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演员简历3

合集下载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3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3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三)全巧民全巧民,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河南,1938年生于西安。

著名秦腔花旦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

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

她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因而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传神。

其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她善于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

50年代以主演《貂禅》、《绿绮计》、《镇台念书》等戏脱颖而出。

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

次年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其《豆汁计》真传。

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梅兰芳先生撰文对全巧民扮演的贾莲香作了高度的评价。

1959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13省市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

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

她主演的《三滴血》的电影版和舞台版均被制成VCD光盘、《貂禅》被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肖玉玲肖玉玲,女,1939年12月生,陕西省长安县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

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肖玉玲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其天赋条件较好,禀性纯真,学习刻苦,在名师姚鼎等先生的指导下,未曾出科即挑大梁。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曹斌锋范晓星(1974—)⼥,汉,1974年⽣于⽢肃陇西,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演员,主攻正旦、正⼩旦。

深受著名表演艺术家肖⽟玲、王保易、王芷华、张咏华⽼师的悉⼼指导。

1985年在定西地区艺校学戏;1988年在⽢肃陇西县秦剧团⼯作;1992年⽢肃酒泉市秦剧团⼯作;1999年调⼊西安易俗社⼯作;2005年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作;2009年6⽉在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作⾄今。

范晓星多年来先后主演《盗虎符》中的茹妃;《夺锦楼》中的钱群英;《打⾦枝》中的⾦枝⼥;《⼭乡御妹》中的尹妃;《武松杀嫂》中的潘⾦莲;⼩品《嫂⼦》中的嫂⼦;《狸猫换太⼦》中的刘妃;《闯宫抱⽃》中的妲姬;《窦娥冤》中的窦娥;《郭秀明》中的郭妻;《赵⽒孤⼉》中的⼘风;《貂婵》中的貂婵等。

她曾在2004年陕西省电视台举办中国秦腔“四⼩名旦”⼤赛中荣获提名奖;在全省“⼩品·⼩戏”⼤赛⼩品《嫂⼦》中饰嫂⼦荣获表演⼀等奖;同年在省剧协举办“红梅杯”⼤赛中《三堂会审》饰苏三荣获表演奖。

2005年在中国博兴国际⼩品、⼩戏⼤赛中⼩戏《嫂⼦》饰演嫂⼦荣获优秀剧⽬奖。

2008年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柳河湾的新娘》荣获优秀剧⽬奖和“五个⼀⼯程”奖。

先后录制光盘《探窑》、《盗虎符》、《斩秦英》、《⼭乡御妹》等。

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录制了《武松杀嫂》、《斩秦英》、《三堂会审》、《打路》等。

刘建奇(1979—)男,汉族。

1979年出⽣,陕西省恒⼭县⼈,中国第⼆届《红梅》⼤赛⾦奖获得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理事,现为西安市秦腔剧院著名优秀青年演员。

1990年考⼊横⼭县职业中学(职教中⼼)戏曲表演班学艺,毕业后被恒⼭县⽂⼯团录⽤。

2000年借调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现西安市秦腔剧院三意社),主攻⽼⽣。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综述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综述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一)白江波白江波,1943年生于陕西长安。

一级演员。

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

先后在《铡美案》、《忠保国》、《斩单童》、《千古一帝》等剧中饰演包拯、徐秀昭、单雄信、赵高等角色,荣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和陕西省中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执导了秦腔历史剧《太尉杨震》,获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导演奖;为电影《五魁》、电视剧《12?1大案》、《黑白大搏斗》、《关中匪事》等剧演唱主题曲或配唱秦腔,尤其是“枪响了……”一段深受观众喜爱;多次应邀参加了中央或陕西春节文艺晚会和戏曲专题节目。

发表有“谈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漫谈戏曲演员成才之路”、“对秦腔花脸演唱的体会”等数篇论文。

他的嗓音雄浑苍劲,高亢激越,有大西北粗犷豪放、原始率真的美感,被《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兰州日报》等多家报著文评介“秦腔黑头白江波”、“震响三秦一声吼”。

蔡志诚蔡志诚,男,1937年生。

陕西咸阳人。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戏曲导演。

1950年加入西北民众剧团(省戏曲研究院前身),主工小生。

1952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赛期间,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演出《打柴劝弟》,是秦腔界唯一为毛主席演出过的演员。

1958年“三大秦班进北京”,他与李应真联合出演的《白玉居田》,受到梅兰芳先生的赞扬,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名表扬并与其合影留念。

马少波、曹禺等也发表文章对《断桥》、《赵氏孤儿》进行了肯定。

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蔡志诚曾扮演过众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梁祝》中的梁山伯、《游龟山》中的田云川、《游西湖》中的裴生、《白玉居田》中的李清彦、《龙凤呈祥》中的赵方、《打金枝》中的郭媛、《五典坡》中的薛平贵、《千古一帝》中的刘代等。

现代戏有《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血泪仇》中的王东才、《雷锋》中的康虎、《刘胡兰》中的老地主、《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等。

秦腔丑角名家文案

秦腔丑角名家文案

秦腔丑角名家文案秦腔丑角名家-张武宏. 男. 汉族. 陕西周至楼观人;出生于1972年. 1984年从艺,主攻丑角. 以贫丑,方巾丑,袍带丑见长.国家一级演员.戏曲人生:1984年从艺,主攻丑角,以贫丑,方巾丑,袍带丑见长。

大专文化程度。

.国家二级演员。

1989年在陕西耀县剧团工作。

1995年调入西安市五一剧团至今。

2005年西安秦腔表演院团体制改革,四团和一组建“西安秦腔剧院”,任三意社社长助理;2009年成立“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任投资部部长、现任市场部部长兼易俗社剧场总经理。

唱腔特点:自幼从艺,善于学习,爱好广泛,对艺术很有悟性,能从姊妹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身。

他嗓音宏亮,在丑角表演艺术上从于老一辈艺术家闫振俗先生,又循于乔慷慨的表演风格。

还借鉴现代艺术的个性特征,与自身条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渐渐形成一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先后出演过的剧目有:《背媳妇》中的安锁《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忠保国》中的赵飞《周仁回府》中的奉承东《古槐岭》中的毛金狗《八件衣》中的花仁义《三休樊梨花》中的薛东辽《红銮喜》中的金松《拾黄金》中的金串串《教学》中的何为贵《打沙锅》中的胡抡.懂不清《杨三小》中的杨三小《阴阳鉴》中的桃兀《生死牌》中的贺三郎《血手印》中的张培赞《三闯新房》中的何老九《县令拉纤》中的何县令《血溅乌纱》中的赖水镜《郑英娇》中的王彪等还曾自编自演过的小品有:《十二能》《忙忙忙》《迎亲路上》《如此乞讨》《发羊财》《蜜月旅游》《群丑荟萃》《考试》《嫁接》《看奥运》《三袋水泥》《魔高一丈》《学戏》《农民工集结号》《新杀狗》《戏迷》《门卫》《扶贫队来了》《晒粮》《娶个城里媳妇》等创编的大戏有:小戏《兄弟饭馆》(导演);小戏《西山情》(导演);小品《算盘打错了》(导演);陕西方言喜剧《喜说包青天之铡美案》(编、导);秦腔现代戏《桃花岭》(导演);秦腔革命现代剧《照金这片天》(导演);大型秦腔传统戏《千古药王》(导演)。

陕西秦腔名人名段大全

陕西秦腔名人名段大全

陕西秦腔名人名段大全陕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秦腔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名人和经典的名段,这些名人名段无疑成为了秦腔艺术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陕西秦腔的名人名段,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一、名人名段。

1. 王文娟。

王文娟,陕西秦腔表演艺术家,被誉为“秦腔活化石”。

她擅长表演《赵氏孤儿》中的“赵盾”一角,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深受观众喜爱。

王文娟的表演风格独特,她的每一个眼神、动作都能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为之动容。

2. 刘洪波。

刘洪波,陕西秦腔表演艺术家,擅长表演《白猿传》中的“白猿”一角。

他的表演风格豪放大气,嘹亮悠扬的嗓音和矫健的身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洪波的表演充满了激情和张力,每一次的演出都能让观众为之震撼。

3. 刘金山。

刘金山,陕西秦腔表演艺术家,擅长表演《沙家浜》中的“李顺”一角。

他的表演风格细腻而真挚,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准的动作塑造,刘金山成功地将“李顺”这一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名段欣赏。

1. 《赵氏孤儿》中的“赵盾”。

赵盾是《赵氏孤儿》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是一个忠诚勇敢、忠于国家的英雄人物。

在剧中,赵盾为了保护国家和家人,不惜牺牲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代英雄。

这一段剧情展现了秦腔表演艺术家的高超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让观众为之动容。

2. 《白猿传》中的“白猿”。

《白猿传》是一部情节曲折、悲壮动人的戏曲作品,其中的“白猿”一角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白猿是一个忠诚勇敢、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他的形象在刘洪波的演绎下更加生动鲜活,让观众为之倾倒。

3. 《沙家浜》中的“李顺”。

《沙家浜》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秦腔剧作,而“李顺”一角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在刘金山的演绎下,李顺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他的忠诚、正直、勇敢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秦腔音乐女才子

秦腔音乐女才子

秦腔音乐女才子——姜云芳姜云芳,西安市郊区人,生于1943年,1959年考入易俗社学艺,先学演员,后改习乐队拉高胡,自学作曲,是易俗社第15期学生。

百年剧社它有一个强大的艺术群众人才,无论编剧、导演、音乐创作,都是秦腔界的名流一代,像陈玉农、党甘亭,解放以后的薛增录、郝振易、李敬,他们先后发展了秦腔的板式、曲牌,还有许多秦腔艺术,如:碰板腔、闪板腔、上板腔等,都深入人心,被秦腔界广为流传使用。

易俗社的艺术风格,文雅清新、委婉细腻、曲折妙趣、流畅自如。

如:易俗社的《双锦衣》、《桃花扇》、《红梅岭》、《社长女儿》、《夺印》、《沙家浜》等戏曲音乐,特别是电影艺术片《火焰驹》、电影艺术片《三滴血》的音乐艺术广泛的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欢迎。

姜云芳从70年代搞音乐作曲以来,她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易俗社老前辈的艺术风格韵味。

她的成就卓著,1994年《日本女人关中汉》获西安市新剧目调演“音乐突出成就奖”,1995年《日本女人关中汉》获文化部“金三角调演作曲一等奖”,2000年《飞将军李广》获首届秦腔节作曲一等奖,《郑国渠》获首届秦腔节作曲一等奖,《女使臣》获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2002年《郭秀明》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节作曲一等奖,2005年《孙思邈》获作曲一等奖,2008年《柳河湾的新娘》获第三届中国秦腔节作曲一等奖,《一代元戎》一剧的音乐被西安电视台以《秦腔一曲报春来》为题制作录像赴北京参赛,荣获全国金龙一等奖,等等。

姜云芳作曲委婉、细腻、流畅深情,特是电视艺术片《三回头》一剧旋律之美感人之深美中到佳。

《三回头》一剧主要描写一个纯朴善良的吕荣儿规劝浪子丈夫学好做人的戏剧情节。

父亲吕鸿儒让荣儿离婚回家,荣儿一去三反恋恋不舍,放心不下,就在此时情景之中,一大段深情细腻、优美动听、催人泪下的旋律演唱,把吕荣儿对许升的爱、怨、关心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段唱腔在西北五省流行甚广,影响深刻,专业、业余都广为学习演唱,为使大家知其唱腔全貌,列谱如下。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1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一)白江波白江波,1943年生于陕西长安。

一级演员。

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

先后在《铡美案》、《忠保国》、《斩单童》、《千古一帝》等剧中饰演包拯、徐秀昭、单雄信、赵高等角色,荣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和陕西省中年演员汇演表演一等奖;执导了秦腔历史剧《太尉杨震》,获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导演奖;为电影《五魁》、电视剧《12?1大案》、《黑白大搏斗》、《关中匪事》等剧演唱主题曲或配唱秦腔,尤其是“枪响了……”一段深受观众喜爱;多次应邀参加了中央或陕西春节文艺晚会和戏曲专题节目。

发表有“谈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漫谈戏曲演员成才之路”、“对秦腔花脸演唱的体会”等数篇论文。

他的嗓音雄浑苍劲,高亢激越,有大西北粗犷豪放、原始率真的美感,被《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兰州日报》等多家报著文评介“秦腔黑头白江波”、“震响三秦一声吼”。

蔡志诚蔡志诚,男,1937年生。

陕西咸阳人。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戏曲导演。

1950年加入西北民众剧团(省戏曲研究院前身),主工小生。

1952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赛期间,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演出《打柴劝弟》,是秦腔界唯一为毛主席演出过的演员。

1958年“三大秦班进北京”,他与李应真联合出演的《白玉居田》,受到梅兰芳先生的赞扬,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名表扬并与其合影留念。

马少波、曹禺等也发表文章对《断桥》、《赵氏孤儿》进行了肯定。

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蔡志诚曾扮演过众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梁祝》中的梁山伯、《游龟山》中的田云川、《游西湖》中的裴生、《白玉居田》中的李清彦、《龙凤呈祥》中的赵方、《打金枝》中的郭媛、《五典坡》中的薛平贵、《千古一帝》中的刘代等。

现代戏有《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血泪仇》中的王东才、《雷锋》中的康虎、《刘胡兰》中的老地主、《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等。

秦腔梅花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秦腔梅花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秦腔梅花奖获得者有哪些⼈?中国戏剧奖”的⼦奖项之⼀,也是中国戏剧界优秀中青年演员的最⾼奖项。

从1984年第⼀届到2017年该奖已经成功举办了28届,荣获梅花奖的秦腔⼥演员(梅花奖秦腔⼥花旦)已知有23位,男演员10位,他们为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戴春荣 (第5届) 1988年 西安秦腔易俗社(现已转影视演艺界),代表作:秦 腔《卓⽂君》2、李 梅(第13届)1996年 (第25届)2011年,⼆度梅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代表作: 眉 户《留下真情》3、窦凤琴(第14届)1997年 ⽢肃省秦剧团,代表作: 秦腔折⼦戏《斩秦英》《打路》4、雷通霞(第16届)1999年 ⽢肃省陇剧院 ,代表作:秦腔《失⼦惊疯》《探窑》《谢瑶环》5、侯红琴(第17届)2000年 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代表作: 秦 腔《⽕焰驹》6、李 娟(第18届)2001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代表作: 秦 腔 《杨七娘》7、柳 萍(第19届)2002年(第26届)2013年,⼆度梅 银川市秦剧团,代表作: 秦腔折⼦戏《武松杀嫂》《⽉下来迟》8、齐爱云(第21届)2004年 现任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代表作:秦 腔《郑瑛娇》9、任⼩蕾(第23届)2007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代表作:秦 腔《雀台歌⼥》10、张⼩琴(第23届)2007年 兰州市戏曲剧院秦腔团,代表作:秦腔折⼦戏《斩窦娥》《杀狗劝妻》11、张晓琴(第23届)2007年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代表作: 秦腔折⼦戏《赵五娘吃糠》《李逵探母》12、张 蓓(第24届)2009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代表作:秦腔折⼦戏《虞姬泪》《杀狗劝妻》13、惠敏莉(第24届)2009年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代表作:秦 腔《柳河湾的新娘》14、屈巧哲(第24届)2009年 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代表作:秦腔折⼦戏《赵五娘吃糠》《赶 坡》15、李君梅(第25届)2011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代表作:秦 腔《梨花情》16、李淑芳(第25届)2011年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代表作:秦腔折⼦戏《藏 ⾈》《柳公馆》《⼭乡御妹》17、候 艳(第25届)2011年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代表作: 秦腔折⼦戏《武松杀嫂》《花⽊兰.凯旋夜》18、苏凤丽(第26届)2013年 ⽢肃省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代表作:秦 腔《锁麟囊》19、屈连英(第26届)2013年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代表作: 秦 腔《清风亭》20、佟红梅(第26届)2013年 ⽢肃省陇剧院,代表作:陇剧折⼦戏《 ⾎溅乌龙院》 秦腔《三娘教⼦》21、卫⼩莉(第27届) 2015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代表作:《赵锦棠》22、窦凤霞(第27届) 2015年 ⽢肃省陇剧院,代表作:陇剧《枫洛池》23、袁丫丫 (第28届) 2017年 天⽔市西秦腔研究院,代表作:秦腔《春江⽉》另外,⼗位“男梅花”分别为李东桥、谭建勋、孙存碟、李⼩锋、赵杨武、张涛、韦⼩兵、李⼩雄、王新仓、边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三)全巧民全巧民,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河南,1938年生于西安。

著名秦腔花旦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

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

她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因而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传神。

其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她善于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

50年代以主演《貂禅》、《绿绮计》、《镇台念书》等戏脱颖而出。

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

次年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其《豆汁计》真传。

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梅兰芳先生撰文对全巧民扮演的贾莲香作了高度的评价。

1959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13省市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

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

她主演的《三滴血》的电影版和舞台版均被制成VCD光盘、《貂禅》被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肖玉玲肖玉玲,女,1939年12月生,陕西省长安县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

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肖玉玲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其天赋条件较好,禀性纯真,学习刻苦,在名师姚鼎等先生的指导下,未曾出科即挑大梁。

五十年代曾以扮演《五典坡》中之王宝钏,《铡美案》中之秦香莲,《状元媒》中之柴郡主,《火焰驹》中之黄桂英,《槐荫别》中之七仙女,《孔雀胆》中之阿盖公主,《白蛇传》中之白素贞,《孟丽君》中之孟丽君,《秋江》中之陈妙常等,活跃于三秦大地城乡舞台。

1958年在秦腔第一部彩色电影《火焰驹》中扮演女主角黄桂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陕西日报赋诗曰:“舞动水袖启朱唇,婉转莺歌荡魄魂。

秦腔演活桂英女,肖玉玲为第一人!”。

她扮相秀丽端庄,嗓音激越婉转,表演细腻深邃,动作清逸洒脱。

她的代表剧目如《火焰驹》、《玉堂春》、《五典坡》、《三家春》、《红珊瑚》、《三堂会审》等,其声腔及表演艺术几近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为众多后学者所师从。

“肖派”艺术以其独特的美学品位名冠三秦,饮誉西北,为秦腔“闺阁旦”的发展起到了超越前人,启迪后辈的作用。

王辅生王辅生,男,1924年生。

中共党员。

他是广大观众朋友非常喜爱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文艺界同仁公认的德艺双馨的楷模。

虽已80高龄,但至今仍活跃于秦腔舞台上,这并不多见,也足以证明他身体之健、精神之佳、演技之高。

他的舞台生涯已70年。

王辅生出生在陕西长安黄梁乡葛村。

原名王泥潮,自小家境贫寒,生活艰难。

11岁进入西安“正义社”学艺,18岁时被西安“三意社”(秦腔二团)录用。

多年来成功地塑造了《看女》中的任柳氏、《八件衣》中的花仁义、《唐知县审诰命》中的唐知县、《小姑贤》之母亲、《拾玉镯》中的刘媒婆、《赵飞搬兵》中的赵飞等百余个性格各异的剧中人物。

他扮相俊美,表演细腻、风趣幽默,人物生动鲜明,被观众誉为“秦腔卓别林”,特别是《看女》一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为培养艺术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高超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尤其是优秀青年丑角演员李宏刚曾受他精心指点,也是他最得意的。

王玉琴王玉琴,1931年生,陕西省商县人。

国家一级演员。

西安市秦腔一团著名演员。

工旦角。

她出身“梨园”之家,9岁从艺,在师长屈振华带领下先后在渭北的沛风、易风、维新、明正等社搭班演出,经著名秦腔演员何振中引荐,入尚友社。

1962年至今,她除在城市演出外,还多次随剧团赴甘、宁、青、冀、豫、鲁等地和西北,华非油田以及厂矿、部队为广大观众演出,受到各界人土的赞赏。

50年来,主演过50多个剧目,参加演出在9000场次以上,闻名于秦腔剧坛,在观众的心目中享有相当的声誉。

在明正社受韩启民指点,多次演出易俗社戏目《夺锦楼》、《翰墨缘》等,入尚友社后,在惠济民、陈尚华的排导下,成功地演出了《杨门女将》《铡美案》、《三娘教子》、《白玉楼》和现代戏《三月雨》、《党的女儿》、《金色道路》等。

唱腔苍厚激昂、秦味浓郁,吐字抑扬上韵、清晰有力,表演激情豪放、纯朴自然。

对秦腔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西北观众中有一定声望。

1981年赴日演出,载誉而归。

貟宗汉貟宗汉,1940年生于陕西咸阳。

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

工须生。

师承马健翎、封至模、苏育民、李正敏等著名艺术家。

先后在《打镇台》、《赵氏孤儿》、《杀庙》、《三击掌》、《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血泪仇》、《十五贯》、《海瑞驯虎》等剧目中塑造了王镇、程婴、韩琦、王允、杨子荣、李玉和、王仁厚、况钟、海瑞等大批形象各异的戏曲艺术形象,深受群众喜爱,其中,《打镇台》获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优秀演员奖。

1993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演员。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了京剧、蒲剧、昆曲等剧种的表演技巧,丰富了秦腔须生的表演艺术,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唱腔以情传声,声情并茂,表演潇洒大方。

在秦腔男声的发声技巧上,学习歌剧的科学发声方法,大胆吸收京剧须生的吐字和黑头的鼻脑腔共鸣,使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为秦腔男声唱法创出了一条新路。

这种创新在秦腔《红灯记》唱腔中发挥尤为突出,并被作为研究资料和教材广为流传。

秦腔名家--薛志秀薛志秀,1940年出生,陕西户县人。

**党员,曾任兰州市政协七届委员、八届常委。

1953年考入陕西咸阳人民剧团学艺,同年又转入眉县人民剧团学艺。

师承著名老艺人王集荣,工小生和须生。

出师后,其先后演出了《别窑》(饰演薛平贵)、《二度梅》(饰演梅良玉)等小生戏以及《逃国》(饰演伍员)、《辕门斩子》(饰演杨延景)等须生戏均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1959年薛志秀调入了兰州市秦剧团,从此长期活跃在了甘肃省戏曲舞台上。

她曾先后参加了《三滴血》、《恩仇记》、《火焰驹》、《玉枝矶》等传统戏和《红灯记》、《会计姑娘》等现代戏的演出。

《辕门斩子》和《葫芦峪》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她的拿手戏。

前者以苍劲流畅、层次分明悦耳动听的唱腔、潇洒而很有男子气度的表演,出色地刻画了杨延景严于治军的人物形象。

后者则通过繁重的唱白和难度较大的表演,成功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她从艺50年,主演剧目甚多。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功力极佳,自成一派。

她行腔稳健悦耳、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十足。

嗓音苍劲、刚毅、潇洒。

善于处理大段唱腔中的感情起伏,层次分明,声情并茂、丝丝入扣、令人回味,具有男子气度、独具一格。

素有“活诸葛”“真延景”之美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她虽年逾花甲,社会身职较多,但对秦腔艺术仍然痴心不改,每天清晨坚持练功是她的必修之课。

她曾经说过:“我上台表演绝对是原汁原味,决不降低半个音符。

”只要观众说一句:你的表演不减当年!她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参加公益演出比较多,经常为社会福利事业组织义演捐助活动。

薛志秀是秦腔界难得的一位平易近人、德高望重的女须生演员。

其代表作《辕门斩子》、《葫芦峪》、《四进士》、《五典坡》、《玉枝矶》、《诸葛亮吊孝》等剧目,久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最负盛名。

专家名人称道、多种刊物载其在册。

陕、甘等五家音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其主演的本戏、折子戏、精彩唱段等盒式录音录像磁带以及碟式光盘在全国发行,是一位深受广大戏迷热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李买刚李买刚,男,1941年5月生。

陕西长安人。

汉族,中共党员。

国家一级演员。

曾任西安市五一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起连任西安市政协八、九、十届委员。

从事戏剧表演已有40余年,主攻花脸。

既擅长演古典戏,也善于演现代戏;既能胜任文戏,也能演好武戏。

先后在《小包公》、《包公赔情》、《铡美案》、《护法灭亲》、《徐龙斩子》、《黑叮本》、《三打陶三春》、《桃花村》、《孙安动本》等70多出戏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包拯、常海英、徐龙、徐彦昭、郑恩、鲁智深、曹操、张飞、张苞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尤其是他塑造的包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西北广大观众中有“活包公”之美誉。

他对秦腔花脸唱腔改革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突出贡献。

秦腔花脸传统唱腔慷慨激昂、精旷简炼,但存在着声嘶力竭地“吼”、“嚎”、“挣”、“叫”,吐字不清。

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反复研究,以花脸唱腔为基础,适当吸收须生、红生和京剧花脸唱腔之长,使秦腔花脸既不失传统唱腔豪放的特点,又有高亢、婉转的韵味,悦耳中听,受到专家和观众一致称赞。

他和音乐设计人员撰写的秦腔花脸改革的论文在艺术研讨会上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同行的一致肯定。

李买刚曾多次被西安市文化局评为本系统“五好演员”、先进工作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其主要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秦腔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大型辞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