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胆道系统的检查
胆道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胆道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常见的胆道疾病有胆囊或胆管结石,胆囊或胆管炎,胆道占位,胆道蛔虫病等。
首选的辅助检查是腹部彩超,彩超价格较低、无创,对结石的诊断准确性非常高,通过彩超可以明确结石的大小、位置、数量,可以了解胆囊和胆道的形态,有无水肿炎症,以及初步诊断胆道良恶性肿瘤,但胃肠道积气等对彩超的影响较大。
胆道疾病:胆道疾病指发生于胆道系统的疾病。
胆道系统起始于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步汇合为各级肝内胆管分支,至肝门部成为左、右肝管,最后在肝外汇总为肝总管。
胆囊经胆囊管与肝总管相连,自胆囊管与肝总管连接处以下即称为胆总管,其终末端有奥迪(Oddi)括约肌,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常见的胆道疾病包括结石、肿瘤、寄生虫病、先天性畸形等。
胆道的病变可造成胆道梗阻使胆汁淤滞,进一步影响肝脏功能,且常导致继发感染,胆道结石等慢性刺激也可诱发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患者可无症状,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胆道相关症状,如右上腹痛,可向右侧肩胛区和背部放射。
胆囊炎可伴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急性胆管炎会出现查科三联征或雷诺五联征;胆道阻塞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胆道出血可出现周期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检查:1.超声检查胆道疾病首选初筛检查方法,对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但对胆管结石的诊断意义有限。
此外,术中超声检查和内镜超声检查对术中定位和鉴别胆道的病变有特殊意义。
2.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的范围和程度,对胆道的病变显示较清楚。
3.胆道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胆道内有无病变,病变的性质、部位,且能去除胆道结石,扩张狭窄的胆管等。
4.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一种创伤性检查,对诊断胆管结石、判断胆道阻塞的病因和部位有较大意义。
5.肿瘤标志物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胆道恶性肿瘤诊断有帮助。
肝脏、胆道系统、胰腺MRI检查技术

胰腺检查要点
PAGE 16
【检查体位】 患者仰卧,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或足先进,双臂上举过头或置于身体两侧。 将呼吸补偿感压器置于呼吸幅度最大的部位,加腹带时要松紧适度。 矢状面定位光标正对患者身体中线,横断面定位光标正对剑突。 膝后放置软垫,驼背患者可在臀部放置软垫。 【定位像、扫描基线及范围】 定位像:定位线中心在剑突平面,采用三维定位法定位。 横断面扫描基线及扫描范围:在冠状面像上以平行于水平面、胰腺高度为扫描基线,
【检查体位】 患者仰卧,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或足先进,双
臂上举过头或置于身体两侧。将呼吸补偿感压器置于呼 吸幅度最大的部位,加腹带时要松紧适度。 矢状面定位光标正对患者身体中线,横断面定位光标正 对剑突。 膝后放置软垫,驼背患者可在臀部放置软垫。 【定位像、扫描基线及范围】 定位像:定位线中心在剑突平面,采用三维定位法定位。 横断面扫描基线及扫描范围:在冠状面像上,以平行于 水平面、第一肝门高度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膈肌至 肝脏下缘。
1.常规平扫与CT相比,MRI有更高的组织分辨率,一 部分肝脏病变依靠MRI平扫即可检出,甚至可以确诊。肝 脏常规MRI扫描中,无论是呼吸触发技术还是呼吸补偿技 术都要求受检者进行均匀而较缓慢的呼吸。呼吸触发时脉 冲的激发和信号的采集一般从呼气末期开始,在下一次吸 气前期停止激发和采集。屏气扫描序列的屏气点最好和触 发时刻一致,也就是最好训练受检者在呼气末屏气,这样 图像层面与呼吸触发序列的图像层面比较一致。
肝脏临床概述
PAGE 3
为了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必须使用呼吸门控。同时嘱患者做平静有规律的呼吸,以 保证图像质量。如患者呼吸配合不理想,采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屏气扫描代替SE序列T1 加权也是克服呼吸运动伪影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可节省时间。
肝功能检查是哪些项目

肝功能检查是哪些项目肝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和功能活动的程度。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过滤毒素、合成代谢物、调节血糖和血脂等多种重要功能,因此对其进行检查非常重要。
肝功能检查通常包括多个项目,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项目:1. 肝酶谱(肝功能酶指标):肝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
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活性和水平,可以评估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和胆道系统的功能。
2. 肝蛋白:肝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类特殊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
通过检测血清中这些蛋白的水平,可以了解肝脏合成功能的情况。
3. 胆红素:通过测量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水平,可以评估胆红素的代谢和胆道系统的排泄功能。
4. 凝血功能:肝脏在凝血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评估肝脏在凝血过程中的功能状态。
5. 肝超声:肝超声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对肝脏结构和血液供应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肝脏的异常改变,如肝脂肪变性、肝囊肿、肝肿瘤等。
6. 肝活检:肝活检是通过穿刺取出一小块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评估肝脏的病变程度和炎症程度。
通过以上项目的综合评估,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肝功能信息,对肝脏的病变和损伤进行诊断和监测。
肝功能检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疾病的类型、进展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肝功能检查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关键的信息,但并非所有肝脏疾病都能通过肝功能检查来确诊,有时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
因此,在进行肝功能检查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节,保持良好的肝脏健康状态,对于预防肝脏疾病的发生也具有积极作用。
肝肾功能查什么

肝肾功能查什么
肝肾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常见的肝肾功能检查项目:
1. 肝功能检查: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若AST和ALT数值升高可能表示
肝细胞损伤或疾病。
- 总胆红素:总胆红素升高可能与肝功能异常或胆道梗阻有关。
- 碱性磷酸酶(ALP):肝脏和胆道系统疾病常导致ALP水平
升高。
- 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球蛋白主
要由免疫系统合成,异常水平可能表明肝功能不全或疾病。
2. 肾功能检查:
- 尿常规:评估尿液内的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以
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
- 血肌酐:血肌酐是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的标志物,异常数值可
提示肾功能异常。
- 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评估肾脏排除废物功能的指标,
异常水平可能与肾功能不全有关。
- 尿酸:尿酸水平升高可能与肾功能异常或疾病有关。
-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常通过血肌酐水平计算得出。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肝肾功能检查项目,如病毒性肝
炎相关的项目、药物肝损伤相关的项目等,一般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检查。
生化检验项目

生化检验项目引言概述:生化检验项目是医学检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生物体内的生化物质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可以匡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生化检验项目的内容。
一、血常规检验项目1.1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份,可以反映机体的贫血程度。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2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对于感染、炎症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计数可以匡助医生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等问题。
1.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细胞成份,参预止血过程。
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止血功能是否正常,判断是否存在出血倾向。
二、肝功能检验项目2.1 谷丙转氨酶测定:谷丙转氨酶是肝脏细胞内的一种酶,其测定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谷丙转氨酶升高可以提示肝细胞损伤,有助于判断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活动程度。
2.2 谷草转氨酶测定:谷草转氨酶也是肝脏细胞内的一种酶,其测定可以反映肝细胞的代谢功能。
谷草转氨酶升高可以提示肝细胞代谢异常,有助于评估肝脏病变的情况。
2.3 总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是胆红素的总和,其测定可以反映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功能状态。
总胆红素升高可以提示肝胆系统的疾病,如黄疸、胆结石等。
三、肾功能检验项目3.1 血尿素氮测定:血尿素氮是血液中尿素的含量,其测定可以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
血尿素氮升高可以提示肾功能异常,有助于评估肾脏疾病的程度。
3.2 肌酐测定: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其测定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肌酐升高可以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助于判断肾脏疾病的发展情况。
3.3 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的外观、pH值、比重、蛋白质、糖、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的检测。
尿常规检查可以匡助医生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等问题。
四、血脂检验项目4.1 总胆固醇测定:总胆固醇是血液中的一种脂质物质,其测定可以反映血液中胆固醇的总量。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原理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原理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胆道系统的健康状况。
该测定的主要原理基于胆红素在血液中的化学特性和其与特定试剂的反应。
首先,我们要了解胆红素的基本性质。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的终产物之一,它在血液中主要以结合(直接)胆红素和未结合(间接)胆红素两种形式存在。
这两种形式的胆红素在450nm波长处有吸收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该波长下的吸光度来间接测定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
在化学法中,我们通常使用一种或多种特定的试剂与血清中的胆红素发生反应。
这些试剂与胆红素反应后,会生成带有颜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颜色深浅与胆红素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色法或光谱法测量这种颜色变化的程度,从而推算出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例如,样本的保存条件、测定时的温度、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期等。
此外,由于胆红素在光照下可能会分解,因此,我们在处理样本和进行测定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暴露于光线下。
总的来说,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原理主要基于胆红素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特性和其与特定试剂的反应。
通过精确控制实验条件,我们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肝胆疾病。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和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肝胆疾病。
肝胆疾病是指影响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等。
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
在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指标包括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等问题。
以ALT和AST为例,它们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ALT和AST进入血液中。
因此,如果ALT和AST水平升高,就可能意味着肝脏受到了损伤或炎症。
而TBIL则是反映胆道排泄功能的指标,当胆道阻塞或炎症时,TBIL 水平会升高。
除了上述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实验室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例如,病毒学检查可以检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的存在;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免疫系统的反应情况;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形态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例如,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查以确定病毒类型;对于患有肝癌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和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实验室检查方案,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的应用和发展,不断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肝胆外科常见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

肝胆外科常见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肝胆外科是一门临床外科学科,涉及到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检验结果在肝胆外科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检验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P)等。
-ALT和AST是两个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其升高可以提示肝细胞损伤。
AL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入血液中,因此ALT的升高可以提示肝细胞损伤,常见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其降低可以反映肝功能下降,常见于肝病、营养不良等。
-总胆红素是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酶结合形成的产物,其升高可以提示胆汁排出障碍,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癌等。
-ALP是一种与胆汁分泌有关的酶,其升高可以提示胆汁淤积,常见于胆管结石、肝胆肿瘤等。
2.炎症指标炎症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对于肝胆外科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等。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在肝炎、胆道感染等炎症性疾病中,CRP往往升高。
-WBC是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增多可以提示炎症反应或感染。
在肝脓肿、胆道感染等疾病中,WBC常常升高。
3.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肝胆外科手术和出血性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PT和INR是评价凝血系统外路凝血功能的指标,其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常见疾病如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
-APTT是评价凝血系统内路凝血功能的指标,其延长可以提示凝血障碍,常见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胆道系统的检查
发表时间:2010-05-28T14:51:47.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赵海龙[导读] 对表现典型的肝癌、血管瘤、肝局灶性增生等,通过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获明确诊断赵海龙 (山东省利津县中医院山东利津 257400)'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247-01
【摘要】肝脏CT检查的主要适应证是占位性病变的发现和诊断,它能确定病灶的性质、数量、侵犯范围、有无转移及门静脉系统、腔静脉系统内有无瘤栓等,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很有价值。
对表现典型的肝癌、血管瘤、肝局灶性增生等,通过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获明确诊断。
本文将详细说明肝脏CT检查的方法及步骤。
【关键词】肝脏胆道
1 适应证
肝脏CT检查的主要适应证是占位性病变的发现和诊断,它能确定病灶的性质、数量、侵犯范围、有无转移及门静脉系统、腔静脉系统内有无瘤栓等,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很有价值。
对表现典型的肝癌、血管瘤、肝局灶性增生等,通过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获明确诊断。
其次,CT检查对肝脓肿等感染性病变很有诊断价值,可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大小等,与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第三是可协助诊断肝内弥漫性疾病,如脂肪肝、肝硬化及色素沉着症等。
最后是对于阻塞性黄疽和疑有胆道系统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观察胆管扩张的形态、部位,确定病灶的大小、部位、性质及胆囊的炎症、胆结石、占位等都有一定的价值。
2 扫描前准备
通常,上腹部的检查都要口服稀释的阳性对比剂,作用是使胃肠道充盈,能使所观察的部位与胃肠道区分开来。
对比剂按1%~1.5%的比例调制,检查前30min第1次口服300~500ml,检查前即刻再口服200~300ml。
小儿的口服对比剂量需酌减。
如重点观察胆囊及胆道系统,或阻塞性黄疽的病例,一般口服阴性对比剂或水,数量同上,或者平扫时不用口服对比剂,然后口服阳性对比剂充盈胃及十二指肠后再做增强扫描,这种方法既可显示胆总管下端阳性结石,同时对于怀疑有胰头或十二指肠壶腹部占位的病例效果优于采用阴性对比剂或水。
3 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病人仰卧,两手臂上举于头两侧,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
扫描范围自膈面向下至肝右叶下角。
扫描时,嘱病人平静呼气后屏住呼吸。
4 扫描参数和方式
肝、胆扫描采用软组织扫描模式,层厚、层距分别是10mm,必要时采用5mm层厚、层距,或10mm层厚15~20mm层距。
如重点观察胆囊,采用5mm的层厚、层距,发现病灶必要时改用2mm的层厚、层距扫描。
5 增强扫描
肝、胆的增强扫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显示肝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的情况和性质,以及发现一些平扫所不能发现的病变。
对比剂注射方法一般采用静脉内团注法,用量为80~100ml,30~40s内注射完毕,常规延迟50~60s做肝脏门静脉期扫描。
小儿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的用量,每次用量为1.5ml/kg,其他腹部检查相同。
6 特殊扫描
(1)肝脏的特殊扫描是针对确定病变性质而言。
如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有时一般的增强扫描方式不易确定,故常采用注射对比剂后,对病变的部位进行同一层的时间间隔扫描,如注射对比剂后15s、30s、60s、120s,以及必要时的延迟扫描,延迟时间根据病情需要可至10~15min,基本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此外肝内胆管细胞癌也有延迟强化更明显的特点,有时也需要做延迟扫描帮助诊断。
(2)胆道系统的特殊检查为胆影葡胺静注后胆道造影和胆囊的口服碘番酸造影,前者主要观察胆道情况,一般不做延迟扫描观察胆囊充盈情况,而口服胆囊造影主要观察胆囊内占位情况,必要时可再辅以常规增强扫描除外其他病变。
静脉胆道造影的具体方法为:采用50%胆影葡胺20ml直接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等量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约15min注射完毕,注射完后30 min进行扫描。
在注射对比剂前应常规做药物过敏试验,并在注射1ml对比剂后做短时间观察,对比剂注射完后应保留静脉针直至扫描结束,以便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进行抢救。
有严重碘过敏史及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为禁忌证。
CT口服胆囊造影的准备与常规口服胆囊造影相同,只是用药量减少为1g(2片)。
一般只做胆囊充盈相扫描,应采用薄层放大扫描,必要时改变体位以鉴别是否为占位性病变。
(7)图像显示和摄影
肝脏、胆道系统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常用的有软组织窗(W200~350, C30~50)和腹窗(W150~250,C40~50)。
同时根据病变的情况还应采用不同的窗宽、窗位,如观察密度差较小的病变,要用窄窗;对脂肪肝、多发性肝囊肿病变,可采用W 200~250, C30~350注射对比剂后,由于肝组织密度提高,CT值增加20~30HU,所以窗位也要相应增加20~30。
对于胆囊造影的图像应采用类似骨窗的窗宽、窗位,如W1300~1500, C350~500,以免遗漏细小病灶。
肝脏、胆囊图像的拍摄对于CT值的测量,通常应作脏器正常值的测量,如作肝脏和脾脏的CT值测量,用以区分有无脂肪肝或肝硬化。
平扫和增强后的测量,原则上在同一层面测量,以便分析对照。
发现病变应作病灶大小的测量,提供诊断参考。
其他如照相方法、放大等图像后处理方法同一般的照相原则。