音调,低频声波对应低音调。

音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大的声波对应大音量。

音色是由声波的频率组合和振幅决定的,不同乐器和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三、电流传导1. 电流的产生当导体中有电荷移动时,就会产生电流。

电流的方向由正电荷的移动方向确定。

2. 电流的传导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在电场作用下沿着导线方向流动,形成电流。

导体内的电流是自由电子在碰撞和迁移过程中的综合效果。

4.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指能够良好传导电流的物质,如金属。

绝缘体是指不能良好传导电流的物质,如橡胶、木材等。

四、化学反应1. 物质和混合物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形成的,各组分保持原有性质。

2. 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发生时,会伴随着物质的性质和组成的改变。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形成等现象来判断。

3. 酸和碱酸是一类具有酸味、酸性物质。

碱是一类具有碱味、碱性物质。

酸和碱可以进行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4.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和化合物。

常见的金属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氧化反应、金属与非金属酸反应等。

关于三年级科学知识

关于三年级科学知识

关于三年级科学知识科学现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我们要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

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三年级科学知识,欢迎阅读!小学科学知识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针孔照相机是根据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制造的。

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照相机、摄像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造的。

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

2. 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3. 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

红颜色物体反射红色光,黄色物体反射黄色光,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颜色不同。

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5. 平常使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6.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

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

7.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的。

瞳孔像照相机的光圈,能控制光线的强弱;晶状体像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视网膜像实验中的纸屏,能映出图像。

9. (我们是怎样看到周围的物体的?)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

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10. (为什么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

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3.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6.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7.像蜡烛那样通过燃烧发光的光源有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8.细钢丝发光的现象是由于在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像钢丝那样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有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10.闪电是碰撞摩擦发光。

烟花、炸药是爆炸发光。

2.光的传播1.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2.关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

这个实验我们称之为小孔成像实验。

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3.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1.镜子中的小姑娘脸看起来黑黑的,我们怎样才能用镜子让她的左脸亮起来?我们可以用一面或几面镜子将阳光或者其他光线照射到她的左脸上。

2.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白天看清楚路面,是因为路面反射太阳光。

在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因为水反射太阳光。

小学生科学知识100条,真心涨知识了!

小学生科学知识100条,真心涨知识了!

【导语】科学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科技的发达,才能使国家富强,普及科学知识是推⾏⼩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更好的帮助⼩学⽣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使得他们能够具备科学的眼光去探索社会与⽣活,进⽽体现出⼩学科学知识教育的特⾊。

以下内容是®⽆忧考⽹教育频道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学⽣科普知识⼤全,真⼼涨知识了! 1、⼈的⼀⽣⼤约要喝多少吨⽔?(80吨)。

2、⼀个⽔龙头滴⽔,15分钟就滴⽔200毫升,每天有近20升⽔,⼀年就会浪费多少吨⽔?(7吨) 3、举例说出发电的⼏种⽅法?(⽕⼒发电、⽔⼒发电、风⼒发电) 4、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是什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权利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头叶猴属于我国哪⼀级保护动物?(⼀级) 6、请说出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

(是“天灾”和“⼈祸”共同作⽤的结果。

天灾直接原因是⽓候异常,⾬量过⼤;⼈祸原因主要有三个⽅⾯:第⼀,破坏地表植被,⽔⼟流失严重。

第⼆,江河湖泊的不断减少,进⼀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

第三,必要的防洪措施跟不上,城市防洪标准偏低) 7、1980⾄1995年间,全世界森林⾯积减少了多少?(1.8亿公顷) 8、⽔资源短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临的重⼤问题,据统计,⽬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每年我国因缺⽔⽽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100多亿元,400多亿元) 9、淡⽔资源占地球⽔资源的百分⽐是多少?(3%) 10、⽬前我国受污染的河流的⽐例达到多少?(90%) 11、随着⼈⼝的增加,⽔资源已经成为⼀个世界性的问题,当今世界⼈均供⽔量已经⽐25年前减少了1/3,请问,如今世界的缺⽔现象已经影响到多少个国家?(80个国家) 12、汞、镉、铬、铅、砷是⼀类污染物,对⼈体危害很⼤,被称为“五毒”。

这些污染物随废⽔进⼊⽔体后,被浮游⽣物吸收,⼩鱼吃浮游⽣物,⼤鱼⼜吃⼩鱼,⼈⼜吃污染后的鱼类,污染物会逐渐的聚集到⼈体内,我们称这样的关系为什么?(⾷物链污染) 13、据科学家们观测,全球⽓候在逐渐变暖,造成⽓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类⽣产活动所排放⼤量的⼆氧化碳) 14、如果缺少什么?地球上所有⽣物将会全部灭绝,⼈类也不例外?(空⽓和⽔) 15、⼀氧化碳⽓体对⼈体有什么危害?(⼈体是靠⾎液中的⾎红蛋⽩携带氧⽓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在吸⼊⽆⾊⽆味的⼀氧化碳后,它会进⼊⼈体的⾎液,⼀氧化碳和⾎红蛋⽩结合的能⼒要⽐氧⽓强250倍,它很快抢占⾎液中氧⽓同⾎红蛋⽩结合的位置,造成⼤脑和躯体缺氧,短时间内可致⼈死亡) 16、烟尘是⼤⽓中的固体颗粒物,直径很⼩,其中⼩于10微⽶的可以长期在空⽓中飘浮,叫什么?⼤于10微⽶的,能较快地降落地⾯上,叫什么?(飘尘、降尘) 17、上世纪九⼗年代,由于⼤⽓污染严重,我国北⽅有⼀座城市被烟尘遮盖了城市上空,在卫星拍摄中失去了踪迹。

小学科学教案《点亮小灯泡》(3篇)

小学科学教案《点亮小灯泡》(3篇)

小学科学教案《点亮小灯泡》(3篇)小学科学教案《点亮小灯泡》 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电流可以使灯泡发光,懂得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使用电线、电池、让一个小灯泡发亮的活动;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体会到电流的路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用电安全知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连接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

教学难点:1、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2、区分短路和断路。

教学准备:小灯泡、电池、导线、记录纸、、水彩笔、剪刀(教师用)教学过程:一、观察材料,认识结构师:(出示一个小灯泡)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小灯泡(师板书:小灯泡)师:小灯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观察之后再告诉我。

(小灯泡装在桌上的信封里,大家可以打开它)生:小灯泡由金属架、灯丝、玻璃泡、连接点组成。

(课件出示小灯泡剖面图,进一步了解小灯泡的构造。

)师:为什么要有两个连接点?生:这样,电流可以从一个连接点进去后,从另一个连接点出来。

师:如果要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你还需要什么材料?生:电源。

师出示一个干电池,问:这个可以吗?生:可以。

(师用小灯泡接触干电池的两端)问:小灯泡亮了吗?生:没有。

还需要电线。

师:(课件出示电池和导线图片)它们在构造上又有什么特点呢?生:电池的一端突出,另一端是平的。

生:一端是正极,有一个“+”号,另一端是负极,有一个“-”号。

生:导线的里面是金属丝,外面包着一层塑料。

二、大胆猜测,绘线路图师:如果现在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和一节干电池,你们是否能让小灯泡发出光来?生:能。

师:只要有了这些材料,不管怎么连都可以吗?生:要有一定的连接方法,连得不对就不能发光。

师:那该怎么连?(指名学生尝试说一说其中一种连接方法,教师用简图分别表示小灯泡、导线、电池,示范将学生的连接方法画出来。

)师:举手的同学还有很多,的确还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有趣的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科普小知识有趣的科普小知识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

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科普小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打雷是怎么回事?这是阴电和阳电碰到一起发生的自然现象。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

2、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警戒、诱捕等用途。

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3、蜜蜂怎样酿蜜?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4、为什么向日葵总朝太阳开花?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

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5、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

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

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6、为什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

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胃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科学三年级灯泡发亮那些能发亮判断

科学三年级灯泡发亮那些能发亮判断

科学三年级灯泡发亮那些能发亮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灯泡是一种最常见的照明工具。

那么,是什么让灯泡发亮呢?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灯泡发亮的原理,以及如何判断哪些物体能够发亮。

首先,我们来了解灯泡发亮的原理。

灯泡内部有一根叫做钨丝的细金属丝,当通过电流时,钨丝会发热,达到一定温度后,钨丝就会发出可见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灯泡发亮。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能否发亮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科学实验来验证。

准备一些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如金属、塑料、纸张等,将它们放入一个黑暗的环境中。

然后,用电源对这些物体进行供电,观察哪些物体发出了光。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具有良好导电性和高热稳定性的物体,如金属,才能在电流通过时发出光。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灯泡的材料和构造如何影响发亮效果。

灯泡的发光效果主要取决于灯泡内部的钨丝质量和构造。

优质的钨丝具有高熔点、高导电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稳定发光。

此外,灯泡的构造也会影响发光效果。

例如,灯泡的玻壳、灯头和镇流器等部件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和稳定性,以保证灯泡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当我们了解了灯泡发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后,如何选择适合的灯泡呢?首先,根据使用场景选择灯泡类型。

例如,家庭照明可以选择白炽灯、节能灯或LED灯等。

其次,考虑灯泡的功率、亮度和色温等参数,以满足我们的照明需求。

最后,关注灯泡的品牌和质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灯泡,确保使用安全和寿命。

总之,掌握灯泡发亮的判断方法,合理选择和使用灯泡,不仅能满足我们的照明需求,还能确保使用安全和节能环保。

希望通过本文,大家对灯泡的发亮原理和选择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梳理-2.点亮小灯泡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梳理-2.点亮小灯泡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2.点亮小灯泡(教科版2017)
知识梳理
1.小灯泡的构造及作用
(1)玻璃泡:内部真空,防止灯丝氧化。

(2)灯丝:小灯泡的发光部位。

(3)金属架:固定灯丝,与连接点相连。

(4)连接点:与电源连接。

2.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
3.小灯泡无法发光的连接方式
4.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5.干电池的一端是金属铜帽,称为正极,用“+”表示;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用“—”表示。

6.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

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

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实验探究
让小灯泡亮起来。

(1)在图中标出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

(2)用两根导线连接干电池与小灯泡,使小灯泡发光。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的科学知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月亮的科学知识
月亮即月球,古称,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

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也是离最近的(与地球之间的平均是39万千米)。

1简介
月球是被人们得最彻底的天体。

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

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

月球与一样有、、等分层结构。

[1]最外层的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

月幔下面是,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

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约7350亿亿吨,差不多相当于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约是的1/6。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在没有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

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

月球天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相若。

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附近。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

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

由于月球上没有,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的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

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厚
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

月核的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物质。

诞生
对于40亿年前月球的形成。

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说。

一种假说是分裂说。

即有人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自转非常快,因此月球通过离心力从地壳中分裂出来了。

但这要求地球的初始旋转速度太快以至难以令人置信。

另一种假说是俘获说,即有人认为月球是地球通过地心引力俘获的现成天体.但这要求一个实际上不可行的扩展的地球大气层来散发穿过大气层的月球的能量。

还有一种假说是同源说.即有人认为地球和月球是在最原始的吸积盘里形成的.但这无法解释月球中金属铁的剥夺。

而且这些假说还不能解释地一月系统所要求的高标准角动量。

还有一种假说是碰撞说。

即有人认为地-月系统是一次大碰撞的结果: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刚刚形成的原始地球。

爆炸的物质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然后积聚形成月球。

然而。

陨石分析表明火星和行星这些太阳系内的天体具有与地球大不相同的氧和钨同位素组成。

而地球和月球具有几乎相同的同位素组成。

发表在2012年的对Apollo月球样本所作的钛同位素分析也表明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组成。

这与月球形成的碰撞说相矛盾。

另外,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碰撞。

则碰撞过程中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及随后在地球轨道中发生的物质重聚将融化整个地球外壳,形成岩浆海洋。

新形成的月球上也有它自己的岩浆
海洋.估计海洋深度从500km到整个月球半径之长而事实并非如此。

可见碰撞说也不成立。

既然月球既不是被地球俘获的一个现成天体。

也不是地球与别的天体碰撞的产物.因此月球只能是地球自身的产物。

但是,地球也不具有足够的转速来把与地球紧密相连的月球部分随意抛出去。

因此。

月球应该是在特殊力的综合作用下从地球分离出来。

进入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形成环地卫星。

描写月亮的诗
1、《》李白:,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3、2、《》李白:玉阶生,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
5、3、《其十三》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

郎听采菱女,一道归。

6、
7、4、《》李白:
,独酌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时,月光长照里。

6、《》【唐】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有弟皆分散,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8、《》【唐】:初闻征雁已无蝉,台水接天。

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

9、《》【唐】: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0、《》【唐】:地栖鸦,冷露无声湿。

今明人尽望,不知落谁家
11、《》【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2、《》【宋】苏轼。

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

我欲,又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此事古难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